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4-23 00:13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劉 影



福建省麻風病防治的歷史回眸

 

 

 

 

麻風病有著肆虐人類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中國、印度、埃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四大文明發源地,在這些地方,麻風與人類的文明史是共存的”[1]。患了麻風病是極為不幸之事,“歷盡人間痛苦總不若身患麻風之甚……均是人也,不幸而罹斯惡疾,失知覺,落肢指,呻吟床底待斃奄奄,內羞伍于家庭,外慚形于社會,求生絕望,求死無從,人生至此,天道寧論,而當我人面對病人,洞悉其身心所受之疾苦,則不禁為之惻然心傷,黯然涕下矣”[2]

 

    一麻風病簡介

 

麻風(leprosy),又稱漢森?。℉ansen's disease)[3],它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的傳染病。1989年施行、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麻風病列為丙類傳染病,[4]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是指具較低傳染性的疾病。麻風病,又作麻瘋病、痳瘋病、大麻風等,即所謂的癩病。英文Leprosy,專指麻風,是世界衛生組織所用的術語。

麻風為世界三大慢性傳染病之一。印度、埃及和中國被認為是世界麻風三大疫源地。麻風雖然流行了幾千年之久,但因長期病因不明,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因麻風是一種比較不易辨識、癥狀也較為復雜的疾病,所以中國古書上所記述的有關麻風的疾病,也有可能并不都是麻風。19世紀末英國皇家醫師院《麻風報告》中就有指出:這個國家(指中國)很松散地使用麻風一詞……中國人聲稱可以辨別三十六種麻風,卻把麻風與苔癬、牛皮癬、疥癬等皮膚病互為一談。[5]即便如此,麻風病在中國流毒之廣之大仍是確鑿的事實。

近代以來,麻風在中國依然肆意猖獗,中國人甚至被污名為通過移民將麻風傳播至全世界的危險種族。“然而我國麻風蔓延之廣,甲于全球,此乃不可掩之事實。當我南游閩粵時,目睹染此惡疾者,奚止數千人。其動人憐憫,余生得未曾見?;虺琉獠黄鹩腻d終身,或輾轉道途流為乞丐,人間地獄實于此見之。際此中國擾攘之秋,軍閥橫行,政府破產,人心險惡,習于自私自利”[6]

歷史上的宗教、禮法和法規都極端歧視麻風患者,并做過諸多的限制和規定。因而人類與麻風的較量,是與人類對該病的認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著極其痛苦而漫長的歷史過程。1873年,挪威學者漢森(1841—1912)發現了麻風的病原體,證實了麻風病乃是起源于麻風桿菌的傳染疾病,從科學實證的結果中,清楚交代了此病的致病原因,也揭開了此病的神秘面紗。但直至1931年,在馬尼拉舉行的國際麻風會議上,此病原體才被命名為麻風分枝桿菌。

麻風分枝桿菌致病力不強,多數健康人對其有抵抗力,故受染者多而發病者少。麻風分枝桿菌為細胞內寄生菌,故其發病更多與細胞免疫有關。換言之,麻風患者的細胞免疫常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另外,機體的免疫狀態和組織相容性抗原特點,直接與麻風受染后是否發病和發病的類型有關。

 

    二建國前福建省麻風病防治情況

 

麻風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流行歷史,而福建這個東南沿海的重要省域,它依山面海,地處亞熱帶,氣候常年溫暖濕潤,有利于麻風菌的生長,曾經是麻風病的高發區之一,福州方言稱麻風病為“孤老”病,[7]這在近代中國唯一以救濟麻風為宗旨的慈善組織——中華麻風救濟會主辦的近代中國第一份專門介紹麻風的期刊《麻風季刊》中有諸多記載,例如:“在中國麻風病蔓延最盛之廣東、福建兩省各大城市中組織麻風救濟分會。”[8] 福建省的病況與廣東省相仿佛,每縣都有,但確實的數目也無從知道。[9]大概全國麻風人的總數,南部三省——廣東、廣西、福建——要占三分之二,其余中部各省占其一小部分,北部比較少些。[10]“據泰西醫界之調查,全世界有二百萬麻風病人,吾中華民國不幸而占其半,尤以閩粵湘魯諸省為尤烈?!?/span>[11] 

