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述 慶 傳 略
王曉岳
一
民國前后,風云激蕩,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斗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袁世凱為剪除異己,在民國二年(1913年)三四月間,先后殺害了兩位國之棟梁,一位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和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宋教仁,一位是為革命軍攻占南京立下第一功的林述慶。
1913年3月,中華民國國會大選,在宋教仁的主持經營下,國民黨大獲全勝。宋教仁欲循法國“內閣責任制”的慣例,以黨首身份前往北京組閣,期冀用立憲手段“駕馭袁世凱”。這無異于與虎謀皮,承想,一心復辟帝制的袁世凱豈能善罷甘休。1913年3月20日夜,年方31歲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槍聲破滅了“中國憲政之父”的幻想。
此時,林述慶已是袁世凱的一位幕僚,當聞知對他有知遇之恩的領袖宋教仁被刺的消息后,拍案而起,憤激道:“此仇不報,非大丈夫也!”誓言回江南召舊部反袁。此話為袁世凱所聞。1913年4月10日,袁譴心腹、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邀請林述慶獨赴家宴,暗置鴆酒,將年僅32歲的林述慶毒斃。林述慶罹難與宋教仁遇刺,前后間隔只有20天。在袁世凱的眼中,他稱帝的最大障礙雖是孫(孫中山)、宋(宋教仁)、黃(黃興)、蔡(蔡鍔)四人,但林述慶也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二
雖有“英雄莫問出處”一說,但“出處”往往是英雄人格秉性的源流,有時不得不說。
福州有座舉世聞名的古鎮——閩安鎮,這里是林述慶的出生地。區區一鎮,為何說舉世聞名呢?
其一,閩安鎮位于閩江入海口的北岸,與南岸的金剛腿(山名)形成一道雄奇險峻的天然門戶,古稱閩安門。閩安門之外是寬達1600米的閩江入海口,閩安門之內長達6公里的江面平均只有330米的寬度,因此說閩安鎮是“枕居海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的孫權,隋代大將楊素,晉代農民起義首領孫恩、盧循均是先攻占閩安鎮,而后直取福州城;明嘉靖年間,倭寇4次攻打福州,均被殲于閩安門;清初14年間,鄭成功數度攻占閩安鎮,把此地作為抗清攻臺的一處基地;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的主戰場就在閩安門內外。閩安鎮是腥風血雨的古戰場。
其二,閩安地小廟大。滄海桑田,閩安現在是福州市馬尾區下轄的一個建制村,而唐宋元明清五代均為海防重鎮。唐宋兩朝,閩安鎮是封疆大吏巡檢司衙門的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令正二品武官江夏侯周德興在閩安設都指揮使司;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一品大員范紹祖在閩安鎮設總兵府;清康熙年間,總兵府改稱閩安協臺衙門,統轄閩浙臺三省,其軍事權限相當于現代的大軍區。清代,閩安水師二品以上歷任總兵、副將竟多達88人,閩安鎮籍歷史名人多達170人。閩安鎮不愧藏龍臥虎之地。
其三,閩安鎮西山界(俗稱山邊)駐有水師、陸營官兵及其眷屬7000多人,閩安鎮的江岸(俗稱江邊)住著疍民(對漁民的蔑稱)7000余人。這兩個數字容易理解,軍事重鎮自然兵多,出海捕魚的漁家必居沿海,出海口處更是聚集之地。讓人不解的是,閩安鎮的村東(俗稱村邊),還有7000多客商常住。歷史告訴我們,鄭和七下西洋,部分船隊有六次駐泊閩安,閩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起點。
