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10-31 10:42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楚 欣



瑯岐——閩江口“美玉之島”

 

楚   欣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閩江之神攜帶滔滔的江水向東奔去,臨近出海時,輕輕地將一塊美玉擱下,于是化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瑯岐島。

這是筆者杜撰的傳說,聽后置之一笑可矣。不過,“瑯岐”二字的解讀:瑯者,美玉也;岐者,水中之高地,合起來即“美玉之島”,卻是毫無疑義的。

瑯岐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南北朝。唐代屬閩縣晉安鄉海畔里,宋代屬閩縣晉安東鄉,元代為嘉登海曲里,明代改為嘉登里,清代屬閩縣嘉嶼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閩侯縣四區(后改為二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幾十年間,瑯岐曾先后屬閩侯縣、連江縣、福州市郊區管轄。1995年11月,劃歸福州市馬尾區。至于它的名字,傳說因為劉氏家族遷入較早,人數居多,起初稱“劉岐”,后來,有更多的外姓人到此開發,遂改名為“瑯岐”。

瑯岐總面積92平方公里(相當于香港本島),其中陸地55平方公里(東西長15.3公里,南北寬8.1公里),灘涂37平方公里。它緊靠省會福州城,又距臺灣當局管轄的馬祖島不遠,其地理位置顯得更加重要。

筆者曾幾次到過瑯岐,但多半是去朋友的住處探訪,且來去匆匆,對它并不了解。此次隨團到馬尾區采風,選擇瑯岐作為寫作題材,有機會到各處轉轉,從而留下比較深的印象。

 

古港滄桑 水道今更忙

 

寫瑯岐,我想從一首歌寫起:

不到瑯岐不知道,閩江口的風光它最好,大江在這里纏繞,大海在這里環抱。幾百里的黃金水道,連接開放的大橋,南來北往的賓客,留下了多少動人的歌謠……金雞在這里報曉,大雁在這里落腳。八月的西瓜五月的桃,十月的紅蟳漫大道,千桅萬帆遮不住,青山俊俏大地豐饒……

這是《美麗的瑯岐島》歌詞,它描繪了閩江口瑯岐島的秀美風光。其中“幾百里的黃金水道”,指的是以甘棠港為標志的江海航線。

甘棠港不是在福安嗎?不錯,過去都是這樣記載的。但近些年來,許多學者根據史料與出土文物重新加以考證,認為古代甘棠港不在福安,而在福州馬尾的瑯岐島。他們的重要依據之一是福州城內閩王廟的《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此碑是唐哀帝敕建的,為的是表彰王審之的功德。內中記載:“閩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檣蕩漾以隨波,篙楫崩騰而激水。途經巨浸山號黃岐(瑯岐島古有黃岐島之名)。怪石驚濤,覆舟害物。”即瑯岐這里經常發生沉船等事故。為了消除禍害,閩王王審之特地去薦祀神祗,“祭罷,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達旦,則移其艱險,別注平流。遠近聞而異之,優詔獎飾。乃以公之德化所及,賜名其水為甘棠港。”碑文的這段記述,把王審之開辟甘棠港的事給神化了。實際情況是,當年火藥尚未發明,王審之采用樹木燃燒形成高溫的辦法爆炸岸邊的崖石(其遺跡留下的碎塊經現代科學化驗,證實了這個結論),其時恰遇雷雨大作,于是石頭受高溫而崩裂的結果被歸功于“冥助”。

采風期間,筆者乘車前往鳳窩渡口,據說這里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甘棠港。專家們說,古漢語的“港”與現今的港口、碼頭有別,指的是一條水道。甘棠港處于“江海通津”之處,即閩江與東海的交匯要道,從福州城內的秘書巷北甘棠閘到馬尾瑯岐金牌門,都是古甘棠港的范圍。甘棠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兼之王審之下令有關部門“盡去繁苛,縱其交易”,福州城因此出現了“貨務充斥,天郊盈郭,商賈擁擠,摩肩擊轂”的盛況。另據當地民間族譜的記載,明清之際,民族英雄鄭成功曾一度率部駐扎瑯岐島。如果屬實,古甘棠港必是他重點扼守的地方。

站在風窩渡口(古甘棠港)的岸邊,向左右兩側望去,但見閩江之水川流不息。江的兩邊是長門炮臺與煙臺山炮臺舊址,江上還有兩處小礁,形似烏龜,俗稱雙龜鎖江。1884年中法馬江之戰,這里曾展開殊死的拼殺,許多中華勇士為國捐軀,留下了萬世英名。如今,這條黃金水道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段,滿載貨物的巨輪和運送旅客的游船來往不斷,呈現一片繁忙的景象。

 

雙橋入島 天塹變通途

 

瑯岐四面環水,以前進出都需要舟渡。著名散文家,也是省炎黃采風活動的組織者何少川同志,第一次到瑯岐就是乘船進去的。1995年1月5日,他發表于福建日報上的《美麗的瑯岐島》一文寫道:“渡船離開碼頭,正向對岸的瑯岐島進發,寬闊的盈盈江水,微波蕩漾……”