解放前麻風病人流逝、沿街乞討

微信圖片_20250422234758.jpg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雖與自然環境相關,但并非一種單純的致病微生物和宿主之間互動的生物病理現象,它還與眾多的社會因素有關。[12]從理論上講,公共衛生建設導源于傳染病的防治,其因在于傳染病的防治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13]

民國初年,福建為北洋軍閥所割據,戰亂頻繁,疫病流行。行政當局對衛生設施無所建樹,多是依靠民間、教會在城鎮設立麻風收容所(稱養濟院、孤癩院等)。[14]當時已有人認識到“本省過去衛生建設較少”[15],連國民政府也承認“在過去政治未上軌道時期,一切衛生設施,均付厥如更無防疫工作可言”[16],“福建之麻風,現則分布全省,幾無縣無之”[17]。政府給養甚微,麻風病人生活無靠,流落街頭,行乞度日,而整個社會對麻風患者的態度可以概括為“冷漠與歧視”,“對于麻風患者,尚未嚴密隔離,任其自由居住,致傳播更易”[18],多數患者得不到治療,肢殘容毀,衣食無著,被迫流離失所,淪落街頭鄉村,求乞度日,致使麻風在不少地方蔓延,造成人們對麻風患者的恐懼、歧視和迫害。

各地熱心麻風防治事業的人士也在創辦麻風院,收容麻風病人。1925年1月,上海創辦的中華麻風救濟會,時任福建省省長薩鎮冰為名譽副會長。福建省受該會接濟的有閩侯、南平、莆田、仙游、古田等地麻風院。1938年,福建省衛生試驗所調查發現,閩侯、莆田、晉江、云霄、南靖、廈門等13個縣、市系麻風流行地區。1940—1944年全省抽查31萬余名壯丁中,患麻風者占受檢總數的0.4%。[19]1942年,福州《中央日報》登載:“榕市近日各街巷,時見麻風病者,沿街挨戶求乞……”雖敦促當局妥善安置,也不見諸于行動。

隨著基督教的傳入,麻風救濟事業有所興起,在福建省的機構主要有三個:英國倫敦萬國麻風救濟會、美國紐約麻風救濟會和中華麻風救濟會。救濟方式為設立麻風診療機構、提供經費、贈送藥品、派遣醫務人員等,全省受接濟的有福州、南平、莆田、古田等地。

民國時期的麻風院(包括麻風療養院、養濟院等),多數也是只收不治,少數地方派個別專職或兼職西醫人員定期對病人進行診治。至1949年,全省共有9所麻風院,收容床位450張,專職工作人員僅5人。[20]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福建省麻風病防治事業,“因不明了之處尚多,尚未能作到通盤之計劃”[21],再加上當時的醫生為數甚少,大量麻風患者的存在已形成較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對麻風病的防治較為簡單,更沒有系統而有規模的防治措施。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政府對麻風病的防治沒有負起責任,幾乎是聽之任之。“鏟除福建麻風最簡捷之法當以廣設診所于此癥蔓延最烈之區,惟事先必須有精密之調查方可實行此事,若賴省政府之辦理,不知將在何年何月?”[22]因而,當時麻風救濟的總體狀況可以用“低迷”來形容。

 

    三、建國后福建省麻風病防治情況

 

福建省屬于全國麻風病流行較重的省份之一。建國初期,福建省麻風病人數在全國居第二位。病人遍布全省,尤以閩南沿海一帶交通方便、人口稠密、氣候潮濕的地區為甚,山區則相對較少。后來我國逐漸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適應當時歷史條件的公共衛生體系,福建省的公共衛生及其麻風救濟工作也進入了嶄新歷程。概而言之,福建省麻風防治工作,在1949—1981年期間處于麻風控制階段,1981之后則是麻風基本消滅階段。

(一制訂麻風病防治措施

建國初期,福建省根據中央衛生部對衛生工作的“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四大方針,結合文教部門“整頓鞏固、提高質量、重點發展、穩步前進”的總方針,并結合福建地域特色,制定了福建省麻風防治措施,推動麻風防治工作逐步發展。

