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10-15 21:3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林思翔



千年古剎——爐山光山寺

 

林思翔

 

 

車子出連江長龍鎮往東北,眼前展現一片開闊的盆地,竹林叢叢,菜蔬青青,新樓座座,錯落有致。這便是蘇山村。由此再前行一段路,便到了青山環繞、綠水奔流的光化自然村。光化村位于爐山(又稱爐峰山)之中,層巒疊翠,茶叢滿山,云霧繚繞,風景如畫,故有“茶洋境”之雅稱。

光化村不僅風光秀美、盛產茶葉,還因為這里有座千年古剎光化寺而聲名遠播。“先有光化寺,后有光化村”,古老而神秘的光化寺,歷經千余年,幾度荒廢,幾度興盛,充滿了傳奇色彩。

 

 

傳說唐開元年間,爐山的美景吸引了連江安德里(今透堡)人章壽來此修道,“邑章壽學道于此,得仙,有爐尚存”。其得仙后,濟世救人,為民除害。人以“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稱贊章壽之功德。宋《淳熙三山志》載:“光化寺舊有章仙壇,唐開元中,有敕書碑碣記其事。”這樣看來,“章仙壇”就是光化寺最早的基礎。

100多年后的唐咸通二年(861),道堅法師在“章仙壇”基礎上蓋起寺院,稱爐山寺院。雖然規模不大,但從此由壇轉為寺。

20241015_A07_01_46 (1).jpg

光化寺內的石水槽

光化寺大規模的擴建和最具神秘色彩的傳說發生在唐昭宗李曄當朝的乾寧年間。唐昭宗年間(888-904)是唐朝歷史上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以及藩鎮割據等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中央集權削弱,政令不暢。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和內部農民起義的打擊,使得唐朝的統治基礎進一步動搖。

昭宗即位后,試圖通過改革來挽救危局,但改革觸犯了宦官和藩鎮的利益,導致政治斗爭激烈。昭宗與宦官集團的斗爭尤為激烈,最終雖然鏟除了部分宦官勢力,但也因此激化了與藩鎮的矛盾。唐朝與周邊藩鎮及少數民族的軍事沖突不斷。例如,與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戰爭、與朱溫的斗爭等,這些沖突不僅消耗了唐朝的國力,也加劇了社會的動蕩。長期的戰亂和政治不穩定導致社會經濟衰退,農民負擔加重,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激化。黃巢起義雖然被鎮壓,但其影響深遠,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唐昭宗在904年被宣武節度使朱溫所殺,年僅38歲。朱溫還設下鴻門宴,宴請昭宗兒子,趁他們飲酒歡暢之時,派人將九位皇子全部勒死。

可是,在光化寺、蘇山村,卻代代相傳著一個關于昭宗第五子李祎避難光化寺的版本,令人頗感神秘。

李祎是昭宗李曄第五子,也是太子。據傳,李祎見時局危險,早已躲入禁衛軍中。結果在朱溫謀殺昭宗和皇子時,有個很像李祎的人(替身)被抓誤殺。早在乾寧二年(894),李祎帶領數百禁衛親軍,離開京城,南逃福建。乘船至羅源灣,恰遇臺風,在天然良港可門口避風時,隨行的風水師相中連江蘇山這塊風水寶地。乾寧太子李祎遂在這里大興土木,建設禪寺,欲以振興佛教挽救大唐江山。當年的建筑群落達13座之多,寺院建成的898年,恰逢唐朝年號為光化元年,便將寺院命名為光化寺,李祎親率禁衛親軍300余人在光化寺出家。從此,清幽的光化寺,成為這位皇太子憩息心靈、靜神養氣的地方。隨行的船工及勤雜人員則與蘇山當地居民通婚。至今光化自然村散居著的幾十戶人家,仍有陳、鄭、謝、潘等姓。

 

 

這里人代代相傳的乾寧太子在此修行的故事,似乎也不是憑空捏造的。當地人搬出一樁樁理由,說明皇太子在此修行建寺的蛛絲馬跡。除了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說外,還有周圍散布著的一些文物。比如,寺廟邊上有座由一塊塊青石砌成的高約兩米、圓柱形的唐代藏骨塔。塔座浮雕精美、線條柔和,所刻猛虎、蓮花、祥云等形象逼真,令人聯想到皇家園林的細致和精巧。因此,代代相傳此為太子藏骨塔。據說,在光化寺周邊,這樣的藏骨塔還不止一座,且塔下還有寬敞的墓室。

再比如馬橋。光化寺正對面的山腳下,有一條小溪,溪上有一座荒棄的古石橋。這不起眼的小橋,歷代都稱下馬橋,俗稱馬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若不是太子在此,怎稱下馬橋?

