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12-18 17:26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馬星輝



人間煙火出美食

 

馬星輝

 

 

 

甲辰年五月,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的初夏時節。松溪綠樹成行,花卉其間,但見三角梅、芙蓉花、石榴花競相盛放,萬紫千紅,一副“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悠然人間景象。

松溪地域小巧玲瓏,別樣有致,有著與他城他縣不同的風姿韻味。松溪得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境內青煙彌漫、云霧飄逸;金溪水碧波淙淙,兩岸喬松颯颯;人文歷史,多彩多姿。且不言有九龍窯青瓷,絕版套色版畫等眾多的非遺絕活,還有鑄劍大師歐冶子天下第一的湛盧劍;理學大師朱熹名垂千古的理學偉論。單憑這兩個傲雄絕唱,便讓世人羨慕容垂、敬佩有加。

我與松溪有過多次相遇,每次走進這座閩北邊城,都會感到這里有著一種包容四方、不慍不火的氣質與情懷,它是自然間流露出來的小家碧玉情調,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美好。松溪攜帶著時光沉淀下來的香氣,留下了眾多溫馨的印記。東道主郭義清笑言:“上次你寫了篇《大美松溪,無塵三韻》,莫若再續寫一篇人間煙火美食,無塵四韻,共輝增色,錦上添花。”

我曾誦過松溪三韻:古色之韻、紅色之韻、綠色之韻,若加上個美味之韻,那便是大美松溪無塵四韻了。郭義清的所命之題,我聞言拊掌稱好,欣然應允。人生在世有許多追求,能品嘗到人間美食,便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在松溪民間,各種節日都有食俗習慣,在不同的季節吃各種不同的特色美食,其中春節和中元節的花樣最多。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做一些特色食品過年,一般有小角、肉丸、花生糖、芝麻糖、蔗糖等小食品。中元節則要做一些豇豆小角、豇豆丸、包仔、七層糕、碗仔糕等食品。

當地民俗文化學者潘黎明陪同我,行走在松溪的大街小巷, 進店鋪、入排擋,隨處可見松溪的特色美味。街頭巷口的美食豐富多彩,有固定的攤點,亦有流動的小賣。固定攤有餛飩攤、鍋邊粿攤,炸骨仔、油煎棗、豆腐丸攤等;沿街走動的則有綠粿仔、茯苓糕、七層糕、碗仔糕、水豆腐、臭豆腐、涼菜、光餅等。商販邊走邊喊,叫賣聲洪亮、腔調有板有眼,朗朗上口、煞是好聽。

 第84頁-34.PNG

                                                                               松溪小吃蒙丸和米焦

spacer.gif
spacer.gif在一路不知不覺中的品嘗中,舌尖已被松溪的小吃完全浸透,感到肚豐胃飽。我們尋了一家街邊茶館坐下慢飲。杯中的白茶韻味如蘭,在品嘗了松溪的美味后,清香的茶水不僅消化積食,亦讓人感到愜意悠然。

早有耳聞松溪宴席豐富且饒有風味,通常用的技法有蒸、煮、煲、燉、灼、炸、煎、焗、鹵、燒、扣、炒等;若要體現原味,則以蒸、煲、燉、灼為佳;想吃濃味軟滑的則以焗、鹵、燒、扣、炆為技法,但最多的還是熱鍋快炒,炒菜的技法在松溪酒宴中應用最廣。

松溪宴席規格有所不同,有八大碗、五大盤、官席三種。這三種是在不同禮遇招待客人的宴席。凡結婚、做壽的喜宴上,吃的便是八大碗宴席,每一碗都有講究與寓意。

潘黎明笑道:“八大碗,這第一碗是什錦太平蛋,寓意著太平盛世,平平安安;第二碗酸辣肉皮湯,寓意著一帆風順、萬事如意;第三碗冬筍炒目魚,鮮嫩爽脆、味美醇厚、溫中益氣;第四碗紅燒五花肉,軟糯醇香、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第五碗瘦肉片炒香菇,鮮胞可口、滋陰補腎、益精活血;第六碗是山海協作的蝦仁干湯,清香淡雅、鮮嫩可口、養血固精;第七碗鳙魚頭煮豆腐,香氣濃郁、口感鮮嫩、補氣健脾;第八碗是土全雞,用慢火燉出來的雞淡黃油亮,風味獨特、補中益氣、消食和胃。”

