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問龍臺附馬
黃錦萍
馬尾有個瑯岐島,瑯岐島上有個龍臺村,龍臺村在宋代時有個駙馬爺,這個具有傳奇經歷的駙馬爺名字叫林存。歷朝歷代能成為皇親國戚的駙馬爺是何等的榮耀,但伴君如伴虎,在享盡榮華富貴的同時,惹來殺身之禍的駙馬爺不計其數。然而,你聽說過只是贊美了家鄉瑯岐的好山好水好風光,便激怒了皇上,被抓去砍頭的嗎?
看來贊美家鄉也得有節制,不能太夸張,你把當年窮鄉僻壤的瑯岐島描繪得人間仙境一般,奢華程度超過了皇宮,你考慮過至高無上的當朝皇帝的感受嗎?來馬尾采風之前我對龍臺駙馬林存軼事知之甚少,只是隱約記得有一出閩劇叫《龍臺駙馬》,巡回演出五個月場場爆滿,十里八鄉的閩劇戲迷都趕到龍臺村看戲,觀眾達十五萬多人次。究竟是怎樣一個民間傳說,如此奪人眼球,我感到十分好奇。
我要做的就是趟過歷史長河,仰望宋朝天空,穿越千年去探尋古人的蹤跡。我的探尋從拜謁宋參政林存墓地開始。關于林存墓,龍臺老百姓更習慣稱他“駙馬墓”,據民間傳說,駙馬林存被皇帝誤殺之后,賜金頭御葬,造七七四十九臺墓,所以哪一處是真墓,誰都說不清楚。龍臺村書記朱冬柱早就在路口等著我們,剛一下車,我就被通往墓地的石板路震住了,路的左右兩側分別站著石獅、石虎、石馬、石羊以及文臣、武將等石雕,全是往里走的背影,看得出陣容強大,步伐豪邁,莊重中透著威嚴,應該都是林存駙馬的堅強護衛吧。四根粗壯的石柱頂起恢弘的石牌樓,三片翹著角的石牌樓頂上呈現出琉璃瓦的形狀,石牌樓正方書寫著氣宇軒昂的“皇恩浩蕩”四個大字,每根石柱上都刻著長長的現代名家書法楹聯,一看就是大家氣派。進到墓前仔細端詳,除了規格還是規格,沒有達到宋參政的官階,哪能有那么大的墓地與排場?史料記載:南宋理宗朝代,瑯岐龍臺村貧苦子弟林存,十載寒窗飽讀詩書,赴京應考狀元及第,任官吏部侍郎,禮部尚書,樞密院參知政事,政績卓著清正廉潔,在南宋朝廷為官三十四載。我跟著村書記繞墓場一周,試圖嗅出一點點宋朝遺風,只見千年古墓靜靜橫臥著,任憑東西南北風,大有“功過留與后人評說”的大度。我問村書記,墓里藏著什么?有“金頭御葬”嗎?村書記說,我也希望有,但誰都不知道有沒有。
站在林存的墓地旁,龍臺村書記朱冬柱給我講這位駙馬爺的傳奇故事:林存中了進士后,被宋朝皇帝招為駙馬。宮廷爭斗讓駙馬內心壓抑無處派遣,只有在夜深人靜之時,與公主吹牛解悶。這一夜他思鄉心切又開始吹牛了,說自己家鄉瑯岐島有“千里花園,萬畝魚池,雙龜把口,五虎守門”,而自己也是“玩龍臺,睡鳳窩,吃金春白米,佐銀魚干湯”。他不但說自己生活過得有多么滋潤,還給公主描繪了瑯岐島“日出西洋鏡,雨落打十番”,“雙獅戲珠,九龍臥波,金雞報曉,白猴鎮江”等美麗的自然景觀。公主明知駙馬吹牛,也就沒有戳穿他。偏偏那天公主心情不好,夫妻鬧了點小別扭,第二天上朝時公主撒嬌地稟報父皇,說駙馬口出狂言,大吹其家鄉瑯岐島如何堂皇富麗,宛如蓬菜仙島,比皇宮還勝十倍吶。皇上聽到駙馬“玩龍臺,睡鳳窩”這還了得,至于“千里花園,萬畝魚池”也太奢華了吧,我皇宮御花園也沒有那么大,這不是蔑視皇家嗎?
