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龍江風格”典型宣傳追憶
林兆明
“龍江風格”也就是“龍江精神”。
1963年春,福建龍溪地區九龍江流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龍??h幾十萬畝農田急需引水灌溉溶田。為了搶農時,保春耕,奪取農業生產大豐收,龍??h委發出了“九龍江有水不算旱”的號召,組織全縣人民開展堵江截流抗旱保豐收的戰斗。在首堵西溪的戰斗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隊發揚“舍小家顧大家”“丟卒保車”的共產主義精神,淹掉三百多畝即將收成的小麥和甘蔗,支持堵江工程的順利實施,起到了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洋西大隊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精神,和后來榜山公社“淹千三、救十萬”的精神被贊譽為“榜山風格”,這種精神極大地鼓舞、帶動了全縣的抗旱斗爭。在西溪堵江過程中,涌現出了“先保十萬,后顧兩千,舍卒保車,全盤皆活”的“玉枕風格”;在北溪堵江中,出現了“損失八百算啥,救活六萬要緊”的角美公社沙州大隊典型事例;在南溪堵江中,出現“200多畝良田被淹是小利,拯救下游三萬多畝水田是大利”的東泗公社西嶺大隊的感人事例。這些先進典型和感人事例最終形成轟動全國的“龍江風格”,即“龍江精神”。1963年6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著名詩人郭小川采寫的長篇通訊《旱天不旱地——記閩南抗旱斗爭》,同時配發了短評《“榜山風格”的光輝》。一時間,“榜山風格”從九龍江兩岸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贊揚。當年,龍海人民在中共龍??h委的堅強領導下,在抗擊百年罕見的特大旱災的斗爭中,發揮人民公社大集體優勢,舍己為人,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創造了大災之年大豐收的奇跡,奏響了一曲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勝利凱歌。
“龍江風格”的實質是舍己為人、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團結協作。核心是“顧全大局”?!薄褒埥L格”的誕生并不是政治狂熱病的產物,也不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她是由一群普通的、平凡的農民群眾首創的,而且在更多的農民群眾中得到實踐和弘揚的寶貴精神財富。“龍江風格”的誕生,有我黨長期以來堅持開展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和黨的堅強領導的政治基礎,也有中華民族與大自然做斗爭的歷史經驗基礎,以及深厚豐富的傳統文化、綿長溫馨的傳統美德基礎。正因為有這些歷史經驗和文化道德作為基礎,才使得龍江風格自誕生以來立即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譽,才使得龍江風格雖歷經半個世紀歲月的沖刷和磨礪而不被遺忘、不被淘汰,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熠熠生輝,更加光彩奪目。六十年來,龍江風格傳承了幾代人,教育了幾代人,激勵了幾代人,成為人們在處理全局與局部、集體與個人之間利益關系時的精神坐標??梢哉f,“龍江風格”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和生動寫照。
“龍江風格”也體現了共產黨人執政為民、敢于擔當、身先士卒、科學決策的精神。當年“堵江截流”工程并不是縣委書記個人拍腦袋獨斷專行做出的決定,而是龍??h委領導班子乃至各公社、各大隊的領導干部,在大災大難面前,以執政為民的理念,以勇于擔當、科學決策的精神,經過反復考察多方論證之后才做出的決定,事實證明堵江截流是正確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當年的執政者和各級領導干部“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同甘共苦的精神,也是“龍江精神”的重要內容和生動寫照。
一
先進典型不是憑空而降,先進典型源自火熱生活,先進典型也還需要宣傳推介。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可以鼓舞和激勵人們的激情和斗志。新聞宣傳在發現典型、樹立榜樣、總結經驗等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963年,龍海人民在抗擊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斗爭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顧全大局、舍己為人的英雄事跡和偉大精神,得到廣大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和熱情支持,各級新聞媒體做了大量的全方位的宣傳報道,為“榜山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立下了奇功。
1963年2月21日,《漳州報》(即現在的《閩南日報》)第一版刊發了龍??h委報道組采寫的消息《人民公社威力大,協力抗旱保障春耕——龍海萬人勝利堵截九龍江》。這篇文章是最早在新聞媒體出現的報道龍海堵江抗旱的新聞稿。這篇文章簡要的介紹了龍??h旱情、堵江救旱等情況。文中這樣寫到:“來自全縣各地的民工、船工、技工和全體干部,在堵江戰役中,團結一致,發揮革命的沖天干勁,與無窮智慧,使工程進展大為加快。東園公社上場之前就在家里預先開了誓師大會,一致表示要拿出最強的勞力參加堵江,3000多個民工一個下午走了40多里路,趕到工地,第二天拂曉就頂著寒風投入筑壩。過田大隊22個女民工,在副隊長陳香花帶領下,組成‘穆桂英突擊隊’,每天四更起床,五更下到工地,把午飯送到堤壩,向男民工展開‘快挖、快裝、快運’的勞動競賽。玉枕、下寮、地新、秋租等沿海大隊來的200多名青壯民工,在合龍堵口中不畏風寒水冷,踴躍爭先報名參加下水工程突擊隊,在江心急流中打樁、填沙,堵截龍口。各級干部在堵江中身先士卒,吃苦帶頭。”這篇報道只是動態性的,沒有深入挖掘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堵江戰斗中涌現出來的偉大精神。
1963年3月7日,《漳州報》又刊發《九龍江水滔滔涌入洋西渠道,龍海南部育秧溶田熱火朝天》的新聞,反映了堵江后下游社員歡欣鼓舞,開展溶田春耕的喜人情景。之后,《漳州報》還連續報道了龍溪地區各地發揚大無畏精神,封江堵河抗旱春耕的新聞,如云霄縣萬人堵漳江、長泰縣封堵龍津溪、漳浦縣堵截梅林溪、詔安縣堵東溪西溪等。在此期間,《福建日報》《福建人民廣播電臺》《廈門日報》等新聞媒體也都做了相應的報道。這些報道反映了各級黨委領導這場抗旱斗爭的氣魄和謀略,人民公社集體抗旱的巨大力量,全龍溪地區人民抗旱的廣度和氣勢。可是,這些報道都缺乏深度,沒有反映出在抵御這場自然災害的斗爭中怎樣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和小局與大局、局部與全局之間的關系的思想內容。有些報道雖然有提及,但是,也沒有把它提高到一種精神境界、一種高尚風格來加以贊頌,也就是說缺乏思想性。
1963年4月6日,時任龍溪地委副秘書長的趙鋒同志(原龍溪縣委書記)給《漳州報》打來電話,時任《漳州報》編委、總編輯室主任曾啟川接了電話。趙鋒同志在電話中說,他剛從龍?;氐降匚裆焦缪笪鞯鹊貫榱硕陆喔认掠问芎档霓r田,不但出了人力物力,還不惜淹掉自己的麥田、秧苗,精神境界很高,情景非常動人,報社應該趕快派人下去采訪報道。趙鋒同志的電話引起了報社領導的高度重視,立即安排記者前去采訪。青年記者陳文和同志首先接受了采訪任務。
陳文和(1929—2006),漳州云霄人,是資深媒體記者,也是頗有成就的作家和美術家,擔任漳州第一任作家協會主席。4月6日下午,陳文和接到任務后馬上趕到龍海,深入到洋西、崇福、雩林、翠林等大隊采訪,到榜山公社黨委、龍??h委辦公室等單位采訪,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并以最快的速度采寫了《犧牲自己部分莊稼,保證干旱地區不受旱災——榜山公社服從大局風格高尚》的新聞,《漳州報》于4月7日以頭版頭條通欄大字標題全文刊發了這篇文章,并配發評論《丟卒保車,顧全大局》。在這篇評論中一開頭就這樣寫到:“在今年抗旱斗爭中,出現了許許多多‘讓水’‘借地’‘幫工’等動人心弦的故事,但最值得稱頌的,還是龍??h榜山公社那種犧牲‘小我’服從‘大我’的崇高精神”。這篇評論熱情歌頌榜山公社犧牲“小我”、顧全“大我”的崇高精神,贊揚他們這種“丟卒保車”的風格,充分表現無產階級大公無私、以整體利益為重的共產主義精神。在同一天的《漳州報》上的頭版報眉上還刊登了陳文和創作的快板《榜山風格到處傳》,在這一則快板里,第一次提出了“榜山風格”這個閃光的名詞??彀迦娜缦拢?/span>
說新事,道新事,抗旱新事萬萬千。
龍海縣,榜山社,舍己為人成美談。
九龍江,下游處,五個公社缺水源。
缺水源,怎么辦?需要“借路”去澆灌。
九龍江水堵起來,榜山公社要受淹。
可他們,卻情愿,服從大局不怕淹。
他們說,應該辦,農民共頂一片天。
自己損失事情小,不能讓人來受旱。
他們受淹千畝田,救了旱地近五萬。
大旱時節秧照插,榜山風格到處傳!
