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神 高 原
——太姥山下的義冢
禾 源
太姥山,靈石無言最可人,天工開物,千奇百態,或隱或現,聳立成峰,鑄造了太姥山這海上仙都的奇俊。她北望雁蕩山,西眺武夷山,三山呼應,鼎足成勢,撐起閩頭浙尾的雄峰氣概。登山謁千石,臨峰觀滄海,自然的造化讓人心曠神怡,古人詩贊曰:“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span>
太姥山,自然之奇,自然之高,營造了自然之脫俗,讓千古萬千游客謁峰覽勝,陶然自得。得景、得仁、得慧、得悟。而太姥山一麓虎頭崗下的義冢,則以忠肝義膽、俠勇大德立起了一座精神高峰,與太姥山自然之峰齊高云天,彪炳千秋萬代。
義冢坐落于太姥山南麓的虎頭崗下,虎頭崗群山為體,側臥而眠,巨巖為首,回首洋里村,當面是空曠寶茗田,遠吞水井頭連綿群山,壯實的側背負著秦嶼鎮迎風斗浪,走過幾千年的歷史。義冢棲息在這虎頭崗的虎頭巖下,可謂是“虎嘯天魂住,龍吟地魄來”。
七座義冢如蓮花散葉,布列虎頭巖下,層次分明,柏樹蔭映,花草點綴。若以6米多高的人物群塑像為中軸,面對雕塑,左為英雄事跡石雕坊,右為花籃造型的獻花壇,也就是建義冢的樂捐芳名壇?;▔呾o臥一巨天然石龜,一座精致小橋架在臺前,這莊嚴肅穆的一切都圍在100多米長的白石雕欄里,300多平方米的場地,秩序井然,小而不局促,來有路,去有橋,聚氣而通靈。
清風徐徐,往事悠悠,駐足在這虎頭崗的義冢前,三個鞠躬,仿佛扣開了歷史大門,在一股莊嚴肅穆的氣場里,借助多維空間思維,會聽歷史的足音鏗鏘有力,從明代走來,義勇當先,一代接著一代一路風采。最先走來的是程伯簡,雖說他出生年月不詳,可他組織鄉民抗倭的事跡歷久彌新。那是明嘉靖丙辰(1556年),萬余倭寇攻秦嶼堡,燒殺掠奪,正值30多歲的程伯簡義勇當先,組織鄉民奮勇抗倭。編甲伍,選丁壯,男女老少,全民皆勇,各安其伍,以弱誘敵,而后強弓、火器、石塊等重創強敵,在敵強我弱的背景下,取得當時福建抗倭第二大戰役的全勝。這次的勝利是秦嶼鎮鄉民眾志成城取得的,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程伯簡也就在這次抗倭保衛戰中,中矢戰亡,與其共難的還有四十余人。
秦嶼人用鮮血與生命筑起了城墻,捍衛著自己的家園,本想求個安居樂業,只可嘆,倭寇稍息,海盜又起。明天啟壬戌(1622年)東南沿海一帶海盜猖獗,四處危害百姓人家,讓秦嶼又陷入居無寧日的境地。秦嶼義士,豈能容忍,武生張鑾三來了,俠女陳紅花也來了。他們扛著義勇大旗,踩著程伯簡果敢之路走來,堅守秦嶼堡,打擊了海盜多次進攻,又在“八都橋”攔截海盜,并展開浴血奮戰。但因寡不敵眾,張鑾三等42人全部壯烈犧牲,陳紅花被擒。陳紅花忠貞不屈,決不受辱,拔刀自刎,英勇就義?;㈩^崗也因此舊冢又添新墳,義字再立新碑。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每一道車轍都留下深深印痕,舊恨不曾忘卻,新仇又接踵而至。清順治辛丑(1661年)鄭成功率師跨海赴臺,驅逐占領臺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王建楠為首的一批秦嶼烽火營戰士應征赴臺,他們在收復臺灣城和赤崁城兩大戰役中,拼死沙場的秦嶼籍兵勇就有92人。臺灣收復后,王建楠等義勇之將士又魂歸故里,虎頭崗再添新義冢。清康熙年間,秦嶼烽火營又一批兵勇受清將姚啟圣的調遣,追隨施瑯將軍投入統一臺灣的戰爭,歷次戰爭中秦嶼義士犧牲者達280多人。清嘉慶年間他們的骨灰又陸續回到了虎頭崗安葬,義士們的英靈終歸安息。
民忠義,將忠勇,秦嶼之方山水養育的人,就有著秦嶼先賢的忠肝義骨。張朝發,雖出生于惠安崇武,可他喝著秦嶼的水長大,也就流著秦嶼人一樣的熱血,挺著秦嶼人一樣的錚錚鐵骨。清道光庚子(1840年)五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后,清廷提升張朝發為浙江定海總兵。七月六日,26艘英艦直抵定海,架炮威脅,傳書給張朝發,蠻稱“前來索賠”。張朝發見信,一怒撕碎書信,命守軍開火,炮擊英艦,首戰告捷。翌日清晨,英艦再犯,清軍戰船連遭重創,張朝發沉著指揮,鼓舞士氣,擊傷英艦兩艘。戰斗持續到晌午,敵炮再次猛擊,突然一發炮彈擊中指揮船,張朝發左腿被炸傷。英軍破城,張朝發雖在部屬的掩護下被送到鎮海搶救,但終因流血過多而壯烈殉國,時年才46歲。雖然他的墓地不在虎頭崗,但秦嶼人則在虎頭崗塑像紀念。他在城樓上“兄弟們,發狠地打,只許堅守,不許后退”的喊聲如同虎嘯,讓英軍膽寒。“已歸大海心何負,不斬長鯨死不休”的英雄氣概氣貫長虹,永遠堅守在虎頭崗。
一個個義勇英雄的倒下,他們的堅貞骨頭埋在地里,滋養出更多的革命義士。黃丹巖、黃淑琮、林則涌等,他們把民主革命的火種帶到福鼎,發動民眾,開展了革命活動,星火燎原,福鼎的革命形勢迅速發展,與浙南連成了一片。革命形勢的大發展,驚慌了國民黨當局,他們調集10萬兵力進攻浙南,瘋狂圍剿地下黨組織,許多革命先烈也就壯烈就義在虎頭崗前。留下名字的有:黃丹巖、黃淑琮、林則涌、陳寶舟、黃瑞杏、林則春等,還有許多沒留下英名的革命先烈。
虎頭崗還有抗戰就義的丁友亮。義冢不愧是一個忠義勇敢,寧死不屈的精神高原。
巍峨太姥山脈,一峰連著一峰,守護在東海之濱。秦嶼義勇之根脈,一脈接著一脈,綿綿不息,傳承著華夏文脈。我們能忘卻這些義士嗎?倘若一個人不懂得敬畏歷史,不懂得敬重先賢,那就是數典忘祖。
歲月日日更新,歷史與時俱進,義冢淡去的是刀光劍影,留下的是可歌可泣的事跡;倒下的是身軀,立起的是英雄楷模,埋下的是遺骸,留下的是不朽氣概;化作是塵土,揚起是英名;遠去的是歲月,留下的是品質基因。秦嶼鎮南有“忠烈祠”北有“義勇祠”,每一縷的檀香,都供奉著崇敬。安息在義冢的先賢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瞻仰著這座精神高原,不僅有高山仰止之情懷,還激勵我們要“義勇當行,忠烈守操”,不負歷史賦予我們每一代人的使命,俯仰無愧于天地。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太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