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重溪散記
林思翔
層層疊疊的山巒有序羅列,巔峰直連天際。十八條溪活水奔流,在山谷間迂回繞轉。山巍巍然,水漻漻然。山如一道道凌空屏障擋風護水,水似一支支清靈樂章在谷間奏鳴,山悅水樂,親密無間。依次抬升的山峰與穿插橫流的溪水由一條縱向干流串了起來。這條一手牽山一手攜水、把山水緊緊系在一起、長達16公里的干流,就叫“十八重溪”。可在當地人眼里,這“十八重溪”不僅是指這條干流,還是干流沿岸的群山連同環繞迂回其間的十八道水及周圍面積達52平方公里山地的總稱。
初冬的一天,天氣晴好。我慕名走進十八重溪。在溪管委會主任鄧信賢的熱情引領下,我們邊走邊看,他不時作些介紹。景區的路傍山臨溪,路不寬,僅供二三人并行,然平緩,依山就勢,順水繞轉,繞過一重山,便見一條溪,跨過一道溪,又撞見一座山。十八重溪是條季節河,春夏豐水,秋冬少流。因為時屆冬令,水流很少,有的河段甚至干涸,見不到那春日里嘩嘩宣泄心事的流水,卻看到河床上靜靜休閑的眾多石頭,它們或大或小或方或圓,渾身滑溜,橫七豎八,自由自在地臥躺在河道上,任憑和煦的冬陽撫摸,巖髓脂粉隨光線逸出,涂抹在巖面上,個個都油光發亮,顯得特別有精神。
十八重溪的山不因時令變更而改色,依然草木葳蕤,蓊蓊郁郁。這里的山全是花崗巖質地,土薄地瘠。奇的是,植被卻很厚,無論是松柏樟柯,還是不知名林木,每棵樹的葉子都青翠亮綠。我好奇地撥開草叢看了樹頭,原來樹根都像鋼針一樣深深扎進巖石,石頭被裂開縫斷成壁,樹根就這樣咬住青石伸根發枝,整棵樹就像從石縫中蹦出來一樣。從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性格堅強,從頑石縫里長出來的樹生命力特別旺盛。這些林木,雖不太高,然壯實,不招風,不張揚,終年保持威嚴的鐵青。“薄暮晴煙起,風搖翠影重。半林都變海,幾樹欲成龍。”明著名詩人徐熥如此贊道。有了這滿山蔥蘢疊翠林木的覆蓋,十八重溪成了綠色世界。在溪邊小路漫步,就是走在大自然的氧吧里,豐富的負氧離子任你享用,越走越覺神清氣爽。
十八重溪溪多水豐,水是景區的靈魂。水在這里演繹成多種多樣的形態,展示出非凡的美色。
冬日里雖見不到溢滿河道洶涌奔騰的滾滾水流,卻能見到青碧璀璨“清可鑒毫發”的潭水。秋冬時節,原本就少的溪水,經過層層石障的過濾,流經河道低洼處,便蓄積為池,說是池,其實比池大,當地人習慣稱之為潭。潭水濃縮了溪水精華,接收著碧空的身影,顯得格外的清綠透亮。游動的溪底小魚、白質玉潤的卵石,條條粒粒皆可數,似乎伸手可觸。潭水亦如九寨溝的“海子”一樣秀色可餐。面對此景,明代詩人林誌曾賦詩贊道:“春水澄藍玉滿潭,潭光倒影映晴嵐。錦鱗躍處肥溪荇,紅雨香遙老石楠。”鄧主任告訴我,潭水看似不深,其實深度淺則一二米,深則三五米。為防游人“貪色”,入潭與水親吻,發生溺水危險,每個大一些的潭邊都有安全員站崗,勸人眼觀身不動,切勿戀色。十八重溪已開發的大大小小水潭就有二十來個,龍潭、龍珠潭、碧玉潭、蝴蝶潭、翡翠潭、濾影潭……因形因色不同而各取其名。這些“千載冰心澈底明”的水潭,猶如翡翠散落,裝點得溪道山谷熠熠閃光。
諸潭中的佼佼者當數“龍潭”。其面積為潭中老大,稱其小湖也未嘗不可。龍潭由上方高地數條流短而勢強的瀑布注入成潭。整日水聲如雷,不絕于耳。冬季尚如此,春夏可想而知。龍潭不僅水面寬,水深亦達10米多,周圍草木茂盛,濃陰遮蔽。藍天、青山、綠水一脈相連,滿目秀色。這美麗的山水背后還隱藏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我邊欣賞潭景美色,邊聽鄧主任講述。說的是古時候,龍潭背靠的古靈山麓住著一個畬族藍姓小伙子,父母早年亡故,孤身一人靠賣木柴度日。有一天,他砍柴回來,路過龍潭,把肩上木柴放下后就坐在潭邊休息。突然聽到有人“藍都督、藍都督”叫個不停。他向四周探望,卻沒有人。這深山野林四處無人,誰在叫喚呢?莫不是神明可憐我砍柴辛苦,給我指引一條生路?他這么想著,于是便合上雙掌,默默向上天禱告:“請上天和神明庇佑并明示:我現將柴刀扔進龍潭,如浮上來,我就去投軍,一定好好干,爭取當上都督。”說完便用力將柴刀扔進龍潭。只見柴刀隨著白色浪花翻滾著浮了上來。他高興極了,趕緊跪地向龍潭磕了三個響頭,然后挑起木柴趕回家。第二天一早,他把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隨身帶上做路費參軍去了,后來果真當上了都督。這故事告訴人們,龍潭不僅是一處美景,還是不講話的神明,你敬畏它,它就會暗中給力,助你成功。故事的傳播,使人們對龍潭心生敬畏,用心保護,致使它的水色深藍如初,成為十八重溪最迷人的景點之一。