《漳州報》就是現在漳州市委機關報《閩南日報》的前身??彀謇镞@種舍小家保大家、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精神后來被稱為“榜山風格”。陳文和還創作了具有時代印記的報告文學《榜山風格》,刊發于《福建文學》前身《熱風》文學雜志上,這篇報告文學熱情歌頌了龍海人民在堵江抗旱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共產主義風格和“丟卒保車、顧全大局”的崇高精神。之后,陳文和同志還參加反映龍江精神的薌劇《碧水贊》和話劇《龍江頌》的寫作,為宣傳龍江風格、龍江精神作出了重要貢獻。
《福建日報》1963年5月10日第一版刊發本報記者林國鑒采寫的通訊《玉枕隊舍己為全局,受益隊同心幫玉枕——抗旱春耕奏凱歌,九龍江上頌新人》,文中講述了春耕時因為特大旱災,下游10萬畝良田無水溶田,玉枕大隊不惜犧牲2000多畝田地受旱,支持縣委堵江決定,并派40名打樁能手堵截合龍口;10萬畝良田得救后,受益社隊回過頭來幫助玉枕搶播搶插、減少損失的動人故事。文中還特別提到社員說:“只有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才像親兄弟一樣,你幫我,我幫你,今年生產一定有希望?!边@篇文章首次把玉枕大隊顧全大局“掐自己的喉嚨”的事跡披露出來。
就在同一天,即1963年5月10日,《福建日報》發表社論《“舍卒保車”,全盤皆勝》。這篇社論說:“舍卒保車”的風格,就是“把方便送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的風格,小局和大局的關系應當是這樣,人與人的關系也應當是這樣。榜山公社和玉枕大隊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許多社隊跟著學習,跟著推廣,這是完全做得對的。人家把方便送給了你,你最好的報答,就是把這種風格接下來、傳開去,也像他們一樣,把方便送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一傳十,十傳百,結果肯定是大家都方便,大家都勝利,大家都幸福。社論還說:榜山、玉枕的風格,已經廣泛的傳播開來。今天,在閩南各地,榜山式的公社、玉枕式的大隊越來越多,在全省各地,也將到處出現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人們已經看到共產主義風格的傳播將給他們帶來什么。因為這種共產主義風格就是團結的風格,革命的風格,勝利的風格。讓我們大家都來向榜山公社、向玉枕大隊學習吧!這是“榜山風格”和“玉枕風格”第一次出現在省委機關報上,它在全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龍海縣堵江抗旱保豐收的英勇事跡和洋西百姓舍小家保大家、丟卒保車、顧全大局的精神引起了新華社、《人民日報》的高度關注,他們紛紛派出記者趕到龍海抗旱第一線進行采訪。
1963年6月21日,《福建日報》在頭版刊發新華社記者李峰、林俊卿采寫的長篇通訊《九龍江上的抗天歌》;
1963年6月21日,《文匯報》頭版刊發新華社記者李峰、林俊卿采寫的長篇通訊《昔日大旱“赤地千里”,今天出現歷史奇跡——九龍江畔一曲抗天凱歌入云霄》;
1963年6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本報記者、著名詩人郭小川采寫的長篇通訊《旱天不旱地——記閩南抗旱斗爭》,并配發短評《“榜山風格”的光輝》。
同一天三大報同時發表長篇通訊,報道龍??h的抗旱斗爭事跡,而且是新華社記者和人民日報記者采寫的,這在龍??h是史無前例的,在全省也是非常少見的。
特別是《人民日報》發表著名詩人郭小川采寫的長篇通訊《旱天不旱地——記閩南抗旱斗爭》,文中作者全面的敘述了閩南特別是龍??h的抗旱形勢、取得的成果和涌現出來的“榜山風格”,并給以熱情的贊頌。配發的短評《榜山風格的光輝》一文更是畫龍點睛、提綱挈領,總結了“榜山風格”的精髓內涵。文中說:“無產階級具有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理想,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的決心,因此能夠自覺地犧牲局部服從整體,犧牲個人服從集體。在共產黨黨員中,在工人階級中,在人民解放軍中,充滿著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精神的階級戰士大量地涌現出來,保證了我們國家人民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偉大的勝利。從個體農民到集體農民,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把廣大農民緊緊地連結在一起,把農民同國家緊緊地連結在一起,提高了他們的覺悟,開擴了他們的眼界,使他們學會根據共產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思考問題,判斷是非,安排勞動和生活。”“閩南抗旱斗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勝利的因素當然很多,而‘榜山風格’所代表的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精神卻顯得特別光輝燦爛。進一步發揚這種‘榜山風格’的偉大精神,在閩南爭取農業好收成的斗爭中,在其他地方的一切工作中,必將取得更大的勝利?!?/span>
1963年6月21日,在龍海的歷史長河中必定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在“龍江精神”的發展進程中也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三大報攜手發力,把“榜山風格”推向全國,把龍海推向全國。從此,“榜山風格”作為一種偉大的時代精神在全國各地產生了廣泛的深遠的影響,也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尊崇和學習、效仿。
