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 盧 之 謎
楊際嵐
一
湛盧之謎,謎一,即湛盧山之來歷。
《辭海》載:湛盧山位于福建北部松溪縣境內,山高嶺峻, 四季霧凝,相傳為春秋時歐治子鑄劍處,遂以劍名山。
《福建史稿》上冊第一編“遠古時代的福建”,如許表述: 春秋末葉,吳越的武器特別馳名。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名劍五:一曰純鈞,二曰湛盧,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越絕書·外傳》載:歐冶子和干將,并為楚子作龍淵、泰阿、工布三鐵劍。閩浙接壤,春秋戰國可能有一些采冶工人,從越國移居閩中。所以無諸建都之地,叫作東冶。松溪縣有湛山或湛盧的地名,張勃《吳錄》以為即閩越王冶鑄之地。
劍山(朱建斌 攝)
《福建史稿》著者,系閩籍知名史學家朱維干。朱老治學嚴謹,旁征博引,考證縝密。據上,他既引述地方典籍相關記載, 又不輕易下斷論,不虛不妄。給后人提供尋幽探秘的導引,也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朱老摯友、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贊其為“董狐擎鐵筆,孤草戾蒼天”,其來有之。《福建史稿》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
四十年來,湛盧文化研究成果豐碩。人們從多個角度,提供種種佐證,對于湛盧山與湛盧劍的因緣,給予了明確肯定。
來到松溪,自然懷有探究史跡的期待。歐治子的行跡,尤其讓人十分好奇。
唐《拾遺記》、宋《元豐九域志》《宋史》等均記載,湛盧
山留下歐冶子煉劍的“炭烙遺存”。
湛盧山充滿古意。有岑巖古道、清涼寺、陳戩祠、仙人棋盤山、仙姑洞等,還有試劍石、劍池、鑄劍爐、歐冶洞等鑄劍遺跡。岑巖古道上,曾矗立刻于唐貞觀年間記述歐冶子鑄劍經歷和湛盧山名稱由來的“斷碑”。寶劍與劍山渾然一體。
清代范維憲系乾隆年間松溪孝廉,補修康熙版《松溪縣志》。范作《湛盧山賦》,以“劍峰主人”與“游于松源者”, 一問一答,饒有情趣。道盡湛盧山之妙、湛盧劍之絕。主曰:“上應星辰分野,傍斗牛之次;下連鄰境干霄,作閩越之樞;中則精舍靈祠,巖洞丹爐。”客曰:“吾聞越王允常,曾使歐冶鑄劍,嘗結爐于此中,覓佳處而高占。經山取錫兮赤堇崎嶇,涉水采銅兮若耶瀲滟。”隨后,竟為一段奇幻神奇的演繹:“于時,蛟龍為之捧爐而效靈, 天帝為之裝炭而助焰,宵公為之擊橐而施工,雨師為之灑掃而磨玷。寶光騰處,鬼神相與悲號;精彩射時,日月于焉爍閃。蓋三年鑄劍而有成,遂千古留名而無忝。”直是令人目眩神迷。
1985年,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同志應約為湛盧山題寫了“歐冶子鑄劍處”,題字已鐫刻石碑,屹立于清涼寺山門處。難忘那題字者,殫精竭慮為閩地百姓謀幸福,其英名融入湛盧碧水青山間。松溪文友贊道:“讓項南與松溪永世結緣,流譽千年!”
