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為民的辛亥革命老人劉通
黃文山
1940年,陳儀主政福建,成立“公沽局”,對糧食實行專賣。糧食公沽開始實行后,各縣嚴禁米糧出境,福州并禁鄉米進城,凡隨身攜帶糧品者,不論是親戚贈送的粉干、魚丸乃至地瓜,沿途警察均可搜查沒收。可是公沽局成立僅一個月,由于米源枯竭,市面上便無米供應。奸商們乘機囤積居奇,抬高米價,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不少民眾只能以蔬菜充饑。往日十分便宜的蜆子,也成了餐桌上的珍品。而入室偷盜甚至大街上搶劫之事也時有發生。福州駐軍第100軍軍長兼福州警備司令陳琪為維持治安,召集連江、羅源、長樂三縣縣長和福州紳商各界代表在福州商會開會,責令上述三縣縣長采購雜糧救急。并決定派長樂籍居福州的陳薪野攜款先往長樂采購地瓜米。結果地瓜米尚未運到,福州已經淪陷。
1941年4月中旬,日寇進犯福建沿海,21日晨攻占福州。大批福州難民隨內遷的政府機關逃到南平、永安。十數萬難民的一下涌入,使得當地原本勉強的糧食供應,陡然緊張。
此時糧荒已蔓延至全省,南平、永安、龍巖到處告急。糧鋪紛紛關門,黑市上米珠薪桂。永定、上杭餓殍載道;南平許多鄉民只能吃草根、樹皮度日。
正在重慶任立法委員的劉通,得到福建家鄉鬧糧荒的消息,心急如焚。他接連給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寫信,告知福建嚴重缺糧的實情,請求中央賑濟委員會發放賑濟款,派專員到福建救災。他并表示自己愿意擔任這一項工作。得到批準后,劉通與何公敢、秦望山三位閩籍要員立即動身。他們先飛桂林,而后改乘火車往湖南衡陽,又從衡陽坐汽車至江西泰和。江西省政府已遷到這里。他們需要購買江西的大米,運往福建賑災。經過疏通,江西省政府同意他們在贛東的光澤(當時屬江西管轄)一帶采購糧食,由水路運入福建。
劉通等人馬上趕到光澤,拿著江西省政府的批條派人到四鄉購糧,同時找來閩清船幫代表陳作舟等會商運糧事宜。因為閩江上游富屯溪水急灘險,大船無法行駛,只有船身狹長的閩清鼠船,能夠穿灘過瀬,轉舵自如。因此,閩清船幫撐持起了抗戰期間的閩北水運業務。但鼠船船艙狹小,船上連個座位都安放不了,乘客只能手扒船舷蹲著。為了了解糧船的運載航行狀況,劉通堅持蹲在鼠船上親身體驗了一把船只過灘的情形,這才放心。
此一行,輾轉萬里,千山萬水,辛苦備嘗。但到南平后,參加了中央賑濟委員會和省政府共同召開的賑濟會議,劉通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分別深入到災區各縣視察災情。劉通先來到建甌,這里設有難民收容所和難民生產事業管理處開辦的各種工廠。有人勸劉通不要下基層,因為嚴重缺糧,有些難民情緒激動,怕做出過激行為引來人身危險。劉通微微一笑:只要能了解準確的災情,我個人的安危又算什么。經過實地考察,遍訪災民,劉通掌握了第一手情況,向省政府提出六點賑災實施意見。加之平糶的糧食陸續入閩,糧價迅速下降,人心開始穩定,福建糧荒得到妥善解決。
賑災讓劉通的聲譽大增。災區的人們都在談論著這位做事認真、一絲不茍,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卻又不失威嚴,滿口福州腔但每一通話都句句說在百姓心坎里的政府要員。
劉通,原名劉開通,字泊贏,號漫叟,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出生于瑯岐島的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小天資聰穎,喜聞國家大事,崇慕英雄俠客。據說劉通8歲時還沒有上學,就會以樹枝在沙地上寫“岳飛”的名字。他的叔祖父認為這孩子長大了一定是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于是把他送到私塾讀書。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消息傳來,劉通心中悲憤難平,他聯合了一群小伙伴,終日談論國事,并參加了反清秘密組織“藤山文明社”的活動。劉通還是該社秘密刊物《調查錄》的編輯。不久,“藤山文明社”更名為“漢族獨立會”,組織擴大,目標也更明確了。1907年,孫中山派林斯琛回閩,與鄭祖蔭等人一道在“漢族獨立會”的基礎上,組建“中國同盟會福建支部”。在林斯琛的介紹下,劉通宣誓加入同盟會,并負責福建支部常務工作。同年秋,劉通考入公立福建法政學堂法律科,三年后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經司法考試,獲法官資格,進京等候分配工作??墒蔷驮诩胰藶閯⑼軌蝽樌M入政法界高興的當兒,劉通卻毅然辭去按察司給他委派的“承判官”職務,擔任起《建言報》的主編。
《建言報》是當時福建同盟會與福州立憲派合辦的一份報紙。同盟會福建支部認為,通過辦報,開展革命宣傳,可以更廣泛地發動群眾。而劉通當過《調查錄》的編輯,思想敏銳、文筆尤好,是報紙主編的不二人選。由于經費困難,報社設施極為簡單,人員也非常少。劉通雖名為主編,但實際上是既管行政,也管出版,從組織報道、評論到編排、校對,以至資料的收集保管,全由劉通一人所兼。
