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11-09 06:57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黃河清



道風飄然靈濟宮

 

黃河清

 

 

時間已過了農歷的立冬,可這里的氣溫依然如夏天般悶熱,當我們一行驅車前往閩侯青口靈濟宮時,還必須開著冷氣。越過環三高速,汽車便一頭鉆進了曲曲折折的鄉村街道,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廣告牌和連綿不斷的小店鋪,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汽車爬坡上崗,七繞八拐,在一塊較為開闊的空地上停下來,帶路的小林說到了。

在我的想象中,寺廟道觀應該和深山老林密切聯系在一起,似乎只有在遠離紅塵的地方,才會有青燈古卷,才能夠清靜苦修。然而這久負盛名的靈濟宮竟然身居鬧市,著實有些吃驚和意外。沿石條砌的小道拾級而上,迎面是一道上書“昇平人瑞”的石碑坊,上雕人物、花草、樹木,刻工精美,為清代遺物。是清政府為表彰民間長壽老人而立的,原來散落在村里的其它地方,為了保護,便移至宮門前,非常協調。走過石碑坊迎面是一座閣樓式山門,上書“金鰲門”三字。山門后就是懸掛有“閩侯青圃靈濟宮”牌額的廟堂,站在廟堂前發現地勢較四周陡然高出許多,這高臺就是梁山山包,位列青圃三臺之首,隱隱地透出渾厚的氣勢,我忽然想起宋詩人石延年的詩句:“臺高地迥出半天,了見皇都十里春。”詩描繪京城百姓在春暖花開之際,紛紛登上城中的一個高臺踏青游玩,觀賞明麗的京城風光,高臺雖不及山峰,但也高曠景美,生機盎然。想當年,梁山高臺也應是“了見十里春”的。

踏進宮門,光線一下子暗淡下來,宮內地面的青石板已凹凸不平,潮濕的空氣中熏香撲鼻,給人幽深神秘之感。宮為前廳后殿式布局,朝南坐北,一列三進,廳殿連為一體,沒有明確界限,主要陳設是戲臺、閣樓式看臺及神殿。前廳約占整個廟觀面積的三分之二,為村民演戲酬神和信眾神誕聚餐之所,靈濟宮這種廳殿連為一體的廟堂布局在福建民間宮廟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這種建筑陳設也充分說明了民間宮廟不僅僅是民間信仰開展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村民的公共聚會之地與公共文化娛樂之所。

沒有香客,也不見別的游人,廳殿里顯得極為安靜。腳步隨著管理員老林的娓娓解說向后殿移動,后殿即神殿,正中上立著“御封洪恩上帝”碑額,正中供奉徐知證、徐知諤真人身著明代帝王裝的“金闕洪恩真君”和“玉闕洪恩真君”造像,左右為其二像的金身塑像,氣度威嚴。正殿左右兩偏殿,分別名為“永安宮”與“注生堂”,供奉二徐真人的父母徐溫和田氏以及江王夫人許氏和饒王夫人陶氏。延伸至前廳內的左側與右側殿堂供奉著二徐真人的部下。左側為左相、吏部、禮部、刑部、春報等四位“御前官員”,以及查大元帥、岳大元帥、魏大元帥、馬大元帥等四位當年隨二徐南下的將領;右側為右相、戶部、兵部、工部、地府使者、秋報等四位“御前官員”,以及邊大元帥、許大元帥、趙大元帥、魏少爺等四位當年隨二徐南下的將領。他們姿態各異,形態逼真,或雙目微閉,或眼透靈光,充滿了靜謐的神秘美感。