舟渡既費時又不方便,修建瑯岐大橋的動議終于“浮出水面”。經過一番籌備,1995年9月22日工程正式啟動。此后,人們克服技術方面的種種困難,并戰勝臺風與大潮的襲擊,于1997年6月30日,即香港回歸前的一天實現大橋合攏,8月17日(福州解放紀念日)全面完工,10月1日(國慶)正式通車。

瑯岐大橋雄偉壯觀,它北連南岸的浮岐洲,南接長樂市的猴嶼鎮浮岐村江岸,全長973米,加上浮岐洲路面,總長1956米。橋面凈寬11米,其中車道9米。大橋兩端各有一座橋頭堡,為花崗石砌成。橋頭還有旅美華橋捐建的門亭,匾額上書寫“瑯岐”二字。

有了這座大橋,從長樂方向進出瑯岐就方便多了,但與島隔江相望的地方,如馬尾、閩安,要去瑯岐,仍然需借助舟渡,還是比較麻煩,于是修建進島的第二座大橋,即瑯岐閩江大橋,出現在政府的議事日程上,并于2011年4月15日正式動工。經過989天的緊張奮戰,2014年元旦建成通車。從此,由閩江對岸前往瑯岐,可以乘車經這座大橋快速進入,再也無需乘船了。

瑯岐閩江大橋采用雙塔等高斜拉懸索橋方案,全長2675米,其中主橋1280米,寬28.7米,雙向4車道。大橋主跨度680米,居世界同類橋梁的前10位,比先前的瑯岐大橋更為壯觀。那天,采風團成員乘坐汽車前往瑯岐,經過大橋時,風馳電掣,瞬間就進入島內,給人的感覺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兩座大橋的先后建成,對開發瑯岐島具有重要意義。但僅此還不夠,即必須有配套工程,首先是建設環島公路,進而全面完善島內的交通狀況。

環島公路全長25.6公里,分期建設。第一期起于現狀進島路,與瑯岐閩江大橋南立交相接,向東北方向延伸,止于規劃中的院前路;第二期工程連接一期,向東北沿九龍山北麓布線,至鳳窩上道,鑿隧道穿過煙臺山,折向東南,沿海布線連接環島路東段;第三期工程自二期工程終點開始,經過圍墾區西側,到云龍村南面再折向西南,由鼓尾山北面谷地穿過,接雁行江主干道。環島公路標準寬度70米,雙向六車道,設計行車時速60公里。

目前,這項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預計兩三年后即可全面完成。那時,暢游瑯岐島,就更方便了。

 

歷史厚重 文化呈紛采

 

瑯岐是個不算太大的島嶼,“行政”上從來都隸屬于縣的管轄,人口也不算多,但這里的歷史悠久,人文厚重。

據史載,瑯岐出過進士、舉人40多人。其中有3位尚書,即宋代的參知政事、禮部尚書林存,兵部尚書王祖道;明代的禮部尚書陳文肅。此外,還有明代的貴州左布政使董和,戶部郎中江文沛,韶州司馬董廷欽,工部員外郎董養河,清代的川東兵備道陳燮,民國時期的海軍中將任光宇,等等。

由于歷史悠久,這里的祠堂遍布。一條817路小街,就集中了朱氏、董氏、江氏、陳氏等四大宗祠。那天,筆者隨采風團一起參觀了“董氏宗祠”,過后,又獨自去了“朱氏宗祠”,二者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董氏宗祠是瑯岐島最大的祠堂,始建于明嘉靖之初,距今已近500年。祠堂重新裝飾得富麗堂皇。其中,明代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黃道周撰寫的“衣冠清節傳三世;詞賦聲名著兩部”,特別引人注目。這副楹聯也見于祠堂管理者向我們展示的《董氏族譜》封面,但其來源則不詳。

朱氏宗祠與董氏宗祠鄰近,始建于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裝飾也相當精致。它的最大特色是,突出朱氏歷代崇尚儒家思想的傳統。大廳墻壁鑲嵌有朱熹的手跡與“忠”、“孝”、“節”、“義”的人物形象石雕,祠堂里的楹聯、撰文也多為贊頌理學宗師的。

瑯岐的宗教文化相當發達。這里有佛教的白云寺、天安寺、南山寺、天竺寺;有道教的下岐天后宮、海嶼天后宮;還有村前里堂、海嶼堂等基督教堂以及金砂、鳳窩、云龍等基督教活動點。這次采風,筆者到了瑯岐最高處的白云山(海拔275米),游覽了白云寺。寺里有座小庵,供奉七位尼姑。據介紹,抗戰期間,她們以集體懸梁自殺的方式,反抗日寇的暴行,表現出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抗戰勝利后,當地老百姓建庵祀之,四時香火不斷。此外,據有關記載,民革福建省原主任委員劉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多次在福建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節目中發表講話),有首《登白云遙望青芝》的詩寫道:“舉頭東望水無涯,疑向云山采紫芝。遙見仙人搖櫓去,茫茫滄海欲何之?”老先生說得不錯,當我站在白云寺前遠眺,見到的情景確實是“茫茫滄海”,“望水無涯”。至于仙人搖櫓,則是詩人的豐富想象。

