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學術研究”專題·
李綱著作版本考述
方彥壽
李綱(1083 — 1140),字伯紀,邵武(今屬福建)人,北宋政和二年( 1112)進士。他是南北兩宋之際, 積極領導抗金,具有民族氣節的英雄,歷史上有“出將入相,南渡第一名臣 ”之譽。其時,金兵南下,他極力主張抗戰,反對議和,反對遷都,朝中權奸假借“御筆之制”以“專主戰議”罪名使 其被謫。后復起用,任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在職僅七十五日,又被解職。紹興后,歷湖廣宣撫使、江西安撫制置大使,屢上疏論時事。卒謚“忠定”。李綱著述宏富,奏議、詩賦、雜文一百八十卷。其中,愛國為民是其主旋律。朱熹贊其“如李公之為人,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有安危而不知其身之有禍福。雖以讒間竄斥,屢瀕九死,而其愛君憂國之志,終有不可得而奪者,是亦可謂一世之偉人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九《邵武軍學丞相隴西李公祠記》、《朱子全書》第 24冊,第3782頁)
由于時局動蕩,且屢遭投降派排斥,心系社稷安危與民生疾苦的李綱無暇顧及自己著作的編纂與出版。故其所有著作,在世時均未能刊行。后人所編 且流傳于后世的,有以奏議為主的八十卷本、一百八十卷全集本,奏議與文集選本,以及有關時政的雜史和專書等。
一、《李忠定公奏議》八十卷
《李忠定公奏議》八十卷,是李綱著作的最早刻本,原本久佚。
淳熙年間,李綱四子秀之將其所著表章奏札裒輯成冊,共八十卷,于淳熙六年(1179),請當時任丞相的莆田人陳俊卿為之作序。淳熙十年(1183)李綱長孫李晉又請朱熹寫序。因原書未收入賦、詩、書信等,而以奏議為主,故陳俊卿序原題為《李忠定公奏議序》, 朱熹序為《丞相李公奏議后序》。其時,由于資金不足,其子李秀之、孫李晉均無力將其刊行于世。
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李綱的另一位孫子李大有任職于福建路提舉市舶司,將此書付梓于泉州,次年告成。這是李綱著作的第一次刊刻,全書共八十卷,總錄一卷,另附《陳少陽盡忠錄》。正集八十卷, 內容均為表、札、奏議等。所附《陳少陽盡忠錄》,則是記載北宋太學生陳東(1086— 1127,鎮江丹陽人,字少陽)于宣和七年(1126)因反對李邦彥、張邦昌等投降派破壞抗金罷免李綱,領導太學生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請愿運動,最終英勇獻身的悲壯事跡。陳東上書請誅蔡京等“六賊”以謝天下。金兵入侵,陳東又屢次上書,反對求和,堅主抗戰,后被宋高宗殺害。此書刻成后,大有將書版移放在福州。當時任泉州知州的泰寧人氏鄒應龍為此書作的序中就不無遺憾地指出,李綱是紹武人,比書版最好能存放在邵武,方能“慰鄉人之思”, 因此,他希望今后邵武的地方官能“取其書重鋟木“((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鄒應龍跋》,清刻本,葉59A)。
鄒氏的這個愿望,一直到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浙江天臺人氏陳彭壽任邵武知軍時,才得以實現。
李大有(生卒年未詳),字景溫,福建邵武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嘉定二年(1209) ,官福建路提舉市舶司干辦時,刻印其祖撰《李忠定公奏議》八十卷。因市舶司在泉州,故此本為泉州刊本,也是此書的第一刊本。
李綱作為南北兩宋之際積極領導抗金的著名大臣,在逝世后的六十多年間,其文集居然一直沒有問世,其子孫當然心急如焚。李大有在此刊本的跋語中,就通過敘述本書的編刻過程,表達了這種心情。他說:“大父生平有作, 皆楷筆屬稿,書問亦然。 ……顧甍謝距今七十載,獨子孫寶藏,外無傳者,它文或有可諉,此書則實與國史相表里,其可不廣諸世以圖不朽哉!淳熙末年,先子常繕寫投進,并高宗為元帥時所賜大父手書墨本。孝宗嘉嘆,亟命宣索宸翰真跡。 ……然在廣內所儲,不到人間也。先子方隱居,每恨無力刊行大父 遺文,而于此書尤切。大有欽承遺旨,食○痛心。充員艟慔,適帑藏室匱,兩 ○使先后極○○盟,鳩工鋟木,太守今春宮章公尚書、郡○○○趙德甫皆助其費,而尚書章公又幸○○為之跋, 以垂信增重于天下。經營涉歲,工始告成,久閟而傳,非偶然也。 ……嘉定二年五月既望,孫修職郎差充福建路提舉市舶司干辦公事大有謹書。”((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李大有跋》,清刻本,葉55B~57A。引文中的○,原文如此)助資李大有并為此書作跋的章公,是時任泉州知州的章穎, 以及時任推官的趙德甫。因“帑藏室匱”,表明此書并非動用官帑的官刻本,而是敬仰李綱的官員們集資而成的“官員”刻本。
