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2-03 20:50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崖 虎



“帝座倫音”童養河

 

 


 

閩江入海口,一島三面環江一面臨海,如龍口之珠,此即瑯岐島。島上的董氏祠堂高懸一面巨匾,上面“帝座倫音”四字乃明崇禎皇帝所賜,受賜者名叫董養河。福建與中原隔著綿綿群山,自古為蠻夷之地,瑯岐島又處福建邊陲,竟有這樣一面極為榮耀的帝賜之匾,實為奇跡。

關于“帝座倫音”的來歷,未查得相關史料,只有一個故事。說董養河自小聰明勤奮,詩詞歌賦、經史子集樣樣精通,于明崇禎十五年赴京趕考,卻半途染病,及至京城,已誤考期。一日,董養河在飯館小吃,恰與喬裝察訪的崇禎皇帝同桌。崇禎皇帝見他眉清目秀,文質彬彬,卻又愁眉苦臉,似有苦衷,問知原委后,便試其文才,論及詩文、定國安邦之策。董養河則滿腹經綸,對答如流。崇禎皇帝愛惜其才,便向店家借了紙筆寫了封信,叫董養河把信交給主考官。董養河將信將疑地去碰運氣,果然得以補考。考卷送到金鑾殿,崇禎皇帝展卷一閱,果然字字珠璣,文采絕倫,就揮筆批賜“進士”,并召董養河入宮,御筆題賜“帝座綸音”四字。

董養河的才情卻有文史可據。董養河曾任明戶部主事、員外郎間兵科給事中、九門監督等職,與兵部尚書黃道周為金石之交,唱和詩集《西曹秋思》即為葉廷秀、董養河、黃道周三人所著,均為七律,分上平下韻各三十首。該書初版于董養河逝世五年以后,約為清順治四年左右,即為南明永歷初年。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歷史學博士辛德勇于1993年夏秋之間,在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找到此書。“即南明紹武或永歷時期所梓行。”“雖戔戔小冊,篇幅單薄,連同刻書題記不過二十番,卻是版刻史上南明刻本的重要實物。不管是對于收藏家,還是版刻史研究者,這樣的書籍,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注①)辛德勇教授之所以說“可遇不可求”,是因為南明短暫而動蕩,刊刻印制書籍不多。《西曹秋思》最早著錄于清初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到了乾隆年間纂修《四庫全書》時,僅列為存目。近年印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當事者遍訪海內外公私藏書,也始終未能查找到原刻舊本,只好以北京圖書館收藏的一部清代抄本為底本。辛德勇教授能發現的南明刻本實屬萬幸。

這本詩集名為《西曹秋思》也是有來歷的。所謂“西曹”是刑部的獄訟機構。董養河因兵部尚書黃道周“糾楊嗣昌奪情忤旨勘問”受株連,與黃道周、葉廷秀同在獄中,“欲置極刑,養河處之泰然,日與道周唱和作《西曹秋思》”(注②)。《四庫提要》也有考述:《明史》道周本傳,道周以劾楊嗣昌,貶為江西按察使照磨。久之,江西巡撫解學龍薦所部官,推獎道周備至。大學士魏照乘者,惡道周,擬旨責學龍濫薦。帝發怒,立逮二人下刑部獄,并究黨與,株連工部司務董養河等,戶部主事葉廷秀救之,皆系獄。案道周照磨之貶,在崇禎十一年,后之系獄,史不言何歲,今以此編跋語考之,蓋十四年辛巳也。(注③)

《西曹秋思》作為獄中詩作的刊刻也是古今罕見。以黃道周當時的聲旺,以及董養河的才情,卻因彈劾治罪、株連也是件不可小覷的事件。黃道周彈劾楊嗣昌是事關明末政治的一場斗爭。東林黨人與以魏忠賢為代表的宦官集團斗爭不斷,至魏忠賢被治罪時,楊嗣昌卻為魏忠賢門下的郭鞏開脫,使其免于一死。郭鞏窮兇極惡,東林黨人恨之入骨。楊嗣昌彼有功勛,崇禎皇帝也彼為看重。本來楊嗣昌與東林黨人并無過節,經此一事,成了對立。到了崇禎皇帝任用殿閣大學士時,楊嗣昌也是人選之一。為此,黃道周不顧一切地彈劾楊嗣昌,力阻其入閣,并因此獲罪。董養河當時任工部司務,因日常與黃道周交往密切,也被胡亂指認為所謂“黨與”,牽連入獄。葉廷秀則與黃道周素不相識,只因仗義冒死論救黃道周,也一同入獄。

歷史鉤陳,唯余這冊《西曹秋思》存世,成為研究那段歷史的重要史料。就董養河而言,史上沒有其傳記,據記載:董養河字叔會,閩縣瑯岐鎮下岐村人。董廷欽第四子,少負殊質,帶糧入鼓山閉戶攻讀經史。明崇禎年間,以歲貢特賜進士,授工部司務。后因兵部尚書黃道周事入獄日與道周唱和,遂有《西曹秋思集》。同年,道周起用,養河亦官復原職,進戶部主事,翌年,遷員外郎兼兵科給事中。欽命監督九門、蕪湖鈔關,命下而卒。此書則清楚記述董養河是在崇禎十六年秋,為防守京城,積勞成疾而去世。書中的詩作則可為進一步研究董養河提供更多更有價值資料。

