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嶺 風 云
林思翔
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鼓嶺,不僅氣候宜人,還是一處綠滿山崖、風光秀美的好地方。難怪20 世紀20 年代中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廬隱,在這里小住一段后依依不舍地說:“我往往想,這種清幽的絕境,如果我能終老于此,可以算是人間第一幸福人了?!?
生態自然、空氣清新的鼓嶺,是福州的東部屏障,是福州通往東部江海的戰略要地。數百年來,鼓嶺屢遭侵略者和邪惡勢力的蹂躪與踐踏。這里的人民富有血性,不甘凌辱,為保衛福州、護衛這片“綠寶盆”,前仆后繼,英勇無畏,譜寫了一頁頁抵御外侮和抗擊邪惡勢力的壯麗篇章, 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硝煙彌漫牛頭寨
在鼓嶺過侖村大坪頂,如今還保留著一座石墻高筑的古寨,寨墻延綿至懸崖邊。因緊靠牛頭崖旁,故名牛頭寨(又名鼓嶺寨)。斑駁的墻體和殘存的石磴路,為我們講述了400 多年前戚繼光將軍在此率部抵御倭寇的往事。
明嘉靖三十年(1551)后,在浙江被戚家軍重創的倭寇突然轉向福建騷擾。他們在福建沿海燒殺搶掠的罪行驚動了朝廷。嘉靖皇帝飛詔浙江總督胡宗憲,命令戚繼光領兵入閩抗倭。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家軍漂亮地打了幾次圍殲戰后,倭寇更加殘暴狡猾,多次采用長途奔襲、聲東擊西戰法,侵犯福州、福清、莆田等地,殘害平民百姓。
戚繼光入閩后及時召集軍人謀士共同商議破倭之法。隨他入閩征戰的湯將軍祖籍福州,他建議戚將軍分兵設伏,在倭寇必經的鼓嶺險要之處修筑關隘駐兵防倭。
鼓嶺與鼓山相連,峰聳嶺峻,古木森森,是福州通往閩東的必經之路。當風塵仆仆的戚家軍趕到鼓嶺時,天色已經昏暗。當地長老舉著火把,連夜陪同湯將軍考察山形地勢。湯將軍到鼓嶺過侖山通往連江的古驛道察看后,認為大坪頂地勢險要,宜于設立關寨拒敵。于是,他連夜造影畫圖,飛報統帥戚繼光。戚繼光接報之后,馳令湯將軍在兩個月內修好關寨以御倭寇。同時, 提出要分兵排布鴛鴦陣,以緩解倭寇翻越鼓嶺進攻福州給北門帶來的壓力。
于是,戚家軍分出兵力三五成組布成鴛鴦陣,在數十里古驛道險要之處,布置了弓箭、火銃等暗器,準備隨時與來犯之敵周旋。同時,又集中兵力在鼓嶺過侖山的山頂修筑軍事要寨。當地山民見戚家軍一心為民守護福州,也紛紛四處動員,邀請鼓山下的鄉親一道上山修寨。他們還積極獻出石頭、木料、磚瓦等修寨材料。不到兩個月時間,一座雄偉壯觀、固若金湯的軍事要塞在過侖山山坪上出現了。山寨居高臨下,扼住驛道咽喉,雄偉的寨墻直逼東邊的牛頭懸崖之上。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初,在福州南部高蓋山綠野寺一帶被戚家軍痛殲后逃出閩江口的倭寇不甘慘敗,又集結人馬,在當年隆冬,從閩東古驛道奔襲福州北門。由數百倭寇組成的偷襲隊伍穿山過澗,銜尾而進。早已埋伏于數十里驛道兩旁的戚家軍小股部隊不斷用弓箭和火銃等兵器殺傷倭寇。但倭寇還是沖出了鴛鴦陣,一直進逼到了鼓嶺過侖山下。那一路受驚、損失不少的倭寇想趁風天雪夜翻越鼓嶺直襲福州時,戚家軍早已得到探報,陳兵牛頭寨,枕戈以待。
只見大坪頂之上,一座雄關巍然屹立在古驛道中。寨門緊閉,高聳的門樓上燈火輝煌,旌旗飛揚。而那倚崖修筑的土石寨墻綿延數里堅如磐石,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關隘。望著戚家軍人聲沸騰的牛頭寨,倭寇軍心大亂,無心戀戰,只得灰溜溜地從古驛道撤退逃到閩安鎮。一路上再遭戚家軍襲擊,又損失了不少人馬。從此,鼓嶺牛頭寨抗倭美名傳揚福州。