章穎跋云:“公之家所藏御札為多,亦足以見其一時眷遇之隆。至于設施之略,奏議始末具存,史筆于此當有考焉。公之孫大有欲刊此書久矣,是書前后序文,諸老先生所述為詳,穎獨喜公之有后,而是書得以傳于世。故為之書其刊行之歲月。嘉定元年十月望日,朝議大夫、集英殿修撰、知泉州軍州事、南郡章穎謹書。”((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章穎跋》,清刻本,葉54A~B)
由于八十卷本久佚,其內容詳情已難以確考。據李大有跋所云:“蓋公平日以愛君憂國為心,籌畫計策,胸次素定,故遇事成章如此之易也。晚于《易》尤有所得,著《易傳內篇》十卷,《易傳外篇》十二卷。其言微妙,頗取卦變互體為說,動有所稽異。于今世君子之所辨釋,又著《論語詳說》十卷,所以發明圣賢之意甚備。而文章、歌詩、奏議共百有余篇,其在政府帥閫,紀一時之事,則有《靖康傳信》《奉迎二錄》《建炎時政記》《進退志》《制詔表札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嗚呼,亦富矣哉!此叔祖南昌通守所述也。今《易傳》《論語說》卷表仍舊,而文集合政路帥府所紀,為篇百有七十,內以《傳信錄》《時政記》《進退志》附益表札奏議,凡八十卷,是為今書。”((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李大有跋》,清刻本,葉55A~B)
文中所述從《易傳內篇》《易傳外篇》,到《論語詳說》《奉迎二錄》《制詔表札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等,均其“叔祖南昌通守所述”,未必都收入此八十卷本中。收入八十卷本中的,應即上文所述的《易傳》《論語說》以及在政路、帥府所紀的一百七十篇和《傳信錄》《時政記》《進退志》所“附益”的“表札奏議”。后來問世的一百八十卷本中,有李綱的數十卷賦和各體詩,此本均未收入。此舉,蓋因“帑藏室匱”資金短缺,只能擇取部分篇章優先刊刻,以“愛君憂國”為主題的政論奏議就成了首選。
此書所附刊《陳少陽盡忠錄》,又名《陳公少陽文集》。魏了翁有《陳少陽文集序》一文,開篇即云:“余嘗與李忠定之孫大有為友,得其家所刊《陳公少陽文集》,梓類既詳,今又得三山孫君遇正鳳所輯,又加詳焉。”((宋)魏了翁:《鶴山集》卷五四《陳少陽文集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2冊,第615頁) 李大有撰《盡忠錄序》云:“大有昔侍先祖,道及秘撰(按, 即陳東)事。云秘撰所上建炎三書,其一乃說論天下大計,余兩書乞留先祖而黜汪、黃,詞皆坦明,惟最后指陳二人奸惡殊激切。二人大怒,且得以罪先祖,必欲置之死地,然高宗初不以為忤也。時歐陽澈亦上書及乘輿頗過。時二人遂同以進,摘其語激上意,高宗亦欲薄其罪。汪、黃復動以危言,遂俱即東市, 因謫先祖海 外。今觀《高宗圣訓》有曰:‘聽用匪人,至今痛恨之。’有曰:‘始罪東,出于倉卒。’圣意可見也。歐陽書稿不傳于世,而大有家藏少陽事跡,莫知何 人編次。意有深旨,悉從其舊,止易其書二字曰《盡忠錄》,蓋掇取賜金制詔中語,因重以詞旨圣語三條揭諸篇首,鋟木以廣其傳。秘撰之與先祖未嘗識面,至為之死,是書不出,九泉不瞑目矣。……嘉定改元十月朔日。”(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六九一四,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冊,第28~29頁)傅增湘《明天啟刊本陳少陽先生文集跋》曰:“此宋丹陽陳東集也,宋嘉定時有李大有刊本,名曰《盡忠集》,蓋取褒詔中二字以表之也。”( 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1頁)
李大有泉州刻本之后,宋嘉定六年(1213),陳彭壽任邵武知軍,在邵武將李綱著作刊行于世。此為李綱著作在其家鄉的首刊。