1951年,黨和人民政府關心麻風病人,接收了教會辦的麻風協會,成立了福建省麻風防治所作為全省業務技術指導機構,同時前后接辦了各市縣麻風院九所(行政上直屬市衛生局或縣衛生科領導),逐步加以整頓,充實了醫務和行政人員,增加了醫療設備,逐步地建立了各基層防治機構。至1963年,隨著防治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福建省新建了麻風村25所,加上原有麻風病院11所,共收容病人6165人,治愈麻風患者3697人,在防止麻風病的蔓延、保護人民健康、支援生產建設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績。

1976年下發的文件[23]統計顯示,福建省龍溪、晉江、莆田地區的沿??h(市)麻風病較為嚴重。全省累計有麻風病人23912人(其中傳染性病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已治愈病人12440人,現有病人6217人,收容住院治療2143人,散在社會上的病人有4074人(其中傳染性病人四百多人),正在動員收容住院治療和給予普治。全省麻風病患病率顯著下降,已從1959年的0.81%。下降為1975年的0.27%。

1981年統計[24],福建全省累計發現麻風患者26313人,治愈17128人(其中門診院外治愈9876人),除治愈和死亡等外,當時還有3594人?;疾÷蕪?959年的0.81%下降為0.14%,發病率從1958年的11.2/10萬下降為0.8/10萬,下降幅度在80%以上,基本上控制了麻風病的流行。1982年,為實現全國麻防會議提出的20世紀末在中國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目標,福建省提出了關于麻風防治的建議,還制訂了全省麻風防治規劃,認真貫徹衛生部發布的《全國麻風病防治管理條例》和《麻風病聯合化療(MDT試行方案)》等七個技術文件,開展麻風聯合化療試點。

1990年,福建省根據1989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麻風病被列為丙類傳染病管理要求,建立全省麻風疫情登記報告制度。

1991年5月,第44次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全球在2000年消除作為公共衛生問題的麻風的決議。1993年8月,國家發布了“基本消滅麻風病考核驗收辦法”,對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指標定了新的標準:以縣(市)為單位(分區的大、中城市,原則上亦可以市為單位;所轄人口≤50萬的地、市,亦可以地、市為單位)達到:患病率≤0.01%〔人口在10萬以下的縣(市)允許有1名現癥病人〕;近5年平均年發病率≤0.5/10萬。

1998年,福建省以省為單位,實現了全省基本消滅麻風的標準。

2000年底,福建省實現了衛生部規定的以縣(市、區)為單位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目標,并通過了省級考核達標驗收。基本消滅是麻風防治第一階段的目標,要達到完全消滅的目標,還必須進一步鞏固成果,繼續努力下去。

之后,福建省又多次制定了不同年份的麻風防治規劃,確定了麻風病防治規劃目標,各地將麻風病防治工作納入當地衛生發展規劃,做到有計劃、有檢查、有總結,建立了衛生、財政、民政、殘聯、紅十字等部門協作機制。及時下發了《福建省麻風病防治項目管理方案》,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簡稱CDC)每年制訂麻風病防治工作計劃,對各設區市、縣(市、區)麻風病防治工作進行督導。設區市、縣(市、區)召開相應工作會議和下發麻風防治工作文件等。

