七仙女曾住誥屏山
禾 源
夜色降臨,百里松溪兩岸暮色蒼茫,漫步在溪邊棧道,沐浴著徐徐清風,看溪邊垂釣,聽岸上踏歌,在這動靜相宜的景致里,我抬頭仰望星光下的湛盧山,俯察波光里松溪水,體會著山是脊梁水是血脈的內涵,便把七仙女曾住過的誥屏山喻為二小姐山。
斗膽這樣稱謂一座山,憑的是天地經緯與綱常秩序共同編織的認知理念。《松溪縣志》記載:“誥屏山,在城西北,山勢秀聳,下有石如屏,堪輿家謂形似貴人展誥,昔人立亭其上,故名‘誥亭’。”讀完記載,我不僅得知誥屏山之得名,且知地理方位,誥屏山位居西向,如華構建筑中的西閣。自古小姐大者居東閣,次者居西閣。再看前人描述,形似貴人展誥,勢為秀聳,就是山河中的閨閣之秀,還有人說這座山是雌山,以二小姐喻之算是貼切。
誥屏山(朱建斌 攝;下同)
二小姐吧,比起大小姐肯定沒有那副端著姿態的樣子,既不矯揉造作,也不驕橫霸道。二小姐吧,應該是不施粉、不打扮, 素面朝天,是無憂無慮的樂天派、可以把游玩當生活的有趣者。走入誥屏山,我確實找到了這種感覺,一進景區,在山門前,便見一群雄雞列陣而過,有的昂首闊步,有的信步悠然,也有的還隨機覓食,雖說形態各異,但精神一樣飽滿,雞冠紅紫,鳳尾飄揚,氣派十足,顯出生機勃勃的氣場。在這樣的氣場里,一切都有了山野雄氣,就那座椴木橫架的護山門樓一層層疊起山寨雄風,雖說無石無磚,無垛口炮眼,可一樣有著“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威嚴,二小姐當家的氣息撲面而來。
中午的陽光格外耀眼,可一進山里,陽光被擋在樹梢,它只能偶爾從樹葉稀弱處窺視樹下情形,可沒想到它這一窺視反倒泄漏天光,在誥屏山的叢林中斜插一根根直通天宮的光柱。很久很久以前,七仙女下凡會不會就是隨光柱飄呢?登山途中向導指指點點說著許多有趣的話題,他指著層層跌落瀑布說,這里是“輕風壺”,壺里有乾坤,輕風醒山谷,那些小樹小草便是風的使者,不停地在向您招手;指著一個深潭說,這里是“仙姑池”, 七仙女下凡就在這里沐浴;指著瀑布沖刷而出的三個石臼說,看這里水幽清冽,似酒陳釀,為當年七仙女釀獻給王母娘娘的“三缸酒”;再看,那可是玉帝的玉璽印……這些景觀故事向導一定說過無數次,但他沒有倦怠之意,聲情并茂,一次次地重復如同一片片的落葉,給這片森林的野趣培根追肥。
行走在厚厚的落葉上,沙沙聲響,聽到這聲響,感覺是種原始呼喚,一根根粗壯的藤條把時光揉搓在一起,千年、百年,會同當下一道捆住了原始之態。我隨著雙腳劃出的聲響,問了聲:行走在這樣的路上會有沒有別樣的感覺?同行的隊友們各自表態,一句搭一句,應和著沙沙聲響。有的說有些怕怕的,感覺踩不到實地;有的說挺有意思,每一步都有森林的回音。向導說, 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覺,景區內樹種合計32科64屬,藤有百類, 竹有13種,中草藥有90多品,每一個時節它們都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你看那懸崖,前些日子杜鵑綻放,今天則開百合花,誥屏山是百科園。是的,是的!一位年輕人突然一位來了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一片葉子一首詩,我覺得是踩著詩行登山, 真有意思。這一路,看風景、聽故事,識花果,認草木,興致盎然地登上勇者梯,在七仙女茶飲的金頂巖下小憩,而后直上貴人峰。站峰頂俯瞰松溪城,可以對著他喊,我在這里!過癮后在回首之際,可以面對湛盧山,撒一回二小姐脾氣,說上一句“湛盧山您有嚴父之威,讓人望而生畏,呵呵!我這誥屏山則有二小姐之尊,可敬還可親”。借著貴人峰的視野,每個人仿佛都有了貴氣,那位善于詩句的兄弟又來一句“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向導哼哼兩聲,說貴人峰還只是誥屏山高峰覽勝的一個看臺,山上還有森林防火的瞭望塔,還有錦屏峰,都高過貴人峰,你登上了錦屏峰,再把這首詩念給誥屏山。