清光緒七年二月初十(公元1881年4月8日),林述慶出生在閩安鎮西山界軍營眷區之中。其父林耀源是位炮長,馬江海戰時壯烈犧牲,那年林述慶才三歲。隨著年齡漸長,軍營中那種馬革裹尸、赴死報國的氛圍,以及將軍們威風凜凜的形象時刻浸潤著林述慶幼小的心靈,特別是馬江先烈和父輩們不畏強敵、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早讓童年的林述慶刻苦銘心。有一次,他在營區與小伙伴們玩殺敵游戲,林述慶自稱大將軍,騎著竹馬,揮著竹刀,喊著殺死壞蛋的口號,一馬當先沖向“敵營”,那狠勁和氣勢讓看熱鬧的一群官兵都嚇了一跳,紛紛說,這小子有種,腦瓜子又靈,是當大將軍的材料。林述慶的母親也渴望小述慶日后能成英才,也懂得育兒必先求學的道理,無奈丈夫陣亡之后家道中落,只能讓小述慶為一富家放牛。放牧時,小述慶時常趴在私塾學堂的窗臺上偷偷聽老師授課,久而久之,老師起了側隱之心,破例免費收下這位窮學生。
十歲那年,林述慶讀完了《四書》、《五經》。由于清政府腐敗透頂和帝國主義的入侵,農村日益凋敝,林述慶家中生計愈發艱難,他只好輟學去賣燒餅。有一天,林述慶挑著燒餅路過閩安鎮直街小巷,見一紈绔子弟調戲一位年輕姑娘,圍觀者甚眾卻無人出面阻止,林述慶卻挺身而出,忿然喝道:“光天化日,竟敢如此放肆!”此時,林述慶還是個15歲的孩子,比起壯碩的紈绔子弟顯得十分弱小。那紈绔子弟見壞他“好事”的竟然是個半大小子,更壯了賊膽,掄起巴掌把林述慶打得鼻口流血。這下激怒了林述慶,他不顧一切地撲了上去,一頭撞在紈绔子弟的軟腹之上,把惡人撞翻在地。這真是橫的遇上了不要命的。那惡人見這陣勢也就怕了,捂著肚子落荒而逃。圍觀者這時才想起鼓掌叫好。這當是林述慶第一次把正義和無畏付諸實踐。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促使林述慶產生了“扶清滅洋”的報國思想。他毅然投身軍營。由于學習刻苦,睿智過人,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林述慶被選拔進福建武備學堂讀書。林述慶自幼經常接觸做海外貿易的客商,眼界開闊,思想開放,進得省城之前便接受了康梁變法思想。1901年,當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時,林述慶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徹底失望了。是年,他與林森等創建革命團體“福建學生會”,奠定了民主革命的信念。
三
1905年,林述慶從福建武備學堂畢業,任閩江口長門練營督導官。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林述慶為策應武昌起義,是年11月8日率部攻占鎮江,任鎮江都督。短短6年,林述慶從一名基層軍官成長為一方諸侯,就風云際遇來講,乃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然而,就其外因來說,是他有幸結識了歷史節點上的一個個關鍵性人物。
第一位關鍵人物是趙聲(字伯先),他是林述慶的伯樂和引路人。在1911年之前,孫中山領導的以會黨為主要力量的前8次起義都失敗了,之后孫中山“將國內軍事重任畀諸伯先”,趙伯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和黃興領導的武昌起義改由新軍為主要力量。新軍原本是清廷用來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王牌部隊,在趙伯先等革命志士的策動下,逐漸轉變為推翻滿清政府的主力軍。這是趙伯先卓越的歷史貢獻。趙伯先作為新軍的一位杰出革命思想傳播者和軍事指揮員,從江蘇到廣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優秀的中下級軍官,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革命人才群體,其骨干包括在辛亥革命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林述慶、李竟成、冷遹、柏文蔚等。