董養河是個有情懷的官員。福建有董氏后裔八支,瑯岐董氏中有個董純永,又稱萬十一公,于南宋紹興年間由河北范陽遷閩海瑯山(即今瑯岐島),居下岐環牛嶼山一帶,迄今已近千載,傳四十一世,有后裔7000余人。董養河屬于二十三世,其父董廷欽字仲恭,號海門,明萬歷七年舉人,官至韻州同知、岳州通判、靖江王長史、南京國子博士,贈奉議大夫。在瑯岐董氏祠堂有一副祠聯是“祖孫五經博士,父子兩廣大夫”,講的是董廷欽、董養河、董謙吉三代聯科的典故。董養河的另三個兄弟董養斌、董養洙、董養泓也讀書成才,均有出仕。董氏詩書傳家,家風嚴正,董廷欽文武雙全,鎮守兩廣,戍邊安民,也曾與閹黨亂增稅賦行為作斗爭。從董養河的詩作中,也可以讀出他的忠正之氣,雖身陷牢獄也不改變。其獄中之作“浮云吹盡雁橫空,影落長江笑我同。再閱燠涼雙闕下,驟驚寵辱一年中。蒼葭秋遠承清露,仄柏峰孤試勁風。惆悵無方辭繳弋,未須悔別舊墻東”。所謂“欲置極刑,養河處之泰然”,可由此詩印證。這樣的詩句并不止此一處,還有“蛟龍浪闊魂頻度,兕虎風凄道自容。”“莫為陸沈相對泣,荒園尤有未凋松。”“樂為晨夕相憐伴,忘在風滔未見書。”“歸夢欲成還坐起,貝龕添取百合薰。”等等,比比皆是,既表現了他的氣節,又表達了他對公道正義的信心。

董養河更是個浪漫的詩人。作為世家子弟,董養河從小飽讀詩書,詩人的浪漫情懷也在他的詩句中展露無遺。諸如“于今履虎平平爾,鼻鼾如雷何所思。”“拋卻魚竿礪女磯,秋風誰為搗寒衣。”“底事衰年輕一擲,到家羞說舌尤存。”“看呼五白賒豪客,聽撫孤桐見古人。”“腰骨伸來仍傲菊,頭皮留得未慚山。”可見在獄中董養河仍不改當初與崇禎皇帝同桌小吃時的詩家風范。據說正是他們在獄中的豁達無妄,才使得崇禎皇帝改變對他們的看法,不認為他們是因用心不良而彈劾,讓他們復職。

董養河本為忠正之人,最終“為防守京城,積勞成疾而去世”。可惜他身處明朝頹敗之期,空負一腔熱血,滿腹經綸。在南明灰飛煙滅之機,有關董養河的史料的零碎殘缺也就成了自然之象了。但不管史料如何,有詩為證,董養河曾號稱“閩中七君子”,其詩作也流傳甚廣,除《西曹秋思》的30首詩作之外,又找到另外的7首。《四庫全書總目》在存目書籍中另著錄有董養河著《羅溪閣韻語》(無卷數),為未刊殘稿。另外又找到董養河寫伏虎巖的詩“盤跚絕磴入云斜,架壑危欄霧晝遮。千尺龍湫吹老樹,半空虹板踏幽花。仙姬雜佩娟留月,詞客芳樽細醮霞。坐臥定疑三島上,何須更覓葛洪砂。”寫瑯岐天竺寺的詩“惟有溪山不厭看,羅溪招友又攜男。罾蛟澗底鱗鱗動,石語峰頭片片堪。銀瀑洗毫穿海怒,綠蕉裁槀入霜酣。廿年復聽連林雨,愁說云深似舊庵。”可能是董養河受父命到瑯岐羅溪天竺寺與永福黃文煥一起讀書時所寫。

董養河的詩歌才情,當居黃道周之上,黃道周在《西曹秋思》中的詩作大都是和詩,因此,書中三人排序,黃道周排在董養河之后。黃道周的資歷與年齡比董養河要深許多、大許多,其親密交往當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董養河之父董廷欽與黃道周有共同的反對閹黨的政治傾向;二是董養河的才情深得黃道周的賞識,日常之中,少不得切磋討教。董養河的詩,文詞優美,用典恰當,縱橫自如,險絕齊整;其意境,情景開闊,脫俗高蹈,節奏律動,氣韻暢達。閱讀他的詩作,完全可以感知他的豪邁與睿智,曠達與嚴謹。可惜董養河生不逢時,前有閹黨作亂,后遇國祚衰敗,否則,必有一番大作為。

2000年至2008年,我有幸在瑯岐工作,也多次到董養河經常盤桓的牛嶼山、羅溪、天竺寺等地,當時沒有細考董養河的生平著述,僅粗略知道史有其人。這次,因為此文,才廣搜相關材料,雖然不多,卻也大體上有了董養河的整體形象。收筆之際,不免感慨。一個人的人生并無多少可以自我操控之處,歷史一頁一頁翻過,個體難免隨波逐流,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犧牲,得失之間,唯有用公正、歷史、客觀、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去其表象,得其精神,方可理智的忍耐,熱情的生活。

至此,又想到老子的“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確實精妙!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馬尾》)

 

注:

①記南明刻本《西曹秋思》——并發黃道周彈劾楊嗣昌事件之覆,《燕京學報》新第18期,2005年。

②《瑯岐島風采》第228頁,楊東漢著,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③《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三總集類存目第1762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

④董養河生卒等時間不詳,相關資料互有出入,無從考據,或引用,或省略。暫此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