十八重溪的水,臥則成潭,嫵媚動人;一旦立起來,則形成瀑布,氣勢磅礴,驚天動地。十八重溪,有12道大小瀑布,如春夏豐水季節來此,一路可見一條條白練懸于青山間,霧氣彌漫,響聲不絕。最壯觀的瀑布當數知音瀑布,這道“熟知天籟之音”的瀑布位于環形山谷中,高32米,寬約10米。從山下仰望,但見一股強大的水流從懸崖頂上直瀉而下,谷底被撞出一個深潭,聲如轟鳴。奔流的強勁水柱,把谷底一只“石獅”擊打得睜不開眼睛,無法起身,渾身任水潑洗,清凈如雪。因了這瀑擊坐獅,故知音瀑布又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雄獅沐浴”。宋大儒、十八重溪人陳襄曾賦詩贊此奇觀:“靈源寂寂何杳寞,先天后天誰疏鑿。疑是媧皇功未全,漏泄銀河斜界落。”與“雄獅沐浴”堪稱伯仲的“烏龍吐水”瀑布,則以來水奇妙見長。平緩的水流從懸崖跌入黝黑的圓洞,洞似龍口,青壁為身,隨即從龍口滾出水柱飛瀉而下,墜跌至30多米深的谷底。“青山分兩界,白練掛長川。”這深山“烏龍”形似神似,成為一道獨特的瀑布景觀。
十八重溪重巒疊嶂,山峰雄秀。溪河上游南岸的古靈山脈的八座高峰突兀,挨肩搭背,氣勢磅礴。裸露的山體形如巨墻,色如丹霞,次第抬升,如同長城。山下眺望,猶如八個大將軍莊嚴肅立,護衛疆土,展示了十八重溪山峰之雄。更奇特的是,從下游三重溪路口眺望前方,在兩座山峰之間有座突兀的小山峰,峰頂崖壁的曲線弧度勾畫出一尊清秀的側面半身塑像,眼睛、眉毛、嘴巴,不僅形似而且神似,面容豐潤,慈祥莊嚴,儼然如來佛祖臥像。當地人說,秋冬時節夕陽西下時,當光線正好撒在佛像頭面部時,散射出的桔紅色光輝,令整個山谷沐浴在佛光普照的秀色中,如畫一般,好看極了!八位大將軍俯視山野,如來佛祖仰望蒼穹,有了他們的庇護,“保一方平安”,游客來此游覽心里自然就踏實多了。
十八重溪諸山高度之最的皇冠山,因突兀峰頂如皇冠而得名,海拔達814米。立于頂上西可望兔耳石、雙乳峰,東能看“古靈長城”。群山下列,如細浪騰翻,逶迤延綿,直連天際;而寶塔山雖不算太高,然尖削險峻,狀似壘塔,巍巍然直沖云霄。順著山勢,人們視線可直抵藍天;文筆峰“文筆聳孤翠,高標寫層穹,氣奪眾峰秀,屹為三山雄。”看起來似乎纖弱的山峰,卻以柔中寓剛的曼妙雄姿展示不凡的氣色。其他如虎山、豹山、獅山、象山以及珠山、堆金山、燕窩山、剪刀峰等均依形依貌得名,山峻峰險、氣勢恢宏而又神態迵異,令人遐想無窮。
十八重溪的山腰間,還藏著許多洞穴,有單洞,也有連環套的洞群,這些洞穴或大或小,或裸露或隱蔽,其形態有圓有方還有三角形的。真所謂“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位于五重溪北岸的喇叭洞,洞口呈喇叭狀,如同獅口一般,沿著傾斜的洞底往里走,洞越來越窄,卻可見滴滴清泉,人們走累了,渴了,可進洞歇息;四重溪中下游的蝙蝠洞,因蝙蝠棲身而得名。洞雖不大,然周遭植被豐厚,洞口隱秘,與喇叭洞陰濕不同,其洞內卻異常溫暖;八重溪的飛檐洞和七重溪的鴛鴦洞,前者為大洞套小洞的連環洞,后者為兩洞相依相偎的雙洞。這些洞洞內干燥,洞底平坦,可供人乘涼、蔽蔭;九重溪上游的上巖洞,洞口外還殘留石砌墻,洞內還留雕刻,據傳古代有座寺廟就建在這里。行人至此,不免生發思古之幽情。當然,如果探秘,不妨去仙人洞走一趟。這個位于五重溪中游的巖洞,由巖石壘疊而成,大小十余個巖洞接連環套,形成洞穴群,且相互貫通,如同迷宮一般。行走其間,洞進洞出間,妙趣橫生。
十八重溪最大的巖洞當數十二重溪畔的尾崖洞,其洞口寬18.7米,洞深29.2米,洞內寬敞,可容數百人。而呈長條狀凹槽向崖壁深陷而成的老爺洞,其長度約35米,為諸洞之最。這最大最長的兩個洞,還是戰爭年代福建省委活動的地方。1945年7月,省委書記曾鏡冰率領部分機關干部在十八重溪一帶隱蔽,進行生產自救,堅持抗戰和反頑斗爭。他們在深山密林中搭草棚住宿,在老爺洞等巖洞里辦公開會,還在山上燒木炭,補充給養。當地群眾也經常來往于村落與巖洞間,掩護省委機關,幫助運糧、傳遞情報。革命斗爭激情燃燒的歲月,給這塊平日只有野生猴群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勃勃生機。
