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 去 的 背 影
練建安
瑯岐故里
此刻,我們站在一棵大樹之下。這顆大樹綠葉紛披,亭亭如蓋。當地村民叫它“傲冬樹”。
這是初冬的一天上午,九時許,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作為“走進馬尾”的采風者,在當地干部劉文光、林欽、林垂恭、林清植的引領下,來到了瑯岐島吳莊村的白云山下。
瑯岐島素稱閩江口明珠。瑯岐島人文薈萃,宋兵部尚書王祖道、宋參政林存、明禮部尚書陳文肅等人物是瑯岐島古代史上的重要“符號”。
這一棵“傲冬樹”,故里相傳就是王祖道手植的。在斜對面的山腳下,還有一棵,都是六七人合抱的大樹。順著村主任的手勢,遠遠的,樹影朦朦朧朧。
吳莊村位于瑯岐島中部,為山地丘陵地貌,時見香蕉叢、龍眼樹,總面積61萬平方米,由吳莊、洋下、坂頂、鄭前、王厝前、坂頭等6個自然村組成,全村1830戶,6300多人,旅居海外的“三胞”有3000多人。
王厝前的“傲冬樹”東側,是一處房屋廢墟。廢墟背山面水,芳草萋萋。村干部說,這就是王尚書的祖居地,后來,他們王家都搬到浙江杭州去了。
王家祖屋廢墟前有一條溪流,淺淺的,且狹小。據說,過去可以通船,直達閩江。
當地民間故事說,王家搬出王厝前之后,南宋吳莊有一位太尉,姓吳名龍山,其獨女賽英,惠質蘭心,才貌雙全。吳太尉以“妙聯擇婿”,招贅了福州晉安林秀才。林姓枝繁葉茂,是當今吳莊人口最多姓氏,另有張、朱、鄭、田、馮等姓氏聚居。吳莊林氏宗祠內第一副石柱碑聯曰:“莊以吳名飲水思源不忘本也;祠稱林氏開枝發葉取其昌乎。”
關于王尚書,村里有許多他讀書科考的傳說。大體上與其他“大人物”的傳說同一版本,略有變異。村民們為王尚書等興建了一座規模很大的“四將宮”。每年元宵期間,有“迎神”活動,周邊百姓云集,從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吳莊村要擺宴四五百桌。
村民說:“福州的萬壽橋,就是我們村王尚書建造的。”
萬壽橋的前世今生
閩江,穿行無數重山復嶺之后,來到福州地界,至此江闊水深。
福州解放大橋,橫跨兩岸,入夜江風徐來,霓虹燈閃閃爍爍。有多少人知曉,此地此橋,有著極不平凡的前塵往昔。
宋代,閩江自倉前山直到小橋頭,江面分成三段。“日暮歸路偏路遠,途窮喚渡過江邊。”江濤阻行程,舟楫載渡,多有不便。
《三山志》記載:“南臺江廣三里。元祐間,江沙頗合,港疏為二,中成楞嚴洲。郡人王秘監祖道為守,造舟為梁。”彼時,福州知州王祖道以120只木船架設浮橋,鋪厚木板,寬一丈一尺,兩邊設扶欄,建有亭子,供行人憩息。臺江水急,每船皆用粗大藤纜分別緊固于江中18根石柱上。紹圣六年(公元1094年)浮橋完工,王祖道撰文記載,并把余錢三千九百萬緡,分給城郊三縣僧寺,“俾歲取息,以待缺敞修建。”《閩都記》說:“宋元祐間,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二頃七十二畝,備修橋費。”
流急浪高,浮橋被沖垮了。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知州時,又募建石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浮橋改成石墩橋。
石墩橋無護欄。有詩說:“危橋臨中流,濁浪擊寒石。策杖此經過,跳墩誰停立。”江闊水深,橋長且窄,往來行人還是很危險。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萬壽寺僧王法助立志改建石橋,歷時十九年竣工,此為萬壽橋。“釃水為二十九道,一百七十丈有奇”;“翼以石欄,南北構亭。”
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陸游調任福州決曹,掌管刑獄。這年深秋的一天,他前往南臺山天寧寺,踏上了浮橋,頗為感概,寫下《渡浮橋望南臺》一詩:
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臺試一尋。
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
寺樓鐘鼓催昏曉,墟落云煙自古今。
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
元至元年間,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了福州,領略了這座浮橋的美麗。他在《游記》中稱贊說:“這城的一邊,有一條一英里寬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麗的長橋,建筑在木筏上面,橫跨河上。”
對于王祖道建橋事跡,福州的一些志書諱莫如深。明萬歷癸丑年間,喻政主修纂的《福州府志》記載“(萬壽橋)仍積其贏資及故端明殿學士王君某田之歲入,岸南北為寺。”這個“故端明殿學士王君某”,其實就是王祖道。在同一部志書中,喻政把王祖道列入了“邪佞”部分。
王尚書的升遷足跡與拓邊
《宋史·列傳第一百七》記載了王祖道的升遷足跡:宋治平二年進士,當過韓城尉,知縣,司農丞,監察御史,戶部吏部員外郎,左司諫,秘書少監,汀州、泉州、福州、海州、桂州知府,龍圖閣直學士,兵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刑部尚書等官職,可謂從地方到中央,從中央到地方,經歷豐富。大觀二年,卒,贈宣奉大夫。
