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中 芳 華
——訪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的夫人、世界茶聯合會終身名譽理事張曉紅女士
梁茂淦 朱雅秀
“走進茶企遇見茶友,弘揚張老倡導的中國茶禮:儉清和靜。”2024年12月28日,張曉紅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里這樣發布。正值隆冬時節,天氣寒冷,但她的心里卻暖融融的。
這一天,2024年“元泰杯”茶通擂臺賽頒獎典禮在福州左海公園大眾茶館盛大開幕,張曉紅女士應邀前往參加,為獲獎者頒獎并親切合影。“元泰杯”茶通擂臺賽自2007年由茶界泰斗張天福首倡舉辦至今17年來,已打造成為中國紅茶的品牌活動。張天福先生的夫人張曉紅女士,一身黑色連衣裙加紅色流蘇披肩,手捧主辦方送上的鮮花,笑容燦爛,無疑是頒獎現場流動的茶道傳播名片。在接下來兩天的各方茶葉展示交易會上,各種茶品含香綻放,張曉紅女士與茶企、茶人不斷遇見,新知故交促膝長談,品茗論茶,讓張老倡導的“儉清和靜”茶道精神進一步深入人心。
年終歲尾,對于張曉紅女士來說,在氤氳茶香中感受來自茶界的幸福與感動,是辭舊迎新最好的方式,也是紀念張天福先生最好的方式。
一、了不起的茶人,茶里的緣分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張天福先生仙逝已七年多了。對于張曉紅女士來說,這七年,是追思緬懷的七年,是吐納茶香的七年,也是綻放芳華的七年。
走進位于福州市五鳳山莊小區張曉紅女士的家,張天福先生的墨寶“中國茶禮:儉清和靜”躍入眼簾。滿墻的張天福照片,讓人感覺更像是走進了張天福先生紀念館,默默訴說著這位著名茶人不平凡的一生。客廳里的香水百合、玫瑰花、康乃馨等,為這個家增添了幾縷溫馨。
熱情的張曉紅女士泡開一杯產自1990年的老茶,裊騰茶香中,品味著質樸的茶韻,張曉紅打開了話匣子,那些難忘的時光與往事朝我們緩緩走來。
“他很了不起,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回顧兩人的初識,張曉紅說。
張天福祖籍福建閩清,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醫世家,1932年畢業于金陵大學農學院,是著名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中國近現代十大茶葉專家之一。他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別是在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創制制茶機械、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成就斐然,對福建省茶業的復興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晚年致力于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倡導,精研中國茶學,探究中國茶道、茶禮,提倡“儉、清、和、靜”的中國茶文化精神,被中國茶葉學會授予“中國茶葉奉獻獎”,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堪稱國寶級的專家,被尊為中國茶界泰斗。
張天福經歷了中國茶事變遷發展的百年風雨滄桑,將畢生的精力傾注在茶業上,自己晚年的感情生活卻曾一度空白。1991年原配夫人去世后的18年間,他拒絕了許多領導、親戚的介紹,過著孤獨清苦的生活,直到張曉紅走進他的生命里。