故事說到這,駙馬爺林存已經命懸一線了,可他竟然毫無察覺。林存啊林存,你思念家鄉熱愛家鄉,默默埋在心里就得了,有必要那么夸張地炫耀嗎?更何況駙馬爺生在荒僻的瑯岐小島,出生卑微,饑不擇食,窮得叮當響,這牛也確實吹大了。中狀元的錦繡文采,留著贊美皇帝的故鄉或者公主的家鄉那該多好,可駙馬偏不,這都是古代知識分子的虛榮心作祟,硬把小瑯岐當作蓬萊仙境來贊美。
駙馬狂言已出,就看皇帝的涵養與度量了。皇帝顯然很生氣,立刻下旨命一太監到瑯岐島去看個究竟。那太監也是瑯岐人,偏偏與駙馬有過積怨。有一次,太監借半副鑾駕回故鄉瑯岐島顯擺,也是個愛虛榮的太監。省親祭祖自然大辦酒席,宴請父老宗親很是耀武揚威。此時駙馬也恰好回鄉省親,駙馬清廉為人謙和又體恤民情,與太監相比,顯得很寒酸。龍臺族長看不下去了,便對駙馬說:“太監是你奴仆,還帶半副鑾駕回來,文武百官個個巴結。你身為駙馬,冷冷清清回鄉,連我這個當族長的都沒有面子。”駙馬說:“太監就是太監,何必狐假虎威?”隨即寫了幾字,叫人送到太監家中。太監正在與族親豪飲,見是駙馬送信叫他到龍臺有急事面談,很是不爽。太監到了龍臺村,酒席上駙馬故意把筷子丟在桌下,太監只好爬到桌下為駙馬揀筷子,卑躬屈漆一副奴才相,在眾人面前丟了臉面,酒殘席散太監憤憤離去從此與駙馬結下私怨。這一次,皇上命太監回鄉調查駙馬,不正是雪恥的好機會嗎?這太監回瑯岐島玩了幾天回京,面奏皇上告駙馬林存十條大罪,說駙馬原是海洋大盜,勾結盜賊積草存糧招兵買馬,想謀反大業奪取大宋江山,還說駙馬玩龍臺,睡鳳窩存篡位之心,乃欺君之罪。皇上以為太監與駙馬同鄉,不會說假話,怎知正中了一句俗話叫“老鄉見老鄉,背后開一槍”。皇上怒氣沖沖地下旨:抓拿駙馬,推出午門斬首。
公主聽說父皇要斬駙馬,哭哭啼啼奏請皇帝為駙馬求情。皇上問公主:駙馬對你說的可是實情?公主說全是上床睡覺時戲言,哪里能夠當真?皇上恍然大悟,心想殺了駙馬,不是讓愛女一輩子守寡嗎?趕緊下旨免駙馬死,并叫王宰相重新審理。哪知太監報復心切,不到午時三刻就把駙馬殺了,人頭落地已無法挽回。這個王宰相也是瑯岐人,見駙馬被錯殺憤憤不平,面奏皇帝說,駙馬所言句句是真,不是欺君更沒有謀反之意。龍臺、鳳窩是瑯岐島的兩個村,龍臺村是駙馬家鄉,駙馬玩龍臺理所當然,駙馬經常睡在鳳窩村其舅父家中,睡鳳窩自然也無可非議。且瑯岐島地處閩江出海口,依山臨水,確實有雙龜、五虎、雙獅、九龍、金雞、白猴等奇異巖礁,瑯山油菜花遍地,山花盛開,好似千里花園,閩江口碧波萬頃造就了天然魚場。再說了,金春大米即大麥,銀魚干湯即海蜇皮,至于日出雨落不過是自然景觀罷了。皇上經宰相說明,才知誤殺駙馬,十分后悔。遂下旨將黑心太監推出午門斬首。而駙馬即死不能復生,可惜公主成了寡婦。為了安慰公主,皇上賜金頭御葬,龍臺駙馬成為千古遺恨。不過這些都是民間傳說,口口相傳到如今。
我問村書記,除了林存墓地,還有什么與林存有關的宋代遺跡?村書記說,西南村口有兩尊巨大翁仲石像,很多文物專家都來考察過。從墓地繞了幾個彎,兩尊比我高很多的翁仲石像突然就出現在我眼前,只見兩棵垂著長胡須的大榕樹遮天蔽日,很是茂盛。榕樹下翁仲石像一左一右,威風凜凜地屹立著,傲視著千年之后的蕓蕓眾生,如此高大的石像在南方實屬罕見。以古代墓制,石像按官職塑造,大小都有定例,二品以上官員才可置石人、石馬、石虎等,三品官員不置翁仲。仔細觀看,文臣石雕天庭飽滿,雙手握笏平舉于胸,和藹可親,微微頷首;武將則雙目炯炯有神,手按長劍,威風凜凜。文武石像造型各異神態逼真,比例勻稱栩栩如生,宋代民間高超的石雕技藝赫然呈現。這兩尊翁仲顯然被人破壞過,身體上有明顯的接痕,說是破“四舊”時被人砸斷推倒,和多尊石馬、石虎沉到溪里,這得花多大的氣力,才能將幾噸重的翁仲重新立在這里啊!