林述慶在閩安鎮干了不到一年,于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赴江寧(今南京)投奔新軍第九鎮統制、原福建武備學堂總辦徐紹楨。這是他革命征途上拜識的又一位關鍵人物。徐任命林述慶為第17協33標三營管帶,有幸成為第33標統帶趙伯先的直屬部下。他參加了趙伯先組織的秘密革命活動,準備設立革命機關,因事泄未成。在徐紹楨的庇護下,趙伯先辭職脫逃,林述慶調任34標2營管帶,后又改任18協36標一營管帶,駐扎江陰。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由趙伯先介紹,林述慶加入同盟會。徐趙二人為林述慶的成長和發展構筑了一個個階梯。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趙伯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與黃興領導的武昌起義先后爆發,徐紹楨趁機把林述慶的36標調往鎮江與35標會合,扼住南京的門戶。此時的中國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黃興在武昌正策劃新軍第八鎮起義,林述慶正在策動位于長江下游的新軍第九鎮起義。不同的是,第九鎮各級軍官中從上到下都散布著革命黨人,在林述慶的組織下,第九鎮已是革命黨人的大本營,而第八鎮的軍官中幾乎沒有革命力量,這也是日后武昌起義遭受重挫的一個重要原因。徐紹楨對滿清政府的腐敗已是深惡痛絕,在林述慶的勸說下,有心反清,但又前怕狼后怕虎,一時不敢輕舉妄動。徐紹楨的第九鎮司令部駐守南京。南京是明代和太平天國的國都,是江南的心臟。清政府對徐紹楨已有狐疑,所以在南京設有重兵。這里不但有兩江總督張人駿,江南提督后被稱為“辮帥”的張勛,還有統領南京八旗、地位在總督、提督之上的江寧將軍鐵良。這“三座大山”不僅把徐紹楨盯死,而且再三逼迫他清除第九鎮內革命黨人。革命前夕,暗潮涌動,徐紹楨決心難下,兩頭為難。
辛亥革命前夕,宋教仁、陳其美在上海組建同盟會中部總會,宋教仁親任總務干事,這是長江中下游新軍起義的總指揮部。1911年7月,林述慶趕赴上海,拜會了他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兩位人物——宋教仁、陳其美。宋教仁對林述慶頗為賞識,命他為鎮江起義總指揮,并命李竟成、楊邦彥協助林述慶組織策動新軍起義。李竟成是趙伯先的同窗好友,參加過黃花崗起義。楊邦彥在南京二江師范任教時與鎮江同鄉趙伯先結為好友,后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后,楊邦彥被推舉為鎮江城廂自治會議長,在鎮江有較大影響。日后,李、楊二位成為林述慶的左膀右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1月3日上海光復,11月4日杭州光復,11月5日蘇州光復。這種摧枯拉朽般的革命烈火對鎮江的光復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時鎮江軍心民心均已傾向革命黨人。11月8日,鎮江起義。然而,11月7日,鎮江城內的所有商戶都在門前掛起了標志鎮江光復的白旗,這對駐守鎮江的愛新覺羅·載穆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載穆,時年61歲,論輩分是當時皇上的叔叔。