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骨花香大紅袍
馬照南
武夷山,群山連綿,云霧繚繞,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幅水墨畫卷。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種令人心馳神往的茶——大紅袍。大紅袍,不僅僅是一種茶葉,它是一段歷史,是一種文化,更是山川靈氣與人文情懷的完美結合。
九龍窠,這個位于武夷山北段的小山谷。九座巍峨挺立、氣勢磅礴、奔騰不息、雄偉壯麗的大山,宛如九條巨龍簇擁著一顆明珠,形成了舉世罕見的“九龍抱珠”自然地理奇觀。傳說在很久以前,九條神龍在這里棲息,它們吐納云霧,滋養了這片土地。這里的每一寸土壤都蘊含著龍的氣息,每一棵茶樹都汲取了龍的精華。行走在九龍窠,你仿佛能聽到遠古的龍吟,感受到那份神秘與莊重。
走進九龍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郁郁蔥蔥的神奇茶樹。它們依山勢而種,或立于峭壁之上,或隱于巖石縫隙之中,錯落有致,宛如綠色的波浪,隨風起伏。仿佛是大自然賦予的精靈,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神奇故事。武夷山以丹霞地貌著稱,巖石眾多,為茶樹提供了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這些元素通過茶樹的根系吸收并轉化為茶葉中的獨特成分。加上這里氣候溫和且濕潤,云霧終年繚繞其間,清泉潺潺不息,陽光柔和地穿透云層,為茶樹生長創造了一個舉世無雙、極為獨特且罕見的自然環境,從而形成了大紅袍獨特的“巖韻”。
最為引人注目的焦點,無疑是那幾株傲然挺立于懸崖峭壁之巔、如同神話般存在的古老大紅袍母樹。它們猶如時間的守護神,歷經數百年的風雨雷電交加之錘煉,依然枝繁葉茂,展現出勃勃生機與不屈不撓的堅韌生命力。每一片葉子,都蘊含著歲月的痕跡與自然的饋贈,記錄著與山川共呼吸、與日月同輝的傳奇歷程。
相傳,古時一位赴京趕考的臺灣秀才,渡過風高浪急的臺灣海峽,從福州、雪峰、下祝、古田、建甌古驛道,千辛萬苦途經武夷山,病倒于路旁,幸得當地茶農以巖茶相贈,秀才飲后病愈,高中狀元。為感謝茶農,他將身著的紅袍披掛在茶樹上,從此,這茶便得名“大紅袍”,名揚天下。
與九龍窠相鄰的燕子窠,同樣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寶地。燕子窠的得名,源于這里常年有燕子棲息。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灑在那些靈巧的燕子身上時,整個山谷都仿佛被賦予了生命。燕子們在空中翱翔,發出清脆悅耳的叫聲,與山谷中的風聲、水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動人的自然樂章。這里的茶樹,根深葉茂,汲取著地泉,沐浴陽光雨露,吸納花香野味,每一片茶葉都蘊含著自然的精華。每當夕陽西下,茶園被染上了一層金黃,那些忙碌了一天的燕子便會回到巢穴,與茶樹一同進入夢鄉。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大紅袍,怎能不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大紅袍的香氣,既有巖骨之韻,又有花香之雅。巖骨,是指它汲取了武夷山丹霞巖石的精髓,具有一種剛勁有力的氣質;而花香,則是指它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了山間野花的香氣,使得茶水在品嘗時帶有一絲清新雅致的感覺。而且,這里的茶葉往往只采一季。福建北部冬季也比較寒冷,害蟲難以存活。通過自然農法,利用生物多樣性來控制病蟲害,保持土壤肥力,無需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茶園間,野花野草與茶樹相伴而生,為茶樹提供了豐富的生態資源。茶農們遵循古法,手工采摘、制作茶葉,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從晾青、做青、炒青到揉捻、烘焙,每一步都力求精益求精,確保每一片茶葉都能完美展現大紅袍獨有的“巖骨花香”。這種獨特的香氣,使得大紅袍在眾多茶葉中脫穎而出,被視為茶中的極品。2011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對大紅袍卓越品質的認可,更是對武夷山茶文化及其傳承人的最高贊譽。
大紅袍,離不開那古樸典雅的建盞。建盞,作為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以其獨特的釉色和造型,成為了宋代斗茶品茶時的最佳伴侶。建盞的釉色以黑釉為主,釉面布滿斑紋,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辰。茶水注入建盞,茶湯的顏色在黑色釉面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艷。武夷山遇林亭、建陽水吉窯址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宋代古窯址。建盞,可分為黑釉、青釉、兔毫釉、鷓鴣斑釉等。曜變盞被日本古代文獻《君臺觀左右帳記》譽為“建盞之最,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堪稱鬼斧神工。
品茶時,先以沸水輕拂預熱,溫潤建盞奇妙內壁。隨后,大紅袍茶水如絲般滑入盞中,與盞內斑紋相遇,瞬間被激活,如同光暈一般,以圓環為中心向外散射,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好似宇宙中的極光之美,綻放出迷人而深邃的光澤。茶香與建盞的古樸韻味相互交融,交織出一曲動人的感官盛宴,引人沉醉。
大紅袍,堪稱自然界的瑰寶,亦是茶文化中的至高圣品。每當春暖花開之際,它以罕見之姿綻放出嬌嫩的新綠,經由茶農的細膩采摘與世代傳承的古法制茶工藝,這些嫩芽蛻變成為舉世無雙的大紅袍茗茶。每一口茶香,不僅蘊含著茶樹飽經歲月風霜的深邃巖骨韻味,還融合了武夷山獨一無二的巖骨花香,交織成一曲自然的贊歌。品嘗大紅袍,不僅是味蕾上的一場奢華享受,更是心靈深處對武夷山神秘純凈之地及大自然非凡造化的深刻觸動,令人由衷贊嘆自然界之奧秘與武夷山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