(二建立省級和各地麻風病防治機構、防治隊伍

建國后,福建省政府把麻風防治列入各級政府的工作議程,積極開展綜合防治工作,為更有效地開展工作,陸續成立了省級麻風防治機構和各地麻風防治機構。

微信圖片_20250422234744.jpg

解放前為麻風病人提供的破舊住房

1950年6月,福建省皮膚病性病防治院成立,這是福建省級麻風防治的專業機構,擔負著全省麻風病性病防治的宣傳、培訓、臨床、科研與技術指導等任務。1951年8月,省衛生廳經華東衛生部核準,成立了福建省麻風病防治所。1952年8月,省衛生廳根據華東區衛生部意見,決定在閩侯白沙鎮汶溪村成立收治部隊麻風病人的康復醫院,占地面積78畝,并于1953年3月開始收治首批病人。1953年和1956年先后改名為第四康復醫院、第六康復醫院;1956年11月,省麻風病防治所與省第六康復醫院合并,改名為福建省麻風防治院;1959年后擴大收容地方干部和享受公費醫療的工人,后期也收容來自全省各地、市縣麻風防治院需要進行外科矯形、整形及截肢和疑難等病例;1957年11月,改稱福建省白沙療養院;1960年,成立省皮膚病研究所,在福州古屏路省衛生廳內辦公,深入基層開展麻風病、性病、頭的防治工作;1978年8月又改稱福建省白沙防治院;1987年,在省衛生廳、省政府有關領導和衛生部麻風顧問馬海德的關心與支持下,遷回福州市。之后該院在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重視下得到不斷發展、壯大,且每年都會派出大批人員到基層進行麻風防治指導工作。

1972年,機構名稱統一叫××縣(市)麻風(或皮膚)病防治院[25]198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要求“今后各地、市、縣麻防機構,統稱為‘皮膚病防治院’(簡稱皮防院)”[26]。1988年4月26日,福建省麻風防治協會(簡稱省麻協)正式成立,掛靠省皮膚病防治院辦公。

隨著麻風防治工作的逐步開展,培養專業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建國以來,福建麻風防治工作始終重視麻風隊伍的建設,舉辦了專業培訓班、專業提高班、專項短期培訓班、皮膚性病學習班等各種類型的培訓班,除此之外,還派出防治骨干參加全國和國外的培訓和進修,保證了麻風防治專業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提高。在麻風流行的鄉、鎮配備有兼職麻風防治醫生,流行程度較低的地區由各級衛生防疫站承擔,如此便形成了從省到地、縣、鄉較為完整的麻風防治垂直系統和基層防治網絡,使各項防治措施得以系統的貫徹落實。

(三開展調查,盡早發現麻風病人

1952年,在時任福建省麻風防治所所長張南醫師的帶領下,一行五人對福建省麻風病進行社會調查。因本次調查時間較倉促、人員缺乏、大多數縣份只取其個別區域以及麻風病人的故意回避隱匿等情況,所以推算出來的數據與實際的情況可能相差較大,因此當時把調查數增加了二分之一,而統計出來的全省麻風病人數為14468人。[27]

1956年,在莆田、晉江、福清、南平、仙游、古田和建甌等地開展麻風病社會調查。1958年元旦伊始,在省皮防院杜京廷副科長率領下,開始了麻風普查和線索調查的試點工作;4月初,調查組一行34人,組成省麻風調查小組,分赴晉江、龍溪、龍巖三專區,進行逐縣、市協助當地開展麻風線索調查工作;6月,轉向南平、福安專區和福州周圍縣市;9月底,全省完成66個縣市的線索和廈門市的麻風普查任務。本次普查共發現全省有麻風病人11503人,其中傳染性病人4005人。

1959年,在麻風病的重點流行區開展全省調查工作。本次調查是以省白沙療養院調研科為主,分赴龍溪、海澄、南平、晉江、泉州、南安、惠安、莆田、仙游、平潭、沙縣、閩侯、東山、漳浦和云霄等20個麻風較多的縣市開展普查,對非麻風流行的區鄉采取繼續嚴密線索調查及舊病人復查隨訪工作,當年實際普查3516766人,復查已知原有患者5725人,新發現2389人,糾正了一批錯診病例,從而進一步摸清了麻風病人的流行和分布情況,并作出全省麻風流行學總結分析。

1964—1966年,省工作組分專區協助各縣市繼續開展麻風病線索調查和重點普查工作,本次全省共發現新麻風病人4055人。1975—1978年,開展了以普查方式為主的麻風調查工作,受檢對象近808萬人,線索調查500余萬人,本次全省新發現麻風病人2302人。完成了全面麻風病防治效果和流行趨勢統計分析總結。經過多次大規模的普查和歷年的線索調查、門診調查、密切接觸者調查等方式,進一步摸清了全省麻風病的流行情況,至1996年底,全省共發現28950名麻風病例。

