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10-30 00:08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唐 頤



 

 

 

 

上世紀70年代末,求學于福建師大。一日,學校組織瞻仰林祥謙烈士陵園。當地同學悄悄對我說,我們這里本世紀出了兩位聞名全國的人物,一文一武,文的是林森,任過國民政府主席;武的即是林祥謙,“二七”大罷工的工人領袖。俗話說地靈人杰,兩位大名人全仰仗“五虎山”風水孕育,“五虎”也是“五福”也。我抬頭仰望,一山飛峙烏龍江畔,五座山峰猶如五只猛虎,威風凜凜又敦厚穩重,形神兼備,令人驚嘆。

118de9f7f1789eb2de818a8f6b73dab8.jpg

五 虎 山

30多年間,福廈路往來數十趟,常常眺望五虎山。心想,何日能登臨虎頭峰,一覽榕城內外勝景,并沾點虎氣和福氣,人生幸甚,但一直未能如愿。2016年初冬閩侯采風,得知五虎山作為國家森林公園,已列入選題,我為了卻多年夙愿,積極爭取到這篇命題作文,遂有今向虎山行。

 

 

五虎山位于福州市區南部,范圍涉及閩侯縣祥謙鎮、南通鎮與尚干鎮,是舊時閩縣和侯官縣的天然界線,因五座山峰高度相若、形似虎頭而得名。五座山峰自北向南排列,名“小虎”“大虎”“白面虎”“岐尾虎”“回頭虎”(又稱尾虎頂)。從福州市區向南望,山形端方如幾,故又名“方山”。宋朝理學家朱熹賦有詩篇《方山》:“到山不識山面目,但見九鼻盤溪曲,歸來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漢玉。”至今虎頭崖猶存其“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等題刻。

2014年7月,國家林業局批復準予設立“福建五虎山國家森林公園”,經營面積2668公頃。2016年1月,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評審通過。

陪同我考察的是閩侯縣林業局林業科技推廣中心的江主任,他上世紀90年代初畢業于浙江林業高等專科學校,一直在家鄉閩侯林業部門工作,參與了五虎山申報國家森林公園工作全過程,對五虎山環境資源如數家珍,令我受益匪淺。

森林公園顧名思義,應是蓊蓊郁郁連綿起伏的森林,確實如此。五虎山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達98%,廣袤的森林造就了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的小環境,負氧離子含量高,一些地區每立方厘米達到61000個以上,當市區酷熱難耐時,這里成了天然的避暑勝地。我們登山之日,雖是立冬季節,但氣候反常,那日氣溫最高竟達攝氏29度,艷陽高照,有如盛夏。江君卻備一壺姜茶上山,說山中涼風習習,濕潤有加,登山大汗淋漓之后飲用姜茶有益于健身。果然午后不久,我們登臨白面虎峰頂,便領略江君所言極是,溫暖地喝幾口扺擋寒意的姜茶,感受山上山下兩重天。

山中物種豐富,景觀多樣,分布有大面積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刺桫欏、銀杏、南方紅豆杉、蘇鐵、水杉和二級保護植物閩楠、香樟、鵝掌楸、花櫚木等。還蘊藏有蟒蛇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獼猴、穿山甲、蘇門羚、白鷴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公園植被隨海拔高低呈垂直分布,海拔300米以下,主要是果樹林帶,遙望成片的橄欖樹,似乎聞到閩侯特產青橄欖的芳香,滿口生津。海拔300至500米,為常綠闊葉林帶,以櫧栲類占優勢。江君告訴我,近些年種植了不少木荷、楓香、黃連木、山櫻花、馬尾松等樹種,改善其春花秋葉植物季相景觀。他拍打著眼前的木荷樹干說,這片木荷林是我十年前參與種植的,樹干已有碗口粗了。我笑曰,木荷如你孩子,見面親切。

我對一種矮小的植物頗感親切,該植物名曰金毛狗蕨,根狀莖平臥,翹出土面部分長著金黃色柔軟的茸毛,油潤發亮,形如金絲狗毛,故得名。我少兒時常去閩東山中采拮那金絲狗毛,將之仔細裝入火柴盒中,因為那柔軟的茸毛是外傷止血的特效藥。江君告訴我,金毛狗蕨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它不僅可用于外傷止血,還是補腎、利尿、驅風濕的傳統中藥材。

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灌木叢最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遍布山頭如地毯式的蘆葦,青黃相間,隨風搖曳,給人一種“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畫面感。遠晀,恰似五只猛虎臉面、頭頸、脊背毛絨絨的斑紋;近前,踏入與人等高的蘆葦叢中,沙沙作響,感覺鉆入“青紗帳”中。

