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與岑兜祖居
楊國棟
仰望偉人,如同仰望熠熠閃光的明朗星空。
多年前,在一個風清氣爽的秋夜,我站在福州澳門路林則徐紀念館前仰望星空時,就有這種感覺。研讀中年乃至晚年的少穆,我的心情總是悲涼的。原因是,中晚年的少穆總是懷著深秋似的悲情在布滿陰霾的朝野間行走。暮氣與肅穆總像陰魂似地纏繞著他那極度疲憊的身心……在他身上,我深刻地讀到了因儒家文化潤澤浸淫后的少穆之鮮活形象——那里有太多太多他對國家的忠誠、對風雨飄搖之下民族生死存亡的擔當,以及對于末世大廈將傾的全力拯挽!
福清市??阪傖荡辶质现ъ?/span>
許多年后,我有幸走進福清,走進了??阪偟尼荡?。岑兜在林則徐生存的那個年代叫杞店。在林氏宗祠一位年邁會長的帶領下,我們一行走進林則徐的祖居參觀,這才知道原來這里是林則徐先人居住的村子。
林則徐祖居坐落于黃螺山下??赡苁堑貏葺^低的原因,也可能是近年農村新房建得較高的原因,我們一行站立在林則徐祖居前面,無法見到黃螺山的些微景觀,倒是祖居前方的那顆枝繁葉茂的大榕樹,在冬日的蒼茫暮色中依然蒼翠欲滴,將濃綠的色彩穿透灰蒙迷離的天空,顯現出百年老榕的盎然春意和無限活力。
林則徐祖居坐北朝南,原為兩進懸山頂土木混合結構。現已重修的林則徐祖居仿原樣式,磚混結構,呈盒式長方形,既無園林式的曲徑通幽,也無閩派建筑那樣的雕梁飛檐。從祖居的大門進去,中間是天井,兩邊是耳房,從天井拾級而上是中堂。中堂里,安放著林則徐雕像,并有毛澤東手書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四首中之一、之三)的影印件,還有江澤民的題詞:“林則徐的愛國主義精神永垂不朽”影印件。誦讀之,一股浩然正氣充盈胸間。中堂兩側的臥室里,有介紹林則徐生平事跡的書籍。天井右側豎立著石碑,上面記載著林氏26代孫林厚云曾獨資修建林家祖居的碑文。應當說,1998年海內外族親的集資重修,是在林則徐祖居原址上的一次恢復重建。
卷帙浩繁的《福清岑兜林氏族譜》對林則徐的先祖有這樣的記載:“林氏出自黃帝、成湯世胄。商王子比干,直諫死于紂。周武王伐紂,旌表比干忠烈,賜其子泉林姓,易名堅,拜為大夫,食采清河,移封博陵。如今子孫繁盛,布滿宇內……后隨晉王南渡,輔佐東晉元帝登基建康(今南京)。明帝泰寧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入閩,任晉安(今福州)郡守,遷居晉安,為閩林始祖?!焙髞硪驗楣俜焦珓招枰?,閩林16世祖披公于公元583年由晉安遷居莆田。由于披公夫人鄭氏、陳氏、朱氏生九子,官皆州牧,世譽“九牧林家”。由此可見,林則徐為“九牧林家”之后,當屬無疑。到了宋末乾道年間(約1170年),林則徐的先人由莆田澄渚遷居福清縣杞店(即今海口鎮岑兜村)。到了清朝初年,閩林17世孫林學弢(即林則徐五世祖)為避倭患,帶著他這一脈子孫又遷居回到福州(當時叫侯官)。林則徐出生在侯官(今福州),也就當屬無疑。
與林則徐中老年生命底色的悲情色調所不同的是,他的青少年充滿了父愛、情愛和歡樂。父親林賓日是一位老秀才,在民間的最底層做了多年的教書先生。父親很早就發現林則徐天資聰穎、才思敏捷的稟賦,在林則徐4歲時就對他身傳口授,教他吟誦古典詩詞……應該說,豁達開朗的父親是林則徐最早最好的啟蒙老師。父子倆不分寒暑晝夜研讀詩書,有時甚至通宵達旦。正是在慈善祥和的父親諄諄教導下,聰慧的林則徐得以完成最初學業,并在7歲時就以“童年擅文”而聞名鄉里,這為他日后走上科考之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父親林賓日與林則徐的快樂歡暢,不僅在一個嘔心瀝血的教誨和另一個虔誠躬耕苦讀的時光里度過,也是在天真優雅的童趣中穿行。據《福清市岑兜林氏族譜》記載,有一次,林賓日帶林則徐回到故鄉,鄉里一位名士想試一試林則徐的才智,念了一句“鴨母無鞋空洗腳”,叫少年林則徐限時應答。林則徐略加思索就應聲對答道:“雞公有鬢不梳頭”,人們聽后無不拍手稱贊。還有一次,是在福州郊外,老師帶領一批學童游鼓山絕頂峰,極目四望,一時興起,出“山”和“?!倍?,叫學童們各做一對七言聯句。當其他學童還在冥思苦想時,林則徐卻馬上報告老師說,我有了,于是當眾吟誦道:“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師生們個個拍手叫絕。