陳彭壽(生卒年未詳),臺州天臺(今浙江天臺縣)人。其父陳良翰,字邦彥,傳載《宋史》卷三八七,朱熹為之撰《敷文閣直學士陳公行狀》((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七,《朱子全書》第25冊,第4626頁)。宋嘉定五年(1212),陳彭壽任邵武知軍,次年刊刻邑先賢宋李綱撰《李忠定公奏議》。陳彭壽在刊刻此書時,寫下了一道跋云:“忠定公三朝耆德,彭壽愿執鞭而不可得,分符樵水,適在鄭鄉。(公)去之六、七十載,英風義概凜凜如存。敬以公所著刊于郡齋。若夫出處大節,前輩諸公言之詳矣,彭壽竊得附名,以托不腐。嘉定癸酉(1213)立秋日,天臺陳彭壽書。”((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陳彭壽跋》,清刻本,葉60A) 陳彭壽之后, 繼任邵武知軍的姜注有刊書序,其中有云:“昭武乃公之故鄉,郡齋已刊《奏議》,獨文集尚缺,無以副邦人景行之思。”陳彭壽跋,只言所刊為“公所著”而未及書名和卷帙,從姜注跋文可知,陳彭壽邵武郡齋刻本,仍是以“奏議”為主,有可能是李大有泉州刻本的翻刻本, 即《李忠定公奏議》八十卷。因此集已佚,詳情缺考。
二、《梁溪集》一百八十卷
李大有在泉州、陳彭壽在邵武刊《李忠定公奏議》之后,南宋問世的《梁溪集》,另有一百二十卷本、一百七十卷本和一百八十卷本三種。其中, 一百二十卷本、一百七十卷本久佚;一百八十卷本,則有宋刊殘本和清刊本存世。
一百二十卷本,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稱此書以“梁溪”名集者,因其父李夔“卒葬錫山,忠定嘗廬墓云”((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 523頁)。因其父長眠于無錫,李綱在此守孝,其地有河流名“梁溪”,故以此名其集。
一百七十卷本,南宋趙希弁《讀書附志》著錄:“右李忠定公綱之文也。公字伯紀,邵武人。寓居常州無錫梁溪,因以為號。”((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卷五下,中國歷代書目叢刊第1輯(下),現代出版社1987年版,第852頁)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趙希弁《讀書附志》的關注點,均在對書名來源的解讀上,而對二書的刊印者、刊印地點有所忽略。
一百八十卷本,據現存與著錄,有宋刊本、清刊本兩種;清代的抄本,包括四庫全書本在內,則有十余部存世。
(一)宋刊本
據上文所引,在泉州知州鄒應龍為八十卷本作的序中,曾表示希望今后邵武的地方官能“取其書重鋟木”。很快,鄒氏的這個愿望就被付諸實施。
宋嘉定六年(1213),陳彭壽任邵武知軍所刊的,以往曾被誤認為是李綱文集一百八十卷的始刊。(方彥壽:《〈梁溪集)的最早刻本》,《福建史志》1997年第5期;拙著《福建古書之最》,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頁)實際上,陳氏所刊乃《奏議》,卷數未詳,然而可以肯定,不是一百八十卷本。這是因為,嘉定十三年(1220)姜注刻本乃 一百八十卷本。其時,上距嘉定六年(1213)陳彭壽刻書不過短短七年時間,如陳彭壽刻本為一百八十卷,則其時,陳氏刊本刻版猶存,重修重印則可,重刻則大可不必。如此,姜注跋中所說“郡齋已刊《奏議》,獨文集尚缺”,此郡齋刊本《奏議》,指的就是陳彭壽刻本。
嘉定十三年(1220),姜注任邵武知軍,認為李綱是“大丞相一代鴻儒,三朝元老,豐功偉烈,著在國史,炳若丹青”,但其文集尚有遺缺,“無 以副邦人景行之思”((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姜注跋》,清刻本,葉61A) 。于是又重加搜訪,從李綱族孫李國手中錄以全帙,重加刻印,這便是嘉定十三年邵武知軍姜注刻本《梁溪集》。此本一百八十卷,是此書現存最早的刻本,現存上海圖書館,惜僅存殘帙三十八卷,然已是海內孤本。
這個刻本,即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在《百宋一廛賦注》中所言,“裂《梁溪》之卅八,孰斯文之可喪”((清)黃丕烈:《百宋一廛賦注》,《黃丕烈書目題跋》,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404頁 ) 的殘 存本。所存三十八卷為卷十三至十四、四十一至五十二、六十二至七十、九十一 至九十五、九十七至九十八、一百、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四、一百六十至一百六十三。