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12-26 10:3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陳國發



神 奇 五 福 橋

 

陳國發

 

 

在重巒疊嶂、河流縱橫的閩、浙邊界若干縣市,從宋代起始,這里的工匠和民眾世代傳承,揮灑聰明才智,不辭辛勞,遇水架橋,遺存下300多座廊橋,它像一道道彩虹,飄落在綠水青山之間,跨越千百年,依然美麗,依然鮮活,依然實用。

在多種式樣的貫木拱廊橋、木伸臂廊橋、木撐架廊橋、簡支梁廊橋、石拱廊橋中,全國現存最長的木伸臂古廊橋,即松溪縣的五福橋,長達108.8米、寬5.6米,是閩東北、浙西南古廊橋的代表作。

五福橋取名“五福”源自《書經》,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之義,承載著松溪人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對生命意義的虔誠祈福。

從縣城驅車約半小時,即可達渭田鎮。穿過街道,沿河而上百余米,歷史悠久的五福橋,猶如青龍汲水,橫臥在波光粼粼的河流之上。據《松溪縣志》記載:五福橋始建于明永樂九年1411),明正統十二年重建,清咸豐八年(1858)毀于兵火, 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建,1952年局部水毀,1953年重修, 1981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修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遠處眺望,五福橋更像是一位古代官員,橋中央升起重檐翹角亭閣,就像官員頭戴的烏紗帽,兩側檐下披著的三層風雨擋板,好似官員的衣袍,南北兩個門像官員的雙手,厚實的四個橋墩似穿著官靴的雙腳以及兩旁放置的書柜。他威嚴地端坐,注視著人世間的興衰榮辱,悲歡離合。

五福橋南北兩邊,設置兩門,端莊對稱,古樸典雅,牌坊式石拱門,門頂重檐三層挑角結構,中央豎題“五福橋”字樣,兩邊“八仙”護衛。門墻上有磚雕花卉、獅子,各有一副對聯,南門“安瀾成砥柱,利濟勝舟興”,橫批“風清坦道”,這是民眾對五福橋的由衷贊頌,并寄予的美好希冀。北門“恍步阿房猶睹何龍臥波,若登霄漢復逢是鵲橋填”,橫批“司馬題留”,引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意境深遠。

兩幅楹聯還蘊藏著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相傳建橋前,南岸有位英俊少年時常到河邊垂釣,望著北岸美麗的浣紗少女。長此以往,倆人遙望生情,卻遭遇家長反對,女子郁郁寡歡得了相思病,男子聞訊來到河畔失聲痛哭,發誓要營造一座橋,把對岸的女子娶回家。鄉親們深受感動,口口相傳,終于傳到遙遠的皇宮。感念這對男女的忠貞愛情,皇帝特批建造了五福橋。“恍步、鵲橋”即兩人終于相會,恍然如夢,淚雨紅裝,亦悲更喜, 五福橋成為“鵲橋”,見證了有情人終成眷屬。

進入廊橋,猶如穿越時光隧道,南面由石板和長條磚“人” 字形鋪就,突顯陽剛之氣,北面用石板和鵝卵石鋪設,卵石柔和圓潤,陰陽平衡。凹凸不平的橋面,見證了數百年的車轍馬跡, 商旅繁茂。橋中央上方題“眾志成城”,下方題“賽濠觀”,屋面升起重檐四方翹角亭閣,翹角各吊銅鈴數只,風吹過來,叮當作響,清脆悅耳。橋屋35間,四柱七檁,抬梁屋架,歇山頂, 用柱144根,高6米;兩側設有木構欄桿與板凳,供行人休憩和歇肩;檐下風雨擋板,刻有鏤空的壽桃、葫蘆等寓意“五福”的窗花,造型簡潔拙樸。

漫步五福橋,就像走進了五彩斑斕的畫廊,在亭、閣、棟、梁之間的枋板上,繪制有《東周列國志》的分分合合,《三國演義》的戰亂紛爭,《說岳全傳》《水滸傳》的舍生取義,《西游記》的唐僧取經、神仙妖怪,《紅樓夢》里的男歡女愛、世態炎涼,新中國開國大典的莊嚴雄偉……千幅栩栩如生的優美畫作, 讓人應接不暇;細細品味,感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匯聚,穿越千年。