說起來,二張相識,因茶而結緣。
張曉紅出生于1952年12月,是江蘇雜技團著名雜技魔術表演藝術家,其前夫凱亞是南京頗負盛名的茶文化學者,愛喝茶愛寫茶文章,因時常發表茶學研究文章而受到張天福的贊賞。由于在茶業研究方面有許多共同語言,兩人經常在電話里探討交流、暢所欲言,成了跨越福建江蘇時空的忘年交。張曉紅常聽凱亞說起福建有個名人茶專家張天福,對他早就大名久仰。在后來的相遇中,他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如今滿墻的照片,都是兩人相識、相知、相守的珍貴鏡頭,總能將張曉紅的思緒帶入難忘的往事。
“這張是我第一次見到張老。”張曉紅指著一張照片說。往事歷歷在目。那是在2005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暨吳覺農紀念館落成典禮上,凱亞與夫人前往參加。在這次活動上張曉紅見到了張天福,被他的學識和風采所折服。活動一結束,想和張天福合影的人很多,凱亞說:“快快快,到張老后面,我幫你照張照片。”懷著敬佩和崇拜之情,張曉紅激動地沖到張天福身后站好,凱亞迅速按下了快門。
“這張,是張老在一次茶事活動上與我的合影。”那次,凱亞和張曉紅應張天福的邀請參加茶事活動,期間,張曉紅表演了一個魔術,變出一副大紅金字對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引得全場喝彩。隨后,張曉紅又表演了頭頂水杯、頂雞蛋、筷子變花束等絕活,將活動氣氛推向高潮。張老非常高興,招手讓張曉紅坐在他身邊,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此后,張曉紅經常隨凱亞在參加福建、江蘇、上海等地的會議、活動中與張老不期然相遇,兩家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時有來往。每次,她就像粉絲見到了偶像,熱情地向張天福打招呼問好,與張老合影,張老看到他們也很高興。
2007年,凱亞因病去世。張天福不時打來電話問候并安慰鼓勵,讓黯然度日的張曉紅十分感動。有一天,張曉紅接到了一張茶葉會議邀請函,不由濕了眼眶:先生不在了,茶界還有誰惦記著我、邀請我呢?原來是福建的張天福惦記著江蘇的張曉紅,托人定制了這張邀請函,并親自手寫寄來。
來到福州,張曉紅與凱亞生前的朋友一起拜訪張天福。聊起茶業,聊起生活,聊起前塵過往,兩位同樣孤獨的人,仿佛久別重逢,唏噓感慨,有著說不完的話。離開福州前夕,張天福對張曉紅說:“我們還會再見面的。”張曉紅一路上一直想著這句話,回到了南京。
2008年,98歲的張天福終于在電話中用質樸的語言勇敢表白:“我夫人去世十幾年了,我一直單身。我想娶你,請你嫁給我。”快百歲的老人要結婚,這可嚇壞了張曉紅,她的心再也不能平靜。過了一段時間,張天福通過電話問候遠在南京的張曉紅,張曉紅禮貌地回復問好。電話里,張天福說:“曉紅,你想好了嗎?現在給你三天時間考慮,嫁給我。”張天福以這種方式,大膽地向張曉紅求婚。
放下電話,張曉紅心亂如麻,陷入激烈的思想斗爭。說實話,在她單身的日子里,親朋好友十分關心她,也在熱心地為她牽線搭橋,但她放不下對凱亞的深厚感情,都沒有答應。她欽佩張天福在茶業方面的建樹和一生精研茶學的精神,張天福的深厚情意和對感情生活的執著追求也讓她感動,但自己已年過半百、兩人40多歲的年齡差、來自家庭成員的阻力以及背井離鄉的不舍等,都讓她顧慮重重。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兒子,兒子理性地說:“媽媽,張天福是名人,這個事情你得慎重考慮。照顧名人的任務很重,你的付出會很多,如果你照顧得好了,是段佳話,要是照顧不好,唾沫星子淹死你。媽媽,我不反對,但你得想清楚,做好思想準備。”
