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前 問 蔗
張冬青
蔗,本義甘蔗,上古叫柘,六朝始稱甘蔗,原產于南亞, 上古時傳入中國南方,中古以前是上層社會的高級水果;如蔗酒(以甘蔗汁釀成的酒);蔗飴(以甘蔗汁加工制成的軟糖)。另比喻甜美,如蔗尾,喻先苦后,有后福;蔗境,喻人的晚景美好。“老境于吾漸不佳,一生拗性舊秋崖。笑人煮積何時熟,生啖青青竹一排。”這是蘇東坡晚年的一首《詠甘蔗》詩,酸甜苦辣一路走過,如今讀來便愈覺其中甘苦自知的人生況味。
據考古學家研究,甘蔗起源于熱帶亞熱帶地區,被發現于印度、埃及,公元前4000年引入中國。東坡先生在詩里提到的應為竹蔗,是野生禾科植物與甘蔗自然雜交形成的品種,自漢代始在古代中國農村廣泛種植。
我出生在閩北浦城一個閩浙交界的小山村,甘蔗留給我至今難忘的深刻記憶。20世紀70年代初,因父親是鄉村小學教師,全家便吃糧站供應的商品糧,且無地可種,一家幾口僅靠父親每月30來元的微薄工資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供銷社里難得會有
的白砂糖,要逢年過節憑票才能買到。村東頭的溪灘里,有農戶在自留地中種植三兩分地的青皮甘蔗,秋季便砍去榨糖;記得那幾年的深秋里,我和大弟往東山去砍柴,路過溪灘地,總會忍不住到砍伐過后甘蔗垅的殘枝枯葉間扒拉,找到一兩節砍漏的蔗腦或是尚有甜味的蔗尾,一路屁顛顛、汁水滴嗒地啃咬著進山,溪灘的甘蔗地給予我這貧寒少年些許的甜蜜慰藉。老家的青皮甘蔗大致可生長數年再輪作種植蔬菜或水稻,后來我讀完高中后到別處去插隊,然后往省城就學成家立業,與老家漸行漸遠。前好些年聽得大弟偶然說起老家的蔗事,說是鄰居年過花甲牛高馬大的蘭興三公公,某個寒冷的冬日在水碓房榨甘蔗,忙累中雙手隨往前推送的蔗桿絞入吱呵旋轉的水車木輪,一雙手掌都被碾碎,晚年只能靠街坊鄰居送點煮熟的飯菜,就著大碗啃食,心里唏噓不已很不是滋味。
在世界農耕史上,甘蔗應屬除水稻、小麥、棉花之外的重要大宗農作物,為全球貢獻了80%的糖和40%的乙醇,尤其在中國,甘蔗對糖業的貢獻達92%以上。福建種蔗制糖歷史悠久,是我國產蔗制糖大省。早在秦漢時期,閩北山區就有野生竹蔗資源。閩越王國的先民將野生雜交自然形成的竹蔗,在閩江源頭建溪流域沿岸種植,《西京雜記》里有閩越王將蔗糖與牛乳混合制成的石蜜獻與漢帝劉邦的記載。閩北一帶廣為種植的宿根蔗是指上一年甘蔗收砍之后,留在地中蔗蔸萌芽再生復長出的甘蔗。一般說來,甘蔗宿根的壽命只有三至六年,在西印度洋普格里卡島最年長的宿根甘蔗,也只達25年。也就是說,這是甘蔗宿根種植的生命力極限,再往下就自然退化矮小不發或不成其蔗。
百年蔗工藝(朱建斌 攝)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嘖嘖稱奇的是,在我老家浦城相鄰的松溪縣萬前村,竟生長著一片被稱為“百年蔗”,種植于清代雍正四年(1726)的竹蔗,一直未換過種,且年年萌發茁壯新株,代復一代,宿根綿延已近3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甘蔗,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傳統制糖竹蔗品種,被稱為中國甘蔗的活化石。2012 年,萬前村成立了“百年蔗”專業合作社,采用根系繁育法,培育擴種這一古老的甘蔗品種,種植面積由碩果僅存的0.7畝擴大到300多畝,而后逐漸擴增到周邊鄉鎮達2000多畝。2018年“萬前
百年蔗”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商標;2022年,《福建松溪竹蔗