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各地很多文藝工作者以“龍江精神”為題材,創作了很多很好的文藝作品,特別是以三臺戲為代表的文藝作品更是唱響了影響深遠的“龍江頌歌”。這些作品對“龍江精神”的傳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隨著新聞媒體的廣泛宣傳,“榜山風格”迅速在全區、全省乃至全國傳揚,各地紛紛掀起學習“榜山風格”的熱潮。時任中共龍溪地委書記的馬興元同志提出:“一個先進典型就是一面旗幟?!彼栒偃珔^“向榜山學習,發揚榜山風格?!瘪R興元書記認為“榜山風格”不僅在推動閩南地區抗旱斗爭的勝利起到了典型帶動作用,而且在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方面也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他要求宣傳文化部門和新聞單位要做好對“榜山風格”的宣傳報道工作,要創作一批歌頌“榜山風格”題材的文藝作品,使“榜山風格”唱起來、熱起來、響起來。1963年5月上旬,龍溪地委宣傳部和龍溪專署文化局根據馬興元書記的要求,立即抽調文藝骨干,組成專題創作小組,著手進行文藝創作。從1963年至1965年期間,以“榜山風格”為題材的文藝創作形成一個高潮,創作了一大批文藝作品,有的還搬上藝術舞臺,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充分發揮了文藝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這些文藝作品的發表,特別是以薌劇《碧水贊》、話劇《龍江頌》、京劇《龍江頌》這三臺戲為代表的舞臺藝術作品的創作演出成功,在全國億萬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和影響,同時,也把“榜山風格”“龍江風格”的宣傳推向最高潮。這些作品主要有:
1. 薌劇《碧水贊》(六場),創作于1963年6月,作者湯印光、陳志亮、吳毅、陳曙(即陳貽亮)、薌人(即陳文和)、莊明根據當時聞名全國的被譽為“榜山風格”的堵江抗旱事跡編劇,至1965年始定稿。故事情節:1963年春天,福建龍海縣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旱災??h委為保糧食豐收,決定在溪東村口,堵截九龍江,引水灌溉下游受旱地區??墒?,堵了江,溪東大隊的莊稼卻要受淹。這樣,就展開了一場大局與小局,集體與個人的矛盾斗爭。溪東大隊的貧下中農和廣大社員發揚了“丟卒保車”的共產主義協作精神,毅然堵江以保大局。在下游受旱地區得救后,縣委又組織了支援大軍,幫助溪東?!白洹保K使全縣出現了大旱年大豐收,社社隊隊爭交愛國糧的奇跡。劇本由龍溪地區薌劇團演出,陳瑪玲扮演許英,王南榮扮演支部書記張克堅,李少樓扮演阿堅伯、葉彩蓮扮演共青團員刺花,王厚根飾大隊長鄭振田,蘇宗文飾小隊長鄭阿生,甘文質飾縣委王書記。1965年春,該劇參加華東區戲曲現代戲觀摩會演,獲得好評。1965年4 月,劇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同時國家文化部藝術局也作為內部交流資料印發,推薦給全國各地文化部門。
這是以戲劇藝術的形式第一次把“榜山風格”搬上藝術舞臺,而且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薌劇《碧水贊》還被其他劇種移植演唱。越劇《碧水贊》根據同名薌劇移植。寫溪東大隊在堵江截流中,寧愿淹掉三百畝堤外麥田,搶修大壩,“丟一千、保十萬”,最后取得大早年大豐收的一連串勝利,宣揚了“丟卒保車”的“一盤棋”思想。 該劇1963年由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演出,尹桂芳、李金鳳等主演。
2. 話劇《龍江頌》,創作于1963年6月。福建省話劇團五場話劇《龍江頌》, 是由江文(即陳虹)、陳曙(即陳貽亮)、丁葉(即向增)、薌人(即陳文和)等同志編劇, 江文、陳曙執筆寫成的。王昆生、向增、葉洪威導演。江文是當時的福建省文化局(后改為文化廳)局長陳虹,陳曙是下放的右派,真名為陳貽亮,因編劇需要而挑選入創作組,薌人是《漳州報》的記者陳文和。陳虹、陳貽亮也都是有著豐富經驗的戲劇工作者。
主要作者江文,原名陳虹,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漳州,1935年參加革命,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政委等職。福建省話劇團以龍海堵江抗旱這一故事為原型,很快就創作推出了話劇《龍江頌》。劇中故事的地點被改成玉溪人民公社龍江大隊。主人公是龍江大隊支部書記鄭強,他發揚共產主義風格,說服了大隊長林立本,堵江淹田,救了下游公社受旱的田地。這出話劇上演后受到觀眾歡迎,在1964年2月中國劇協舉辦的座談會上,這出話劇和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推出的《激流勇進》,都受到了曹禺先生的肯定,曾專門撰文予以推薦。話劇《龍江頌》的創作過程大體是這樣的:
1963年,閩南地區的龍??h發生了一場百年罕見的特大旱災,赤日炎炎,田地龜裂。農民們望眼欲穿,天邊卻不見一片云霓,早稻無水插秧,眼看要誤過農時。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中共龍海縣委面對旱情,響亮地提出了“九龍江有水不算旱”的口號,激勵人們排除萬難,戰天斗地,去爭取勝利。他們當機立斷,決定在九龍江西溪榜山公社洋西大隊地段堵江截流,引水抗旱。根據縣委的這一決定,榜山公社淹掉了自己的1300畝田,由于他們所作的這個犧牲,挽救了下游的蓮花、石碼、東園、東泗等5個公社的10萬畝田地,大災之年反而奪得大豐收,形成了“丟卒保車”,顧全大局的“榜山風格”,譜寫了一曲發揚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精神戰勝天災、氣壯山河的凱歌。以這一事件為中心內容的新聞、通訊、特寫、報告文學,屢見報端,其間有許多十分感人的情節,不時地激發著江文的創作欲望。江文曾醞釀過以此為題材,創作一個電影劇本。以電影形式表現,場面更大,拉得更開,氣勢更見磅礴。而當時華東地區正在籌辦現代題材的話劇會演,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再旺、文藝處處長張鴻來找時任福建省文化局局長的江文商量福建參演劇目的事,經過研究后決定創作反映“榜山風格”內容的話劇。張副部長還請江文掛帥,擔任創作組組長。7月下旬,江文親自率領省文化局從下屬單位挑選來的陳貽亮、向增等同志前往龍溪地區,又抽調了漳州日報社記者陳文和同志(陳文和同志是漳州報第一個全面報道榜山風格的記者,而且他也是一個熱愛文藝創作的青年作家)一道深入抗旱社隊調查素材,體驗生活,進行創作。(劇本中署名為:江文、陳曙、丁葉、薌人)。
