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9-03 00:27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吳建華



新店古城遺址覓蹤

 

吳建華

 

 

八月底的一天,我們迎著如火的驕陽,來到晉安區,尋覓新店古城遺址的蹤跡。

歲月的磨礪,風雨的沖刷,古老的城墻已淡然無存。往昔壯觀的護城河,也只剩下短暫的一段,訴說歷史的滄桑。在繁茂的雜草叢中,赫然矗立著兩塊石碑,一塊是“福建省人民政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城墻),1998年立的。另一塊是“閩越王遺址”,1998年晉安區人民政府立的。

 

悠久的歷史

 

閩越國建于漢高祖五年,有著2200年的歷史。在古城紀念館,我看到一幅閩越國疆示意圖,這是古城的航拍圖,橫跨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從現在的八一水庫沿溪,西有一條通往浙江的古驛道,是出省的唯一通道。北朝蓮花峰,東城墻沒有出路,南邊至新店小學的背后,再下去便是海。

為了探究新店古城遺址的悠久歷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展岳、省博物館研究員歐潭生、省文物局局長鄭國珍等資深考古專家,對遺址進行認真的考察。閩越國的冶都之東冶,在今福州北郊新店鎮古城村,系戰國末閩越王無諸創建,漢初復立時也建在這里。福州市區浮倉山、屏山、冶山和牛頭山一帶發現的漢代建筑遺跡,應是東越王余善營建的宮殿區。新店古城、浮倉山、屏山、冶山和牛頭山一帶,均屬冶城范圍。專家認為,漢武帝令越繇王丑與東越王余善“并處”,應理解為并處東冶,非分處兩地。從考古發現的遺跡遺物來看,越繇王丑、居股居新店古城,東越王余善居新開拓的宮殿區。余善滅亡后,宮殿區被漢兵焚毀。居股降漢徒處江淮間后,新店古城亦遭漢兵焚毀。

 

遺址的發現

 

1983年從事文博工作,后任福州市晉安區文物管理文員會辦公室主任的黃榮春,曾就新店古城遺址問題,請教福建省博物館張其海先生,張先生認為,閩越國冶城可能在福州至新店火車站一帶。

為了尋找古城遺址,解開冶城之謎,黃榮春先生來到古城自然村。當他來到該村時,令他吃驚的是周圍的田野幾乎是一片平地,詢問十幾位農民,均不知道有古城遺址。于是,他找到村委會,終于從一位60多歲的老會計口中,得知該村殘存部分古城土堆。據老會計說,現存的那些土堆,在福州解放前還有一人多高,當地農民把這些土堆視為錢堆加以保護。解放后為破除迷信,又不懂土堆的價值,不少農民去挖城墻的夯土用以建造房子。農業學大寨時,又進行平整土地,導致大部分土堆被夷平。據老會計介紹,城墻以內的地名叫“古城里”,西城墻外的土地稱“古城外”,東城墻外的一片平地名“校場”,城北側一座海拔128.9米的山丘,為“古城山”。

當黃先生發現東、西、北三段城墻遺址,均為夯土建筑時非常振奮,認為此夯土墻址,符合秦漢城墻的建筑形式。廈門大學考古專業畢業時在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的鄭國珍先生,得知發現古城遺址十分重視。第二天,黃先生陪同鄭先生,到古城遺址踏勘,并一起測量古城面積,當時測得古城呈長方形,南向偏東10度。城寬294米,長約800米。第三天,黃榮春和鄭國珍陪同張其海先生,到古城遺址考察,并到相距不遠的浮倉山遺址的最高處,觀看古城一帶的地形。張其海先生當場表示:“新店古城是晉以前的古城址,有可能是漢城,同時也不排除是閩越國冶城的可能性。”1985年5月31日,福州郊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發出“福州郊區文管會有關同志在新店鄉發現一座古城址”的簡報。同年7月29日,鄭國珍與黃榮春聯合在《福州晚報》報導福州北郊發現古城遺址。1985年8月5日,中國新聞社10603期發出《福州發現一座古城遺址》的消息。1986年4月4日,黃榮春先生又在《中國文物報》發表“福州北郊發現古城遺址”一文。1986年12月25日,新店古城遺址,被公布為福州市郊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艱辛的發掘

 

新店古城遺址發現之后,在考古界和史學界引起強烈的反響,許多專家前往新店古城進行實地考察。在考察中,對城址的斷代及性質眾說紛紜,各執己見。有的說是閩越國冶城遺址,有的說是五代軍事城堡,還有人提出:“不可能是漢城,是否為城址還是一個問題”。