他原在山西任守尉,1911年春,被調往風雨飄搖的鎮江,升任副都統。載穆握有駐防旗兵4個營,炮兵1個營,還有巡防營,水師營等1萬余人,而鎮江附近已被林述慶控制的新軍35、36標及34標二營,總共才3000余人。載穆已將山炮、機關炮架到了城墻上,對準了城外的新軍。在這種形勢下,起義新軍若采取強攻戰術,必然遭到重大損失。林述慶認為破江寧需“攻心為上”。他一方面讓響應起義的巡防營閉塞西門、北門,讓起義軍集中于京峴山準備主攻東門、南門,炮臺瞄準載穆的副都統衙門,造成兵臨城下之勢;一方面派李竟成、楊邦彥分頭對載穆守備炮臺的千人巡防營、千人水師營、炮兵營、徐淮巡防營做策反工作,成功地孤立了只有2000多人的駐防旗營。與此同時,林述慶派楊邦彥進城勸降載穆。楊邦彥進城后找來商會、商團領導吳兆恩、于立三等人商量,并于11月8日4時在城廂自治公所召開特別會議,邀請載穆參加。
會上,楊邦彥詳細分析了東南一帶烈火燎原的革命形勢,以及載穆的駐防營已被孤立的現實,力勸載穆投降。載穆心情復雜,討價還價。11月8日晨光曦微之時,林述慶見城內還未有消息傳來,便以鎮江軍政府名義向載穆發出最后通牒。載穆見大勢已去,遂接受投降。
11月8日中午,鎮江城門大開,李竟成率隊先行入城,收繳旗營武器和道、府、縣衙大印。下午1時,林述慶率起義軍分三路,浩浩蕩蕩的開進鎮江城里。百姓們聞訊紛紛涌到街頭,燃放鞭炮,歡慶鎮江和平光復。
11月8日,農歷立冬日,封建帝制在鎮江2000多年的統治宣告結束。11月10日,武昌起義一個月后,鎮江軍政府在舊道臺衙門設立,林述慶被推為都督。
11月8日晚,即鎮江光復的當天,林述慶就接到上海同盟會中部總會關于“立即向周圍地區擴展光復范圍”的電令。林述慶速派李竟成率徐寶山水師營渡江此上,占領揚州,成立了揚州軍政分政府,并傳檄光復泰州、東臺、興化等揚州屬下2州6縣。11月15日,又應淮陰、淮安士紳之請,組成鎮軍支隊占領兩淮之地,使鎮江的革命勢力遍及蘇北大地。
鎮江光復后,林述慶又派人游說鎮江之上的清軍水師起義,“鏡清”“楚觀”等14艘軍艦官兵投向起義軍。林述慶的鎮軍迅速擴張為1.5萬人。
四
鎮江光復前夕,宋教仁、陳其美已策劃組建“江浙聯軍”,最初請徐紹楨任總司令,徐遲遲未作應允。后擬命林述慶任總司令,待攻克鎮江后便直取江寧。那時,張人駿懷疑徐紹楨有異心,故意扶持張勛的江防營,奏請朝廷,募集巡防營12個,“補足”江防營。這樣一來,南京城的舊軍就有1.5萬之眾。張人駿還拉下臉來,威逼徐紹楨第九鎮司令部遷往離南京65華里的秫陵關,將原駐扎在江北浦口的江防營調進了南京城。徐紹楨手下將士難忍這口惡氣,要求突入南京,但徐紹楨仍然猶豫不決,是張勛在關鍵時刻推了他一把:11月4日,張勛派2名滿族軍官以求見為名行刺徐紹楨,卻未得逞。忍無可忍徐紹楨終于決定起義,并自任“江浙聯軍總司令”。林述慶認為徐紹楨是“墻頭草”,又搶了他江浙聯軍總司令的位置,嫌隙因此而起。
此時徐紹楨的第九鎮彈藥匱乏。剛從武昌趕來的革命特使、前第九鎮馬標排長蘇良斌和徐紹楨商議,先截留宋教仁由上海調給林述慶部的彈藥。之后,蘇良斌潛入南京城中,聯絡清軍巡防營、江防營中革命黨人為內應。11月7日,蘇良斌提前在南京城頭發出起義信號,待第九鎮匆忙開拔,趕到南京雨花臺時,城里的革命黨人已經死的死、逃的逃。城中江防營巡防營的清軍吶喊著殺出城來,敵強我弱,又缺乏后援,第九鎮一路潰逃至鎮江。
因徐紹楨截留鎮軍彈藥一事,林述慶怒氣未消,緊閉城門,不讓敗軍入城避險,并宣稱“徐紹楨沒臉見我”。這下驚動了宋教仁、陳其美等革命黨首腦,他們在上海召開緊急會議,一致認為,此刻武漢三鎮告急,南京成了革命成敗之關鍵,徐紹楨既已起義,就必須信任和擁護他。
11月11日,宋教仁、陳其美以滬軍都督府的名義,推薦徐紹楨為江浙聯軍總司令,并號召各路革命軍向鎮江集結。短短10多天,浙軍、蘇軍、滬軍、粵軍,加上第九鎮殘部,徐紹楨掌握了江南革命軍1.4萬將士。
徐紹楨對革命黨的信任十分感激,11月25日,他在鎮江洋務局宣誓就職,發起進攻南京之役。