到了龍海,江文和創作組的同志們首先走訪了縣委書記劉秉仁同志,劉秉仁書記用了一天時間,向創作組詳細介紹了全縣抗旱工作的情況,從方針、計劃到具體措施、具體典型,都介紹的非常詳細。之后,創作組又調閱了全縣各社隊有關抗旱的全部簡報資料,了解各地抗旱斗爭實況。為了了解農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面對困難和災情,如何拋棄“小我",顧全大局的精神面貌,創作組在掌握面上情況之后,決定深入到榜山風格發源地的榜山公社洋西大隊,直接采訪參加抗旱斗爭的各類代表人物。江文是閩南人,個子矮小,穿著普通的服裝,坐在別人的單車后架上,在鄉間小路上往來,到了農家,他用閩南方言和農民們交談方便得很,這比起在縣委機關里看文件,又更深入了一步。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生動的群眾語言、鮮明的人物性格,都在江文的腦海里逐漸鮮明起來。他們那種舍已為人的共產主義思想;那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高尚風格;那種不怕任何困難,頑強戰斗的精神;那種滿懷信心創造大旱年大豐收奇跡的雄心壯志,深深地打動了江文和創作組的同志們。人民群眾的斗爭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沒有廣大農民兄弟在抗旱斗爭中所涌現的“榜山風格”,就不可能產生《龍江頌》這樣的作品。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創作組經過一段時間深入龍海農村的采訪,為話劇《龍江頌》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話劇《龍江頌》中支部書記鄭強有一句臺詞“站在家門口,看到天安門”,貧農典型人物鄭堅接著說:“站在天安門,看到全世界”。這一鏗鏘有力概括了共產主義風格的話語,正是江文和創作組的同志們在農民中體驗生活,和他們促膝交談,從他們這些樸實到不能再樸實的人們的身上,在他們那些實在到不能再實在的語言中,提煉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話劇《龍江頌》的字里行間,無不閃爍著群眾革命精神和集體智慧的光芒。
在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后,進入創作階段。江文主持草擬了劇本提綱,包括劇本的主題、情節、人物、場次,都做了具體的安排。江文還親自寫了劇本中《筑堤歌》的歌詞和譜曲。對于這個劇本所要反映的主題思想,當時有過不小的爭論。一種意見是堅持突出階級斗爭這條主線,突出刻劃富裕中農的自私性和動搖性,以及階級敵人的破壞性,這種意見在當時那種政治大環境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創作組在翻閱各地簡報材料和實地采訪中,都有相當部分反映“階級斗爭新動態”的內容。而江文則始終堅持正面歌頌的觀點,突出展示新型農民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覺悟和在抗旱大戰中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小集體與大集體、集體與國家之間的矛盾中所表現出的共產主義思想風格,強調這是貫穿全劇的主線。根據這種創作思路,創作組費時35天,于當年9月中旬突擊寫成第一稿,當時取名為《玉泉頌》。在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后,于9月底完成第二稿。并于10月初,交福建省話劇團進行排演。省話劇團的同志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江文同志同導演、演職員們一道邊排戲,邊修改,直到改到滿意了才肯罷休。正式彩排過程中,省委第一書記葉飛、候補書記林修德、宣傳部長許彧青等親臨指導,并提出修改意見。林修德同志還親自為該劇寫了主題歌詞《龍江頌》,省市文藝界的同志也為此舉行了多次座談會,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就這樣邊排邊改,不斷加工,使劇本不斷完善。在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創作組曾經考慮把劇本定名為《榜山風格》,第一稿定稿時又用了《玉泉頌》,但是,當江文在龍??h作了更普遍的調查,和當地的干部群眾進行了更深入的接觸之后,覺得所謂“榜山風格”其實已經不僅僅屬于榜山公社,它已經遍及九龍江兩岸,成為沿江各社隊農民的共同信念和行為準則。無論用《榜山風格》還是《玉泉頌》,都顯然不足以包容。江文是喝九龍江水長大的,對九龍江,他總是懷著兒子之于母親般的深情。一天傍晚,江文漫步在九龍江畔,望著被夕陽染紅了的粼粼波光,望著那雖然曲折迂回卻始終頑強地向東流去的滔滔江水,這不正是劇本所要歌頌的新時代的農民,不正是他們的精神風貌的寫照嗎?于是江文決定,把劇本定名為《龍江頌》。隨后又把劇本中的“溪邊大隊”改為“龍江大隊”。奔騰不息的九龍江,在藝術升華中被賦予了典型的意義。
1963年10月,福建省委在南平市召開全省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六級干部會議,為了配合這次會議,葉飛同志決定《龍江頌》劇組到會演出,參加會議的同志大多是來自第一線最基層的社隊干部,《龍江頌》要經得住他們的橫挑鼻子豎挑眼,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演員們在演出時都更加抖擻精神。與會的各級農村干部看后,都贊不絕口,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談了觀看《龍江頌》的收獲和感受,有的同志甚至把自己擺進去,談了實踐中的體會,讓人很受啟發,他們還對《龍》劇的創作和演出作了嚴格的鑒定,提出許多有益的修改意見。創作組廣泛收集他們的意見,對劇本又作了幾處較大的改動。劇本前后重印了5次。葉飛同志看了演出,興奮地問江文:“陳虹,這個戲你是怎么趕出來的?”江文笑笑地回答說:“苦戰一百天,革命加拼命?!笔∥€把《龍江頌》的創作和江文的這句話批轉各地市,激勵干群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投入社會主義建設。1963年12月25日至1964年1月22日,華東區話劇觀摩演出在上海舉行,江文帶領福建省話劇團《龍江頌》劇組70多人到上海,參加華東區話劇觀摩會演。在話劇《龍江頌》演出時,華東局第一書記柯慶施和華東局宣傳部部長夏征農等領導同志以及沈西蒙等一批專家、名作家、名導演到場觀看。演出很成功,得到領導同志和專家們的贊許,同時他們也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在指導思想上要注意提倡共產主義,但不要刮共產風;提倡顧全大局,但要注意掌握政策,不要影響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1963年12月28日,華東局在上海專門召開了一場座談會,組織劇作家、文藝評論家熊佛西、葉以群等對《龍江頌》進行評議。大家給予高度評價并提出若干修改意見。張愛萍上將當時也看了這出戲,他也熱情地加以肯定。華東局領導問江文修改劇本要花多少時間,江文說只要三天。江文在錦江飯店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如期完成了劇本的修改任務。