畫廊作者是全國政協書畫創作室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陳良敏先生。1983年,松溪縣重修五福橋,公開招聘畫師,陳良敏先生一舉奪魁。初次踏入五福橋,他心里一怔: 這么長的橋,上千幅畫能不能完成?何時才能完成?身體是否扛得住?一連串疑惑,在鄉村干部的大力支持、房東的無私奉獻、優良的自然環境的融合下全部化解。他信心滿滿,每天夜晚在煤油燈下伏案構圖,白天則揮毫作畫妙筆生花。6個月后,千余幅精美畫作呈現在廊橋上,無比鮮活,光彩照人。

第128頁-48.PNG

                                   第129頁-49.PNG 

        五福橋(王大偉  攝)


陳良敏先生至今記憶猶新,作畫半年,天時地利人和,由于造橋工匠的智慧,即便盛夏時節在橋上作畫,也并不感覺酷暑難耐,而是涼風陣陣吹來,甚至沒有蚊蟲叮咬,未見過一張蜘蛛網,很是神奇。

與靜態的畫卷相比,動感十足的端午“走橋”民俗活動, 更是年復一年,經久不衰。據《渭川史》記載,每年的端午節當

天,十里八鄉的信徒和民眾如期而至五福橋,念佛經、點香燭、焚經紙,為全家祈福;投粽子到河里喂魚蝦,紀念先賢屈原,保護其免受傷害,場面壯觀,熱鬧非凡。

五福橋南北走向,兩臺四墩五孔,為全國同類廊橋孔數之最。橋拱采用松原木縱橫井式疊架而成,以三層伸臂方式逐層挑出,每層12-17根圓木,伸臂端懸挑2米,根部高1.4米,承重的底層由11根圓木排成,全為榫卯結構,不用一根鐵釘,支起整座橋梁,負重壓而不欹,經風雨而不腐,歷百年而不朽。

長長的五福橋,最奇特是四座鳥形橋墩,就像四只相互依偎的雌、雄神鳥,安靜地浮在水面上。橋墩尖端向上游挑出,四只鳥頭造型可愛,雌鳥文靜平和,清秀纖細,丹鳳媚眼;雄鳥憨態可掬,圓潤飽滿,目光炯炯有神。無獨有偶,武夷山市馀慶橋、浦城縣鎮安橋如出一轍,不過這兩座橋均只有兩個鳥形橋墩。

圖騰崇拜是遠古部落的普遍現象。閩北古人對鳥的崇拜,可追溯到閩越國。越人源于對鳥類飛翔能力的羨慕,對鳥類暢游江河湖海的向往,對鳥類生殖能力的敬畏,形成鳥圖騰。越人南遷入閩,與原住民融合形成閩越族,鳥圖騰得以傳承。

建陽崇雒鄉是福建鳥圖騰的遺存源頭,世代相傳的鳥步求雨舞,模仿鳥類的跳躍和飛翔,形成了獨特的宗教祭祀舞蹈,原本當地還有鳥的祭祀廟宇,可惜在1990年消亡了。因此,以建陽為起點向外輻射,周邊區域的各類古建筑,時常會發現鳥圖騰的遺跡。先民認為鳥有超強浮力,鳥形橋墩能消除災害,只要洪水漲到鳥脖子,鳥嘴輕輕往下一啄,洪水便會自行退去;鳥背上的一方石塊為靜心石,令鳥靜下心來,不想飛走,永久為民眾帶來安

全,帶來福音。 

第131頁-50.PNG

五福橋大門

神奇五福橋,以其獨特的工匠技巧、視覺藝術、文化價值, 融進了大地阡陌,融進了百姓心靈。悠久的鳥圖騰留下了四只豐腴的神鳥,一如既往地浮在河面,呢喃細語中,快樂地馱著長長的廊橋,目送兩岸鄉親福來福往,一路暢行,贈予游人一片片神奇的羽毛,捎去一個個飛翔的美夢。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