湛盧山映奎光塔
誥屏山,真與二小姐一樣樸實無華,可敬可親,她把所有的不期而遇,視作一次次的塵緣。她,借一陣風向你招呼,用一股清流向你致意,用一株小草考你心智,設一條云梯考驗你勇敢, 指一塊巨石讓你點化成形……站在貴人峰上為你加油,讓你再上錦屏峰。這一路我們像義務巡山員,又像在做科普調研的大學生,又像愛聽七仙女下凡的故事的小學生,陶醉在自然野趣中, 就是擦拭一把汗,也有山野氣息。
“誥展玄機仙姑點化千年事,屏凌漢表松邑顯揚萬古情。” 塵封千年的松溪縣歷史文化名山——誥屏山,也就是這可愛的二小姐山,原來是民營企業家劉仁東打造出來的。圖紙是他畫的, 路是他開的,石階是他砌的,護梯也是他建造的……于是山里的故事不能少了他的故事。他出生成長在松源街道錢橋村,可他喜歡與機械打交道,開拖拉機、修理拖拉機,到開配件店,掙了錢,還走出大山,開闊了視野。可是不知怎么,他身體一天天胖了起來,身體漸漸也覺得不舒爽,幾次看醫生,醫生說的話都差不多,多活動、多運動!從此一根釣竿伴隨了他的生活,堅持8 年垂釣后,他的身體漸漸恢復。2000年,他看到媒體宣傳旅游, 便上了誥屏山,他摸拍古樹、攀援老藤,坐在石頭上看風景,這一看,來了精神頭,從此決定從水庫上岸開始爬山。一天,兩天,三天……走遍誥屏山,山中的“七仙女下凡”及“仙姑駕霧騰云送神茶到此救生靈”等傳說的故事成了旅游開發的藥引。
2004年他承包下這座山,開始打造景區。他說:要開發旅游,決不能砍一棵樹,有森林才有風景,誥屏山在他呵護下被冠以“森林人家”。旅游景區的打造,必須集“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于其中。劉仁東走出山外,取回真經,一邊保護和開發自然風光,一邊傾囊投入旅游設施建設,開辟出原生態自然景點和人文景觀30余處;建設農耕器具展覽體驗室,展出谷礱、踏碓、石臼等幾十件器具;建立野生珍稀動物園,特種野生養殖觀園,野生千年古茶園、植物園,森林人家生態農業觀光園、體驗園等; 開辟出“登山——森林浴——魚塘垂釣——水果采摘”“觀賞動植物——參觀農家設施”“戶外運動——自主搭建帳篷——露營”等不同趣味的多條旅游路線,集“游玩樂”為一體、“科普教育”為一身,配套農家特色餐飲,柴火灶溫火燉土雞,佐以青草藥,讓一股山野清香飄山外;建起“山里人家”讓住客沐山風聽天籟,看星星聞蛙鳴,沉浸在原生態的大自然里。
他的故事與路一樣長,相陪直上瞭望塔,我們一起看松溪城,看周邊群山。他指著坐落在松溪城西的塔山告訴我,松溪城周邊群山座座賦形,有如臥獅,有如虎踞,塔山便是西門村的虎頭山,因宋咸淳十年(1274)建奎光塔后被稱作塔山。相傳從前虎頭山后叢林深處有一排洞穴,隱沒著各色各樣的野獸,后來了一條大蟒蛇,鬧得附近鄉村雞犬不寧,村民惶惶不可終日,城里人出入都要繞道而行。此時,老獵戶唐老大挺身而出,為民除害,可不敵蟒蛇,反遭其害。唐老大膝下一子名叫唐奎光,誓要為父報仇,出外拜師學藝,整整三年,學成回家,最終斬殺了大蟒蛇。松溪群眾為了感謝唐奎光為民除了大害,便在虎頭山上建造了一座七層寶塔,并題名為“奎光塔”。雖說許多地方以“奎光”之名的樓閣、塔,多為寓意奎宿之光,為文運昌明、開科取士之兆,唯有這里是為民除害的奎光。
我聽他講故事,心想一心為民者不遜色于開科取士,且如今這里與文秀湖連體建設成松溪健身主題園,別有風味。我朝著塔山和文秀湖方向眺望,摘一片樹葉咀嚼,仿佛咀出松溪別樣風味:湛盧山挺起脊梁,松溪水擁抱溫柔,誥屏山二姐守閣,奎光塔俠義虎威,文秀湖映秀美安詳。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