從12月25日至次年的1月22日,華東區話劇觀摩會演在上海舉行。話劇《龍江頌》的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得到領導及各界的贊揚。會演期間,新華社、《福建日報》《解放日報》先后作了充分的報導,有評論說:“《龍江頌》展示閩南農民在抗御自然災害中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高尚風格,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庇械目隙恕洱埥灐芬粍 盁崆榈馗桧灐畞G卒保車'的共產主義風格”,有的則盛贊《龍》劇“既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又有優秀的藝術技巧,洋溢著強烈的革命精神,富有感染力和現實教育意義?!薄洱埥灐芬虼吮蝗A東區選為1964年春晉京匯報演出劇目。在京期間,《龍江頌》共演出32場,觀眾達到三萬九千多人次,并且還到中南海紫光閣向中央領導做專場匯報演出,李先念副總理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托,觀看了演出,并和劇組演職人員合影。
曹禺、田漢等戲劇界的專家和權威人士也對話劇《龍江頌》給以高度的平價和贊揚。1964年春,中國杰出的現代話劇劇作家曹禺在京看了話劇《龍江頌》之后,激動不已,撰文“兩出好話劇——推薦《龍江頌》和《激流勇進》”,高度評價話劇《龍江頌》。曹禺寫到:
《龍江頌》和《激流勇進》這兩個戲的演出, 得到北京千千萬萬的觀眾極其熱烈的歡迎?!洱埥灐吩趹虻慕Y構與主題思想如何結合上, 提出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這個戲的主題之一,“丟卒保車”, 是緊密和結構結合在一道的。發揮共產主義風格不是像送給人一包花生米那樣容易。……為了挖掘主題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這個戲的結構安排得由淺入深, 由低的階段到高的階段, 使人物起變化, 思想斗爭有進展, 主題的深刻性一步一步地顯示出來。結構與主題, 緊緊呼應, 巧妙地配合, 這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龍江頌》在廣大干群、專家和領導的心血澆灌培育下,終于結出成功之果,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話劇創作獎和演出獎。在優秀話劇頒獎會上,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陸定一部長等中央領導同志親切接見劇作者和導演并合影留念。當周總理問起《龍江頌》的劇作者是誰時,沈西蒙同志把江文拉到總理跟前說“這就是作者陳虹同志”,并介紹江文原在華野文工團的職務??偫碛H切地與江文握手后說:“《龍江頌》寫得很好。戰爭年代過來的同志能寫的都要寫,畢竟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深厚的階級感情,有強烈的事業心,又有較高的思想水平!”1964年4月,《龍江頌》幾經修改后,單行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第一版就印刷發行了3.1萬冊。此后,全國許多省市的話劇團紛紛排演《龍江頌》,配合當時正在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向廣大農民、干部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光江西省話劇團就演出了一百多場。福建省閩劇團也用閩劇演出《龍江頌》,收到很好的效果。后來上級領導及電影制片廠決定將《龍江頌》搬上銀幕,電影劇本由江文負責編寫,導演由上海天馬制片廠衛禹平同志擔任。為了讓龍江人的光輝形象早日與全國人民見面,讓龍江風格在神州大地弘揚光大,江文突擊了近一個月寫出了初稿,導演也寫出了分鏡頭劇本。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這個計劃隨之流產。
江文同志在緊張創作《龍江頌》劇目的時候,薌劇《碧水贊》也在創作,龍溪地區文化局請求江文同志把《碧水贊》創作組工作也抓起來。江文同志擠出時間多次參加《碧水贊》創作組的討論,指導他們提煉主題思想、和他們共同設計主要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安排。還組織《碧水贊》和《龍江頌》兩個劇組人員聯合討論創作提綱,交流創作經驗。陳貽亮同志還參加薌劇《碧水贊》劇本的修改。可以說,《碧水贊》和《龍江頌》兩個劇目是同一時間創作的“并蒂花”。
1. 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1963年 12 月,福建話劇團根據龍??购凳论E創作演出的話劇《龍江頌》,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并進京匯演。從1964年2 月 5 日至 3 月 15 日的 40 天里,《龍江頌》劇組為首都各界觀眾演出達32場,觀眾累計39200余人。周恩來、李先念、鄧子恢等中央領導,曹禺、田漢等文藝界知名人士先后觀看,并給予了高度評價。當話劇《龍江頌》和薌劇《碧水贊》在舞臺上紅紅火火上演時,上海新華京劇團也看中了這個戲。在此之前,該團先后排演了《智取威虎山》和《海港》,舞臺上已有工和兵的形象,正好缺少一臺關于農民的戲。劇團領導討論后決定將這個戲搬上京劇舞臺。1964 年,新華京劇團編劇、導演、演員等演職人員來到榜山公社洋西大隊體驗生活和文藝采風,在話劇《龍江頌》和薌劇《碧水贊》基礎上編創了京劇《龍江頌》,該劇劇情講的是龍江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為解救下游大片良田旱情,不惜承擔重大犧牲,在本隊水域內堵江截流,經過奮斗,終于戰勝旱災,確保了該縣當年的大豐收。劇中龍江大隊黨支部書記由老生演員李永德扮演。該劇一經演出,便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1965年,京劇《龍江頌》作為上海劇目被選送參加了華東區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產生了很好的效果。1969年4月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劇組正式成立。從上海京劇團、上海青年京劇團、戲校、音樂學院、越劇院、歌劇院等19個單位抽調100多位演職人員進入劇組。編劇有專業劇作家余雍和、農民作家戚永芳、工人作家王壽英等;總導演李仲林,導演藺德海、錢祖武。編劇主體構成有專業作家、工人、農民。全劇共八場和一個尾聲。后來,根據江青的“指示”,對京劇《龍江頌》進行再創作再提煉,其中把男主角換成女主角,并把女主角取名“江水英”,“江水英”由李炳淑扮演。至1971年7月,六易其稿,歷時3年4個月的打磨提升,最終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的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后來成為“八大樣板戲”之一。