馬橋通往光化寺的山道兩旁還立著兩對旗桿石,據說這是當年寺院的大門。這也令人遙想當年寺院的壯觀規模。如此規模的建筑絕非一般人所能為之。

光化寺內尚存8個碩大的石槽,最大的一個達數米長。還有寬厚的石礎、方盤等,繞著石礎和石頭圍墻轉一圈,可感當年寺院的龐大面積和壯觀規模,想象彼時光化寺13座建筑的古剎風采。

2008年3月,當地村民在整理寺廟兩側茶園時,還挖出了一些散落的石構件,經拼接成為完整的石塔。石塔直徑1米多,高3米左右,底座四周雕刻著六面麒麟、鹿等動物浮雕,塔身呈圓柱形。有關專家認為這是舍利塔,估計建于宋代。

唐乾寧太子來寺修行的傳說,使地處深山僻壤的光化寺成為一座名寺,始終香火鼎盛。人們對古寺、對先人一直保持著一種敬畏的心情。

宋咸淳三年(1267),光化寺被賜給合沙郡公常挺為功德寺,更名為“報國寧親寺”。常挺為連江城關人,生于南宋開禧元年(1205),卒于咸淳四年(1268),曾任吏部尚書,后官拜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參與掌管國家大事和朝廷日常事務,乃連江縣封建社會中任職最高的官員。常挺文籍滿腹、博學審問,為宦30年,正職之外多兼教職和史官。可惜光化寺賜為其功德寺的第二年,常挺即逝世,歸葬連江城西。

 

 

至元末明初,光化寺幾成敗廢。明洪武年間,陳維順公重修光華寺成了一段佳話。陳維順公是連江馬鼻一位商人,經商有道,為人平和。一天傍晚時分,他成交了一筆生意后,帶著銀錢,獨自一人從丹陽沿山間小道欲回馬鼻。路過光化村時,被一伙劫匪窮追不舍。他逃進光化寺廢墟殘墻處,慌不擇路,便鉆進荒廢的佛案下,遂被蜘蛛蒙上了蜘蛛網。嚇得瑟瑟發抖的維順公對天發誓:“如果能夠逃過這一劫,我一定為光化寺重建廟宇,重塑金身。”劫匪追至,見佛案下蜘蛛網密布,喝了幾聲,見無動靜便匆匆離開。

誠信的維順公果然不食前言,事后他賣掉良田,舍重金重振光化寺雄風,并復名光化寺。后人為紀念維順公,就在大雄寶殿旁邊塑起維順公造像。這位身著長衫、慈眉善目、嚴謹端莊的小商人,重建光化寺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善舉。從此人們記住了他。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光化寺逐漸破損。在維順公族裔后人的倡議下,許多信眾紛紛捐資,重修了寺廟,使其面貌有了改觀。

光化寺還曾經是一處革命活動的場所。土地革命時期,鄧子恢、陶鑄、葉飛、楊而菖等革命先輩在“山面區”開展革命活動時,在蘇山村留下足跡,光化寺是中共地下黨的一處秘密聯絡點。當地人民積極投身革命,涌現出了陳學仁、鄭金潮、鄭圣鵝、蘭細妹、陳三妹、蘭宗司母6位革命烈士和謝瓊富、鄭金福、潘恒村、鄭圣平、鄭瑞泉、鄭瑞騰6位“五老”人員。

改革開放后,光化寺逐漸興旺起來。2008年,福州正心寺住持德雄法師從福州城區寺廟帶領一批僧眾,來到光化寺。她擔任住持,挑起了重修歷史名寺的重擔。十幾年來,多方籌集資金,先后在原址上重建了大殿、書院、僧舍等樓宇房舍。如今,重修的寺院已初具規模,雄偉的大殿、別致的書院等建筑物展現出古剎新生的嶄新風貌。

德雄師傅如今還兼任福州正心寺住持、佛學院院長。她告訴我們,準備分三期全面修復古寺,目前才完成第一期,以后還要重修鐘鼓樓、法堂等建筑物,綠化美化環境,串起周邊瀑布、清塘、奇巖、石亭等景觀,使寺宇與自然和諧統一,讓千年古剎煥發青春,綻放異彩。

本文原載于《福州晚報》202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