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飛凰舞招沙甲
黃河清
站在招沙河邊,綠樹掩映下的招沙甲畬族村,在陶淵明“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詩句中裊裊向我走來。純凈的藍天, 跳動的旭日,飄灑的白云, 倒影在這清凌凌的碧練上,鋪開層層漣漪。一排排的樹木,悠然地昂起驕傲的頭,向遠處蒼茫的綠蜿蜒而去。
有人問,鄉愁是什么?是幽靜拙樸的青磚小屋?是可以下水嬉戲的小河?還是瓜果飄香的田野?要我說,鄉愁是有顏色的: 有土地般厚重的歲月金黃,有自然強韌的生命綠,也有寬厚優雅的古樸白。歲月金黃那是家族的血緣密碼,是家風的風骨氣質。無數姓氏的良好家風匯集,就組成民族的傲骨和卷宗浩帙的輝煌歷史。
招沙甲畬村自宋開嬉年間由雷姓人家由寧化遷入而開基,他們見此地后有月亮形山峰依靠,前有清澈見底的溪流相伴,便在這依山傍水的地方安居下來。村前的峽谷,因溪流中沙石積聚成洲,取名“招沙峽”。若干年后,有幾戶人家遷到了峽后的山坳中定居繁衍,并形成一個自然村落,后稱“招沙甲”。
走過鵝卵石鋪就的步道,穿過仿古門樓,我來到莊重肅穆的鄉愁館,眼前一件件遺傳的器物,展示了畬族這一個源遠流長的民族悠久的歷史。畬民早在隋唐之際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帶,宋代開始陸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大量出現于閩東、浙南。畬民自稱“山哈”,表明是外地遷往山里的客人,意為住在山上的人。畬族多以盤、藍、雷、鐘為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盤瓠因護國有功,娶了高辛王的三公主為妻,婚后生了三子一女,因長子出生后放在盤里,故姓盤;次子出生后放在籃里,故姓藍;三子出生時雷聲大作,故姓雷;女兒招婿潁川郡的“國勇侯” 鐘智深,故姓鐘。而招沙甲畬民至今仍以雷姓為主。
一陣清靈的童音飄過來,順聲望去,有位可愛的孩子雙手合十,瑩亮的眼睛虔誠仰望,嘴里默念著墻上的對聯“心田先祖種,福地后人耕”,仿佛在聆聽先祖的家訓。遺存是有生命有靈魂的,那些堅如信仰的石磨,那些歷經滄桑的碗碟,那些溫潤如玉的青磚,記錄著歷史,書寫了傳承。如果說鄉村振興是條遠行的路,那鄉愁必定是人們的精神明燈,保持著善良的初心前行。
松溪畬鄉——招沙甲(朱建斌 攝)
1983年,松溪縣茶洲水庫開工。為支持國家建設,招沙甲群眾發揚老區人民甘于奉獻、勇于犧牲的精神,舍棄小家、顧全大局,獻出耕田林地、放棄祖厝祖墳,移民人口占全村人口的79%。招沙甲人黨群一心,漢畬同心,開始了一個美好新家園的建設。村兩委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新村莊發展振興的重要載體,多次前往其他鄉村旅游點參觀學習,拓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路,成功引進了頤高集團招沙甲村文旅業態項目。他們依托招沙甲獨特的區位優勢、優美的生態環境、厚重的人文底蘊等資源稟賦,立足構建生態宜居環境,打造了茶洲湖步道、大林坑生態研學基地、山地越野車、叢林探險、露營燒烤、水庫垂釣、玻璃觀景臺、水果采摘園、滑草場等一批多元休閑產業,并成功申報了國家3A級景區。近年來,招沙甲村先后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級生態村、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福建省民族團結創建重點區重點單位、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鄉村振興試點示范村、南平市紅星村黨組織等一批榮譽稱號。
漫步在水泥鋪就的村道上,一排排粉墻黑瓦的別墅依次展開,這里營造的風格和散發的氣氛,是我偏愛安逸的鄉村風情。村中心廣場,一個親民的悠閑去處。廣場旁一涌清水緩緩流淌, 為了凈化水質,勤勞而智慧的招沙甲人,在河岸邊種下了鮮花和水草,流水脈脈,花香裊裊,空氣清新怡人。河岸上,枝繁葉茂的古榕和如火如荼的桃李花相互輝映。清風習習,花瓣簌簌地飄落水面,引來成群的魚兒啄食、嬉鬧。