是時,清提督張勛擔負江寧(南京)防務,所部為清軍勁旅,械精餉足,據守堅城,徐紹楨指揮的江浙聯軍從11月26日到11月30日,進攻屢屢受挫,陳其美便把勝算的籌碼壓在了林述慶的身上。
12月26日,鎮軍共組成3個陸軍支隊、1個海軍支隊參加攻打南京的戰斗。鎮軍兵強馬壯,人數已超過江浙聯軍,主攻方向也是南京守軍的命門——天堡城。林述慶率兩個支隊在長江南岸沿滬寧鐵路西進,李竟成率江北支隊直取六合、浦口,從北面切斷清軍退路,海軍則從江上配合作戰。在11月30日攻取天堡城的決定性戰斗中,浙軍、滬軍配合林述慶的鎮軍主攻,鎮軍“攀藤附葛,猛力沖鋒,戰斗激烈”。鎮軍營長楊韻珂等164位將士壯烈犧牲。30日凌晨,鎮軍連長季遇春率部首先登上城堡。隨后,鎮軍大部隊像一把尖刀撕開了清軍的防線。清軍一片混亂,逐漸喪失了戰斗力。12月2日,林述慶率鎮軍首先從太平門攻入南京城。張勛率殘兵敗將棄城北逃徐州。
林述慶旋即宣布,自任江寧臨時都督,頗有“先入咸陽者為王”的意味。12月2日,林述慶以江寧都督名義布告安民,并親率部隊及民眾歡迎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這下更加深了他與徐紹楨的矛盾。浙軍也對林述慶的作為十分不滿。
陳立夫在《追憶與回眸》一書中說,“1911年12月2日,其時漢口漢陽相繼為清軍攻陷。武漢三鎮,革命形勢岌岌可危。如不能及時光復南京,則辛亥革命能否順利成功,殊難預料。所以當時評論南京光復之歷史意義為‘挽武漢垂危之局,開南北統一之基’。”孫中山先生在回顧辛亥革命歷程時盛贊“光復南京第一功臣”林述慶“有旋轉乾坤之力”。
之后,林述慶與浙軍矛盾日深,被迫率部離開南京,移師浦口和臨淮關一線,江寧臨時都督一職在宋教仁斡旋下由浙軍統領程德全接任。
此時,革命軍三路兵馬匯集,準備北伐,攻打北京,并推舉林述慶為北伐臨淮總司令。清王朝一日數驚,宣統帝被迫退位。
清廷遜位后,林述慶赴江寧晉見孫中山,這是他結識的另一位革命黨領袖。當時,孫中山正忙于和袁世凱協商“南北和議”,令北伐之軍事行動隨之暫停。林述慶極力反對南北和議,堅持北伐主張,他仍將部隊向北推進,陳其美釜底抽薪,斷絕了鎮軍的軍費和軍火供應,林述慶被迫率兵回到江寧、鎮江一線。面對南京政府對于袁世凱的軟弱退讓和革命軍內部的勾心斗角,林述慶心灰意冷,民國元年(1912年)1月8日,他通電下野,解甲歸田。在返鄉途經上海時,他留在姑丈子翰處暫住,整理鎮江起義以來的筆記,撰成《江左用兵記》一書,為后世留下辛亥革命的珍貴史料。
五
1912年初的一天,寒風卷著冷雨,林述慶攜婦將雛返回閩安鎮西山界。這是他魂牽夢縈的故鄉,如今又回到了他革命生涯的原點,撫今追昔,感慨不已,揮筆題詩一首:“臘月酒中覓故居,前塵回首夢何如?幸從鐵馬余生返,紅樹青山且讀書”。無奈林述慶非讀書之人,放不下紅塵亂世的紛擾。是時,沙俄策動外蒙古王公叛亂,林述慶欲促袁世凱出兵討伐,乃北上京都,晉見袁世凱,這是他革命生涯中結識的第8位關鍵人物。初到北京,林述慶便被推選為各團體聯合國防會副會長。袁世凱深知林述慶乃大將之才,今受排擠,生活艱辛,為籠絡他,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后因林述慶不肯依附,暗中組織反袁,遭到袁黨仇視,終遭毒手。
1913年4月,林述慶夫人陳慕志扶柩,由海軍護送歸葬于福建長樂籌岐山北麓。墓碑兩側石屏上鐫刻著著名文學家林紓寫的一首悼念林述慶的長詩,橫屏上有民國元老林森行書林述慶生平事略。1986年,因福州市火力發電廠建設需要,征用了林述慶的墓地。是年5月16日,林述慶次子林宣南及諸親屬將遺骨移葬在閩安鎮棋盤山麓溪頭頂,林慶述終于落葉歸根。
100年前爆發的辛亥革命,是一場劃時代的偉大革命。它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打開了光明進步的閘門。林述慶是辛亥革命造就的一位大英雄,他是閩安鎮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