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2-10-09 22:18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馬星輝



英雄鎖鎮 海邦傳威

 

馬星輝

 

 

“鐵馬金戈氣勢驕,將軍大度筆難描。英雄底事妄揚抑,肥了白帆瘦了礁。” 此詩乃贊崇武兩代英烈,一是,武功大夫、崇武抗倭英雄張勇將軍;二是,聲名遠播的抗日英雄,張勇的六世孫張稚生,二人英雄鎖鎮,海邦傳威。

己亥初春時節,走進崇武這座海邊城堡,但見外觀甚是礪石粗糙,造型簡單的城墻映入眼簾,沒有一點雄偉壯觀、巍然屹立之感,但卻是堅固似鐵,壘石如磐,它歷經滄桑、卻雄風依舊。

北城門上抗倭名將戚繼光親筆所題的“鎖鎮海邦”4個大字,透出一種頂天立地、遒勁有力的男兒血性。

這座聲名遠播,橫枕在東海之濱的海防古堡,歷史上電閃雷鳴、金戈鐵馬,怒海爭鋒、威震東南。崇武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突出部,這里三面環海、礁嶼眾多,海岸曲折、崗哨林立,東距臺灣海峽不到100海里。

早在南宋之時,這里便屢有戰端,外夷騷擾不斷。故,泉州太守真德秀曾上奏朝廷,要把崇武作為海防重要據地。從明朝洪武年間直到現代,這里抗擊外夷、保衛海防的戰斗始終是此起彼伏、演繹不絕,戚繼光、鄭成功、施瑯等眾多名將均在此出刀亮劍,顯威四面八方。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二十七年(1548年)、三十九年(1560年)、四十二年(1563年),賊寇4次大舉來犯,駐扎崇武的官兵勇猛奮戰;隆慶三年(1569年),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及崇武所戍軍,水陸并進殲滅入侵大岞村的全部倭寇。自此東南沿海倭患得到平息。

崇武古堡的衛疆史跡,英雄傳奇故事,令人心生仰望、肅然起敬。

“一部崇武史,半部英雄傳”。英雄之地,自是有英雄輩出。在崇武古城南門關帝廟北側,有座“武功大夫府第”,為清代二品武功大夫、閩臺水師將領張勇之住宅,當地人稱它為“張府”。于清朝乾隆年間建成,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其建筑主體有生祠、中厝、祖厝3座并排,穿斗式木石結構,硬山式屋頂,燕尾式屋脊,典型的白石、紅磚材質而成的閩南古民居建筑,整個建筑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房在156間之數,雄偉壯觀,設施完善,現存有清代圣旨牌及牌坊、清代古井、旗桿石等眾多史跡。

據當地老者說,張府之宅藏有玄機,清末時曾有個經驗豐富的慣賊潛入府第,從廳堂上竊取一件名貴古瓷,準備逃走時,被張家一位子孫看到了。他只喊一聲“捉賊”,便不動聲色地觀察于一旁,那竊賊則驚慌失措,躲遍了府第四面八方各個角落,都找不到出口之道,最后只好束手就擒。可見當年張氏家人建造府第,從設計到建筑,頗花了一番心思。

張府中間的大門上懸掛著的一塊“武宦世家”匾額,4個燙金大字,濃縮了這個家族數代的興盛史。自古以來,張氏子孫始終傳承“忠勇報國”的家規祖訓,戍守疆城、護國衛民、抵御倭寇,譜寫了幾代人保家衛國、抗擊外患的英雄傳奇故事。

張勇的先祖張亮,直隸江蘇宜興山后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授任崇武千戶所副千戶,后征沙寇有功,升任正千戶。隆慶三年(1569年)四月,倭寇大舉侵犯崇武,總兵戚繼光率兵抵抗,在大岞海面剿滅倭寇,獲得大勝。戰斗中,張亮的曾孫張輔京英勇殺敵,立下軍功,朝廷讓其掌管“福字”號大戰船,同時,準許隔代承襲千戶官職。后來由于禁海、遷界等原因,這個大家族在明中期起逐漸衰落,后裔以漁為生。直到清初,張勇將軍的出現,張家才再度崛起,聲名大振。

張勇(1697-1765年),字企大,號浩亭,他從小文武兼習,但因家貧,只得捕魚為生。后恰逢清廷擴大水師,20出頭的張勇棄漁從戎,因“諳練水務”,被提升為金門鎮標千總。張勇十分熟悉水務,“凡防海形勢利病,要害所在,輒條識不遺,了如指掌。”且張勇治軍嚴謹,軍紀整肅,32歲時,被選任到天津教習旗營水師,為朝廷培養海軍人才。后又先后被委任為南澳守備、澎湖、廈門前營守備。

