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1-06 23:38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翁其華



承前啟后  開拓創新

——對王仲莘同志新聞生涯的思考

 

翁其華

 

 

圖片1.png

2015年8月28日時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登門慰問抗戰老戰士王仲莘同志,轉送中央頒發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

在漫長的新聞征程中,時常惦念著良師益友們的關愛指導;我跟福建新聞界的老前輩、老領導王仲莘同志相處50多年,親聆教誨,獲益良多,多少往事令我終生難忘。

王仲莘同志是山東南下干部,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早在1960年,年僅32歲的他就被中共福建省委任命為福建日報社副總編輯,上世紀十年代后任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對外宣傳小組副組長、省人大、省政協常委,黨的十三大代表。他還被推選任福建省新聞作者協會主席、省雜文學會創會會長。

2015年9月3日全國隆重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前夕,王仲莘榮膺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章。與此同時,中國作家協會公布“抗戰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名單”(全國143人,福建2人),王仲莘名列榜上。

60多年來,老王在繁忙的領導崗位上,牢記新聞人的神圣職責,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采寫了許多重要典型和優秀時評作品,出版了十多本書,繼上世紀六十年代《朱丹紅論文選》(合著)問世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又出版了《華林集》《屏山扎記》《耕夫心曲》《對外宣傳初論》等文集;2003年出版了新著《思考》一書,并主編出版了《花甲群力》《論鄉訊》《項南與新聞工作》等多部文集,深受讀者歡迎。

《我的檔案》文集,是老王晚歲精粹之作。2010年第一集與讀者見面后,2012年出版了續集----“關于對外傳播與思維創新”,2013年出版了第三集----“雜文選”,2014年8月出版了第四集----《福建日報》記事,提出了“尋找老《福建日報》精神”這一個嚴肅而重大的課題。

 

竭力弘揚辦報優良傳統

 

“丹青難寫是精神”。王仲莘同志重溫辦報歷史,從中尋找到了老《福建日報》精神?!袄稀钡膶ο笫堑谝淮鷪笕?;時間限在“文革”前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楊西光、何若人主持創辦《福建日報》時,堅持黨性原則,勤勤懇懇,嘔心瀝血,緊跟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密切聯系實際,及時準確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圓滿完成各項宣傳任務,省委肯定了《福建日報》堅持黨性、求真務實精神;孫澤夫接任后,繼續堅持黨性原則,他以抓政治氣候為突破口,及時宣傳中央省委的最新意圖,成功地破解了“政治家辦報”這一時代課題,北京《新聞戰線》雜志刊文對此給予肯定。為了辦好省報,何若人、孫澤夫等堅持改革,不斷創新。抓好各級黨委報道組建設,把全黨辦報推向新階段,不斷提高宣傳報道質量。愛護干部,尊重知識,是《福建日報》的老傳統、好傳統,也是楊西光、何若人、孫澤夫等歷任老領導一手培養起來的。

新中國成立以后,肅反、審干、反右,政治運動接連不斷,當時何若人、孫澤夫不管壓力多大,總是保持冷靜態度,作處分決定時慎之又慎,使許多同志得到保護,大大降低了誤傷。作為第一代領導班子成員,比如孫明、劉岳峰、徐曉等同志以及參與創辦《福建日報》的所有老同志也都貢獻了自己的心血和力量。

老王綜合闡明:堅持黨性,求真務實;心系群眾,改革創新;敬畏公款,勤儉節約;顧全大局,敢于擔當;愛護干部,尊重知識;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等等,就是我們要尋找、宣揚的老《福建日報》精神。我認為,這正是那個時期《福建日報》社的核心價值觀。

老《福建日報》精神及其辦報實踐經驗,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為新時期新聞事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動力。2014年9月13日,《福建日報》社高級記者朱開平撰寫的《尋找老福建日報精神----讀王仲莘<我的檔案第四集>》專稿,當天即在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中青網、中新網、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以及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美國、法國等海內外許多網站上刊發;打開電腦,“老福建日報精神”七個大字鋪天蓋地。9月14日,《福建日報》刊登了老王的《尋找老福建日報精神》一文,在新聞界和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翻閱《我的檔案》第四集中“往事回憶”文章,人們深切感悟:老報人一個又一個鮮活故事,再現了“老福建日報精神”的一種又一種“原始生態”,為后人樹立了一個又一個學習榜樣?!袄细=ㄈ請缶瘛闭且皇讱馔躺胶樱厥幱谔斓厝碎g的正氣歌??!在短短三個月內,王仲莘同志接連收到了54位老同志的來信來稿60多件,他們都以親身經歷和感受,熱誠稱贊當年《福建日報》社老領導的高風亮節,以及干群之間的深情厚誼,件件信稿傾訴著數典莫忘祖,弘揚優良傳統就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