父親林賓日對林則徐的慈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6歲那年,林則徐應童子試。父親怕林則徐年幼走不了遠路,就讓他騎在自己的肩上。進考場時,主考官想對林則徐戲弄一番,出上聯要他應對,答得上來就進考場應試,答不上來就退場。主考官的上聯是:“以父作馬”,這樣的對子不僅難答,也使其父林賓日尷尬。然而騎在父親肩上的林則徐卻不害怕,他眼珠一轉,就從容應對道:“望子成龍”。既對得恰到好處,又為自己的父親解了圍。
從這些極富童真童趣的故事里,我分明看見一個才思敏捷、聰穎過人,又歡快愉悅的少年林則徐形象。鄉人當年之所以贊譽林則徐是“神童”,就因為他的智力超常,學識高于同齡人。
在林則徐所處的清朝中晚期,按照封建科舉制度規定:無論考秀才、考舉人,還是考進士,都必須以先祖所入的宗祠名義報考,不然就會被視為“沒籍仔”,如同當今社會沒有戶籍的“黑戶仔”一樣,不能參加科考。由于林則徐的五世祖林學弢遷居侯官(今福州)后,并沒有在福州另建林氏支祠,還一直保留著老家福清岑兜村的祖居,以備家人回老家省親祭祖居住。這樣,在林則徐19歲那年參加舉人應試的時候,就只能以福清岑兜村林氏宗祠的名義報考。由于林則徐準備充分,應試得當,對答如流,便于清嘉慶九年(1804年)中了舉人,可謂光宗耀祖。
林氏一族既是名門望族,自然崇尚進儒林園讀圣賢書的后生。這樣,林則徐按照當時的民俗,必須在中舉后榮歸故里一趟,彰顯宗族榮耀。他先是參加了地方官為中舉者舉辦的鹿鳴宴會,而后,在父母的敦促下,林則徐娶了鄭淑卿為妻。新婚宴爾,林則徐就遵囑帶著新婚妻子鄭淑卿回到福清岑兜村林氏宗祠拜祖,既是彰顯學子的榮耀,也為報答祖上的蔭庇之情。拜祖之余,他騎著高頭大馬攜著妻子鄭淑卿游歷了讓他很早就牽掛和向往的石竹山,尤其走進了離他祖居不遠的宋代龍江橋,他向妻子描述了福清的母親河龍江是怎樣穿城而過,流到海口,又要從這??趨R進波濤洶涌的蔚藍色大海……妻子鄭淑卿仔細聆聽,并以嬌羞矜持的微笑給了林則徐無與倫比的情愛,這顯然是人世間最純潔最美好的情感交流。是的,這樣的情感,伴隨林則徐和鄭淑卿的一生。
7年之后的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考中進士,之后殿試高居第二甲第四名,從此踏上官宦之路。上任之前,林則徐按照鄉規民約,回到福清??卺盗质献婢?,將他“進士出身”的牌匾和皇帝賜予的鑲嵌金字“福壽”的牌匾送到林氏祖祠懸掛,以示光宗耀祖。筆者在參觀林氏祖祠的時候,看見了祠內中堂懸掛著“福壽”的紅匾,也看到林則徐與其子林汝舟、曾孫林炳章等人的“進士”榮匾。
這次林則徐回到故里,還到不遠處的彌勒佛巖游玩。他對彌勒佛旁的戚繼光指揮官軍剿滅倭寇的寺廟遺址產生濃厚興趣。其實在福州,林則徐就曾多次登臨于山瞻仰戚公祠,對當年戚繼光抗倭事跡欽佩不已。遙想當年,福建邵武人李綱主持北宋末年的“東京保衛戰”獲得勝利,大長漢人志氣大滅金人威風,使得林則徐無比向往并立志仿效。還有那個愛國民族英雄岳飛和保衛大明江山功勛卓著的于謙,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我想,1839年林則徐之所以敢于大膽地跟英國人叫板,敢于大批量地銷毀鴉片,跟他青年時代崇尚愛國民族英雄有著很大的關系,也因為一場“鴉片戰爭”爆發,帶著悲情、悲憫和悲壯色調的林則徐,成為如岳飛、戚繼光似的民族英雄!