我稱贊后又問:“那松溪的五大盤又有何特點?”潘黎明道:“五大盤宴席是松溪另一種規格的待客酒席,大凡節日請客,或是有遠親來訪,包括諸如店家請春酒、民間做會以及蓋房子、做家具完工后請師傅等大都是請五大盤酒席,規格
排在婚宴之后。雖然只有五盤,但盛菜的盤子很大,內容豐實,
一般都是不帶湯的干菜,菜肴主要是雞鴨魚肉等。而松溪人所說的官席,則是男方請小舅子的高規格宴席,最為豐盛講究。有八蒸、八炒、十六樣正菜,另配外四臘味、四鹵味、四點心十二樣下酒菜。

在這琳瑯滿目的菜單中,最有名自是松溪的傳統名菜“膀蹄”,它的制作工藝頗為講究,首先選取豬腳根部的腿包肉, 用刀花切成八楞置于鍋中,加料酒煮上大約10分鐘去除腥味后, 然后用醬油、黃酒、茴香、桂皮、八角、大蔥、姜片等佐料腌制一個小時。再用溫油把白糖炒至變色,將糖油均勻地包裹在膀蹄上,繼而將膀蹄放在鹵料鍋中用文火燉上兩個小時左右,一只糜爛香鮮、油而不膩、紅亮飽滿、香濃酥糯的膀蹄便誕生了。其味其色其香妙不可言,讓人一看就食欲大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小吃自然也不盡相同。

松溪的小吃有著鮮明的地域性,食材多為農家自種自養或山間地頭的自然野生之物。“蒙丸”,乃用山粉或地瓜粉、白沙塘、豬油用開水拌揉后搓捏成龍眼大小的丸子,蒸熟后食用,一般用作宴席甜點。

“黃粿”,制作時先要燒粿灰,用開水沖濾出粿堿,用以浸泡粳米, 粳米浸后在大木甑中蒸熟倒入特制的石臼中,用臼槌搗捶成膠狀,在木板上搓成筒段,攤晾干后浸入缸桶中隨時取用。

“粉皮”,用秈米磨漿調至一定濃度,薄攤于粉皮篩蒸布上,爾后將蒸熟的粉皮掛于竹竿上晾曬,至兩面不沾手后疊卷切成條,盤成團狀曬干存放。常作待客煮荷包蛋點心的墊料。

“火燒餅”,用面團裹以略帶咸味的蔥花、肥肉末搟壓成餅,噴潮貼于炭爐內壁烤熟,酥脆可口。

“糟蛋”,將鴨蛋擦洗干凈晾干,置入咸酒糟壇中密封。二十余日入味后,取出洗凈蒸熟切開食用。香咸中略帶紅酒味。

“筍膜餅”,將筍膜煮熟剁爛,拌以糯米粉、紅糟、食鹽,揉捏成團狀,蒸熟,晾曬至表面干燥存放,食用時切片油煎。

“拌參”由冬筍、香菇、豆干、韭菜、胡蘿卜、芹菜等,加上醬油、味精、胡椒粉、酸醋等調味料生拌而成。

“汆羹”,也叫五彩湯。是用米湯、薯根、香菇、冬筍、豆腐、米棵、線面、胡蘿卜、香菜、菠菜,以及姜、蔥、蒜等食材,煮成具有紅、黃、黑、白、綠五種顏色的湯菜。

最有特色的是“小角”,它可是松溪一項舌尖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主要原料是肥膘肉、白糖和地瓜粉,制作方法比較講究。首先將挑選好的豬肥膘肉洗凈,用刀細細地剁成肉泥作餡, 然后取新鮮的鴨蛋打成蛋液,放熱鍋里烙成薄薄的蛋皮,烙成厚薄均勻的蛋皮,再包上肉餡食之。醇香撲鼻、饞涎欲滴,食之口感甜滑,齒頰留芬。

 

 

最是人間煙火色,且以美食慰風塵。

美食是人生的一種需求,亦是一種文化。若有好的美食, 生活便會充滿了快樂,美食對于生活的意義重大。千百年來,松溪傳統美食伴隨民俗風情一路走來,已經深深烙進松溪人的記憶中,在農耕時代漸漸遠去的今天依然魅力無窮。松溪人對于舌尖上的味蕾有一份獨特的追求,好客的松溪人同樣要讓每一位客人在這里吃的每一餐,都成為一場難以忘懷的美味之旅。

第88頁-35.PNG

燈盞糕

                         第89頁-36.PNG                                                                                                筍膜餅

郭義清說:“為了滿足來松溪的客人們對美食日益增長的要求,在保持原有風味的基礎上,我們對松溪傳統美食進行不斷探索與提升,舌尖上的美味松溪迎來了新的展示與體驗。美食大有文章可做,因為美食里有故事有風塵、有歲月有光陰。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一個地方的美食代表了一個地方的特色,松溪美食在喚醒人們對食物味蕾記憶的同時,更勾起了人們對家的留戀以及對人間煙火的向往。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