在這期間,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同志登門看望老王;省委常委、秘書長葉雙瑜同志電話問候,均贊同宣揚辦報優良傳統,促進開拓創新。省里老領導袁啟彤、何少川和張廣敏,以及呂良弼、朱清、張錦才等同志,先后給老王寫信,稱頌弘揚“老福建日報精神”合情合理,順乎民意,辦報優良傳統應當繼承和發揚光大。來信還指出。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省新聞界廣大從業人員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工作。繼承發揚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不斷提升精神境界,是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重要保證。

 

記者當“行走”一生

 

常言道,“腳板底下出新聞”。新聞人總是在與事實打交道,弄清事實,選擇事實,反映事實,決定了他們必須“走基層”,走近群眾,才能寫出好作品。

王仲莘同志在“往事回憶”中介紹了“走基層”的經歷,讀了很受啟迪。1945年他在老家山東入伍,1947年走上新聞崗位后,歷任《群力報》、《膠東日報》編輯記者。那是解放戰爭時期,報社在農村,住在農民家里,還參加駐村工作,對農民的疾苦和要求,以及基層工作情況都很了解,還學到了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采訪報道順利進行。

1950年夏老王南下福建即到《福建日報》社工作。那時知識分子出身的編輯記者對農村情況不大了解,報社安排他們輪流下鄉,使大家在基層實踐中得到鍛煉。閩侯是省、地委的土改、互助合作試點縣,工作先走一步?!陡=ㄈ請蟆飞缋项I導經常同記者、通訊員一起深入閩侯縣城門、荊溪、尚干等地調查研究,采寫發表了許多重要典型報道。王仲莘時任農村組長,就在荊溪鄉,城門鄉建立了聯系點,常到那里訪問村民,了解實際情況。1951年3月,他和記者黃岑赴長樂沙京鄉采訪報道了侵華日軍屠殺當地農民暴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賦予農業增產以新的動力;1957年9月,老王和林奔一起到閩侯城門鄉采訪農村社會主義大辯論的經驗,《人民日報》還轉載了這篇報道。這種“走基層”的鍛煉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福清音西是全面發展生產的重要典型,王仲莘聽了匯報下去實地考察后,孫澤夫、劉岳峰同志親自帶隊下去調研,記者黃岑、孫子清、陳賢美等齊心協力完成報道任務,省委第一書記葉飛決定召開全省學音西現場會,推動全省學音西的活動的深入開展,新聞隊伍也受到了鍛煉。

最難忘的事,就是1959年春天,我跟隨著王仲莘同志前往三明采訪。來到了我省新興工業基地----三明,一路上的建設工地,緊張的施工戰斗氣氛一下就把我們抓住了。建設三明的幾萬勞動大軍,有的來自閩南農村,有的來自人民解放軍,有的是當地社隊農民,也有來自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上海等地的支援者,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堅決戰勝困難,把三明新城建設好。三明建設者們一個個是那樣純樸,那樣激情滿懷,那樣忘我奮斗,特別是不被任何艱難困苦所壓倒的英雄氣概,使我們深受感動:老王日夜奔忙,廣采博覽深思,撰寫了《紅光照亮了三明》這篇立意深遠的通訊,刊登在1959年5月9日的《福建日報》上,獲得三明建設者和廣大讀者的好評。

三年困難時期是從1959年開始的,那時三明物資供應十分緊張,工地上肉類、食油極少,蔬菜供應不足,咸帶魚也吃不到,只有高空作業職工才補貼一點油。領導干部生活同樣艱苦。老王在三明住了20天,回到福州一稱,體重丟了10斤。他爽朗笑著說:20天掉了10斤肉,也算是我為三明建設做出的一點微薄的奉獻吧!老王回社時讓我留守三明籌建記者站。這里基建項目多、戰線長,我初學工業報道什么都生疏,那就一切從頭學起。歷經八個月的鍛煉,與廣大職工同甘共苦,邊學邊干,增長了知識,建設工程的重要進展和建設者先進事跡,能夠及時宣揚,使廣大讀者從中得到了鼓舞和激勵。多少年來,我都忘不了三明那些眾多的工棚,眾多忘我勞動的建設者們……