《宋史》對王祖道的地方政績,記載不多,重點是記載他“拓邊”時“夸大其辭”的始末。筆者多方搜集資料,盡可能地打撈起一些歷史長河中的其他記憶。
王祖道任監察御史時,疏奏:“陜西四十二將,河北京東府界三十七將,皆朝廷所選擇,其中尚有庸才。其余淮、浙、福、建、荊、湖、交、廣雖有團結訓練之法,而未見教練復查之實,望下諸將考核,除去病弱,此今日兵防之要務。”
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王祖道入京,為戶部員外郎,轉吏部員外郎。在此之前,都水使者吳安持倡回河之議,適黃河壅決,淹沒清豐、內黃等縣,舉朝大議,分東流、北流兩派。朝廷令王祖道察看,王祖道上奏,說:元豐中,議設深州于饒陽、安平,當時河水北流,不過偶逢事機。其后主張東流的人,違背神宗皇帝備邊之旨,反說移州三十萬眾之費,可以回河,此議遂止。后傅潛因深州殘破,故請移州。今黃河又北流,深州每年所用糧草、兵夫甚多,可以此費作移州之用。今請朝廷特令遷徙州民,亦治邊之策。哲宗采納了這個建議,擢升王祖道為左司諫。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記載:“元豐三年九月四日,御史王祖道言:‘太常丞汪輔之除廣東轉運副使,輔之即乞分司致仕,朝廷為改成命,令依舊為開封府推官。臣竊以平日無事差一監司,聽避免而不行,萬一二廣有邊陲之警,朝廷何以使人誰肯為陛下行者望從輔之之請。’詔許輔之分司。”
福建清流縣的建置,和王祖道有關。地方史志記載,清流縣本唐長汀、寧化二縣地。舊有清流驛,屬寧化,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提刑王祖道行部,憩于驛,愛其山水清澈,且以寧化疆土曠遠,統理尤難,遂析其六里,并長汀三里,置清流縣,屬汀州。
王祖道還奏請設置海南鎮州。《續資治通鑒》記載:宋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建鎮州于黎母山心,賜軍額曰靖海。用知桂州王祖道策也。”王祖道為何插手海南政事呢?萬歷《儋州志》說:“宋大觀三年,提刑王公祖道渡海觀風,謂黎地廣袤,都縣稀疏,奏請立鎮州于深黎,地名龍門。”不過,這個鎮州僅存在四年便被罷廢了。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說:“大觀三年,王尚書祖道奏于黎母山心龍門設鎮州,以龍門名縣,移瓊管司在鎮。四年,丁兵死損,遂廢,復以瓊管司歸瓊州。”《宋會要輯稿》敘述鎮州被廢的原因是:“出差貨物不多,并深在黎峒,中間別無人旅往還。”
王祖道知桂州時,在桂林城留下了一些政績。《桂林大記事》記載:“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知桂州王祖道于城北開朝宗渠,引漓江水入西湖,通陽江。是年桂州置武學。后范成大、方信孺先后引朝宗渠水入西湖,得七百畝浩瀚水面。”位于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的洛陽橋,是我國古代第一座跨海巨型石梁橋。王祖道任泉州知州時,極重視洛陽橋“種蠣固基”的保護工作。北宋婺州人方勺在《萬安橋》中記載:“即多取蠣房散置石基上,歲久延蔓相粘,基益膠固矣。元豐初,王祖道知州,奏立法輒取蠣者徒二年。”
福建莆田人蔡京當權時,銳意開邊。王祖道知桂州,積極響應。這是一段頗為復雜的歷史。《宋史·列傳第一百七》有一段結論性的文字,引錄如下:“祖道在桂四年,厚以官爵金帛挑諸夷,建城邑,調兵鎮戍,輦輸內地錢布、鹽粟,無復齊限。地瘴癘,戍者歲亡什五六,實無尺地一民益于縣官。蔡京既自以為功,至謂:‘混中原風氣之殊,當天下輿圖之半。’祖道用是超取顯美。張商英為相,治其誕罔,追貶昭信軍節度副使。京再輔政,復還之。然其所創名州縣,不旋踵皆罷。是后龐恭孫、張莊、趙遹、程鄰皆以拓地受上賞,大抵皆規模祖道。祖道起冗散,驟取美官,而朝廷受其敝云。”
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海外黎蠻》言:“昔崇寧中,王祖道經略廣西,撫定黎賊九百七峒,結丁口六萬四千,開通道路一千二百余里,自以為漢唐以來所不臣之地,皆入版圖,官僚皆受厚賞。”
藏勵和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出版)第117頁記載:“王祖道(宋)福州人,字若愚,第進士。徽宗時累官秘書少監。知桂州。蔡京開邊。祖道欲乘時繳富貴,誘王江酋楊晟免等使納土,夸大其辭,設官置城邑,輦輸錢粟,實無尺地一民。官終刑部尚書。”
余 緒
歷史很復雜。王祖道關心民瘼,建橋有功,是可以肯定的。明何喬遠《閩書》、清林楓《榕城考古略》、清林春溥《榕城要纂》等地方史志都記載了“郡守王祖道”建橋的歷史,頗為詳實。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第二十五《秩官》記載說:“王祖道,朝奉大夫,紹圣元年潤四月十三日到任,置南臺合沙橋。二年十二月除吏部員外郎。民立祠于浮橋南濟川亭。”浮橋南濟川亭之祠,早已蕩然無存了。聯想到王祖道故里吳莊的“四將宮”和元宵期間的民俗盛況,感慨良多。為官做一些好事,造福于民,老百姓是不會忘記的。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