《中國版刻圖錄》著錄云:(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卷中敦、廓字注光 宗廟諱,今上嫌名,因推知此書當是寧宗 朝刻本。李綱,邵武軍人,又疑此書當為 邵武官版。”(北京圖書館編:《中國版刻圖錄》第1冊,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第40頁)近年來,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宋刻本《梁溪先生文集》,即以此為底本影印。姜注邵武郡齋刻本《梁溪集》,全書共一百八十卷,分為三十三目,始 刊于嘉定十三年秋九月,成于冬十二月,前后僅四個月就告竣工。其內容除了奏議之外,已增入詩詞文賦等各體文,較李大有刻本內容豐富。
姜注,字號未詳,淄州長山(今屬山東)人。清刊本錄姜注刊書跋云:“昭武乃公之故鄉,郡齋已刊《奏議》,獨文集尚缺,無以副邦人景行之思。注假守繡里,蒞事之余,屢加搜訪,了不可得。會丞相之孫制機與其族孫國,錄示以全帙,注盥手薰誦至于再三,顧雖不肖,亦知興起,鳩工刻梓,屬泮師董其事,凡三月而后成。于以傳示將來,啟迪后學,注亦得以記名篇末,與有榮耀。嘉定庚辰(1220)臘日,朝請郎權知邵武軍、兼管內勸農事、賜緋魚袋姜注謹書。”((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姜注跋》,清刻本,葉61A~B)
協助姜注董理此書刊刻事務的黃登,字君陟,侯官人。嘉定四年( 1211)進士,累官南劍州通判。其作《梁溪先生文集跋》云:“登自能綴時文,嘗恭讀國史, 已知有丞相忠定公之勛烈。又嘗于碑刻間,誦公《天寧上方 詩》,足以見其憂國之憤,耿耿不忘; ……及官晝錦之鄉, 即事未數月,史君以公文集鏝諸板,且命登董其事, 因得盡觀其所為文。大抵英風義氣,隨寓而發。其建議切而當,其表奏實而忠,制誥之文宏而溫,諷諭之詞婉而辨;賦如擬《騷》,有正潔耿介之義;詩如和陶,得沖淡高遠之風。至其感時托興,使 人有慷慨涕滂之意;箴、銘、序、贊,體制雅健,莫不悉有典則。中興文人蓋不為少,要如公之氣概蓋不可掩。若乃相業光明,持論正大,靖康以來,一人而已;……是集刊于秋之九月,成于冬之十二月,其為目三十有三,為卷一百八十。集既成,史君將廣其傳誦。使有位于朝,有職于列者,皆得味其文,想其因, 以仿佛其立朝之大節,此其意蓋不獨為傳遠而已也!所謂奮乎百 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黃登跋》,清刻本,葉60A~61A)跋文中稱“史君”,史,通“使”,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此未明示使君的名氏,極易使人誤為以是陳彭壽。進而誤 其是李綱文集一百八十卷的始刊者。實際上,此史君,指的是姜注。因刊刻此書之時,黃登任邵武軍學教授。嘉靖《邵武府志》列其任職時間在嘉定十二年以后,而姜注任知軍,正在此時。( (明)陳讓:(嘉靖)《邵武府志》卷四《秩官》,天一閣藏明代方志叢刊本,葉3A)
紹定四年(1231)春,邵武府署遭火焚,官書散落殆盡。第二年,長樂人氏趙以夫(1189— 1256)任知軍,查詢李綱集刻版,得知已缺一百二十版,故于紹定六年(1233)加以補刊。趙以夫,字用父,號虛齋,又號芝山老人,福州長樂縣人。其刊版跋云:“余家三山,寓東報國寺,實李丞相忠定公舊居 之右。于公諸孫間,盡得拜觀徽宗、欽宗、高宗三朝御札批答百余軸,與公反復當時事宜者,今具載公集中。武陽(按,邵武別稱) 舊有集,辛卯(1231) 春閏,郡遭寇毀,官書散落殆盡。明年,被命來此,首訪公集,缺百廿板。又明年,境內稍安,即刊補之。蓋公之忠義文采,足以扶人心、興世教。而武陽,公鄉邦也,集尤宜存。公為靖康執政, 以疑忌去國,首相建炎,七十五日而罷。紹興初,群盜蜂起,用公帥湖南、帥江西,皆席不及暖。其所著立,猶卓然光明如此,使盡行其言,功業詎止是耶!千載而下,忠臣義士覽斯文者,鮮不拊膺而長嘆。余假守一年有半,值寇荒交急之秋, 比公時曾不過蛟牤疥癬耳,而鬢發為白,于以知公之為艱也。追感前事,識于卷末。壬辰日南至長樂趙以夫書。“((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趙以夫跋》,清刻本,葉61B~62B)
(二)清刊本
元明兩代,李綱文集除了偶有選本刊行之外,全集本未見著錄。清代,則有道光十四年(1834)所刊《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行世,今國內有國家圖書館、上海、天津、南京等十幾家圖書館有存本收藏。刻本之外,清代還有不少抄本,包括《四庫全書》本在內,清抄本約有十來部存世。其中國家圖書館存二抄本,一為傅增湘校并跋,一為季錫疇校并跋;上海圖書館存抄本,則有徐時棟跋。