關于“江水英”這個藝術形象的含義,社會上有著多種多樣的說法,有的說她代表縣委書記,有的說她代表公社書記,有的說她代表大隊書記,還有人說她是江青為了標榜自己而塑造的藝術形象。其實編劇們為了這個藝術形象的取名是費了一番心思的。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江”代表著九龍江;“水”代表著堵江引水;“英”代表著“英雄群體”?!敖ⅰ边@是藝術家們塑造出來的“九龍江畔堵江引水抗旱保豐收戰役中涌現出來的英雄群體”,她的身上集合了眾多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崇高精神于一身,她不代表某一個具體的個人,也不能把她與某一個個人劃上等號。李炳淑是一位功底很扎實的京劇演員,曾在京劇傳統戲《楊門女將》中擔任主演,但輪到演現代戲時卻總是“靠邊站”,只是在《柜臺》及《海港》中飾演過李慧萍、紅玲兩個配角。雖然這次在《龍江頌》中有了發展,得到飾演江水英的角色,但一開始也還是個B角(即替補隊員)。由于她純樸的氣質更貼近江水英,于是導演將她從B角提升為主角。 雖然李炳淑在傳統京劇中飾演過許多主角,然而一旦受命在現代戲中演主角,壓力還是很大的。江水英一角的唱腔,要占全劇所有唱腔的五分之四左右,至于念白和表演的份量,亦是同樣地繁重。為了塑造好江水英這個角色,李炳淑多次到上海郊區農村體驗生活,從未干過農活的她跟農民們學習割稻、打場等各種農業勞動,還跟一位深受群眾喜愛的生產隊女隊長體驗生活,觀察她待人接物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煉,她對江水英這個角色的性格有了比較準確的把握。在舞臺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質樸爽利、通情達理、顧全大局的農村基層干部的形象。周恩來總理對《龍江頌》非常喜愛,多次觀看,并要求外交部在接待外賓時可以安排觀看《龍江頌》。 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龍江頌》上演以后,北京電影制片廠又將這臺戲搬上銀幕,拍成彩色電影,并指定著名導演謝鐵驪來執導這部戲的拍攝。主要演員:李炳淑飾江水英,周云敏飾阿堅伯,李元華飾阿蓮,馬名群飾李志田,孫美華飾盼水媽,劉異龍飾黃國忠。
謝鐵驪在此之前已成功拍攝了彩色電影《智取威虎山》,此次接拍《龍江頌》自然順手不少。他先是讓編創人員到長興島體驗生活,并組織人馬對劇本根據電影需要進行了相應修改。作為一部農村題材的舞臺劇,廣闊的大自然給舞臺置景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京劇中的背景山水相映、稻浪翻卷、景色鮮艷透亮,充滿了生機。然而,要將這些生動鮮亮的背景攝入鏡頭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了掌握色彩拍攝技巧,在拍這部片子之前,攝制組觀看了墨西哥電影《冷酷的心》,從中吸取好的經驗。在拍攝過程中,攝制組針對農村景色在拍攝方面對原舞臺布景做了許多大膽的改動。首先,為了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特點,將舞臺場景向兩側做了延伸,擴充或增加了景物,又增加了前景,并采用色光照明增強景物的氣氛,使景物描寫做到主體突出,層次分明,具有立體感、層次感、縱深感。對色彩的運用,尤其是自然景物中的山、樹、竹、葦、麥田、草地等各種綠色的運用也頗具匠心。不但青山、碧水、綠樹、麥田之間的綠色運用得當,草地遠近綠色也富有層次,色彩豐富協調,環境氣氛明快而又生氣勃勃。在夜景的拍攝上,月夜用色彩來表現,注意各種色澤層次分布,黑白黃綠紅摻和搭配,一改以前黑糊糊的夜景。此外,《龍江頌》在拍攝中講求虛實結合,在保持原劇風格不變的基礎上,采用真的水、煙、風進行置景。原來舞臺上的水是用白綢子來表現的,效果不好,于是導演便換用真水,輔之以疊印技術處理,使之虛化,效果果然非同凡響。在第五場“搶險合攏”一場戲中,為了加強風大浪急、洪水洶涌的場面,導演一上場就用鼓風機吹風,營造出了社員人人爭先上堤搶險的緊張氣氛,真風配以演員那嫻熟的舞蹈,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但這下可苦了演員,李炳淑一張嘴便灌了滿肚子風,唱不下去,但又不能停風。導演于是想出了將唱段放在兩頭,中間括風的辦法,效果果然不錯。與其它樣板戲相比,《龍江頌》一個突出的地方就是它雖然也講了階級斗爭,但其主題卻是宣揚一種集體主義、共產主義和顧全大局的精神,強化集體主義與本位主義的矛盾沖突。這在盛行階級斗爭文藝路線的“文革”中是別具一格的,這就使這部戲有了很強的現實感。如第六場阿堅伯送雞湯一場戲,講的是阿堅伯看到江水英事事走在前頭,處處搶挑重擔,人累瘦了,仍然不肯休息,很是心疼,便做了雞湯大清早給她送去,不巧被為了保護自家田不被水淹而吵上門來的常富發現,指責江水英胳膊肘向外拐,不關心社員疾苦。結果引發了兩人一段關于集體主義與本位主義經典的對白,很是精彩。電影《龍江頌》一收鏡,周總理的秘書便打電話給劇組說是總理要看《龍江頌》電影,叫他們將影片送到大會堂三樓小禮堂。謝鐵驪便趕緊將片子送了過去。當時總理正好會見完外賓,便來到小禮堂,和大家一起觀看,看片過程中總理還不時地點頭。當影片放到“江水英”在大壩上那一段唱詞時,周恩來這時側過頭小聲問身邊的國務院文化組成員、軍代表狄福才:“怎么影片上沒有導演的名字?” 狄福才說:“江青同志不同意突出個人,叫寫集體創作。” 周總理聽了有些不高興:“集體創作?大家看后,連是誰拍的都不知道,應該寫上!” 狄福才連忙解釋說:“總理,這是江青同志規定的,從《智取威虎山》開始定下來的。” 周總理有點生氣的說:“這不是笑話嗎?外國的電影到中國的電影都有創作人員的名字嘛,怎么就樣板戲的電影不寫名字?寫名字就是突出個人了?寫上名字才能有負責精神。不寫名字是說不通的嘛!真是滑稽!” 《龍江頌》收鏡時,江青正在廣州休養。聽說《龍江頌》片子出來了,她立即叫狄福才趕快將片子送來先睹為快。狄福才帶著樣片乘飛機到了廣州??赐昶雍?,江青一改往常愛挑剔的面孔,對影片連連稱贊。沒想到江青審片會這么順,劇組人員也大大松了一口氣,而更令大家高興的是毛主席對《龍江頌》的推崇??梢哉f毛主席對《龍江頌》情有獨鐘。在農村長大的毛主席對農村題材的作品尤其關注。然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已拍的幾部樣板戲卻沒有一部反映農村題材的,毛主席對此也頗有微詞。也正因此,《龍江頌》剛剛殺青,毛主席便急忙調看了電視錄播,并對這部片子大為贊賞。在當時強調階級斗爭的形勢下,毛主席對劇本的修改也作了指示:“黃國忠(階級敵人)不要代表一個,要代表一派?!薄敖Y尾不要慶豐收收場,要開打收場……?!泵飨热挥写酥甘?,劇組便對全劇著手進行修改,但改來改去,六易其稿都覺得不對勁,最后只好還是回到“弘揚共產主義風格”這一主題,以慶豐收收場。好在毛主席對《龍江頌》最為重視的還是體現共產主義風格,他老人家看了五次《龍江頌》,對此也沒說什么,這在樣板戲的演出中也是不多見的。
