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巷沈家大院的故事
方友德
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達夫曾在《閩游日記》寫過一段對這條巷子的描述:“走過宮巷,見毗連的大宅,都是鐘鳴鼎食之家……兩旁進士之匾額,多如市上招牌,大約也是風水好的緣故?!?/span>
本文要說的是宮巷26號(原編門牌11號)沈家大院里的故事。
林則徐選婿的傳說
早先,我在網(wǎng)上見到一則林公則徐選婿的傳說。
清道光年間的一個除夕,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剛吃過飯,夫人便埋怨他對女兒的婚事不過問。林則徐并非不關心愛女的婚事,他心目中早已對外甥沈葆楨十分中意,不過還想考察一下。
除夕的鞭炮響起來,林則徐到巡撫署內(nèi)看看。巡撫署里靜悄悄的,只有一個房間還亮著燈。林則徐推門進去,見是年輕的秀才沈葆楨,便問:“今天是除夕,你怎么還在這里?”沈葆楨畢恭畢敬地回答:“公務未畢,不敢回家?!绷謩t徐沉默片刻,忽然說:“我有一份奏章,今天必須謄發(fā),你幫我謄完再走吧?!?/span>
直到三更時分,沈葆楨才把長達數(shù)千言的奏章謄抄完畢。林則徐看了幾眼,不滿地說:“字跡草率,重抄!”說罷,他便把奏章丟到案上。沈葆楨一聲不吭,又坐下來重新抄錄。
天亮時分,巡撫署的屬吏紛紛前來賀歲。這時,沈葆楨才把奏章重新抄好,恭恭敬敬地交給林則徐。林則徐看看奏章,他向來賓介紹事情的經(jīng)過,說:“公務未畢,不回家過年,說明他能堅守崗位;字跡端正,墨色濃淡一致,說明他性格平和;遇冤不怒,顧全大局,說明他少年持重;奏章原稿上有明顯的錯字,謄抄兩遍,都改正過來,說明他既尊重上級,又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不久就招沈葆楨為婿。
對于這個傳說,我心中存疑,且查閱林則徐和沈葆楨傳,均無記載。沈葆楨的父親沈廷楓是一位教書先生,母親林惠芳是林則徐的親妹妹,當時兩家都住在福州三坊七巷,相距不過幾百米。沈家比林家貧窮一些。林家延請思想開明的老師林昌彝來教三女林普晴功課。七八歲時,沈葆楨就過來林家和小他一歲的林妹妹一起上課,一起游戲。真正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少年沈葆楨也經(jīng)常到舅舅林則徐的上書房找書閱覽,聽舅舅和魏源等好友談論西學洋務,有時還發(fā)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林則徐對這個外甥十分滿意。因此沈葆楨十一歲就和林妹妹訂婚,十年后沈林聯(lián)姻。而上面的傳說與此出入甚大。
于是我想起沈葆楨的第六代裔孫、我多年老友沈丹昆兄,他雖已遷居上海,還時?;貋韺m巷故居小住,和我時有聯(lián)絡。兩分鐘后,微信聲響起來,手機里丹昆兄回信告知:這些是文人們編撰出來的傳說。其中謬誤甚多。他知道我這次采風要寫他的先祖文肅公沈葆楨,為我發(fā)來多件沈家家史的文稿,供我備考。
沈葆楨的船政生涯
沈葆楨在其60年的一生中,經(jīng)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皇帝。在中國近代史上,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國首任船政大臣、對日交涉的欽差大臣、中國臺灣近代化的開拓者。
對沈葆楨而言,船政生涯完全是一段計劃之外的人生。1866年3月,母親病逝,沈葆楨回福州奔喪。當年5月,閩浙總督左宗棠奏準創(chuàng)辦福建船政。10月,回民起義,伊犁告急。左宗棠調(diào)任陜甘總督,他臨時舉薦江西巡撫沈葆楨為總理船政大臣。