道光十四年刊本《梁溪先生文集》,封面、版心均作“梁溪全集”,目錄與各卷首行則題作“梁溪先生文集卷第×”。國家圖書館藏本,經傅增湘校并跋。版式九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雙邊。是集分賦四卷,詩廿八卷,表本詔書二卷,擬制詔誥四卷,奏議六十九卷,書二十二卷,啟二卷,記二卷,序六卷,贊二卷,頌箴銘辭一卷,論二卷,迂論十卷,傳、文、說、答、非救、戒各一卷,題跋三卷,哀辭、祭文各一卷,碑、墓志五卷,《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紀》三卷,附年譜、行狀、挽詩、謚議、祠記、祭文等六卷。
卷末有陳徵芝跋,其中有云:“第公之遺集流傳甚罕,邵武家祠選刻亦非完帙。余自弱冠,宦游四方,舟車所至,未嘗不留心尋覓,茲一百八十六卷全集,今夏得自平湖友人錢姓,乃當時進呈真本,顧自宋至今歷七百余年,全書尚未鋟梓,異日得以校刊行世, 豈非厚幸也夫。時道光十有四年五月二日,同里后學陳徵芝盥手謹跋于秀州官署之愛日堂。”((宋)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附錄,《趙以夫跋》,清刻本,葉64B)
陳徵芝,字世善,一 字蘭鄰,晚號韜庵,福建侯官人。清嘉慶七年( 1802)進士,嗜好藏書,藏書處名帶經堂。道光十四年,曾任浙江秀州知縣,此書即刊于其時。
除了一百八十卷的全集本外,《梁溪集》還有宋人陳思編輯的選輯本,收入《兩宋名賢小集》,分為上下二卷。今存《四庫全書》本。
三、明清刊奏議與文集選本
明代雖無李綱全集本問世,但先后有兩種選輯本刊行。這兩種選輯本,分別為明中葉的正德本和明后期的崇禎本。
(一)正德本《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六十九卷附錄九卷
胡文靜、蕭泮刊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十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卷前有《宋丞相李忠定公遺像》(書影2)和像贊。胡文靜,字士寧,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歷官吳縣知縣、南陵知縣,福建巡按。蕭泮,江西泰和人,邵武知縣。二人二正德十一年(1516)在邵武刻印宋李綱撰《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六十九卷附錄九卷,今國內有二十幾家圖書館有存本。《續修四庫全書》本即據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出版。
卷前有題“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申國公陳俊卿撰“《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序》,后序為淳熙十年十月丙午既望宣教郎直徽猷閣主管臺州崇道觀朱熹謹書《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后序》。卷一書題次行為“后學同郡畏庵朱欽匯校,文林郎邵武縣知縣泰和蕭泮繡梓,邵武縣儒學署教諭事嚴陵洪鼐校正”。附錄卷九后有“邵武縣縣丞吳興陸讓同刊”“鄉耆李軒同較”二行。全 書末卷后有正德丙子冬莆田林俊《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后序》、正德丙子巡按 福建監察御史山陰胡文靜《跋李忠定公奏議后》和正德丙子冬邵武縣儒學教諭嚴陵洪鼐后跋。
此書又有正德十一年胡文靜、蕭泮刻天啟二年重修本。國內有十幾家圖書館有收藏。( 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現存宋人別集版本目錄》,巴蜀書社1990年版,第168頁)卷末有《鄭按院祭李綱文》《問俗說》,文末署“天啟壬戌歲仲春月晉陽鄭宗周書于樵川公署”一行。
(二)崇禎本《宋李忠定公奏議選》十五卷《文集選》二十九卷首四卷
明崇禎十二年(1639)刊宋李綱撰、明左光先、李春熙等輯《宋李忠定公奏議選》十五卷《文集選》二十九卷首四卷。