毛主席對《龍江頌》情有獨鐘,對扮演江水英的李炳淑也是關懷備至。 1972年7月30 日,正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八一建軍節招待會的李炳淑突然接到毛主席身邊一位護士(龍江頌劇組一個導演的胞妹)傳話:“毛主席今晚請你去見他。你參加完晚會,在人民大會堂側門等著,有車來接你?!泵飨右娢遥坷畋缂硬灰?。實際上,李炳淑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成績,與毛主席當年的“留人之恩”是分不開的。那還是1959年夏,年方17歲的李炳淑作為“定向培訓生”從安徽蚌埠來到上海戲曲學校京劇班三年級當插班生,并以其過人的才華和好學精神得到了校長俞振飛和京劇大師言慧珠的贊賞,畢業時決定將李炳淑留校任教,此等好事,李炳淑當然是再高興不過的了。怎奈安徽劇團就是不愿放人,
雙方你來我往爭執不下,居然將“官司”打到了毛主席那里。1960年,毛主席在上海參加會議期間親自將李炳淑和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圣及上海戲曲學校校長俞振飛叫來“斷案”。毛主席一見到李炳淑就說:“小李呀,你很了不起呀!你看看為了你的事,上海和安徽的官司打到我這里來了。好,現在 我把你們各方都請來,你們當面談談吧。”一番交談后,毛主席對曾希圣說:“李炳淑不是安徽的,也不是上海的,是國家的。她是個人才,我們就要培養啰!上海師資力量強,我看就留在上海吧!希圣同志,你就忍痛割愛吧?!泵飨扔写嗽?,曾希圣還能說什么呢。毛主席“一錘定音”,李炳淑的藝術道路也越走越寬。60年代初,她在《楊門女將》中擔綱主演英姿颯爽的穆桂英一炮打響,轟動了滬港兩地。她從心底里感謝毛主席。此次,毛主席親自接見她,李炳淑激動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當她在工作人員帶領下一走進毛主席曾接見尼克松的書房,剛要開口,毛主席便迎上前來,笑著說:“小李啊,我們有好幾年沒見了?!?李炳淑連忙說:“是的,是的,主席這樣忙,還關心我,真感謝您哪! 可惜您沒機會來看我演出。”“看的,我已看了你五次演出的實況電視轉播呢!要說感謝,還得我感謝你和你們劇組,這個戲很好,讓水,不爭水!龍江精神,這是共產主義風格!你們為五億貧下中農演了一個好戲。我們國家將近六億人口,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戲還只有你們龍江頌一個。你們為五億中國農民演了一出好戲??!” 毛主席在這段話里高度肯定和贊揚了《龍江頌》這出戲,并用“讓水,不爭水”五個字高度概括了這出戲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這五個字還揭示了兩個社會的兩種現象:舊社會,農民為了爭奪水源,經常打架斗毆,甚至死人、出人命;但是,在新社會,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們九龍江兩岸的廣大農民,在大災大難面前,互幫互讓互助,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氣象,這就是新時代農民嶄新的精神風貌。所以,毛主席非常高興,親自第一次提出“龍江精神”,并給以高度的肯定和贊揚。至此,發祥于“榜山風格”,發展為“龍江風格”,升華為“龍江精神”。
毛主席邊說邊讓李炳淑坐下,還風趣補充道:“你坐的那個位置就是尼克松坐過的?!彪S后,毛主席與李炳淑拉起了家常,李炳淑向毛主席匯報了自已的工作和生活,毛主席聽了后高興 地說:“看來,你這張‘餅’已經完全成熟了,可以吃了。”李炳淑聽了會心地笑了。原來早在六十年代初,在上海錦江飯店對面的俱樂部舉行的晚會上,毛主席偶然聽到李炳淑的同學喊她“阿炳”,當即幽默地將“炳”和“餅”兩字故意混淆,風趣地對她說:“那你是一張‘餅’羅,你這張‘餅’什么時候能吃???”言下之意你什么時候在藝術上成熟,好為人民服務啊。毛主席十分喜歡京劇,此次交談自然也少不了要李炳淑為他唱一番。他對李炳淑說:“我很愛聽‘娃娃調’的,你就唱一段‘娃娃調’吧!” 李炳淑說:“主席,傳統戲多年不碰了,一時要唱恐怕生疏,您要聽,我就唱一段《紅燈記》里鐵梅唱的‘娃娃調’吧!”。李炳淑一曲唱罷,毛主席又興致勃勃地談起一些傳統戲來,并給她講傳統戲中的歷史故事,還讓身邊的護理員放起了傳統京劇《借東風》《斬黃袍》《游龍戲鳳》的唱片。在談到文藝界情況時,毛主席也流露出對目前文藝現狀的不滿。他說:“現在戲劇,文藝作品少了,百花齊放沒有了?!泵飨脑挓o疑是對江青掌控文藝界樣板戲“一花獨放”的不滿。不知不覺,時間已過了四個小時,毛主席看了看座鐘說:“時間不早了,你回去吧,明天還要排戲呢?!崩畋缯埫飨袝r間到劇場看戲,毛主席笑笑說:“我現在坐在劇場看這么長時間已經吃不消了。只能通過電視看你的戲了。”看到毛主席那步履蹣跚的樣子,李炳淑心里一陣心酸,從心里默默地祝愿老人家健康長壽。
毛主席對李炳淑關懷有加,周總理對李炳淑也很是關心。有一次,周總理在會見出訪團成員時,看到李炳淑,便親切招呼她說:“哦,炳淑同志也來了?!薄澳愕拿\比嚴鳳英好,前些年我太忙,顧不過來,沒能保護她,結果她死了,很可惜!你的機遇比她好。你要好好珍惜?。 ?聽了總理的話,李炳淑心頭一熱,使勁地點了點頭。她知道,周總理之所以說這番話,因為黃梅戲著名演員嚴鳳英和自己都是安徽人,總理看到自已不免想到了嚴鳳英。 1972年秋,彩色電影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在全國公映?!洱埥灐飞涎莺?,周總理還將該劇列為招待外賓的劇目。同年,周總理招待美國總統國家安全助理基辛格率團訪華看的就是《龍江頌》,后來柬埔寨親王西哈努克等許多國家領導人也都先后觀看了這部戲,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1972年3月《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志上發表了《龍江頌》的演出本,這也意味著《龍江頌》已躋身于“樣板戲”之列,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各種地方劇團紛紛效仿、移植演唱革命樣板戲《龍江頌》。
隨著彩色電影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在全國的公開放映,很快風靡全國引起轟動,全國掀起一股看《龍江頌》、唱《龍江頌》、演《龍江頌》的熱潮,各地方劇種紛紛移植演唱《龍江頌》。原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躍進劇團不甘落后,由本團著名作曲家閆明、李石條、張玉照等進行創腔,將這出戲移植成了河北梆子進行演出,并由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張淑敏飾演劇中的主人公江水英。其中“公字閘”這段唱是閆老師與李石條、張玉照三位老師合作的重點唱段,也是戲中的主要唱段。三位老師打破了京、津、冀的界限,充分發揮了河北梆子豐富的唱腔板式,對這段唱進行了精心的創腔。那時的電臺經常播放其中的選段,深受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喜歡,直到現在其中的唱段仍在專業演員和票友戲迷中間傳唱,成為了不可逾越的經典保留唱段。還有1972年,漳州市薌劇團將京劇《龍江頌》移植為薌劇《龍江頌》。1974年3月8日,山西晉劇院在北京二七劇場演出移植的晉劇《龍江頌》。越劇《龍江頌》江水英由越劇旦角流派——金派創立者金采鳳飾演、張國華飾阿堅伯、江秀月飾阿蓮、史濟華飾李志田、張桂鳳飾盼水媽。