剛開始,重孝在身的沈葆楨沒有接受,左宗棠也曾三顧茅廬。左宗棠準備打造自己的海軍,而沈葆楨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選。左宗棠第一次來到沈宅,懇請沈葆楨出山繼承船政事業(yè),沈葆楨婉言拒絕。第二次,左宗棠保證由他和沈葆楨聯(lián)名簽署奏折,并讓著名商人胡雪巖相助。沈葆楨還是猶豫不決。后來,左宗棠干脆自個兒上疏皇帝,力薦沈葆楨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楨“先行接辦”,“不準固辭”。圣旨既下,沈葆楨只好上任。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最早辦公地點就設在自己的宅子里。宮巷26號民宅成了中國近代船政工業(yè)的思想發(fā)源地。
船政署衙設在馬尾鎮(zhèn)嬰豆山下,船政局先后建成欽差船政大臣的辦公衙門、正副監(jiān)督洋樓、洋員辦公所、匠首寓樓、工廠、匠房、前學堂和后學堂等八十余座,占地約六百畝。其中有工廠13所,學堂五所,沿江廠房用地填高五尺。
沈葆楨下定鞠躬盡瘁決心,親自寫船政頭門楹聯(lián)曰:
且漫道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即此是格致關頭,認真下手處;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須從鬼神屋漏,仔細捫心來。
以“格物致知”之說,抵制保守派譏為“機巧”的頑固思想,提倡精益求精,力求成效。
儀門聯(lián)曰:
以一簣為始基,自古天下無難事;
致九澤之新法,于今中國有圣人。
既宣揚繼承儒家的精神,又表達要學習外國的經(jīng)驗,師夷之長。
還有大堂聯(lián):
見小利則不成,去茍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
取諸人以為善,作宵旰勤求之意敢憚艱難。
沈葆楨勉勵船政人員發(fā)奮圖強,同心合力,為國家效勞。
1866年創(chuàng)辦的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基地,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制造過40艘艦船,是中國海軍的搖籃。
船政一開始就重視培養(yǎng)科學技術隊伍,招生105名,學制五年。分制造與駕駛兩科。制造(前學堂)由法國教師任教。駕駛(后學堂)由英國教師任教。有英、法教師51人,工藝技術列為主課。學堂傳授近代科學技術知識,學駕駛的必須出海操作,學制造的必須下廠實習。金工、木工、鑄工是基本實習課。
船政學堂從1866到1911年,46年間培養(yǎng)出542名畢業(yè)生,形成近代海軍骨干力量。最著名人才有嚴復。嚴復在駕駛班第一屆畢業(yè),到英國留學。他發(fā)表的政論與譯作,對維新派、革命派都有深遠影響。船政學堂還培育出中學西傳第一人陳季同、中國鐵路工程師第一人詹天佑、近代第一個著名造船專家魏瀚。并培養(yǎng)出一大批海軍將領,如薩鎮(zhèn)冰、鄧世昌等等。
福建船政成為近代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國防工業(yè)基地。最多時達萬人左右,第一代造船工人二三千人,是當時全國工人數(shù)量最多的工廠。工廠已制造出精密儀器、鐘表、星宿盤、量天尺、羅盤、水汽表、風雨鏡、千里鏡(望遠鏡)、玻璃管子、軟氈、瞄準器等。船政生產(chǎn)的艦船,從木殼到鋼甲,從商船、炮艇、到輕重巡洋艦、裝甲巡洋艦,已能鑄鐵、鑄銅、煉鋼。接著自建電報線、海底電纜,自制大炮、水雷、魚雷,探照燈。20世紀20年代造出我國第一架水上飛機。
1874年日本海軍力量尚不如中國,但憑著向外國購買兩艘鐵甲船(鋼甲鋼殼),便借口臺灣生番殺害琉球人,出兵臺灣南部。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艦赴臺,協(xié)辦臺灣海防。沈葆楨執(zhí)行任務中,深感鐵甲船的重要。臺事解決后,日軍撤出,沈葆楨回馬尾,決心自制鐵甲艦。1879年,日本占領琉球,把琉球改為沖繩縣,清廷才如夢初醒,于7月下諭李鴻章、沈葆楨籌購鐵甲船。這時沈葆楨已病危在床,遺折上叫人寫的盡是船事,死前猶呼“鐵甲船,鐵甲船”!