瑯岐的民間文化多彩多姿,尤其是肩膀戲,值得一提。這種集戲曲、雜技、舞蹈于一體的藝術形式,俗稱“肩頭戲”。由孩子扮裝各種人物,站在大人的肩膀上,配以音樂鑼鼓,沿街游行表演。它發端于清代末年,是從民間迎神賽會妝臺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由于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很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一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前些年還去馬祖島參加鬧元宵演出活動。

 

田園秀美 生態促旅游

 

今天的瑯岐,仍是一個傳統農業區,盛產水稻、番薯、水果、蔬菜等作物,是福州農副食品的供應基地。因為獲過“禽蛋之鄉”稱號,還曾被列入《名都、名鄉、名號》一書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這些年來,瑯岐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勢頭正旺。至今有6個建制村被評為“省級生態村”,21個建制村被評為“市級生態村”。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鄉村,瑯岐的一個特色是擁有許多私人經營的農莊。筆者為了獲取實際感受,去了其中的“榕升休閑農莊”。

這個農莊位于瑯岐島南部的雁汶洲,始建于2007年,占地130多畝。主人姓葉,多年來他和妻子一起經營,如今大學畢業的兒子也加入其中。

農莊里有可供采摘的臺灣名優水果,如珍珠芭樂,臺農一號楊桃,蜜雪梨以及葡萄、臍橙等80多畝。另有魚塘20多畝、名貴樹種、土雞土鴨等;還建有農家木屋、餐廳、棋牌室等娛樂場所。這種將養殖業、種植業及生態觀光旅游業融于一體的方式,很受游客的歡迎,成效也相當顯著。2012年,“榕升”被評為省級“巾幗示范基地”,2013年又獲評福州市“休閑農業示范基地”。

在主人的引領下,我們沿著農莊的小路漫步。這里既無城市的喧囂,也無汽車尾氣的污染,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據老葉說,游客在這里觀光,可以采摘水果,臨水垂釣,享受回歸大自然的樂趣。其中有些旅客,還興趣盎然地在這里住宿,吃農家飯,品嘗土雞土鴨、生猛海鮮、無公害蔬菜等綠色食品,過一個蛙聲陪伴、富有詩意的夜晚,然后欣然離去。

當然,瑯岐之所以能吸引游客,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整體生態環境非常好。那一天,我們驅車走過島上的許多地方,所到之處,但見藍天白云,綠色盈野,令人賞心悅目。據我所知,近年來不少城里人(包括一些熟人、朋友),紛紛到瑯岐建住宅,體驗“鄉下”生活;許多游客更是慕名從四面八方前來觀光。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瑯岐龍鼓海濱度假村應運而生。它橫跨云龍矮嶺至東岐村海岸,綿延十幾里,方圓九千多畝。村內的別墅、酒家、私家住宅,林林總總。其中就有我的一位書法家朋友所筑的“家園”面對大海。我想,他一邊聽著濤聲,一邊揮毫寫字,該是何等的愜意。

海濱度假村山水相映,東面是一片古樹林景觀,大約有10幾公頃規模。即便夏日炎炎,那里也是涼風習習。古樹林之外,原是一片烏黑的灘涂,前些年圍海造田,成了人工湖(也是海水養殖場),曾舉辦過北大、清華兩個名校的賽艇對抗活動,引來了許多愛好者前來觀看助陣,熱鬧一時。人工湖外有條石砌的堤岸,像長城似地雄踞海濱,保護著堤內的種種設施。堤外驚濤拍岸,波瀾壯闊,是一處難得的觀潮景觀。

度假村海岸曲折,風景遍布,有白色的沙灘,嶙峋的怪石。最著名的要算“金雞報曉”、“白猴鎮江”、“金龜逐浪”了。聽說這里的每一處風景,都有生動的傳說,能引發人們的聯想。

除了休閑農莊與度假村,瑯岐的風景名勝也很多。島上現存的古剎、古宗祠、古炮臺、古墓、古井、古湖、摩崖石刻有幾十處,自然景觀則有白云觀日,云龍潮音,五虎守門,天竺聽泉,蘆洲宿雁,大橋臥波,樸林探幽,等等,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好去處。

漫游瑯岐島,給我留下的總體印象是,這里不愧是生態旅游的理想之地,它正在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國際生態旅游島”的目標前進。

還值得一提的是,據記載,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秋,著名詩人陸游由寧德主簿調任福州法曹(掌管刑獄的官吏),曾前往閩江口與瑯岐島游覽,并留下《航海》一詩。此詩既是對閩江口一帶風光的生動描述,也是對瑯岐島的贊美,但它不太為人所知。筆者也是第一次看到,讀后覺得應該加以介紹,讓更多的人欣賞,便決定在本文収筆之際,將陸游《航海》一詩的全文照錄于后:

我不如列子,神游御天風。

尚應似安石,悠然云海中。

臥看十幅蒲,彎彎若張弓。

潮來涌銀山,忽復摩青銅。

饑鶻掠船舷,大魚舞虛空。

流落何足道,豪氣蕩肺胸。

歌罷海動色,詩成天改容。

行矣跨鵬背,弭節蓬萊宮。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