 

 

五虎山作為福州城的南向地標,十分醒目。五虎雄姿自北向南,其中前四虎齊頭并列,面朝北面福州城,海拔560.5米至568.5米之間,回頭虎向南,海拔611.5米,為五虎之最。各虎栩栩如生,或威猛端坐,或仰天長嘯,或敦厚溫和,或凝神專注,或睨視江面,形態各異,惟妙惟肖。

那天上午,我們從岐尾村進山,可遠觀五虎雄姿。江君告訴我,規劃在觀賞最佳視角的地方建設三座景觀亭,于福銀高速與福州三環連接線之間的老鴉磜建“望虎亭”,遠觀全景;于黃土邊村通往五靈巖寺的道路旁建“仰虎亭”,仰望岐尾虎和回頭虎;于公園東入口的登山道側建“瞻虎亭”,近瞻岐尾虎和白面虎。

五靈巖寺坐落于岐尾虎東麓半山腰,觀音殿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寺院巧妙利用五塊巨巖構建,或跨巖上,或倚巖側,或穿巖隙,錯落有致,巧奪天工。1981年,自岐尾虎頂崩落一巖石于寺旁,大如屋,寺僧命石匠刻“五虎勝跡”。1983年1月13日夜,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岐尾虎頂又劈落二塊巨石,滾至寺院一側,構成一個天然的巨大山門。所以當地人稱,兩番虎頂崩石,不為禍害,只為五靈巖寺又添新景,足見岐尾虎神奇。

寺院古樹參天,泉流汩汩,環境清幽,寺外松篁夾道,天高氣爽,風景尤佳,由此可登五虎山頂峰。目前登山石棧道已規劃好,也鋪設了1000米左右,但大部分路程還得手腳并用,攀爬于崎嶇小徑。正午時分,我們登臨白面虎頂峰。

五峰中白面虎峰最為險峻,懸崖峭壁,兀立千仞,峰巔如猛虎昂首長嘯,虎的“臉面”因巖石祼露,呈灰白顏色而得名。白面虎是個有故事的山峰,相傳古時八仙的呂洞賓和李鐵拐云游至此,邊賞景邊下棋。呂洞賓忽覺背上發癢,一摸,原是兩根大羽毛,便隨手插入坐旁的石縫中,誰知這兩根羽毛正好插到白面虎的脊背,這下還了得,猛虎添翼,厲害無比。從此,這只白面虎時不時飛過烏龍江,到福州城里傷人。后來,福州布政使在高人指點下,請城里最好石匠,用青石雕刻了三只大石獅,擺放在鼓樓前,鎮住城南五虎,這即是福州著名的歷史傳說“三獅鎮五虎”。

沿著山脊,可從白面虎頂向北行走,至大虎和小虎峰頂,行程約兩個小時,如果再攀登岐尾虎和回頭虎,按現行的“靠人踩出來的路”方式,一天的徒步走不完。但我高興地看到規劃中五座山峰棧道相連,到那時便不用手腳并用,艱難攀爬了。

當我氣喘吁吁登臨絕頂時,真有若林則徐筆下“海到天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邁。五虎山頂不愧是俯瞰福州全景的最佳觀景點,北瞰近前的烏龍江,江面開闊,氣勢磅礴,遠處的閩江,如帶環繞,溫婉優雅,兩江從西而至,匯合于馬尾,流入海天茫茫大海。兩江之間,洲島浮沉,高樓林立,綠樹掩映,如繪似畫。山腳下,福廈、福銀兩條高速公路交叉而過,東南汽車城、建材市場、水果蔬菜市場和住宅小區鱗次櫛比。

南望兩個湖泊,水面如鏡,熠熠生輝,湖光山色,賞心悅目,那是三溪口水庫和方山天池,兩座水庫皆乃1958年“大躍進”產物,現已成為風光旖旎的風景點,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們至今仍為附近鄉鎮10多萬人提供優質飲用水。

有位詩人說,要想愛上一座城市,你只須在它的上空,鳥一樣俯視這片土地。我今天尤為欣賞這兩句詩,因為五虎山為我插上了飛翔天空的翅膀。

 

 