潮劇學習移植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潮劇文本全部照搬京劇本。1973年初,汕頭地區潮劇團、潮安潮劇團、澄海潮劇團相繼演出潮劇《龍江頌》。
1972年冬,在“河北省移植革命樣板戲調演”中,影調劇《龍江頌》轟動了省會石家莊市,整個演出過程中掌聲伴著演員的歌唱,此起彼伏,響徹近兩千觀眾的石家莊市第一文化宮。劇中江水英由鄭洪榮飾演、何景田飾阿堅伯、蘇桂英飾阿蓮、王云生飾李志田、張素菊飾盼水媽。
秦腔《龍江頌》主要唱段選,由陜西省寶雞市秦腔劇團《龍江頌》移植演出。
曲劇《龍江頌》選段,由河南省南陽市曲劇團移植演出。
豫劇《龍江頌》選段,1973年由鄭州市豫劇團公演,常香玉的得意弟子、著名生行女演員王希玲主演。
桂劇《龍江頌》選段,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團根據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移植并演出。
移植演唱《龍江頌》的還有河南的豫劇、安徽的黃梅戲、越劇、閩劇、薌劇等等地方戲專業院團,一些學校、廠礦、農村的文宣隊也學唱、學演《龍江頌》的片段。這樣,就把“龍江風格(精神)”的宣傳推向了最高潮,“公而忘私”“舍己為人”“丟卒保車”“無私奉獻”等等內容成為全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
除了這三臺大戲之外,其他文藝創作也方興未艾,碩果滿滿。
薌曲表演唱《榜山風格贊》,創作于1963年5月,作者是龍??h文化館副館長柯振興和龍海薌劇團編劇魏乃聰。
薌曲《榜山風格贊》:領:(七字調)
九龍江水聽使喚,
改道流入九十九灣,
十萬畝田解春旱,
清清流水好播田,
眾:(唱四季調)
布谷鳥催春叫不停,
十萬良田一片青,
百里悠悠長流水,
點點滴滴榜山情!
該節目在龍??h和龍溪地區一些地方演出之外,還于1964年春參加福建省第五屆農村業余文藝匯演,被列為優秀節目。同年6月,該節目由福建省人民出版社發行單行本。
新錦歌說唱《榜山風格贊》,創作于1963年5月,洪永宏作詞,張強作曲。
天旱地不旱,
災年變豐年,
共產主義好風尚,
榜山風格是榜樣。
說的是,
福建龍??h,
背山面海百里平川,
滾滾九龍江橫跨縣境,
灌溉萬頃良田。
自從成立人民公社,
年年豐收,年年增產。
這一年,全縣人民干勁沖天,
決心實現千斤縣,
可就是遇見了百年未有的大旱天。……
該作品參加1964年5月23日至6月8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得到專家和觀眾的好評。作品被選入《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歌曲選》一書。
薌曲表演唱和錦歌彈唱都是龍海地方文化的特色項目,深受龍海人民的喜愛,它們有著非常廣泛的受眾群體,同時,這種體裁的作品大都是短小精悍,短平快,創作相對容易,創作周期比較短,可以說它們是文藝作品中的“快餐”。龍海地區有著豐富的民間戲曲基礎,以錦歌、歌仔戲曲調為演唱形式的說唱在龍海較為普遍,由于錦歌具有民間口頭流傳性,當下題材容易創作和表現,因此堵江和榜山風格被迅速地以這種民間曲藝的形式表現出來。錦歌是龍海特有的文化遺產,明清時期發源于漳州,清光緒年間龍溪縣浦南、九湖一帶有慶賢堂、豐慶堂歌社,以后漳州藝人吸收南曲、十八音的曲調及器樂精華,組織“八吟樂會亭”、“樂吟亭”。民國初“堂”“亭”兩派傳人競相在漳州、龍溪、海澄一帶開館傳播,于 1920 年 前后達到鼎盛狀態。顯然這種民間的曲藝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著民間的純樸和活力。由于其原始的狀態,富于生機的表達方式,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廣為流傳。堵江時龍海委宣傳部就組織當地的文藝工作者以錦歌的方式編寫傳唱,1964 年 6 月結集出版“榜山風格贊”,為與錦歌有著深遠淵源關系的薌劇《碧水贊》的創作做了很好的鋪墊。在龍溪地委宣傳部的組織和支持下,由龍溪薌劇團承擔編劇和演出任務,從而使有著濃厚地方色彩的薌劇在表現“榜山風格”上邁出第一步。
1963年秋天,著名教育家、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葉圣陶先生到漳州訪問,了解了龍海人民抗旱奪豐收和舍己為人、顧全大局的先進事跡,心情非常激動,情不自禁的揮筆賦詩歌頌“榜山風格”:
彌望黃垂禾穗豐,
從知抗旱奏全功。
截流聞說三千道,
引水曾經數十重。
協力同心無反顧,
先人后己見高風。
但聽一語相傳告,
三面紅旗看越紅。
結束語
一種先進的思想一旦深入人心,并被廣大人民所掌握,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創造出無數的歷史奇跡。
1963年,這是一個應該載入史冊的不平凡的年份。
1963年,這是一個在中國現代史上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年份。
這一年,在中國誕生了兩種精神,這兩種精神影響了中國半個世紀,而且還在繼續影響著。
這兩種精神是:(一)以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雷鋒精神”
(二)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顧全大局、舍己為人為核心的“龍江精神”。
雷鋒精神因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而譽滿全國,風靡世界,成為全國人民的精神楷模。
龍江精神因著名詩人郭小川采寫的長篇通訊《旱天不旱地》以及《人民日報》配發的短評《“榜山風格”的光輝》等中央、地方新聞媒體的全方位報道,特別是話劇《龍江頌》和現代京劇樣板戲《龍江頌》等一批文藝作品的成功演出,使龍江精神成為全國人民心中一座偉大的精神豐碑。
五十多年來,雷鋒精神傳承了幾代人,教育了幾代人,激勵了幾代人,成為人們的精神偶像和學習楷模。
五十多年來,龍江精神同樣傳承了幾代人,教育了幾代人,激勵了幾代人,成為人們在處理全局與局部、集體與個人之間利益關系時的精神坐標。
可以說,雷鋒精神和龍江風格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重要內容,都是我們民族、我們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必將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閃耀著璀璨光芒。
龍江風格必將青春永駐、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