“武功大夫第”有一間稱為“南邨館”寢室,木構墻壁,花格窗欄。精致的房門上書“南山曉翠浮春幌,邨兜煙晃展畫圖”冠頭對聯。據說,清代乾隆皇帝曾經到過崇武,并住在此南郵館里。

當年乾隆皇帝從海上乘船南巡,張勇奉旨保駕。那天,正值“瘋西南”,乾隆皇帝的船只駛過大岞角,要轉入后海時,牽繚的十多個兵勇使盡力氣,始終無法將帆攬過。一時船身晃蕩,站在船頭的乾隆皇帝差點跌倒。張勇見之,幾個箭步便跳到船尾,一手接過水兵手里的舵牙稍微轉動,另一只手把兵勇手里的帆繚拽過來。倏地,船側面迎風,風鼓船帆,船也隨著改變了航向,立時向后海駛去。乾隆皇帝看呆了,連聲贊嘆道:“卿真乃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勇將矣!”

常言道:“猛將必發于卒伍”,因治軍成績突出,張勇多次被保舉,擔任多個海防要塞的要職,歷任閩安左營游擊、銅山營烽火門參將、督標水師營參將、廈門提標中營參將、南澳總兵官等。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被授任臺灣水師副將,乾隆十九年(1754年),張勇得乾隆皇帝召見,他面奏海洋詳情,深受乾隆帝賞識,并得到賞賜,被授江南江北狼山總兵官,后又調任蘇松沿海水師總兵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因政績突出,朝廷封張勇為武功大夫(正二品)之職。如今,走進張勇府第的山門,還可看見嵌入照墻的輝綠巖“圣旨”牌,右邊豎著一方記載張勇事跡的《行功碑》。

張勇心系民生,深受閩臺兩地民眾愛戴。他任廈門提標中營參將時,臺灣應試士子頗增,渡海參加鄉試要驗明正身。海關人員利用權力,乘機敲詐勒索,臺灣士子深受其害,卻敢怒不敢言。張勇知之毅然廢除了這項由來已久的陋規,臺灣士子非常感激,他調離臺灣時,臺胞“如失慈父母”,成群結隊到府署前致謝。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廈門鬧饑荒死了很多人。時,張勇任廈門提標中營參將,他奏請上級借給軍糧,賑濟災民。當時借軍糧賑濟饑民,非同小可,若有一點差錯,輕則被問罪,重則還可能因此喪命。張勇不畏生死,毅然為民請命。為此,廈門人謳思,立碑追頌恩德,每遇公誕辰,輒于碑前演戲慶祝。

將門虎子,后繼有人。以精忠報國、忠孝傳家為族訓的張勇后人,報效國家,人才輩出,時至近代,亦出一位聲名遠播的抗日英雄,即張勇的六世孫張稚生。他從小聰穎好學,20歲考入集美學校,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1937年,他毅然投筆從戎。1939年,他到南平軍政部十三補訓處補充團任職,1941年,調任該處裝備第一團連長。

1941年4月,日寇侵占福州,該團奉命阻截,張稚生率領部隊直搗敵指揮所,斃敵聯隊長,殲敵300多人,奪取大湖戰役勝利,榮立一等戰功;1944年9月底,日寇再犯福州,張稚生任80師239團少校營長,率領部隊守衛大北嶺。浴血激戰兩晝夜后,因寡不敵眾,壯烈殉國,是年44歲。該戰役勝利后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將大北嶺更名為稚生山。如今,張府中厝上廳堂的正中,仍懸掛著“黃埔精英”“抗日烈士張稚生”等匾額,廳柱的一副對聯上寫:“孤軍抗日壯北谷,赤膽忠心振中華”,讓后人追憶不止。

夕陽西沉、余暉染紅了天際邊,熱情豪爽的崇武朋友相邀,請我們漁島海鮮小吃,其中一種叫“魚卷”特色小吃,是由馬鮫魚打成肉泥,配上地瓜粉、雞蛋清、豬肉泥、荸薺丁等原料制成條狀,有煎炸、爆炒、煮湯、清蒸等好些種吃法,嘗之后,果然極是美味,入口清香、筋道嫩滑。讓我不曾想到的是,崇尚武備的崇武人,連美食都透著“海防”的味道,他們介紹說,此魚卷地道的名字,原來是叫“軍糧”,當年軍隊抗倭時常帶在身的食物。

崇武島的傍晚,讓人領略到古堡的另一種嫵媚。踏著返回酒店的蜿蜒小路,一種愜意的心情,融化在崇武這座英雄島的溫馨夜色之中。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崇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