張曉紅猶豫不決,輾轉反側,向母親傾訴心中的苦惱。母親慈愛地開了口:“張天福是個了不起的人,也是個重感情的人,他對你的真感情很難得。人的一輩子,能找到這樣的感情,就是福分。你應該到他身邊去,陪伴他,照顧好他。”“可是媽媽,我們這個年紀了,還相差了40多歲,這怎么可以?會被別人說閑話的。”母親笑著說:“這有什么不可以?你看孫中山比宋慶齡大了27歲,年齡差距大的伉儷有很多。世俗的偏見有,只要以誠待人,時間久了,大家自然就理解你了。對你真心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張天福是快百歲的老人,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生活上都需要你,你得把他當嬰兒照顧,當寶貝疼愛。”張曉紅的母親是一名退休教師,年齡比張天福還小了整整20歲,她開闊的胸襟讓張曉紅佩服,聽了母親一番通情達理的勸導,張曉紅豁然開朗。
在母親和兒子的理解支持下,張曉紅放下心頭種種顧慮,終于答應了張天福的求婚。母親送了她一部縫紉機當嫁妝,還幫她收拾了一整套鍋具,囑她用心照顧好老人的生活起居。
2009年12月,張天福和張曉紅在福州登記結婚,2010年2月,張天福和張曉紅的婚禮在福州市香格里拉酒店舉行,在各方賓客、親朋好友的見證和祝福下,100歲的張天福和58歲的張曉紅喜結連理。百歲茶人的婚禮、42歲的年齡差,使這樁婚姻成為爆炸性新聞,轟動了茶界,成為佳話。
二、可愛的老人,兩人交換技藝的“法寶”
婚后的生活,帶著幾許苦澀。外界一些流言蜚語襲來,張曉紅甚至收到了許多匿名來信,說什么的都有,有的說張曉紅是貪圖名利,有的說她是沖著張家財產來的。旁人的不理解和非議,讓張曉紅遭遇了許多白眼和冷遇,但在張老的理解、支持和關愛下,她堅強地頂住了各方壓力。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甜蜜。張天福親昵地稱呼張曉紅為“達令”,愛戀之情溢于言表。相濡以沫間,兩人與茶相伴,簡樸的日子緩緩流淌,閃爍著夕陽的柔輝。
漂亮能干的張曉紅嫁進了張天福家,像一束光照進了張老的生活。對于張天福來說,張曉紅是他的愛人,是精神伴侶,更是知音。每天入睡前張天福總有說不完的話,他訴說自己的學生生涯、工作過往、家庭瑣事……往往到夜深十二點了還沒說夠,張曉紅總是用心聽著,不時寬慰幾句,兩人一起笑、一起嘆息、一起流淚,生命的河流就在這樣的情感交織中緊密交融。
對于張曉紅來說,嫁給張天福,是愛情,更是責任,陪伴老人的責任、照顧老人的責任。張老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家里家外各項瑣碎事務全靠張曉紅張羅。從買菜做飯、一日三餐、搭配健康飲食到為張老洗澡、按摩、理發、洗衣、剪指甲,從去醫院給張老拿藥、安排推拿保健到攙扶張老外出或推著輪椅散心,從陪著張老前往福建各茶區考察籌建七大張天福有機茶基地到陪同張老出行參加省內外各種茶業活動和茶企產銷宣傳等大小事務,張曉紅都義無反顧、一絲不茍地承擔起這份愛的責任。
“他很愛吃我做的菜。”張曉紅自豪地說。
張老生活儉樸,起居很有規律。應張老要求,每天早起張曉紅先給他泡上一壺茶,之后老先生開始看報讀書。一開始,張曉紅擔心空腹喝茶對身體不好,張老腳一蹬一句:“我都喝一百歲了!”讓張曉紅會心一笑。六點半,張老準時吃早餐,早餐的各種雜糧是張曉紅每天騎車到西湖邊上選購的。考慮到張老沒牙,張曉紅就把各種雜糧用攪拌機打碎,混合進雞肉、魚肉等,以保證均衡足夠的營養。經張曉紅精心照顧,張天福保持著良好的身體狀況,精神矍鑠。
張天福和張曉紅
“老人太可愛了。”張曉紅說。張曉紅很愛聽張老給她講各種茶的故事,在張老熏陶下,張曉紅也想學品茶技藝,但這技藝可是兩人互相交換“法寶”學來的。
張天福好奇地問:“你那白紙變鈔票,是怎么變出來的?”
