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閩宰輔翁承贊
黃文山
唐朝末年,政治黑暗,經濟凋敝,而藩鎮勢力日益膨脹。尤其是安史之亂后,形勢加劇。在鎮壓黃巢起義的過程中,中央政府進一步削弱,地方軍事勢力則進一步增強。皇帝對藩鎮已完全失去控制力。藩鎮對皇帝需要則利用,無用即不理。為了擴大地盤,奪取權力,各藩鎮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
在時戰時和、力量此消彼長的過程中,李克用、朱全忠、秦宗權等幾家大軍閥的勢力不斷增強,他們吞并了黃河中下游和中原地區的大片土地。但同時,在吳越、閩中、南粵、荊湘等相對偏遠且安定的地方,還存在著一些割據政權。
閩中的王審知政權即是其中的一支。王氏是河南固始縣人,其統領的軍隊亦大部分是原河南光州、安徽壽州的子弟兵。因受秦宗權欺凌,被迫輾轉千里入閩,并據有福建全境。王審知深知百姓承受的戰亂之苦,于是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寬刑薄賦,注重發展生產,所以,在他執政時期閩地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景象。但閩地偏僻,人才匱乏。為了鞏固政權,他大量延攬晚唐流亡人才為其輔佐。
開閩宰輔翁承贊
翁承贊的出現,給王審知帶來意外驚喜。
在唐末眾多官員中,翁承贊不是官階最高、官聲最顯赫的一位,卻是活得最明白的一位。翁承贊是福清人。翁氏為禮樂世家,東南茂族,父翁臣隅,因購田筑宅福唐縣萬安鄉(今福清市新厝鎮漆林村),遂舉家遷往漆林。公元859年,翁承贊出生于此。他自小聰慧,且敏于好學。翁臣隅特建漆林書堂課子。翁承贊作詩云:“人家不必論貧富,唯有讀書聲最高。”“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里是吾家。”(《書齋漫興二首》)充滿了自豪之情。但他的科舉道路卻不平坦。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翁承贊赴長安應試,初考不利,在長安滯留4年。直到乾寧三年(896年)37歲時才考中進士,接著再中博學宏詞科,由于他學識豐富,文辭清麗,朝貴眾口交譽,官職逐步升遷。先任京兆府參軍,后累官秘書郎、右拾遺、戶部員外郎。翁承贊雖在長安為官,卻一直密切關注王氏軍事集團在福建家鄉的動向。天佑元年(904年),翁承贊向昭宗皇帝奏稱,四方戰事連綿,民不聊生,唯福建一境晏然,且忠于朝廷,應予嘉獎升封,以安人心。昭宗準奏,即派翁承贊為冊封史,賜以錦衣,專程到福州,加王審知為檢校太保,封瑯琊王,食邑4000戶。
王審知見翁承贊一表人才,且談吐不凡,頓生愛慕之心,一連數日設宴盛情款待。翁承贊亦感王審知胸襟開闊,賢明謙和。翁承贊完成冊封任務,要回京師述命。王審知親率一班文武大臣,到新豐市堤為他餞行。
新豐市堤在王城外,顧名思義,是一處江堤。但現在洪水已退卻,留下大片沙洲,成為一處新集市。在唐之前,城與市是分開的。城里是王室、官府和駐軍所在地,老百姓大多居住在城外,而集市則在四門城郊。為延攬中原士族來歸,王審知于公元901年營建了羅城,并在城內專門規劃了“三坊七巷”,作為官員和士族的高級住宅區。同時為了提供生活方便,城和市也開始相接。
王審知在釣龍臺設宴。釣龍臺即南臺山,在新豐市堤內。據說,漢時東越王曾在這里釣得白龍,所以稱“釣龍臺”。釣龍臺高臨江渚,登臺遠望,可見堤外沙洲片片,江上漁舟點點。這里歷來是文人墨客游冶之所。后來的米芾曾于此題寫“全閩第一江山”。
翁承贊當即賦詩:“登庸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正是離情傷遠別,忽聞臺旨許重來。此身替與交親好,今日還將簡冊回。爭得長房猶在世,縮教地近釣龍臺。”表達他對閩王的難分難舍之情。這讓王審知十分感動。
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禪讓”,自登帝位,改國號為梁,定都開封。翁承贊被擢升為諫議大夫。這時,王審知為求閩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納貢。朱全忠以禮部侍郎蕭頃為冊封使,冊封王審知為閩王。他知道翁承贊曾經使閩,與王審知有舊交,故命為副使,再次赴閩。
公元909年,翁承贊二度回到福州,目睹人民安居樂業,“江山勝往年”,產生了終老故里的念頭。尤其是這次使閩期間,閩王還特地安排他和蕭頃專程來到漆林老家,聽到漆林書堂依舊書聲瑯瑯,不禁勾起他童年的許多記憶。重返開封后,他每每賦詩,寄托思鄉之情:“微宦淹留鬢已斑,此心長憶舊林泉……”“夜來夢到南臺上,遍看江山勝往年。”詩中流露出濃烈的回歸意緒。
朱全忠為籠絡唐朝舊臣,提升翁承贊為御史大夫,加左散騎常侍。但他看到朱全忠日漸驕恣兇悍,難與為治,而王審知卻能勵精圖治,有賢明之稱,便不再留戀中朝,毅然辭官返里,時年60歲。
翁承贊回閩,王審知大喜過望,即拜他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后又晉爵晉國公,敕曰:“昌乎王道,系彼相才,前鹽鐵副使大中大夫上柱國贈紫金魚袋翁承贊,才冠九流,學窮三古,兩躡青云之梯級,載攀明月之枝條……垂聞望于縉紳之內,走姓名于宇宙之間,錦制衣裳,晝還鄉國……可授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高度評價承贊相才。并將他的出生地鄉名改為“文秀”,里名改為“光賢”,以示榮寵。
翁承贊在為相期間,對王審知整飭吏治、發展經濟等重要措施,都起了襄助的作用。他認為發展教育、培育福建本地人才是興國的第一要務,建議在福州設立供普通百姓子弟入學的“四門學”,“以教閩士之秀者”,在各府縣廣設庠序(學堂),做到府有府學,縣有縣學,鄉村有私塾。他并派人四處搜訪書籍,繕寫刊印,海隅閉塞之民智為之一開,所以時人稱他是“辦學興閩第一人”。他對當時的福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及文化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審知還采納翁承贊的建議,開辟海港、修造海船、招徠海外商賈,以通有無。這些,都使偏處海隅的閩地文化教育和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
王審知以翁承贊為相,不僅發展了閩國的文化、教育和經濟,還吸引了中原人士相率來附,閩地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因病故去,翁承贊為之作墓志銘,傾情稱頌閩王功德。這篇3000多字的墓志銘,不僅文章錦繡,展現了翁承贊的文學才華,同時,全面記述了閩王世系和治閩功績,還描寫了當年閩王冊封大典的盛況,為后人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
王審知去世后,他的幾個兒子為爭權位而自相殘殺。翁承贊苦勸不聽,自感回天乏力,他審時度勢,以年老多病為由毅然辭官,歸隱于閩北建安(今福建建甌)山中。他與僧道交游,與藥鼎仙方為伴。在自家宅旁建掛冠園、狎鷗池,自號“狎鷗翁”,每日觀鳥、寫詩自娛。后唐長興三年(932年),翁承贊病逝,走完他74歲的人生道路。
建水閩山,自茲留下一位智者的足跡,在千年的時光里,在浩渺的史冊中。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福清》;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