三明原是三元縣,民謠“小小三元縣,三家豆腐店;堂上打屁股,城外聽得見”;很形象。如今的三明是省轄市,福建重工業基地,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城市,確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關于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王仲莘同志以參與者、見證者的身份深思熟慮撰寫了多篇文章;他在掌握了豐富的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對三明精神文明建設初創歷程,經驗產生和推廣效果等都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他撰寫的《從“北京會議”到“三明會議”》、《三明的經驗是怎樣問世的》等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論述充分、說服力強的史論性文章,讓讀者對我省上世紀80年代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史有個全面清晰的了解和認識,袁啟彤等老領導對老王嘔心瀝血參與和宣揚三明精神文明建設給予高度評贊。

老王依然不服老,每天的行走,行走中的思考還在繼續,耄耋之年筆耕不輟。他給一位讀者的信中寫道:“八十歲對人生來說,是個什么概念?是人生的終點呢,還是人生的拐點?我杜撰了一個名詞,叫做“80后”,不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而是80歲以后的老人。人的一生,假如60歲是第一個拐點,那么60歲到80歲是又一個拐點,80歲以后則是第三個拐點。”

老王還說:“寫作,是一種社會責任。寫作可以是對我們過去所參與的一些社會活動的回憶,也可以是對我們過去所做的工作的再思索、再認識、再總結,這些都可以說是對于人生的一種自我修補、自我完善。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還債。每每想到這些,我就有一點坐不住的感覺?!彼畹嚼?,學到老,工作到老,寫作到老,也是奉獻到老。這種像不知疲倦的老黃牛一樣,“不待揚鞭自奮蹄”地努力耕耘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勤于思考 不斷開拓創新

 

有人認為記者就是筆桿子,老王不這么看。他強調指出,記者如果只抓筆桿,抄抄錄錄,最終沒有多大作為。記者的筆,必須是富于思考的筆,只有運用善于思考的筆去挖掘,任何領域都會有取之不盡的富礦。2003年12月,老王出版了新著《思考》一書,再次展現了他那行進式思考的功底和魅力,在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同仁中引起熱忱關注和好評。

紀念《福建日報》創刊50周年,老王回顧介紹了評論創新的情況。1960年,黨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步驟,調整經濟政策,強調實事求是,壓縮空氣,發揚民主,整頓作風。在著名雜文家鄧拓的《燕山夜話》等影響下,全國各地報刊相繼辦起類似雜文專欄。老王便找陸志斌、陳炳岑等同志商量推進評論創新,建立了“朱丹紅”評論專欄。王仲莘同志那時30歲剛出頭,年輕干勁足,作為副總編輯值夜班看大樣,每一天都能接觸許多新事物;于是邊看稿子,邊尋話題,順手牽羊,燈下急就,堅持一年多,他就寫了33篇,加上其他同志寫的文章,合計45篇,省委領導和廣大讀者對朱丹紅文章出臺都表示歡迎。1961年4月18日。正在惠安小岞搞調研的葉飛同志,看到當天報紙發表論述干部作風的《短論三章》,當即寫了很長批語,要讓大家從中學習借鑒。老王寫的《昨天·今天·明天》、《革命的樂天派》接連被《人民日報》轉載;《是屈才還是長才》被《中國青年報》轉載。應廣大讀者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丹紅論文選》。

此后,老王在時評寫作方面繼續探索創新,成效尤為顯著。2003年春天,《福建日報》再次集中宣揚谷文昌精神,立意高,內容新,王老以楚怡筆名發表了12篇時評,格外引人關注。早在1953年采訪東山戰斗時老王就認識當時東山縣長谷文昌,但他為了寫好系列評論,還特意收集翻閱了大量谷文昌事跡和有關材料,深切感受宣揚這個老典型的重要現實意義。刻意求索始不凡。谷文昌精神掃描系列評論,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深入挖掘了這個老典型的豐富思想內涵,著力闡發了谷文昌求真務實精神,以及他的政績觀、生態意識、艱苦奮斗本色和清廉家風等等;并以谷文昌特殊經歷來表達作者的深刻見解;針貶時弊,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具有移情易性的感染力和潤物無聲的影響力,羸得廣泛好評。中宣部新聞閱評小組撰文贊揚了這種“注重細水長流式的言論引導”,“讓老典型閃爍出新的思想亮點和時代色彩”。