十八重溪山綠水長,長年山泉清流的滋養,河床上長出了許多細皮嫩肉的石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溪石景觀。“石風帆”形似風帆巍然屹立于大溪中,豐水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水流擊石揚起的浪花,如航船犁波,乘風破浪;“龍床”則是一面光溜細滑巨石平臥溪水中,如同一副微微下斜的“席夢思”大床放置水面,床上方還有一形似枕頭的光滑長條圓石。人躺其上,如臥涼床,面對綠野青山,耳聞流水潺潺,頓感身心放松,雜慮全消,享受著難得的大自然饋贈。還有如突兀于綠樹叢中似玉筷拔地而起的玉箸石;如同兩只巨象從峭壁上向西俯視的“雙象求佛巖”;酷似“濟公”盤膝端坐,面壁念經的“濟公巖”以及猶如蒙紗仙女婷婷玉立的“織女巖”等均栩栩如生,任人遐想。
都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十八重溪的石頭不僅以形發聲,背后還隱藏著許多傳說故事。在第六重溪口,有一塊形似棺材的巨石平臥溪中。溪里怎么會飛來“棺材”?傳說古時“西土走水”妖怪常在十八重溪一帶作孽,危害百姓,連仙翁漁舟也被搗沉。于是,眾仙翁聯手施法,捉拿妖怪,并搬來石棺,將妖怪鎮壓水中,讓它永世不得翻身。這鎮妖棺,成了除暴安良的象征。十八重溪還有一塊棱角明顯、形如鳥鵲的滾石,傳說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群鵲都會聚此搭鵲橋,祝愿有情人喜度佳節。這“喜鵲”遂成了情侶旅人向往的景觀。
鐘靈毓秀的山水孕育出文化名人。宋著名理學家陳襄就誕生在十八重溪山麓的古靈村。陳襄先祖陳檄為閩王王審知時的開國功臣。陳襄,字述古,號古靈先生,18歲時就與陳烈、周希孟、鄭穆在福州首倡儒學,時稱“海濱四先生”。宋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及第,宦途長達38年,歷浦城縣主簿、浙江仙居縣令,知常州、陳州、杭州和孟州,出使契丹和歷秘閣校理、開封推官、尚書都省。陳襄為官時,興學育才,力倡理學,興修水利,教民種稻,特別是為水稻推廣到北方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辱使命,完成外交任務;不畏權勢,秉公斷訟。他曾五次上書反對青苗法中不切合實際為收取利息采取攤派的做法,反對做表面文章的改革,主張實質性的改革,奏書請求省徭役,薄稅收,開山林之禁。陳襄慧眼識英才,宋熙寧十年(1077年)他向神宗皇帝疏薦司馬光、蘇軾、蘇轍、曾鞏、韓維、呂公著、蘇頌、程顥、鄭俠等33人,而名噪天下。宋元豐三年(1080年)陳襄病故于京都,時年64歲。著有《大易講義》《中庸講義》《古靈先生文集》等25卷。名相李綱稱其“上為人主所欽仰,下為士大夫之宗師”。人們為紀念這位理學先驅,在古靈村建起了“古靈祠”供人祭祀。還把陳襄的筆跡“國師巖”三個大字鐫刻在福州鼓山靈源洞邊的石壁上。
千年來,陳襄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文人墨客還賦詩表達心跡。明閩中詩壇領袖徐 《過陳先生故居》云:“猶剩半山臺榭勝,只今猿鳥哭荒墟。”晚明閩詩壇“后七子”之一的謝肇淛在《過陳述古故居》中曰:“惆悵古靈山下路,聞孫自種鹿門田。”明詩人林誌在《謁先生祠》中寫道:“至今野老來祠下,遙揖高山尚淚零。”表達了敬仰與懷念之情。
一重重山來一道道水,山重水復皆文章。十八重溪的奇美山水演繹出了百般風光,天賜一塊人間福地。“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美哉,十八重溪!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