張曉紅笑:“不能講,講了,這個魔術就不值錢了。”
老先生佯裝生氣:“你不講,那我不教你品茶了。”
張曉紅只好投降,將白紙變鈔票的秘密告訴了老先生。
張天福教張曉紅擺開十個茶杯,每個杯子標上號碼,將各種不同的茶一一泡上,先讓張曉紅自己試泡自己品。接著張老教張曉紅如何搖杯、聞香、高沖、出湯等。泡茶的時間有講究,品茶更有講究,張老教張曉紅邊品邊提問:樅味重不重?有沒果香……張曉紅學得很用心,她認真做著筆記,將張老所講授的知識一一記下。在張天福的指導下,張曉紅每天跟著他學習,并將各種知識牢牢記在腦子里。
老先生的好奇心可不小。有次他問:“你那巧打九連環是怎么變出來的?”張曉紅在張老面前麻利地表演了一遍,看得人眼花繚亂,就是不說其中的奧秘。張老又假裝生氣:“你不說,那我也不教你品茶了。”
張曉紅只好又投降:“好吧,我說。”她告訴張老這個戲法的手法怎么進怎么出,張老聽后滿意地笑了,點頭叫張曉紅拿個白碗裝上清水,將喝過的茶渣倒在清水里,再將茶渣挑出一一攤平放在紙巾上,仔細觀察。張天福告訴張曉紅:“永春佛手葉子很大,像癩蛤蟆背。漳平水仙葉子也大,綠心紅鑲邊……”他教張曉紅一一識別永春佛手、漳平水仙、平和白芽奇蘭等,并教授制茶過程。有時張曉紅把各種茶的特征弄錯了,反復問,張天福不厭其煩一一解答,還風趣地說:“把你學雜技的精氣神拿出來。”讓張曉紅倍受鼓舞。張老鼓勵張曉紅多泡、多聞、多看、多練、多品、多識別,他教張曉紅如何從茶葉顏色上辨別茶的新老程度,從茶湯顏色來判斷茶的發酵程度,從氣味、口感上分辨茶的年份……
在張老的悉心教導下,慢慢地,張曉紅掌握了怎么泡茶,如何辨別茶的優劣,如何進行拼配等技術,從最初的茶葉門外漢成了張老的得力助手。張老每次應邀到各地開展有機茶基地建設指導,參加省內外的茶事活動,都攜張曉紅同行,進行各種茶事實踐。鶴發童顏的老人與美麗知性的夫人一起,走遍八閩茶區山山水水,成為了一道動人的風景。
張曉紅由于過去練雜技受過傷,每晚頭痛,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張老說:“這藥不能吃,會上癮。跟我學喝茶。”張曉紅聽張老的,每天跟著學喝茶,學技術。
在 家 品 茗
說也奇怪,喝了半年多茶后,張曉紅的頭不痛了,安眠藥也不用吃了。張曉紅想:也許這就是茶的神奇之處吧。
張天福在享受婚后甜蜜時光的同時,仍時時情牽一生鐘愛的茶業發展。他常和張曉紅念叨,領導這么關心我,要趁有生之年為繁榮茶業做些有意義的事。咱們現在有地方住,自己的房子用不著了,要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張曉紅勸張老,不如把房子捐獻出去,為茶業發展盡一些自己的心意。
2013年3月,張曉紅和張天福一起來到福州市房地產交易中心,辦理捐贈手續,將張天福名下唯一的一處房產捐獻給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兩人一起簽名蓋下手印,相視一笑間,心靈的默契達到了頂點。
三、遠去的達令,永遠的懷念
2017年3月,張老病重,住進了省立醫院。張曉紅日夜守護在病房細心照顧,每天起早貪黑,忙進忙出給張老準備每天的食物和各種營養品,送飯、喂飯、拿藥、喂藥、按摩……整個人瘦了一大圈。然而,精心的守護,還是沒能留住張老。
2017年6月4日,張天福先生逝世,享年108歲,真正活到“茶壽”。
親愛的“達令”遠去了,留給張曉紅的是永遠的懷念。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杯一茶,都讓張曉紅時常想起張天福,那個令人尊敬而又可愛的老先生。在領導的關懷和朋友的關愛、鼓勵下,她慢慢從悲痛中振作起來。2017年11月,應武夷山市政府之約,張曉紅無私地將張老生前的字畫、紫砂壺、藏書等物品捐贈給中國武夷茶博館。在武夷山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上,武夷山市政府領導為張曉紅頒發捐贈證書,并授予她“武夷山榮譽市民”稱號。