卷前有巡按福建監察御史廣陵李嗣京撰《宋李忠定公全集序》;“大明崇禎己卯五月五日福建邵武府建寧縣知縣皖桐后學左光先”《合刻李忠定公全 集序》;崇禎己卯季秋綏安宗裔嗣玄撰《宋李忠定公全集序》;次為南宋朱熹《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序》。序后有李嗣玄撰《凡例》七則。卷首四卷分別為《宋史·本傳》一卷和《行狀》上中下三卷。
李嗣元,字又元,本名嗣玄,字又玄,因避康熙玄燁之諱而改名。建寧縣人,為李春熙第三子。左光先(1580— 1659),字述之,一字羅生,號三山,南直隸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左光斗弟。明崇禎間,以舉人任建寧知縣。崇禎十二年(1639),李、左二人在建寧刻印宋李綱撰、明左光先、李春熙等輯《宋李忠定公奏議選》十五卷《文集選》二十九卷首四卷。今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以及日本內閣文庫等國內外四十多家圖書館均有收藏。行格為十行二十字, 四周單邊, 白口,單魚尾,版心上方有“李忠定公文集”六字。前有巡按福建監察御史李嗣京序,其后有署“大明崇禎己卯五月五日福建邵武府建寧縣知縣皖桐后學左光先”序。其中云:“太學李生嗣玄是其族裔,博俠類陳東。尊公官長安時, 曾于御府購得全本,先受而縱觀之。 ……三山周公祖深然余議,急謀刑憲黎公, 同然。先得慨捐俸授梓,且弁其首。”((明)左光先:《合刻李忠定公全集序》,《宋李忠定公奏議選》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第14冊,第421~422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4 、15冊即據此刻本影印。《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四著錄云:“此本凡錄奏議十五卷、文十六卷、詩六卷、《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冠以《本傳》一卷《行狀》三卷, 明萬歷中閩人李嗣元所撰。其凡例稱限于貲不及全刊也。 … …《梁溪全集》大抵藏書舊家始有之,世不多見。今行于世者,惟此本,故附存其目,不沒剞劂之功云。”((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四,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539頁)李嗣元刻書處曰“息軒”,有《息軒詩文集》行也。
民國《建寧縣志》卷十六《文苑傳》載李氏小傳曰:“李嗣元字又元,春熙季子。庠生,鼓奩南雍,為博雅通儒。所至名山大川,輒有題詠。一時公卿大夫交重之。 ……訂定《李忠定公全集》,請于邑令左光先捐資刻之,版藏于家。康熙壬子修志,多出其手,年七十余卒。”( 吳海清等:(民國)《建寧縣志》卷十六《文苑傳》,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169頁)
《江南通志》卷一四六載:“左光先,桐城人,光斗弟。天啟甲子鄉薦,知建寧縣。以異績入西臺。按部兩浙,勤恤民隱,周核官方疏凡百余,上悉報可。生平不避艱險,偉烈直聲與兄齊名。”((清)趙弘恩、黃之雋等:《江南通志》卷一四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1冊,第261頁 )
此書又有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寧李榮芳重刊本。《四庫全書總目》云:“兵燹板佚, 國朝康熙已酉建寧李榮芳又重刊之。稱購得三舊本,皆有殘缺,合之乃成完帙,其用力頗勤。”((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四,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539頁)按,此已酉應為“乙酉”之誤。此書卷首有李榮芳題識,述其刻書始末。其中有云:“右《忠定公奏議》十五卷《詩文集》二十九卷,前明萬歷戊戌進士李如先生從中秘鈔出攜歸,擬欲刊布未果。其子又玄繼成厥志,鏤版藏家,經兵燹原版殘失過半,又玄冢孫克念出贅于廖若采先生,盡輦其版,藏于婦翁家。廖先生故予先君執友,雅器重。予因得時嘗過從。間指架上殘梨嚙棗曰:‘此李氏兩世精神也。’輒太息久之。……文章自有鬼神呵護,存于劫灰之余,不可得而澌減者。然則是舉也,非徒成克念先人之志,不負廖先生之托也。忠定公之靈,實式憑之集成, 因附錄其大略如此。康熙四十四年七月朔綏安宗后學李榮芳識。”((宋)李綱:《宋李忠定公奏議選》卷首,康熙四十四年建寧李榮芳重刊本,葉27B~28B)