臺灣近代化的開拓者
沈葆楨逼退日本,守住臺灣后,立即著手進一步開發(fā)臺灣,實施了開禁、開府、開路、開礦四大措施。
開禁。清政府對臺灣有兩條禁令:一是嚴禁內(nèi)地人(主要是福建沿海居民)偷渡臺灣;二是嚴禁已居留在臺灣的人民“私入番區(qū)”,即到南洋各國去。沈葆楨上書朝廷,請準予開禁。從此福建沿海的人力、物力、生產(chǎn)技術源源不斷地流向臺灣。臺灣人口大量增加,臺灣和大陸可以自由通商、通航,帶來了臺灣經(jīng)濟的一次飛躍。
開府。臺灣原是福建一個府,府治設在臺南。但當時臺北的廣大地區(qū)還是荒原野地。沈葆楨為了加強對臺北地區(qū)的開發(fā),向清廷奏請另設一個臺北府。在臺北府的管轄下,新設置了淡水、新竹、宜蘭三個縣治。后來臺北成為全臺灣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
開路。過去臺灣經(jīng)濟的開發(fā),都限于沿海平原地區(qū)。而臺灣內(nèi)地,仍有大片原住民聚居地未開墾,交通不便。要發(fā)展這些地區(qū),首先就要“開山開路”。沈葆楨在《至陸存齋觀察》信中說:“防倭易而開山難,開山則南路難而北路尤難,愈進而需兵愈多?!鄙蜉針E對臺灣,不但防倭功績很大,而且對臺灣的交通發(fā)展也有不朽的功勛。
開礦。臺灣的礦物資源非常豐富,據(jù)近代的調(diào)查,全省共有八十多種礦物,尤以煤礦為多。沈葆楨減輕對臺煤出口的稅收,鼓勵臺灣煤礦開采,對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
沈葆楨對臺灣的治理開發(fā),雖只有388天,在臺灣的發(fā)展史上寫下了偉大的一頁。連橫評述道:“析疆增吏,開山撫番,以立富強之基,沈葆楨締造之功,顧不偉歟!”
對于沈葆楨這樣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自晚清以來便有多人研究。光緒九年(1879年),沈葆楨病逝,時任兩江總督,死后入史館立傳,嗣賢良祠,并在各省設立專祠。
前賢后裔兩岸同輝
從宮巷沈家大院走出來的后人,喜歡讀書為文,能詩善書不在少數(shù),教授學者綿延幾代。
沈葆楨第六代孫女孟瓔曾經(jīng)回憶說,“文革”之前,沈家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tǒng),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在長輩的督促下,小輩們要認真地“元旦開筆”,寫些祝福辭,自勉語來迎春慶歲。
沈葆楨曾孫沈覲壽,是福建著名的書法家、集郵家。生前也是我最崇敬的老師和摯友。他曾寫過一幅字,內(nèi)容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兩句詩,“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因為沈葆楨室名稱為“夜識齋”,這兩句是沈葆楨對后代的諄諄教誨:不要貪在夜里觀看會發(fā)光閃亮的金子銀器,要遠避災害只有在清晨看麋鹿悠游。此詩也是沈葆楨一生的寫照。
沈丹昆的父親沈祖牟是船政大臣沈葆楨第五代嫡系孫子,家傳淵源讓聰穎好學的祖牟長于古文、詩詞。沈祖牟和父親沈覲平一樣嗜書如命,熱心收藏。即便書破損不堪,只要有保存價值,他都毫不猶豫地買下來。有年夏天,祖牟正患胃病在家歇息,有人來告知,北門有書販子要將幾件有價值的文獻走私出國,祖牟不顧病痛的折磨,抱病前去搶購。狡黠的書販子看出祖牟的急切心情,趁機索取高價。祖牟囊中羞澀,只得把心愛的懷表抵押,急急忙忙籌款去了。他覺得自己搜集搶救的文獻資料比黃金還要寶貴呢。