現存的《岑兜林氏族規》,有如下的行為準則:“守國法、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重祭祀、修先塋、務正業、敬師賢、正人倫、勤課讀、謹交友、慎婚配?!爆F存的《岑兜林氏祖訓》也有這樣的記載:“國法當守、族約當遵、師尊當敬、祠墓當崇、宗族當睦、譜牒當重、處世當明、職業當勤……”我想,林則徐日后出道做官13省,為人一向直率剛正,敢于擔當,與他幼年、少年、青年時期接受族規、祖訓、家訓教育潤澤不無關系。
林則徐與祖居宗祠的情感,延伸到他的后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則徐的大兒子林汝舟考中戊戌科進士,殿試位列第二甲第六名。林則徐要林汝舟如他一樣,回到福清岑兜故里的宗祠和祖居拜謁。他還交代兒子,代他向岑兜村的林氏叔伯姑嬸問候。
從林則徐祖居出來,我們來到林氏宗祠。據說,1958年秋天,一場原因不明的大火將林氏宗祠焚燒,文物古跡、神牌尊位和榮譽巨匾毀于一旦,頹垣殘壁,慘不忍睹。1998年初,族人集資30萬元、僑賢林紹良捐資15萬元,在原址上重建林氏宗祠。
在岑兜林氏宗祠內,我在兩根對稱的梁柱上讀到了世人皆知的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林則徐當年作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寫下的名聯,在中國乃至世界流行。前些年,福州市將該聯的上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城市精神廣而推之。福建省后來也將“海納百川”作為“福建精神”四句中的一句。可見,林則徐的精神至今依然在滋潤八閩大地上子民的心靈。
還是在這個林氏宗祠里,我讀到了同樣著名的兩句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遙想當年,林則徐帶頭禁煙,雖遏制住英國煙販,但由于英國人對道光皇帝施壓,致使林則徐被貶。后來欽差大臣琦善在廣東被英軍打敗,皇帝反倒怪罪于林則徐,于是再次將林則徐革職,流放新疆伊犁。林則徐將痛苦和悲憤咬碎后吞進肚里。就在前往伊犁的途中,遇到黃河在河南開封祥符決口。朝廷一道指令下來,林則徐“戴罪立功”赴河南治理水患。
林則徐再次上了工地治河。他的手腳上還有叮當作響的沉重鐐銬,他的內心還有厚重的傷疤。然而他一笑了之。他認為只要朝廷和皇上還記得他起用他,他就還有為國效力為民辦事的機會。身陷囚牢算得了什么?占有做事平臺才可能展示才華創造業績。他到底是位治河高手,只用了兩三個月就將黃河之河南段成功治理。竣工后,林則徐主動叫來衙役給他戴上鐐銬,啟程仍戍伊犁。就是在這次赴戍途中,當他在與妻子鄭淑卿于古城西安告別時,滿懷悲情與熱血寫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詩: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林則徐的后人將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詩中最經典的兩句刻在宗祠的梁柱之上。我理解,這既是對一代偉人的頌揚,也是對后代子孫的激勵。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福清》;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