進入21世紀之后,福建省繼續加強麻風調查工作。各地開展“五查”工作情況,2000—2004年在福州的福清、平潭、連江,莆田的仙游,龍巖的上杭,廈門的同安,寧德的古田縣和南平市堅持開展麻風的主動調查工作,在閩清、福清和連江縣還開展對三峽移民人群的調查工作。2006年和2007年分別在福州、廈門、莆田、漳州和泉州等設區市的19個縣(市、區)開展流動人口檢查和消滅麻風運動,共調查100617人。此后,福建省還注重從皮膚科篩查疑似病人,進行排查確診。

(四大力宣傳推進健康教育

由于一般群眾甚至部分醫務人員對麻風病的認識不足,缺乏這方面的必要常識,加上建國前的不良影響,社會上對麻風病的錯誤觀點和歧視極其嚴重,要扭轉以往的錯誤觀點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

微信圖片_20250422234733.jpg

20世紀50年代中期建造的福州市麻風病院住院部

福建省對麻風病的宣傳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印發各種宣傳單、宣傳畫、防治問答小冊子,省市電視臺播放麻風專題,《福建日報》《福建經濟日報》《福州晚報》及各地市報紙等刊登麻風防治動態、消息等稿件,解答群眾詢問的麻風防治的疑難問題、運用文藝形式開展宣傳、通過國際麻風節廣泛宣傳。例如,從1958年起,全省陸續創辦了《麻風病簡報》《麻風病防治通訊》《快報》等,福州市麻風病防治院編印了《皮防通訊》、漳州市麻風病院編印了《皮防動態》等刊物,反映各地工作動態,介紹防治新技術。省皮膚病防治院從1977年起,定期編印《麻防通訊》《皮防通訊》向全省防疫部門和全國兄弟單位寄送。

進入21世紀后,繼續通過麻風節活動深入開展以宣傳麻風病知識和消除麻風歧視的健康教育工作,各地開展 “慶祝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座談會、開展“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慰問等活動。通過發放麻風知識宣傳品,提高人們特別是醫務人員對麻風的認識水平,福建省編印了《麻風病宣傳掛圖》,轉發全國麻風防治知識宣傳品,向全省各地發放麻風病宣傳掛圖、麻風病宣傳臺歷、防治知識宣傳小冊子、自我護理小冊子等。通過社會宣傳,進一步減輕長期以來人們對麻風病的恐懼和歧視心理,改變不正確的對待麻風病人的態度和現象等。

(五妥善治療減輕病人痛苦

麻風流行數千年,對麻風病的治療方式經歷了漫長的摸索與探索過程,而積極治療麻風病人無疑是控制麻風傳染、消滅麻風病的另一個主要環節。

福建省與全國一樣,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主要以氨苯砜(DDS)單療治療病人。由于出現DDS耐藥,曾試行中西醫治療,1982年開始試行聯合化療,1986年起實現防治策略的四個轉變[28],即從單一藥物治療轉變為聯合化療;從單純治療轉變為治療與康復醫療相結合;從隔離治療為主轉變為社會防治為主;從專業隊伍的單獨作戰轉變為動員社會力量協同作戰。1987年起開始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廣使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聯合化療方案(MDT)。

2000—2004年間,及時向各地發放WHO提供的三聯化療藥物,保證所有新發現病人多菌型二年和少菌型半年按照WHO推薦統一的方案治療。2005年之后,對于新發現麻風病人的治療是繼續及時向各地發放WHO提供的三聯化療藥物,保證所有新發現病人多菌型二年和少菌型全年按照WHO推薦統一的方案治療。

(六接軌國際加速麻風病防治進程

福建省在麻風防治工作中,不僅注重內部防治,也注意向外取經,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在麻風防治工作中加強了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了麻風防治工作的橫向拓展,同時也推動了麻風防治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984年以來,福建省有多批專家、學者、管理干部出國訪問、考察、進修及參加國際麻風學術會議。同時,福建省也陸續接待國外來賓和麻風防治專家來閩考察麻風聯合化療,麻風試點終評,加強技術、項目合作等。此外,還加強麻風病防治的國際合作。例如,中英麻風康復合作項目中,福建省是我國與英國麻風協會合作的麻風康復八個試點省之一;與比利時達米恩基金會合作、在荷蘭麻風救濟會的資助下,在福清、平潭、南平和古田等地開展麻風康復項目等。