祖牟因為愛書,珍藏了許多古舊善本,成了福州著名的藏書家,柳亞子曾寫信請他代收集南明鄭成功史料,祖牟為人慷慨義氣,即將自己珍藏的資料和照片寄贈給柳亞子。
沈丹昆的母親張瑞美出生在鼓浪嶼一個基督教家庭里,1928年考入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張瑞美有著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待人溫良謙和,總是戴著一副精巧別致的金絲邊眼鏡。美國華人建筑藝術家林瓔(林徽因的侄女)的父親林桓,是沈祖牟的表弟,而她母親張明暉又是張瑞美的親侄女。張瑞美還是林瓔父母的牽線紅娘。1935年,祖牟在廈門和瑞美自由戀愛喜結(jié)連理,兩人情投意合,感情甚篤。
張瑞美經(jīng)歷了福州淪陷、逃難、親人分離和接踵而至的種種苦難,好不容易迎來了抗戰(zhàn)勝利,能與親人團聚,丈夫卻英年早逝,留下無盡的遺恨和悲痛。張瑞美沒有忘記丈夫的囑托,把五個未成年的孩子撫養(yǎng)成人,讓孩子們都上大學。她克勤克儉,先后變賣首飾、衣物、家具,家里貴重的東西只剩下祖牟的藏書了。
不管生活如何艱辛,瑞美始終堅守著丈夫留下的藏書。曾經(jīng)有人出高價收購祖牟的藏書,但張瑞美婉拒了。她沒有把藏書高價售出,卻在1956年把這些寶貝全部捐獻給福建省圖書館。其中,有不少明朝刻本、抄本。這批以閩人著述和地方文獻為主,以稿本、善本居多的極為珍貴的圖書共1476種4586冊,有一批祖牟的耑齋藏書,現(xiàn)已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成為福建省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
作為沈家的長房長孫,丹昆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弘揚與傳承船政文化的重責來,他往返于福州和上海之間,出席每一場和沈葆楨有關的紀念年會。他擔負起和海峽東岸的堂叔、堂兄妹的聯(lián)絡,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丹昆叫叔公的沈覲泰,畢業(yè)于廈門大學,盧嘉錫的好友,是臺灣“石油之父”,中油公司創(chuàng)辦人;丹昆的一個堂叔沈祖海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土木建筑系,是臺灣十大建筑師,有“臺灣建筑教父”之稱;丹昆的堂兄沈呂汀出身海軍軍官學校,后轉(zhuǎn)行成為出色的建筑師;丹昆的另一個堂兄沈呂九,是個有卓越貢獻的物理學家。
2000年是沈葆楨誕辰180周年,在臺灣沈祖湜叔叔關懷下,沈丹昆協(xié)助邀請?zhí)妹?、臺灣大學教授沈冬到大陸作學術報告;與堂弟沈達先、沈旭東出資修繕了破落不堪的沈葆楨墓,還出版了修墓特刊,獲海內(nèi)宗親一致好評。近年丹昆還積極參與船政文化系列叢書出版,出版了《沈翊清沈覲宸紀念文集》《沈葆楨家書考》《沈葆楨手跡》,以及《相約回憶里》等書,讓后人在緬懷先人的豐功偉績中感受民族大義,增進愛國情懷。
不久前,丹昆兄又回到宮巷26號小住,準備為紀念福建船政150周年的活動做些準備。船政是閩都打造文化品牌的一張名片,是沈葆楨留給海峽兩岸人民的文化惠澤,是先賢遺存后人的精神家園。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xié)“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