栽培系統》入選第六批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萬前村先后獲評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和中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榮譽稱號。
百年蔗是如何創造甘蔗生命的奇跡,萬前村有怎樣的釀造甜蜜的秘方?終于有這么個機會,這個小滿在即的初夏上午,我走訪了百年蔗所在地的松溪鄭墩鄉萬前村。夏陽和煦,清風拂面, 年過花甲的王仕有支書和鄉文化站小葉引領我們走在整潔一新的水泥村道上,兩旁大多是二三層高的磚混小樓,一些老厝隱匿其間,村后的湛盧山蒼松聳翠,逶迤的天際線清晰可見,清澈的松溪水從村前奔涌而過,環山面水的村莊就像一只被青山綠水捧出的碩大聚寶盆,空氣里氤氳著甜絲絲的味道。我們從村道向左拐向百年蔗種植園,眼前大片大片的平緩溪灘地里,壟溝分明,一壟壟蔥綠的甘蔗苗都萌發尺余長,垅邊間隔幾步便豎立根兩米多高手臂般粗細的毛竹樁,密密麻麻的,一眼望不到邊。王支書說,一蔸竹蔗會萌發生長出幾十根蔗桿,夏末秋初后能長到兩米多高,遇雷雨臺風天容易倒伏,待甘蔗長到一定時期,這些護蔗樁則用繩索牽連起來形成護欄,以保證甘蔗的生長和豐收。有溪風吹過,天上云影變幻,一畦畦甘蔗細長的劍葉在隨風漾動。恍惚間,我覺得眼前林立的護蔗樁陣就像持戈待發的軍團,只待號令聲起,就會步伐鏗鏘地整體向前移動。我們在緊溪岸的一棵虬枝翠葉的老柿樹旁見到了那片僅0.7畝的百年蔗母蔗地,鐵欄圍拱之內的一叢叢母蔗郁綠一片,似乎生長得格外旺盛。王支書在一旁如數家珍地介紹,萬前竹蔗相傳當年為村中魏姓先祖引種種植,數百年盛演不衰的原因,一是萬前村所在的松溪流域,數億年歷經火山爆發與地質運動,形成地質類型多樣、礦物質豐富的
丘陵地質地貌,同時經過幾萬年物種進化和自然選擇,萬前竹蔗成為世界上唯一地下走莖和竹鞭狀根的甘蔗品種,具有強宿根性和抗逆性,適合長年宿根栽培;二應歸功于獨到的栽培系統,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深耕破垅(畦)栽培技術。每年清明節前后,萬前村的蔗農們即順應天時將年前收砍過的蔗地深耕破畦,用鋤頭將蔗兜四周的土壤扒開,深度達蔗頭以下,隨即將挖出的泥土在甘蔗行間堆成畦,并在畦上種植作物等保持水土生態固氮。這一耕作技術切斷了部分表根和駐扎根,既促進新根萌發又能使土壤風化曬白,通風透氣,并利于消除病蟲害,有效促進了蔗蔸新陳代謝提純復壯根芽萌發生長。
百年蔗(王大偉 攝)
占地數畝的萬前糖酒廠建在村頭的一片灘地上,糖酒廠只在秋冬甘蔗收成旺季開機生產。這時節,偌大的廠房車間里寂靜無聲,鍋爐房、榨汁機、蒸餾罐等一應俱全,糖坊間堆滿等待出貨、包裝精美的糖盒,酒庫里擺放著一排排一人多高、正在發酵的醬黃色大酒缸,似乎能聽到里頭咕咕冒泡的聲響,空氣里彌漫著焦糖和乙醇混合的甜香氣息。我們在熬制車間見到那八口直徑近兩米的一溜連排的大鐵鍋,仿佛扎堆冬眠的大熊兄弟,只等秋風漸起大車豐收的甘蔗進廠,它們就會在酣睡中輾轉醒來。萬前糖酒廠至今沿用村民世代相傳的古法技藝,使用八口連環鍋手工熬制紅糖,經過清洗、榨汁、開泡、趕水、出糖、打沙、成型等12道工序。萬前百年蔗紅糖成品雖甜度低于普通機制紅糖,但保留了百年蔗汁中的有效成分,口感松軟,甜而不膩,被稱譽為“東方巧克力”。近年來生產的“百年蔗白酒”“萬前朗姆紅酒”也在市場上聲名鵲起,供不應求。村坊每年大雪時節一會舉辦“百年蔗開鐮節”,當日一大早,萬前村的蔗農們在村后湛盧山麓的蔗神廟里拜祭完畢,便齊聚母蔗園旁的大片蔗地里,隨著開鐮的鞭炮鑼鼓聲炸響,男女老少歡呼雀躍爭先恐后涌進豐收的蔗地,無數雪亮的鐮刀打著嚓嚓的響哨上下翻飛,汁水飛濺,成排成行兩米多高的粗壯甘蔗多米諾骨牌般應聲倒地……這是怎樣一個鄉村的狂歡節日,我在心里祝愿:萬前村蔗程似錦,甜蜜的事業繼往開來。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