廣場上一座青石砌就的仿古長廊,老人們坐在石桌旁下棋、唱曲、聊天,小孩在寬闊的廣場上騎單車、溜旱冰、蹬滑板……長廊邊是十畝荷塘,此時雖然荷花未開,但田田的葉子已經高出水面,錯落重疊,像極了舞動著的美女的裙。一縷陽光傾瀉而下,荷塘里好一派“微風晨露漾粼影”的醉人情景。搖曳多姿的荷葉,又仿佛在靜靜地傾聽著每天到這里的村民談油鹽醬醋,說家長里短,或議村莊建設,贊環境的變化。
茶洲水庫的灣區在村旁形成了一個湖泊,循湖堤漫步,湖中百媚千嬌的美人蕉、風姿綽約的風車草、清雅如蘭的菖蒲和酷肖銅錢的銅錢草似乎喜歡扎堆,它們聚在一起看長湖流月,聽蛙唱蟲鳴。為了感念漢畬兩族的兄弟友情,招沙甲村把這一泓湖水取名“同心湖”并在湖上修建了一座“同心橋”,意喻漢畬兩族一衣帶水,風雨同舟。湖邊建有5個觀景游憩亭,采用木質結構, 造型簡單、自然古樸,與周圍山水巧妙結合,渾然天成。亭子里文化韻味很濃,鐫刻于木板上的家風家訓楹聯“忠孝傳家德為本, 仁義處世信當先”“傳承廉潔家風,守護幸福家庭” 等,不僅記錄著鄉村文化習俗,而且弘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頓時覺得“文若春華”“思若泉涌”,忍不住要對這湖光山景吟哦一句古文“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這兩年,村里在同心湖上舉辦了“中行杯”郊野釣魚大賽,“心懷感恩,傳承孝道”“小小紅軍”和“自助燒烤節”等活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還組建了畬族婚嫁與舞蹈表演隊,挖掘畬族婚禮遺習,編排畬族婚嫁表演,擦亮招沙甲風情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了集“旅游+康養+研學+民俗體驗+水果采摘”于一體的休閑旅游勝地。這些帶動了村里開辦農家樂,提升鄉村民宿, 發展生態魚、生態蓮子、生態蜜等生態系列旅游附加產品,促進村財和村民收入結構逐步由以前的第一、二產業占大頭,向第三產增收的轉變。2023年村里共接待游客達2萬余人,旅游收入超過40萬元。2024年1至5月,村里共接待游客已超過8000人,營業收入近16.2萬元。
大美茶洲湖(王大偉 攝)
綠色是大自然中最有活力的顏色,代表著希望、生命、寧靜、環保、成長、生機、青春……沒有什么比“生命綠”這個普通又珍貴的顏色更能概括招沙甲了。招沙甲所處的大林坑是白馬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面積最大的生態林,也是整個松溪縣境內面積最大、最古老的生態林。區內自然條件優越,野生動植物豐富, 是天然珍稀物種種質基因庫。
1929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這茫茫林海中舉行了以花橋鄉路下橋為中心的建松政農民暴動,樹起了閩北土地革命斗爭的“第二面紅旗”,建立起蘇維埃政權,招沙甲成為紅色武裝的重要活動區域,直至松溪解放。
“水光明滅處,山色有無中”,碧波萬項的茶洲庫區由8條溪澗匯流而成,在招沙甲村十多千米處形成一個水域面積200萬平方米的寧靜優美的人工湖泊。碧綠清澈的湖水,纏繞著眾多千奇百怪的赤色峰巖,呈現出一派美不勝收的“碧水丹山”景色, 如同濃縮了的武夷景觀。因此,這里被稱為“小武夷”。坐上竹筏,筏在水中行,人在畫里游。從招沙甲到茶洲水庫大壩的5千米航線,有十三曲、十八彎,曲曲通幽處,彎彎開洞天。
無意間走到了村口的牌坊前,我竟然有些恍惚,仿佛這青灰色麻石砌成的牌坊是一個神奇世界的守門人,將喧鬧繁華的都市和安靜靈動的畬村隔在這道門前。不遠處,一棵巨大的榕樹,根須一部分裸露在外面,一部分狠狠地抓住沃土,虬粗的根鉆入湖堤石頭的縫隙。從沒見一種樹長得如此滄桑霸道卻又溫柔寬容, 如同從百年前穿越而來的神物,慈愛地看著坐在他蔭蔽光影里的人們。我問身邊天使般的孩子,如果你是一棵樹,你希望結出什么果實?她說我希望能結出綠色的糖果,那些糖果,都是春天的眼睛……我心里酥成一鍋蜜,綠色的,自然的,是人性中最無邪的顏色。
如果你不知道理想中的鄉村是什么樣子,你可來花橋的招沙甲;如果你不知道洗凈泥腿的村民又創下了哪份基業,你一定得來花橋的招沙甲;如果很久沒體會到鄉愁這種珍貴情感的滋味,請你來花橋的招沙甲。這里,鄉愁鍍上五彩繽紛的顏色:讓你有歸屬感的古樸粉色,有文化底蘊的歲月黃,有蓬勃生命的自然綠,還有畬漢并肩戰斗的中國紅……從精神、家風、生態、產業,人們想要的宜居和理想,都在這迷人的村莊里,招沙甲人正和他們的鳳凰圖騰一樣展翅翱翔。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