王仲莘同志是我省新聞界和雜文界的前輩,他的評論雜文創作不斷開拓創新,宋志堅同志曾以“與時俱進、一以貫之”八個字,歸納老王半個世紀的雜文春秋,如此評贊切實中肯。

龍江風格出現在1963年閩南抗旱斗爭中,是龍海人以集體力量“丟卒保車”戰勝自然災害的偉大壯舉。福建省和全國各大媒體作了突出報道,龍江頌戲劇創作演出十分活躍。但因“文革”時期“樣板戲”的影響而受到批判,從而使龍江風格宣傳陷于沉寂狀態。針對這種情況,老王1993年在《閩南日報》上發表《勿忘“龍江風格”》一文。2002年長篇報告文學《龍江人尋找龍江頌》出版,老王寫了題為《龍江風格與時代同行》的序文,稱贊本書作者既肯定了龍江風格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性,又揭示了龍江風格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獨創性。《閩南日報》刊登這篇序文時,編者還特意標明王仲莘同志是“重提龍江風格”的首倡者。

湄洲島是湄洲灣的一顆明珠,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湄洲媽祖廟曾被當成“四舊”而毀掉;后來幾經挫折才恢復。1986年夏,老王在莆田市委宣傳部長蘇玉太同志陪同下登島考察媽祖廟,為了擴大媽祖文化在海峽兩岸的影響,特向莆田市領導建議,在祖廟山頂建造媽祖塑像,并開展媽祖學術研究。后來,老王還鄭重地給省委領導寫信,闡述紀念媽祖的意義,建造媽祖塑像,既可增添一大景觀,又可傳播媽祖文化。此后,老王繼續關注媽祖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問題。1989年6月,他在《港臺信息報》上發表雜文《“神化”與“人化”》,為開展媽祖紀念活動廓清認識誤區,發揮了積極作用。

老王認為,已經過時的舊觀念,都應加以改變,即使對于一個風景區的認識,也不例外。1986年6月,他撰文率先提出了構建福建閩西北旅游圈的“大武夷觀”;后來寫的閩北、金湖、冠豸山等的游記,都執著地冠之于“在通往大武夷的路上”“大武夷西線印象”;他借為人寫序之機,還概括出旨在保護生態環境、以求永續利用的“新武夷觀”,作為“大武夷觀”的補充。

望斷新聞天涯路,老王的思考建立在強學力行的基礎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關于“鄉音工程”的文稿中,我們能夠揣度出他為了掌握實情、完善改革方案,瀏覽、研究了多少僑報鄉訊呢?老王在一次全省鄉訊僑刊主編培訓班上講話時強調指出:要看重鄉訊篇幅小易辦;鄉情濃,接近性強;打民間牌,四海通行這些優點;要幫助它克服困難、弱點,走出困境關鍵在于創新。他的《論鄉訊》一書出版后,時任福建副省長、臺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點評說:“此書選題獨特,發掘深入,是一部關于鄉訊工作的集大成理論著作。不但對鄉訊采編工作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而且新聞工作從業人員乃至僑務、對臺、對外宣傳等方面工作的人員,只要潛心品讀,也可以從中吸取豐富的養分。對于地市報辦“海外版”,老王一開始就熱誠關注,大力支持。他從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是著名僑鄉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借船出海”是加強地方對外宣傳的主要形式,而建立海外代印點是“借船出海”的又一創舉。改革開放初期,老王認為對外文化交流是對外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重視中華民族文化在對外對臺交流中的特殊作用,這些見解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王仲莘同志在福建省記協主持工作期間,對我們新聞工作者學習培養很重視,長期組織引導大家研究新聞業務,寫了許多業務理論文章,推動了新聞改革。擔任省記協名譽主席后,2000年3月在全省新聞創新研討會上作了“要勇于創新,也要勇于借鑒”的發言,使大家深受啟迪:不忘過去,牢記宗旨,突出改革開放特色,把創新和借鑒結合起來,堅持弘揚優良傳統,不斷開拓創新,我們的新聞事業就會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