 

    四、結語

 

自建國后,福建省經過多年的積極防治,使麻風病的流行顯著降低而處于低流行和散發的狀態,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效。但麻風病至今仍無法根除,因為根據目前研究仍認為人是麻風的惟一宿主和傳染源,而麻風菌尚未能在體外培養,還沒有預防麻風病的疫苗,也無適用于現場的實驗診斷方法;適宜麻風桿菌生存的環境并未徹底改變,致病的微生物仍然存在,這需要公共衛生部門進一步強化和深化相關工作;且麻風作為一種慢性傳染病,控制和消滅麻風病主要在發現病人和治療病人的二級預防環節,而缺乏有效的一級預防措施;另外,仍不能排除有新發、復發病例和畸殘加重的可能性,因此,距離徹底消滅麻風病仍有一段路程要走。

縱觀歷史,橫看世界,徹底消滅麻風病始終都是一項解除人民群眾疾苦的功德無量的事業,而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貫徹的為人民服務宗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精神的具體體現。福建省作為麻風流行的多發省份,一旦放松防治警惕,仍存在引發公共衛生領域潛在威脅的可能。今后,仍需加強和重視,將麻風病防治工作更深程度地納入公共衛生體系,通過對麻風病及其殘疾和傷害的預防控制,進一步創造健康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促進人民健康。

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5年第2期,作者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注:

[1]李文忠主編:《現代麻風病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

[2][6]鄔志堅:《中國的麻風問題與本會今后之計劃》,《麻風季刊》1927年第2期。

[3]中國麻風病防治協會:《中國麻風學學科史》,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版,第1頁。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892頁。

[5]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Report on Leprosy by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Prepared for Her Majesty’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Medico-chirurgical Review, Vol. 39, No.78, 1867, pp.360-375.

[7]福建省衛生廳編:《當代福建衛生》(1949-1986),1988年版,第12頁。

[8]鄔志堅:《閩粵游記》,《麻風季刊》 1927年第1期。

[9]傅樂仁:《中國麻風之調查》,《麻風季刊》1929年第1期。

[10]李俊昌:《中國的麻風問題》,《麻風季刊》1927年第3期,第5頁。

[11]張國華:《中華麻風救濟會之呼吁》,《麻風季刊》1927年第1期。

[12]張泰山:《民國時期的傳染病與社會:以傳染病防治與公共衛生建設為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頁。

[13]鐘惠瀾:《論中國急宜發展公共衛生》,《中國衛生雜志》1931年第22期。

[14]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衛生志》,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2頁。

[15]陸滌環:《福建省衛生事業之展望》,《戰時閩政概要》,第375頁。

[16]《福建省政府秘書處·福建省地方病之情形與防治》,《民政叢刊》,1939年,第1頁。

[17][18]《福建省政府衛生處編·福建省地方病情形與防治》,《閩政叢刊》,1939年,第11頁。

[19]福建省衛生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衛生志》,1989年,第207頁。

[20]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地方志》第七章“西醫醫療”,中華書局1995年。

[21]福建省政府衛生處編:《福建省衛生建設經過》,《閩政叢刊》,1939年。

[22]施格耐:《鏟除福建麻風之新計劃》,《麻風季刊》1931年第1期,第44頁。

[23]《批轉省衛生局關于麻風病防治工作情況和今后意見報告》,福建省檔案館,222-9-104-66。

[24][26]《關于麻風病防治工作情況和幾點建議的報告》,福建省檔案館,136-25-513-71。

[25]《批發省衛生局〈關于全省麻風病防治工作會議的情況報告〉的通知》,福建省檔案館,222-4-109-15,36。

[27]《中央衛生調查組福建衛生調查——調查結論和分析》,福建省檔案館,171-1-15。

[28]江澄:《中國麻風防治50年回眸》,《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1999年9月第1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