經濟拮據的《建言報》根本不可能對外派駐記者,為了解決報紙的消息來源,劉通想了一個好主意。當時的上?!渡陥蟆肥窃诟V莅l行量最大的報紙。《申報》由上海輪船運來,到馬尾港起卸后,再由駁船隨貨物運到福州,等到達訂戶手里時,已是一兩天之后的事情了。劉通便利用了上?!渡陥蟆窂鸟R尾上船運到福州的時間差。這樣,劉通總是先到馬尾港等候,搶先登船獲取報紙,然后乘坐小汽船返回福州。在回福州的路上已選取好可用的消息,回到報社后立馬撰寫文字,編好即送印刷廠。由于新聞性與革命性都極強,《建言報》深受福建各界人士的喜愛。
作為福建同盟會機關鼓吹革命的重要喉舌,《建言報》很快成為福州地區銷量最大的報紙之一。尤其是它敏捷的新聞觸角和犀利的評論文風,加上貼近社會底層,反映民眾心聲,在福州讀者中很有吸引力。
1911年2月間,同盟會準備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派遣福建籍同盟會員林覺民回福建征召同盟會會員前往助戰。3月初,林覺民回到福建。一到福州,林覺民立即在臺江召集林斯琛、劉通等福建同盟會核心成員召開秘密會議。劉通要求到廣州參加起義,但被林覺民婉拒。他認為,辦報鼓吹革命與參加起義一樣重要。劉通應該留下來辦好《建言報》。當林覺民帶領一班福州子弟出征時,劉通和林斯琛等人親自送到馬尾揮淚而別。不幸的是,廣州起義以失敗而告終,林覺民慷慨就義。消息傳來,劉通悲痛欲絕,寫下了“珠江日夕咽哀流,千樹黃花照斗牛;自有精神長不死,獨為種族荷先憂”的感人詩句。后來在其一生中,劉通始終不忘黃花崗烈士,寫了許多祭奠的詩篇,并且為先烈的后人盡己所能。如籌募經費,為烈士修建廬墓和紀念碑;向國民政府請愿,給烈士家屬發放長期固定的撫恤金等。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劉通與彭壽松等人積極響應,他們策動新軍統制孫道仁和許崇智等人秘密舉事,同時部署同盟會及其他革命社團組織起義。
起義當晚,劉通原本負責橋南總機關部的保衛工作,但當他聽到從山腳下南校場傳來的激烈槍聲時,便按捺不住對戰斗的渴望和對學生們的擔憂,冒著危險奔赴南校場。從沒有摸過槍的劉通竟然沖上戰場,毫不猶豫地抓起同伴身邊的手榴彈向清兵連擲三顆。此舉后來在福建同盟會會員中成為一介書生“投筆從戎”的美談。由于事前準備工作充分,各方面的力量得到發動和組織,又爭取到清軍軍警全部起義,所以福州光復順利,戰斗至次日午后即告結束。
11月13日,起義軍民成立閩都督府,劉通被推為福建省參事會議參事員。后來,參事會議改為政務院,劉通又出任政務院秘書長、副院長。
袁世凱一心想將北洋勢力伸入福建,乘福建政局混亂,以查辦案件為由,派前清云貴總督岑春煊來到福建。
岑春煊一向痛恨革命黨人,一到福州即羅織罪名,將福建同盟會負責人林斯琛逮捕入獄。為營救林斯琛,劉通不懼恐嚇,四處奔走,并自告奮勇與黃光弼共同擔任林斯琛的辯護人。在法庭上,劉通、黃光弼引用民國法律條款,據理力爭。致使岑春煊指定的公訴人啞口無言、狼狽不堪。法院最后判林斯琛無罪。
1913年,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招致全國一片反對。劉通、許崇智敦促孫道仁通電反袁護法。不久,護法運動失敗。孫道仁向袁世凱“請罪”。袁世凱密令逮捕鄭祖蔭、劉通、黃展云、嚴漢民等人,各附以罪名,尤其是劉通,被指為“著匪”。劉通時任都督府民政秘書,由于當天不在,躲過一劫。等到晚上回家,聽聞鄭祖蔭被捕消息后,急忙出家門去通知黃展云、嚴漢民等人,隨后自己避入新街林前銘家。后來由林則徐后人出面,請孫道仁向京城方面疏通,才暫免無事。
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將孫道仁調入京城,派海軍總長劉冠雄率北洋軍第七混成旅李厚基部入閩鎮守。劉冠雄抵閩后,立即下令省警察廳解散國民黨福建支部、中國同盟會福建俱樂部、丙午俱樂部以及福州橋南社,追繳全省各地國民黨員證書,禁止國民黨所有活動。劉通等人只好暫避于上海。半個月后,劉通又秘密潛回福州,繼續主持福建革命黨人的各項工作,直到1916年奉孫中山命到廣州。此后,劉通參加了廣州革命軍北伐。革命軍光復福建后,劉通出任省司法委員會主席和高級法院院長。
劉通一貫致力于憲政和民主法制,提出“民主應以民為主”以及成立“聯合政府”等主張。民本思想貫穿于他一生的行動中。新中國成立后,劉通擔任民革福建省主委和省政協副主席等職。他在耄耋之年,仍然盡心盡力為人民工作。1960年,時年81歲的劉通老人在赴九龍江視察災情后,向省政府提出“阻止開荒,大造山林,根治九龍江”的建議,得到很好的采納,至今仍然造福于漳州人民。
1971年,劉通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92歲。一代辛亥革命老人,至此走完他一心為民奮斗不息的歷程。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