張老離世后,張曉紅依然守望著他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用行動不斷踐行人生的價值。她一心投入到茶的工作中,為茶企代言,應邀參加國內外的各種茶事活動,足跡遠至澳洲、香港、臺灣等地。她將每天的生活安排得忙碌而充實,并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活動視頻和圖片,向遠在天堂的張老匯報,向親朋好友們匯報。張老若是泉下有知,定會為她感到高興。
“中國茶禮:儉清和靜。傳播中華茶文化,以茶人精神勤奮拼搏。”春天,張曉紅在武夷山茶企參與制茶勞動體驗,游覽青青茶園,樂在茶區風景里,與朋友們品味新茶、談論茶道,傳播張老“儉清和靜”的茶人精神。“著名臺灣老茶人范增平老師剛下飛機從長樂機場直接叫他的愛徒們開車到家里看我,除驚喜不斷外加感動。范老師是我先生36年前的學生……”久別重逢之際,她與臺灣茶人共同緬懷張老,隔著時空致敬張老。“應邀出席2024年南平市建陽區國際茶日活動。在這次活動中相遇很多領導、院士、茶界精英、制茶大師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在這次活動中,她接受電視臺采訪,認為建陽是中國白茶的發源地,各種見地娓娓道來。“我先生的愛徒不遠萬里從美國回來,專程來看望我這個師母。好多年沒有見面了,彼此都很想念……”“上午,新加坡好友再次來訪……”學生、朋友們的到訪,讓她十分感動,在家中茶桌前品茗聊天,熱情而親切。“親臨現場向老樅王子學習品鑒走水后半成品肉桂與老樅水仙茶。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她在茶前望聞問品,與茶界精英共同學習、品鑒巖茶時的謙虛與專注。“品足武夷剛出爐的半成品茶,后來到文化園創始人的藏館舞刀弄棍過了一把老頑童癮……”她笑稱自己為老頑童,舉著長柄大刀在手上盤旋雜耍,提足定格,令人忍俊不禁。“活出生活的樂趣,舞出人生的精彩,品鑒出茶給人們帶來的美的回想。”一襲紅裙的她,在舞臺前翩翩起舞,像一朵熱烈綻放的茶花……翻閱張曉紅的微信朋友圈,筆者發現,張曉紅的朋友圈幾乎每日更新,豐富多彩,滿滿的正能量,其主題始終離不開一個“茶”字。
2013年12月29日,張天福榮獲“中國夢 中國福”首屆“十大新聞人物特別獎”,張曉紅陪同登臺領獎
是的,茶,始終是張曉紅生活的主題,茶,已經成為張曉紅生活的方式。作為茶界泰斗張天福的夫人,茶,賜予了她太多太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張曉紅積極應邀參加各種茶事活動,與各地茶人交流互動,每到一地,張曉紅就把張天福茶道精神傳播到一地,讓周圍人受益。她拜訪看望張老生前好友,與親朋好友品茶聊天,接待國內外來訪的客人和前來看望她的學生們,精心打理陽臺各種花草等待花開,并每天不忘練習壓腿、倒立、一字馬等功課強身健體。那燦爛如花的笑顏,那由內到外透露的精氣神,那隔屏都能聞到的茶香,那對生活的熱愛熱忱,深深地感染打動著筆者。現年73歲的她,陽光、美麗、自信、優雅、樂觀,一點都不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也刷新了筆者對年齡的認知。
懷著對張天福先生的深深思念,張曉紅知道自己肩負的使命。張天福先生仙逝之后,在張天福茶道精神的支撐下,張曉紅將所有的悲痛與傷懷都化為了樂觀、豁達與堅強,她就像一株行走的茶,以蓬勃的生命力,為積極傳承和發揚光大張天福茶道精神而不遺余力,為推動茶產業進一步發展而不懈努力。2022年,張曉紅被世界茶聯合會授予終身名譽理事稱號。
物換星移為序章,時節如流寄情長。懷著對張天福先生的懷念,在茶的浸潤和歲月的洗煉中,張曉紅把生活過成了茶,過成了花,過成了詩,以自己的方式,綻放著獨有的芳華。
本文根據張曉紅女士口述整理而成,并經其審閱同意。在寫作過程中有幸得到馬照南、馮廷全老師的指點。文章構思之初,參考學習了韋希成老師《一個金陵女子與世紀茶人的邂逅》、刊物《茶緣》以及相關網絡資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文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5年第1期,作者梁茂淦曾任福建省臺辦主任、福建省政協臺港澳委員會副主任;朱雅秀為福建省應急管理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