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1-01 13:22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郭義清



巍巍昂首龍頭山

 

郭義清

 

 

松溪山多,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其中最有名氣的是湛盧山,最有故事的是白馬山,最高的莫過于龍頭山了。

龍頭山海拔1349米,是閩浙兩省、松溪、浦城、龍泉、慶元四縣的界山,可謂“一山連四縣,半步跨兩省”。古時候,四縣民間曾流傳著“除了皇帝無大官,除了龍頭無大山”的說法。清康熙版《松溪縣志》載:“延亙二百余里,傳有飛仙乘白鸞棲其上,上有石壇,壇東有龍穴。”故龍頭山又稱鸞峰山。更為神奇的是,假如用弧線連接松溪、浦城、龍泉、慶元四縣的縣城,其形狀酷似彩蝶,龍頭山則恰為蝶頭位置,蔚為壯觀。

 

 

初識龍頭山,是20年前在溪東鄉政府謀事期間,只因登龍頭山一直是向往已久的心愿,恰好溪東鄉地處龍頭山腳下,我便動了登龍頭山的心念。

那是初秋,從秀美的西洋村出發,穿越一片片青翠的竹林, 爬過一級級陡峭的石階,看那一朵朵簇擁著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花朵兒,向我熱情地綻放。當我一路感嘆,一路回首,腳下的村莊離我越來越遠的時候,揮汗回首的那一刻,一座古樸的廟宇驀然映入我的眼簾。那一刻,我長嘆釋懷,經過近兩小時的艱難跋涉,終于登上了神往已久的龍頭山巔。

那座古樸的廟宇便是“龍頭山廟”。走進廟中,“彌勒菩薩”笑坐山門,神龕里的“華佗”“張仲景”兩位神醫和“如來”“觀音”及“十八羅漢”塑像栩栩如生。寺廟的主事說,廟里常年香火不斷,尤其在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五和六月十五的香期,兩省四縣的信徒幾千人云集進香,頗為熱鬧。

緊鄰“龍頭山廟”的一塊山巔上,立著一塊省界碑,那是2001年國務院豎立的第8號福建、浙江兩省石界碑。站在界碑旁,放眼兩旁,看到的都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天邊與群山連接, 白云在山間繚繞,陣陣山風撲面而來,溢滿汗水的后背頓感絲絲涼意。

從寺廟的側門走出,步入一座木制涼亭。我四處回望,兩省四縣地界盡收眼底,連綿群山,起伏延緩,群山蔚藍成片,山頂云彩飄逸繚繞。站在山頂,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嘆。此刻,一任仙風吹開我的胸襟,一任思緒在群山中放飛。置身其中,頗感一陣陣仙山靈氣襲來,連同那美麗神奇的傳說飄逸而至。

龍頭山廟,古稱鸞仙閣,建于南宋景炎年間,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福州府有三眼井,井水一熱、一溫、一冷,熱可殺豬,溫可洗浴,冷水冰涼。有一天,三眼井突然全部干涸,福州府立即派汀州府有名望的風水先生查找原因。先生沿山脈走向一路勘察,第三年到龍頭山,發現慶元縣三坑鄉上坑村、岱根源村及爐坑村等有人在山頂焚燒木炭,破壞了龍脈,就讓他們停燒三個月,言明一切損失給予賠償。甚為神奇的是,只停了兩個月后,福州府三眼井就開始潺潺冒水,恢復了原狀。府臺得知后,派官員把龍頭山周圍的山林、耕田悉數買下,委托吳家村村主出租,所得租金在原燒炭的地方建造了廟宇,便是后來的龍頭山廟。

又有《吳氏宗譜》記載:宋朝寶祐年間,丙辰進士吳松龍任松溪縣尉時,因在龍頭山上求雨靈驗,故在南宋景炎年間建立廟堂紀念。明朝武宗正德年間高山村李仲廷重修,明萬歷三年吳公裔孫吳馬賢重復修葺。清朝時數經兵焚,殿宇幾置荒煙蔓草之中,故在清康熙十四年吳廷興鼎新重修,清嘉慶二十三年再修。

那一次,龍頭山壯美的歷史,壯觀而清幽的景致,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數年之后,我再次造訪龍頭山,是從浙江省慶元縣黃田鎮良官田村驅車而進。在良官田村停頓時,村里的老支書和老會計向我介紹了龍頭山的革命歷史。龍頭山曾是紅軍、游擊隊的落腳之處,1943年陳貴芳率建松政游擊隊在龍頭山巧施迷陣,與國民黨敵軍艱苦輾轉激戰,令敵人聞風喪膽。1947年中共閩浙邊地委率游擊隊進駐崔上村,先后攻打渭田、周墩、竹口、小梅等地,建立了黨組織,成立了貧農團和民兵隊。龍頭山周邊群眾積極參與紅軍的戰斗,為紅軍抬傷員,給游擊隊買米送菜、做鞋補衣。國民黨部隊惱羞成怒,對龍頭山革命根據地瘋狂反撲,許多群眾為此遭受迫害,英勇獻身。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官良田村去龍頭山途中的“嵩峯亭”里,還留有當年抗日紅軍書寫的標語。 