  我知道靈濟宮的道教文化與一千多年前征戰于此的兩位傳奇人物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是遠景已經模糊。因此,說不準是道教成就了這兩個人物,還是這兩個人物成就了靈濟宮的道教香火。這兩位人物就是徐知證、徐知諤同胞兄弟,據《靈濟宮廟記》和《靈濟宮記》載:后晉開運二年(945年),閩國發生內亂,權臣朱文進乘機叛亂,殺王氏五十余人,自立閩王。王氏遂向南唐乞援,唐主徐知皓遂命御弟徐知證、徐知諤率查、邊、岳、許、魏、趙、刁七帥等數萬大軍。從崇安入閩,水陸并進,連取建州和福州,進而揮師南下,欲取漳泉。大軍渡過烏龍江,路過青圃時,眾鄉老攔住馬頭哭訴,有數百朱文進殘部盤踞在附近鰲峰山上,經常下山洗劫,殘害百姓,請大王為民除害。二徐即駐兵青圃,攻打鰲峰山,殺死其頭目,余眾紛紛來降,從而蕩平草寇,百姓大喜。徐軍駐扎青圃期間,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深得百姓愛戴。大軍離開青圃時,鄉人依依不舍,極力挽留,并在鰲峰龍湫之北立生祠祀二徐。二徐深受感動,對鄉民說:“我等明年當脫離凡世,來這里棲住。”第二年,二徐去世,但精魂不滅托夢于青圃鄉民,說他倆已成為神靈,降臨于鰲峰,百姓遂奉他倆為神,建廟宇供奉,年年歲歲焚香祭祀,從不相忘。因二徐威靈顯應、保境安民而香火不斷。五代末至北宋初,二徐真人被百姓私謚為“護境感應王”,后又私謚為“金闕真人”與“玉闕真人”的封號。二徐真人信仰在宋時已得到當地官府的支持和認可,南宋時二徐真人廟獲得朝庭賜予的“靈濟”廟額,并先后三次擴建,初見規模。“靈濟”意為“有求必應,護佑四方”,這是對二徐真人功德的概括,也是青圃靈濟宮名稱的由來。

  元代時,二徐真人信仰開始納入道教體系,形成一系列的宗教儀式。成書于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的《徐仙翰藻》對這方面的記載尤為詳盡,此書共14卷,近10萬字,收入大量宗教活動時撰寫的青詞疏榜表文,多以扶乩的形式寫就。反映了扶乩在二徐真人信仰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書也成為今天人們研究宋元時期民間道教儀式的重要資料。隨著二徐真人成了道教的神仙,信仰進一步擴大,元朝皇帝賜予“金闕真人”與“玉闕真人”的封號,實際上承認了宋代民間的“私謚”。

  神殿的對面是一個高高的戲臺,每年二徐真人生日,這里都要舉行盛大規模的廟會,人們扮著判官、小鬼,敲鑼打鼓,名曰“酬神”,黑壓壓一片,好不熱鬧,一派人神共慶、人神同樂的歡喜場面。每到盛季,周邊縣市,甚至遠在臺灣和東南亞的善男信女不遠千里來頂禮膜拜,香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戲臺左側的墻上鑲嵌著一塊《重修靈濟宮碑記》,記載著清康熙十年(1617年)重修靈濟宮的始末:“圣王之制祀也,德施于民則祀之,為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捍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文功烈于民者也,前哲今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整部碑文有如一篇優美的敘事散文。

抬腳邁出宮廟青石砌就的大門,一縷清風拂面而來,靜聽廟語,仿佛在輕輕誦讀那本屬于自己的書,深情演繹千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人如流水匆匆逝,月橫千古依舊明,那些曾蕩漾人心的情仇在歷史的煙云中流轉,惹了月光的淺韻深律,覆了心海的薄愁厚意,卻無法泯滅天地造就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愫。神與人之間的溝通在香灰紙冥中盡顯,如幽悠音樂在彼此之間默默流淌,讀懂了歲月,悟出了世理。廟門的左側就是“御碑亭”,高7.2米,由20多根大木柱立地支架,亭上蓋著青色小瓦,四角蚩吻獸頭,具有遼金時代北方木亭的風格,在南方實屬罕見。亭內一座石灰巖質石碑為明成祖所賜,立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碑頂半圓;上刻篆字“御制洪恩靈濟宮之碑”,碑文為楷書字體,是狀元胡淇所書,大部分字仍清晰可讀。碑文兩旁飾以蝙蝠圖案,紋樣精美,碑由一整塊石灰巖鏤鑿而成的赑屃馱著。傳說赑屃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龜,力大無比,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通水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被治服了,大禹擔心赑屃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赑屃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走動。不同于歷朝歷代名寺名廟中的赑屃碑座,靈濟宮遺存的赑屃有著不一樣的形態。它通體紅白相間,頭部奇大,伸頸昂首,只可惜上面布滿細坑,龜吻部分已不見了。碑和亭在這里已整整立了五百多年,為我省迄今保存比較完好的最大古石碑和碑亭。