看了石像翁仲再去看首演閩劇《龍臺駙馬》的戲臺。戲臺就在村部邊上,也是古色古香的豪華建筑,戲院很大,可以容納幾百個觀眾。令我驚訝的是,戲臺的另一頭是廟宇,站在戲臺前抬頭一望,見到的是“駙馬府”的華麗牌匾,當地百姓處處以駙馬為榮耀,駙馬的印記無處不在。出了個宋朝狀元,還娶了皇上的公主,瑯岐人太牛了!廟宇里香火很旺,供著保平安、求和睦、聚錢財、指方向的各路神仙,善男信女各盡所需,見到菩薩就拜,總有一尊菩薩會保佑你。神靈大概也喜歡熱鬧吧,戲臺上常常有好戲上演,菩薩和百姓一同聽戲,知道了人間有那么多的悲歡離合,不伸手救助于水深火熱之中,顯然有負于虔誠的信眾,菩薩就是用來排憂解難的,大家無愿可求,菩薩就要下崗了。
這個戲臺演過兩個版本的龍臺駙馬。最初時叫《龍臺遺恨》,說的就是駙馬被錯殺的故事,情節與民間傳說基本相符,根據瑯岐鎮退休干部梁敬國提供的《探究駙馬蹤跡,恢復歷史真貌》史料進行創作。后來為了滿足百姓的善良愿望,主創精英團隊認為駙馬不應該死,便把民間傳說好好梳理了一番,設計出情節更加跌宕起伏,駙馬免于一死的新版《龍臺駙馬》。由原瑯岐文化站站長朱國建和著名編劇陳道貴攜手編劇,瑯岐經濟區實驗閩劇團獻演。新編《龍臺駙馬》以現代人的感悟對林存駙馬進行新的解讀與詮釋,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賦予了人物新的生命,還給了歷史本來面目,既熱情贊頌了瑯岐島秀美風光和淳樸民風,又表現了林存嫉惡如仇,清正廉潔,為民請命的鮮明性格,并將悲劇改為正劇。駙馬冤案得以昭雪,揚正懲奸大快人心。舞臺正幕背景圖再現了瑯岐島“雙龜把口,五虎守門”“千帆競渡、油菜花香”等美麗的自然景觀,側幕條幅則配以“瑯岐、鳳窩、龍臺”等民謠中描繪的場景,瑯岐人看了很是親切。
據族譜史料記載,林存生于南宋嘉泰二年,也就是1202年,死于咸淳八年,也就是1272年,享年71歲,在當年已屬高壽,死于福州西郊祭酒嶺,可謂老有所終,位于瑯岐島龍臺村的林存墓是后世遷葬的。林存官居宰相,為一品資政大夫,但更令人感興趣的是其駙馬身份,其妻趙玉屏冠以尚公主,史上實為罕見。民間傳說的駙馬林存只活到30多歲就被皇帝錯殺,后平反賜金頭御葬,顯然與族譜史料記載不符。文史專家考證后認為,南宋駙馬古墓具有很高的古文化研究價值和潛在旅游價值,希望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回到龍臺村部辦公室泡茶聊天,聊的自然還是駙馬林存,村書記說,龍臺村民沒有一個不知道駙馬故事的,可以說是男女老少婦孺皆知,很多人看了多遍閩劇《龍臺駙馬》,甚至連劇中的《龍臺歌》都會唱。我問村書記你會不會唱?村書記說唱不好,我就念給你們聽聽吧!村書記清了清嗓子,用純正的福州話抑揚頓挫地念了起來——
瑯岐寶島,氣象萬千;
萬里魚池,千里花園。
雙龜把口,五虎守門;
白云日出,雄獅威揚;
金雞報曉,神猴鎮洋。
坐龍臺,睡鳳窩,吃金舂米,配銀魚丸。
日出西洋鏡,云蒸漁歌揚:
氣勢壓五岳,南天出驕陽。
村書記把《龍臺歌》念得很有福州味,他說唱起來更好聽,曲牌流暢、鄉音繚繞、鄉土留香,是一臺不可多得的好戲。我聽《龍臺歌》歌詞里對瑯岐的贊美,并沒有多大的夸張啊,今天見到的瑯岐龍臺村就有這樣的美麗景觀。或許一千多年前的林存預感到龍臺村就應該是現在這樣:好山好水好風光,好吃好玩好氣象。龍臺村出了個林存駙馬,做什么都有底氣了,美麗鄉村沒理由不富裕啊!
采風歸來我陷入沉思之中,如果駙馬沒有向公主吹牛,沒有那么夸大其詞地贊美自己的家鄉,難道就不會死嗎?古人其實比現代人謙恭得多低調得多,尤其像林存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難道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嗎?從一個偏遠山村的窮小子,一下子鯉魚跳龍門,中了狀元娶了公主,世上的好事全被你占了,你還敢不夾著尾巴做人?按懂風水的老人說法,如果你家祖上沒有當大官的底子,是承受不住這么大福分的,遲早要出事。宮廷斗爭慘烈得很,與其為爭權奪利、名槍暗斗而死,不如借用文化的力量,為提高瑯岐知名度而獻身,起碼讓家鄉人知道,是你讓當朝皇上知道了瑯岐這個小地方,功德無量啊!
如果真能穿越時空,我想問一問龍臺駙馬:瑯岐的山山水水值得你豁出性命去謳歌嗎?沉睡了千年的駙馬林存根本不想回答我。果然沉默是金,唯恐言多必失啊,林存接受教訓了。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