五虎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朱熹的方山題刻,在《閩都記》《榕城考古錄》等志書中均有記載。相傳朱熹暮年,為避“偽學”之禁,隱居五虎山下“下卓”村,筑“吟五虎山翠山樓”,現遺址位于三溪口湖畔。五虎山倒映湖面,林木青翠,小溪潺潺,風景優佳,重建吟翠山樓已列入規劃中。方山古驛道從樓前穿過,青石鋪設,時斷時續,滿眼滄桑。驛道旁保存一塊古物“里程碑”,碑面陰刻“閩縣清廉里,南至大田驛二十五里,北取方山驛五里。”該碑文明確記述了古驛道路線與方位,是研究閩侯古代交通、地名以及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五虎山地勢險要,軍事上成為易守難攻要塞。相傳600多年前,元朝名將、福建行省參知政事陳有定曾屯兵于山中,擺開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決一死戰的架勢。朱元璋派使者勸降,可沒想到陳有定殺了使者,還將使者血摻入酒中,分給將士們一起喝,以明誓死效忠元朝的決心,后陳有定戰敗,服毒自殺。2010年,福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陳有定屯兵遺址,在岐尾虎與回頭虎的峽谷間,留存一座關隘寨門,坐西向東,由塊石壘砌,并建有營房多處,辟有演兵場。其中保存較好的一處營房遺址,占地500多平方米,呈方形,內分三列,每列有三、四個房間,斷壁殘垣尚有兩三米高,早已青苔斑駁。演兵場遺址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十分氣派。還留存土井一口。

列入五虎山森林公園范疇的南陽頂山脈,峰巒疊嶂,山深林密,竟隱藏著大小溶洞十多個。其中下巖洞可容納百余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葉飛曾帶兵駐扎于此。解放戰爭時期下巖洞又是福建省委(閩浙贛區黨委)機關的駐地,是一處珍貴的紅色遺址。

1959年,南陽頂建起了老區農場,林、農、牧、果全面發展,紅火一時,蓋起了氣派的場部大樓,為磚木結構,可住宿100多人。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大樓又成了上山下鄉知青的場部。如今,墻壁上依稀殘留當年標語字跡,記錄下那一代人的青春歲月。

 

 

在我國許多名山勝地,佛教寺院與茶葉結緣,產生了獨特的“禪茶”文化,令人驚嘆不已。五虎山的方山寺與“方山露芽”所流傳千年的故事,便是如此。

方山寺建于唐朝,位于方山天池北岸海拔380米處,宋梁克家的《三山志》載:“方山寺,清廉里,陳天嘉元年置……是山峭拔秀碧,又出二峰頂上,真一郡壯觀,上有阿育王塔,因而建寺。”明王應山《閩都記》亦載:“山之陰有峰,逆馳而西,日黃巖,上有阿育王塔,舊有方山寺,陳天嘉元年建。”同時還記載,唐時方山寺擁僧甚眾,并有高僧懷惲,名播四域,為一代名僧。

根椐史書記載勘察,方山寺遺址分布較廣,現地面堆積的帶柱礎的圓狀石柱達十余根,其中最長柱高約4米,直徑達半米。遺址周邊還散落有唐宋時期的磚瓦,并有煙熏痕跡。方山寺后因為驛道改線而逐漸衰落,明初,寺院遭大火而毀。

五虎山上自古生產茶葉,到了唐代,“方山露芽”已聲名遠揚,列為名茶貢品。李肇《唐國史補》:“福州方山茶,又稱方山露芽,列為貢品,其品質甚佳。”

方山寺的高僧懷惲是了不起的人物。據宋梁克家《三山志》記載,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方山寺高僧懷惲應詔到京都長安麟德殿,唐憲宗賜茶。按常理,皇帝賜茶,莫大榮耀,本應誠惶誠恐,那茶自然是瓊汁玉液,品飲之后,更應贊賞不迭,但這位老和尚竟然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不知皇帝老兒聽罷是否龍顏大怒,志書沒有記述,不好妄加揣測,但從此之后,方山露芽卻是名聲大噪。還有一點可以肯定,唐憲宗對懷惲高僧始終推崇有加,賜茶后他便詔令懷惲居于雍京章敬寺,接后禮請他至麟德殿講經,懷惲圓寂時,謚其號“大宣教禪師”。當時,著名詩人賈島為懷惲撰寫《章敬法師碑銘》。

那天傍晚下山之時,我們路過當年的方山茶場,茶園已荒蕪多年,但茅草叢中尚可尋找到一株株老茶樹。老茶樹枝干遒勁,枝葉黛綠,生機依然旺盛,猶如隱身于老林深處的禪士,專心修煉,等待功德圓滿的那一天。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侯》;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