站在碑前細讀碑文,思緒也隨著透過木柱的斑駁陽光回首蒼茫,遙想久遠的輝煌。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前后,明成祖朱棣背發毒瘡,御醫束手無策,生命垂危,于是頒詔天下求醫。二徐真人托夢當時的廟祝曾陳孫,授以單方,曾氏揭榜晉京,治好了永樂帝的頑疾。明成祖為報答二徐真人的救命之恩,一方面大力旌表二徐真人,永樂十五年(1417年)與次年兩次賜予二徐真人封號,封號字數從18字增加到32字,神格稱號也由“洪恩真人”上升到“洪恩真君”。另一方面,明成祖下詔重建閩侯青圃靈濟宮,永樂十五年(1417年)正月開建,著工部行文福建布政司督辦。動用軍民上萬人,費時一年多完工,其中御碑亭的石碑龜趺是在南京鑿石刻好后從海上運抵福建,單從烏龍江運抵青圃就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重建后的靈濟宮自金鰲山下沿山勢建到山頂,計有三重門、六座宮殿,以及法堂、道房、鐘鼓樓、御碑亭、牌坊、客舍等大小建筑200余間。四周建有宮墻環繞,整個建筑金碧輝煌,仿帝王宮殿而成,故其大門楹聯寫道:“欲觀北京皇帝殿,先看青鋪靈濟宮”。靈濟宮重建好后,朝廷除定期遣使祭祀、送換衣袍外,還設專職官員以掌其事。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又下詔在北京皇城西側,仿福建青圃靈濟宮祖宮的樣式建造一座洪恩靈濟宮,以便皇帝時時祭拜……

沿著廟前的青石板緩步而行,背上馱著沉甸甸的陽光,暖風涌動如浪,往身上一陣陣地猛撲,腳下的石板閃著幽幽青光。回過頭來,西斜的太陽懸在半空,白白胖胖的,好像一張正在嘲笑著我們、也嘲笑著歷史的圓圓的臉龐。是啊,當年的金碧輝煌又在何處呢?光芒耀眼的興盛,多災多難的經歷,神秘厚重的積淀,是靈濟宮的寫照,更是歷史的寫照。移步到廟門的右側,看到兩座較小的新建的堂宇,分別稱刁元帥府和鄭都總管府,分別供奉當年二徐南下的先鋒大將軍刁大元帥和鄭都總管,我不知道他倆為何能享受單門獨院、單獨祭拜的待遇。可以看出,在靈濟宮眾多的神靈中,鄭都總管的香火最盛,甚至超過主神二徐真人。當地百姓都說鄭總管最靈驗,有求必應,他們還認為鄭總管就是明代的三保太監鄭和,說是因護送“御碑”而到過青圃靈濟宮。只見一對中年夫妻,帶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雙膝跪在紅木拜塌上,神情寂然,雙手合十,微閉著眼,輕啟著唇,虔誠地祈禱。然后雙手攤開,手掌朝上,前額俯吻拜榻,三叩。全身心地投入,仿佛身在凈土,遠離了塵世的喧囂,那道與禪的深奧,似乎就在一瞬間頓悟,身心解放,道法自然。我略帶好奇地問邊上一位正在占簽的道士,你出家是否因為看破紅塵呢?他回答說:其實何必看破紅塵呢?看破自己就行了!是啊,每個生活在世間的人,不管你位高權重,堆金如山,還是窮困潦倒,前途茫茫,都會不同程度地有著心魔和病魔,都會有扯不開、掙不脫的憂煩纏著你。所以,每個人都只要看破自己就行了,何必牽強?但是,看破自己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要看破,那把鑰匙,還得你自己去用心找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些足以道破自然與生命的天機,容我們慢慢地悟吧!

  沐浴著一身道風,走出靈濟宮時天邊已升騰起燦爛的霞光,遠處的鰲峰山和五虎山已籠罩進落日的余暉中,靈濟宮的姿影不在眼前,而在心中,淡然的心態,看潮起潮落;千年的守候,只是為了知音而在!誰能讀懂它,誰就擁有它,不是宮廟的本身,而是自然的精神!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