如今戰爭烽火早已沒入歷史風煙,人們仍經常來牛頭寨參謁,聽古寨陳墻講述鼓嶺軍民同仇敵愾抗御外侮的往事,緬懷英勇善戰的戚家軍。
戰歌長留別墅間
在鼓嶺宜夏村的一座石墻別墅里,70 多年前曾住著一家美國人,主人叫唐邁克(中文名穆靄仁)。
1940 年,19 歲的穆靄仁還在上大學,機緣巧合中,他獲得一個前往日本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穆靄仁一直對與日本相鄰的中國很感興趣, 于是到日本后,就找機會來了一趟中國。那次中國之行讓他對這個神秘東方古國印象更加深刻, 帶著美好記憶返回美國。
1944 年,對中國念念不忘的穆靄仁選擇了參軍,結果被挑選加入了美國陳納德將軍志愿援華的航空隊,即赫赫有名的飛虎隊,投入抗日反攻階段。穆靄仁中尉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做出貢獻。戰爭結束后,又帶妻子來到中國福建,在一所學校任教。每年夏天全家都上鼓嶺避暑,他愛上了鼓嶺,也與鼓嶺村民結下了友誼,還曾輸血救了村民轎夫的生命。
這位“鼓嶺居民”抗日英雄的芳名,被鐫刻在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的福州抗日志士紀念墻上。受他的感召和影響,其兒孫輩也一直在為傳承中美友誼效力。
在鼓嶺梁厝村柳杉王公園邊,有座二層杉木結構的別墅,門額上掛“大夢書屋”四個大字。這座書屋曾經是海軍名將李世甲的別墅。1936 年,李世甲從萬興洋行購得這座古屋,作為自己的度假別墅。
原籍長樂的李世甲,抗戰期間可是聲名顯赫。13 歲考取煙臺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由于學習勤奮,每試均列前茅。1911 年6 月畢業后在通濟練習艦見習。同年10 月武昌起義爆發,通濟艦響應起義,李世甲隨艦參加光復金陵等戰役。
1937 年抗戰全面爆發,身為海軍少將的李世甲,下令撤除閩江航道標志,征用一批商船、民船和超齡艦艇裝載沙石沉于長門港道,在閩江兩個港道填拋石堆161 堆,阻遏敵艦深入。1939 年6 月,日軍侵占閩江口外的川石島,與長門要塞對峙,李世甲加緊在重要港道布雷,增設輔助封鎖線,嚴加戒備。
1941 年4 月19 日,日本海陸空軍大舉進犯福州,日艦猛攻長門。李世甲率駐閩海軍在馬尾、長門地區與敵戰斗,傷亡頗多,長門、馬尾相繼棄守。4 月20 日福州淪陷,李世甲轉移至鼓嶺地區,被圍困兩晝夜。突圍后,移駐古田水口。是年5 月,任閩江江防司令,仍兼海軍陸戰隊旅長。9 月1 日,福州的日軍開始撤退,李世甲率隊隨即收復馬尾、長門。1944 年9 月日軍再度進犯福州,李世甲率部抵抗,在長門至嶺頭之間作戰七晝夜,后因大北嶺陸軍主陣地被攻破, 乃奉命撤退,布防于桐口、白沙一帶,繼續與敵周旋,大小戰斗共數十次。
1945 年5 月,日本準備撤退,李世甲率海軍陸戰隊與陸軍八十師分三路進迫福州。福州收復后又收復馬尾、長門。8 月,日本無條件投降, 李世甲作為接收專員,負責接收廈門和臺灣的日偽海軍。1949 年8 月初,李世甲攜妻兒前往廈門, 準備赴臺灣。旋聞海軍前輩薩鎮冰、陳紹寬等人沒去臺灣,遂于8 月15 日返回福州,于1970 年4 月病逝。
穆靄仁居所、李世甲故居,兩座別墅見證了一段中外人士勠力同心抗擊侵略者的光輝史實。
暗流涌動大洋坪
在鼓嶺宜夏村大洋坪,有一座石墻圍起來的二層石屋,屋前的空坪上散落著石鼓、石桌、石凳、石磨、石臼以及零星的石板條,還有一面鐫刻英文的石條路牌。屋內擺放著打石、雕刻用的鑿、鉗、錘、鐵盤等工具??吹贸鰜?,這是一戶打石人家。當地朋友介紹說,這就是解放戰爭時期閩浙贛游擊隊在鼓嶺聯絡站舊址,主人是石匠劉慈幀。