二
湛盧之謎,謎二,即“眉間尺”之傳奇。
劍的歷史,便是人類的歷史。劍不僅是兵器,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征、時尚配飾、護身器物以及娛樂工具。傳說甚多。《吳越春秋》里便有一說,湛盧劍歷經輾轉,被唐朝名將薛仁貴所得, 后又流傳到岳飛手中。公元1142年,岳飛被冤殺后,湛盧劍不知所蹤。
東晉干寶志怪小說《搜神記》中的《三王墓》,講述干將、鏌铘的故事,把“鑄劍”“弒君”和“復仇”演繹得扣人心弦。魯迅在此基礎上,撰寫故事新編《鑄劍》,原題《眉間尺》,體現了強烈的復仇精神、原俠精神和抗爭精神。眉間尺的至誠復仇,宴子敖的俠義高風,令人驚嘆。時為1926年10月,魯迅在廈門大學任職時撰寫。
眉間尺傳為春秋著名鑄劍工匠干將、鏌铘之子,名赤,因眉距廣尺得名眉間尺。其父奉王之命鑄劍,三年煉成兩把劍,將雌劍呈上,雄劍則托付妻子。他預先交代后事,待生下孩子,撫養成人,替父報仇。果然,劍成命喪。眉間尺長大后遇“黑色人” 宴之敖,托付其復仇。宴以會異術之名,奉其首級進獻,擲于鼎內,隨波上下,為王表演“把戲”。王站在鼎邊探頭看,“剛在驚疑,黑色人已經掣出了背著的青色的劍,只一揮,閃電般從后項窩直劈下去,撲通一聲,王的頭就落在鼎里了”。黑色人亦自刎。三頭融于一鼎,最終只得一同置于金棺里落葬。莫言曾激賞,《鑄劍》是魯迅最好的小說,也是中國最好的小說。
此次來到歐冶子鑄劍之地,重溫魯迅先生近百年前所撰
《鑄劍》,眉間尺的故事,耐人尋味。距此遙迢數百里,兩千多年前,松溪湛盧山,竟演繹了一段歐冶子及干將、鏌铘的歷史活劇。顯然,《鑄劍》系“故事新編”,不能與史實混為一談。然而,替天行道、匡扶正義的精神,爍古震今,輝映松溪漫漫歷史進程。明嘉靖二十一年(1562),松溪民眾同仇敵愾,冒死抗倭, 孤城碧血四十一天,一百多位英烈為國捐軀,“壬戌之役”驚天地泣鬼神。
大革命時期,“路下橋暴動”如一聲驚雷,震裂黑夜,揭開建松政農民起義風暴的序幕。劍文化源遠流長。“亮劍”精神激勵國人,繼往開來。
三
湛盧之謎,謎三,即清涼寺之布局。
著名詩人蔡其矯曾于1986年和1987年兩度造訪湛盧山。第二次游覽時,留下詩篇《湛盧山》。全詩54行,多為抒發思古之幽情。
千年歷史的古道
所有綠苔青藤
用隱約模糊的細語
回答無數疑問
……
云披霧繞吳山頭古村
其中一個疑問,“人民為紀念他/在這座高峰立祠建廟/山成了劍的象征”,何以“千年來,紀念祠讓位/金身佛像占了正座”。
蔡其矯接著以詩作答:“這是一種調劑/殺伐太多/需要大慈大悲”。湛盧頗多摩崖石刻。“吟室”附近,便有一處“陟岵臺”。《陟岵》出自《詩經·魏風》。“陟彼岵兮, 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岡兮,瞻望兄兮。”描述了遠方游子眷念親人的情感。登高望鄉,讓想象“出了聲”。彌漫思古幽情,思鄉情愫。君不見,一代大儒朱熹緩步古道,策杖行吟《登盧峰》——
盧峰一何高,上下不可盡。
我行獨忘廢,泉石有招引。
須臾出蒙密,矯首眺天畛。
已謂極崢嶸,仰視猶隱嶙
。
新齋小休憩,余力加勉邑。
……
“新齋”,亦即朱熹在湛盧山所筑“吟室”。朱夫子的文聲,而今尤為世人推崇。
吟哦朱熹的《湛盧山賦》,猶登其山,猶睹其劍。仿佛隨其導引,步入構居南麓的“吟室”:“時而玩峰頭之月,時而鼓洞口之琴,時而倚檐前之竹,時而聽窗外之禽。”文人之雅趣韻味無窮。
湛盧山腳吳山頭村,是福建省特色文藝示范基地“湛盧詩歌村”,每年舉辦以湛盧文化為主旨的創作筆會、詩歌朗誦、文學講座、聯誼活動等。我們盤桓多時,漫步詩歌長廊,觀賞古今詩歌佳作,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徜徉于歷史長河里。
我專程造訪了松溪縣湛盧寶劍廠廠長范志華。只見櫥窗里陳列著各式寶劍,仿古劍、健身劍、裝飾類劍、武術比賽用劍,林林總總。接過傳統工藝美術企業示范基地申報表,厚厚的一本, 目錄上,多達18項。資料表明,2011年12月,湛盧寶劍鑄造技藝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8年2月,福建省文化廳命名范寶華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湛盧寶劍商標于2009年2月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并榮獲“2016年全國商業誠實守信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尚有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進廠拍攝采訪湛盧寶劍手工磨礪工藝照片,圖說特別強調,“與電磨相比,使用手工水磨”。一樁樁,盡顯工匠精神。榮譽背后,是心
血和汗水!
一柄湛盧寶劍,當年血濺沙場,如今進入民間,亦健身亦娛樂。戰爭與和平,隨時代演遷不斷轉換。今日之寰宇,人類命運共同體,終極目標豈不正是,“為萬世開太平”,“為天下謀永福”!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