1996年秋,為了搞清新店古城遺址的年代以及性質,研究古城遺址與冶城的關系,解決福州城的的歷史上限,已調任福建省文化廳文博處副處長并主持該處工作的鄭國珍先生,提出對新店古城遺址實施考古發掘,經福建省文化廳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成立新店古城考古隊。自1996年至2000年,考古隊對新店古城遺址,進行四次考古發掘。

第一次,從1996年10月29日至1997年1月28日,考古隊由省博物館歐潭生、林聿亮、范雪春、華鋒林、黃榮春共5人組成,歐潭生為領隊。第二次,于1997年10月7日至1998年1月16日,考古隊由省博物館歐潭生、林聿亮、陳子文、吳裕孫、黃榮春和崇安漢城趙鳳英組成,歐潭生為領隊。第三次,于1999年1月4日至30日,考古隊由省博物館歐潭生、晉安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陳劍輝、黃榮春、崇安漢城林瑞明組成,歐潭生為領隊。第四次,于2000年3月3日至8月23日,分二期考古發掘,考古隊由省博物館歐潭生、范雪春、林聿亮、鄭輝、陳兆善、陳子文、陳明忠、溫松全及黃榮春組成,前期由歐潭生領隊,后期由范雪春領隊。

1999年1月16日,考古隊在外城西南區布2個探方,兩個探方相連,出土一批漢初陶盒、陶杯、陶瓶、陶罐,以及一批繩紋板瓦、繩紋磚殘件。在出土的10多件陶范中,有一件陶范外表飾繩紋。伴隨出土的有一千多塊鐵渣,以及2件戰國晚期的陶器。2件陶器中一為泥質紅陶罐,斂口、鼓腹、貫耳,頸部飾細繩紋;一為夾砂桔黃色陶罐,多口,外飾細弦紋。這些文物出土時,時任省委副書記、宣傳部長何少川、福州市委書記趙學敏、晉安區委書記陳吉等領導,親赴現場視察,給考古隊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新店古城的鐵渣、陶范、爐膛殘塊,散落面積達數萬平方米。新店古城煉鐵爐遺跡在外城的漢代地層之下,其鐵渣、陶范充入外城西城墻的砂基內,也散落在外城漢代建筑遺址之下的地層中,在內城戰國地層中也偶有發現,說明冶鐵爐遺跡,為戰國晚期遺存,估計是無諸及其先輩居住于內城時,在城外進行冶煉的遺物。新店古城冶煉鐵爐遺跡,是我國繼河南陽城發現戰國冶鐵遺址之后,又一次發現戰國冶鐵遺存。

新店古城內城早期城墻出土的陶片和夯層厚度、夯窩直徑,以及護城河最底部出土的陶片,已說明內城始建于戰國晚期。內城除在西護城河南端被破壞河床上部,發現繩紋磚瓦殘件外,尚未在其他地方發現漢代磚瓦建筑構件,只發現一些漢代或秦漢之前的柱洞,說明內城沒有使用或沒有大量使用磚瓦建造房屋。

據史書記載,戰國晚期東海王繇在今浙江南部為王,無諸在今福州為王。縱觀閩越國歷史,戰國晚期在今福州為王者,唯有無諸也。新店古城內城的建造年代,與無諸自封為閩越王的年代相同,為此新店古城的內城應該是無諸建造的城池。

據《后漢書》記載,明確指出東冶在海邊。地質鉆探也證明戰國晚期至漢初,當時的福州是一片內海,屏山一帶幾乎是個島嶼,只有今北郊新店鎮浮倉山以北蓮花峰之南的古城村、戰坂村、湯斜村一帶,是陸地小平原,浮倉山在晉太康年間,其“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倉然”。

從地勢或軍事角度來看,新店古城在戰國晚期位于屏山、金雞山北側的小海灣邊。新店古城又位于蓮花峰、飛來峰之南,城建在蓮花峰與飛來峰之間的山谷隘口南側。閩越國只要在嶺頭或蓮花峰與飛來峰之間設防,就能“一夫當關,萬人莫上”。

我們在當地考古工作者張文彬的帶領下,參觀了古城紀念館。紀念館雖然較為簡陋,但展出的文物不少。這里不僅有浮倉山出土的大板瓦和瓦當,還有漢初出土的硬陶;不僅有1996年屏山農貿市場土地出土的龍鳳呈祥萬歲瓦當、萬歲末央瓦當,還有戰國晚期的鐵渣、陶范和爐膛。據張文彬介紹,漢代的板瓦,只有三個地方有出土,這就是新店古城、屏山冶城和武夷山漢城。

當我們告別新店古城遺址,火紅的夕陽已將古城照亮,仿佛是一支支火炬,燃燒在烽火臺上。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