劉慈楨,原本姓林,1905 年生,永泰人。他長期在鼓嶺以打石謀生,后入贅劉家,與劉家二女兒劉福弟成親,改為劉慈幀。1945 年的一天,劉慈幀在干完活回家的路上,遇見一位身穿灰色長衫、頭戴禮帽、手持竹杖的中年男人向他問路。這位說是找洋人談生意的商人,自稱“老李”。這個“老李”就是當時閩浙贛游擊隊負責人林白?!袄侠睢迸c劉慈幀攀談起來,并拿了一塊大洋定做一對石料鎮紙。
說話間,老李從衣衫內袋掏出一張字條,遞給劉慈幀,叫他刻在鎮紙上。字條上寫著:“終當力卷滄溟水,來作人間十日霖?!眲⒋葞幻骱x,老李笑而不答。劉慈幀忙拿著這字條走到院子里,給孩子姑媽劉淑瑜看,姑媽是個有文化的人,她明白這是宋代詩人王令的詩句,語出其詩《龍池》,意思是久旱盼甘霖,愿為其赴湯蹈火的意思。她隱約覺察到字里行間有為大眾謀幸福之意,但沒有說,只是聲稱山里近日有老虎,讓劉慈幀送老李上山。暗中叮囑劉慈幀,老李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多問。
從此,劉慈幀在鐵錘柄上鑿了一個空隙,接上錘頭,放在平日干活背的棕包里,開始為我黨地下工作者傳遞消息。他主要負責聯系東嶺上的游擊隊。
一天夜里,窗外忽聞狗叫,劉慈幀急忙穿衣開窗,窗外什么也沒有。他不放心,就起來到狗窩旁細瞧,只見狗窩頂上的稻草叢里,夾雜著一根紅色紙卷,他趕忙抽出紙卷回屋。這便是劉慈幀傳遞的第一份情報。
一晃就到了1947 年,兩年來,在中共閩江工委的組織領導下,城市干部、黨員不停地走進大山,發展了許多游擊隊員,他們星羅棋布地分散在福州周邊各縣。這期間,劉慈幀做了許多工作,也經歷了許多。為使游擊隊同志在緊急情況下便于撤離,他不惜“破相壞風水”,在自家廳堂正面墻體上砸開個穿堂小門,直通后山,平時則用立柜擋著。游擊隊時不時就在其后山石坑開會。
1948 年3 月中旬,由于叛徒出賣,一批地下黨員被捕。一日晚間,劉文耀拖著疲憊的身體敲開劉慈幀家的門,他渾身泥濘,草草吃了飯, 胡亂洗了臉就睡了。沒多久,村里甲長楊道金便來到劉慈幀家,一腳踢開房門,把還在睡夢中的孩子們嚇得哇哇大哭。這伙人把屋子上下搜了個遍,沒發現什么。
原來劉慈幀這一普通農家居所的樓上暗藏秘密。孩子姑媽劉淑瑜住的小閣樓里,床底下有個暗格,至少可藏進去一個成年人。每次劉文耀獨自留宿的時候,只要山里遠遠有狗的急叫聲, 家人就會馬上把床上的草甸子一掀,木板翻開, 讓劉文耀躲進去。因為是閨房,一般沒有男人出入,不會被發覺。劉淑瑜閣樓里有許多書籍,還有圣經。甲長楊道金來劉家搜查時,還從閣樓里搜到一本英文書。劉慈幀夫婦不知這是一本什么書,也不知是從哪里弄來的。后來劉淑瑜告訴他們,那本書
叫《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1948 年4 月,阮英平遇害后,閩浙贛省委嚴查城工部,作為城工部負責人的林白受到牽連。他只能在自己設置的幾個地下聯絡點輪流落腳。一天,林白與劉文耀又來到劉慈幀的石厝。因劉慈幀要帶岳母進城看病,就與林白交代了幾句, 讓他們在屋里待著,并從外面把門鎖上。此時, 在外面雞舍里放哨的游擊隊員出來透氣,正好被盯梢的楊道金看到。于是楊回去帶了人馬趕來, 欲抓游擊隊員。林白與劉文耀以最快速度從后門上了后山。當劉慈幀一家從城里回來時,雞舍已被燒毀,正冒著青煙,家里人去樓空,這天是他們最后一次見面。聯絡站的任務也就從此中止了。
70 多年過去了,當年為革命勝利做出貢獻的林白、劉文耀以及劉慈幀等人都已離世。但人們永遠忘不了這“紅色前哨”,忘不了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革命者。如今,經過修復的古厝,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綠樹拱衛,四季常青, 為人們講述著革命者激情燃燒的風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