第160頁-60.PNG

龍頭山杜鵑花(王大偉 攝)

“嵩峯亭”是一座簡陋的土墻木質結構亭子,始建于何年已無從考證,標語就寫在兩邊的泥墻上,由于年代已久,再加上上山砍柴的村民經常在這里休息,柴火靠在墻上磨損等原因,墻上留下的字跡已是殘缺斑駁,有的字已很難辨認。

標語為黑字行書,每個字有臉盆那么粗。標語內容依稀可辨,兩邊分別寫的是:歡迎白軍士兵們拖槍過來當紅軍!共產黨是抗日反帝的唯一領導者!落款皆為“抗日人民紅軍”,只是沒有留下書寫日期。回到良官田村后,村里的老會計熱情地抱來兩疊厚厚的資料,給我們推敲著標語的日期和由來,據他的講述和翻閱有關資料,這兩句標語應該是在松溪、慶元兩縣黨史上所述1937年的“黃畬血戰”中留下的。

據黨史資料記載,1937年1月,紅軍一個支隊的三百余戰士,從松溪縣的古衕村出發,翻越龍頭山,到慶元三濟黃畬村去捉捕一個土豪,但行動走漏了風聲,被當時駐扎在龍泉縣八都的國民黨得知。八都與慶元黃田毗鄰,敵人得消息后,立即從孫坑(今小梅鎮)糾集四百多士兵,向黃畬村風水口、村后坳等三路包抄過來。紅軍在吃早餐時就遭敵人襲擊,戰士們奮起還擊,邊戰邊往雙井方向撤退。戰斗持續了四個多小時,因敵眾我寡,加上不熟悉地形,紅軍只好向龍頭山且戰且退。一支被沖散的紅軍小分隊向良官田方向邊戰邊退,準備從良官田翻過龍頭山回到古衕駐地。身心疲憊的戰士們爬到“松峯亭” 就地休息時,隊伍中一位排長仍不忘宣傳抗日,掏出隨身攜帶的宣傳工具,寫下了那兩條標語。誰知,由于耽誤時間,被敵人趕上,排長被俘,后英勇就義。那兩條標語成了這位紅軍排長宣傳抗日最后書寫的標語。

 

 

今年的五月,我第三次去了龍頭山,只因有朋友說龍頭山的杜鵑花濃烈壯美,我迫不及待去赴一場紅色的花事。

農村長大的我,對杜鵑花并不陌生,小時候到山上砍柴,經常會在高高的山崖上看到三三兩兩的杜鵑花從石頭縫里探出殷紅的花枝。那紅紅的花瓣,那野性的美麗,天然而成,不加雕飾, 純真而樸素著我的童年。有時在砍柴中口渴了,小伙伴們還會爭先恐后地爬到山崖上采擷尚有著點點露珠的杜鵑花來,雙手托著花瓣,把遺留在花瓣上的點點露珠輕輕地倒入小小的嘴巴里用來解渴。那頂著我鼻孔紅紅的花瓣,透著清冽的香味,我們迫不及待地大口吸吮著它的水分和芳香。

長大后,一首《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民歌,讓我對杜鵑花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它又名映山紅,是我國三大名花之一。唐代詩人白居易形容杜鵑花“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盡情渲染杜鵑花的詩句,更為杜鵑花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和無窮的魅力。 

第163頁-62.PNG

                                                                                                               龍頭山夜景(鄭葉青 攝)

在龍頭山,我還是被漫山遍野殷紅的杜鵑花震撼著。杜鵑花就陸陸續續地開在山坡上,開在石階路旁,開在石頭縫里,時而稀疏,像鄰家的小女孩,天真無邪;時而濃烈,像村頭的少婦, 熱情似火,不失妖艷。

游人涌動,紛紛立在一簇簇艷紅的杜鵑花旁,看枝頭萬紫千紅,匯聚在一起,交織在一起,織成彩霞滿天,織成色彩變幻的神韻。那獨有的如詩如畫的景色,那一朵朵、一簇簇涌向天邊的烈焰殷紅,如癡如泣,震撼著龍頭山的美麗和磅礴。

在山頂的廟里,不期而遇良官田村當年的老支書和老會計, 老人熱情地拉著我,暢談著龍頭山旅游的現在和未來。眼前已八十高齡的兩位老人,仍在為龍頭山的旅游事業奔忙操勞,令我肅然起敬。這種精神,不正是龍頭山當年紅軍為革命事業鍥而不舍的追求體現嗎?不正是龍頭山的杜鵑花在石頭縫里居險簇生、頑強斗艷、美麗眾人的博愛體現嗎?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