(三)日本選刊本《李忠定公奏議選》一卷
賴山陽(1780— 1832)編選,日本安政四年(1857)江戶書林玉山堂刻 本(書影3)。卷前有赤川坤撰《李忠定公奏議詩文選本序》。序后為《李忠定公略傳》。共選李綱《召赴文字庫祗候引對札子》《辭免知樞密院事札子》《上皇帝封事》等共十篇。
此書另有文久三年(1863)日本刊本,題《李忠定公集鈔》二卷。內封頁“賴山陽先生選/李忠定公集鈔/賴氏藏板”。卷一為奏議,內容與上本同。卷二○為雜文詩,選書、序、跋、詩等。
四、有關時政的雜史和專書
除《梁溪集》和《奏議》選本之外,李綱著述作為單刊本流傳后世的還有一些雜史和專著。
(一)雜史
所謂雜史,系相對于正史而言。《四庫全書總目》認為”雜史之目,肇于《隋書》。蓋載籍既繁,難于條析,義取乎兼包眾體,宏括殊名。”((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五一,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460頁)
作為兩宋之交宋金之戰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李綱撰寫了不少這方面的史書。如《靖康傳信錄》《建炎進退志》和《建炎時政記》。這些著作,是李綱身居朝廷高位之時的親歷親聞,是研究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寶貴史料;《郡齋讀書志》在“雜史類”中均有著錄。
《靖康傳信錄》三卷,右李忠定公綱為尚書右丞、充親征行營使及以知勘察院事,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時事也。
《建炎進退志總序》四卷,右李忠定公綱為正議大夫、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至于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時事也。
《建炎時政記》三卷,右李忠定公綱所編也,自建炎元年五月一日以后至于八月十八日。( (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卷五上,中國歷代書目叢刊第1輯(下),現代出版社1987年 版,第820頁)
由此可知,此三種著作,在南宋時,就已經作為單刻本分別行世。之后,此三種史書又相繼以以下三種方式傳播:
1.單行本
《建炎進退志》四卷,明抄本;《靖康傳信錄》三卷,日本慶應元年(1865)十三松堂刻本;《建炎時政記》三卷,舊抄本。
2.全集本
收入《梁溪全集》、正德本《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和崇禎本《宋李忠定公奏議選》中。
作為正文,收入《李忠定集選》四十四卷。“此本凡錄奏議十五卷,文十六卷,詩六卷,《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四《李忠定集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539頁 )
作為附錄,收入《梁溪集》附錄中,《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六:“以 《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記》三卷俱編入集中。”((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六《梁溪集》,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345頁)
作為附錄,收入《李忠定奏議》的附錄中。《四庫全書總目》卷五六:
“卷末附錄,一曰《靖康傳信錄》,一曰《建炎進退志》,一即《建炎時政記》,共為三卷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五六《李忠定奏議》,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504 )
3.叢書本
收入《宋三大臣匯志》本,李綱所著名為《宋丞相李忠定公別集》,題“明翰林院庶吉士武進后學鄭鄤評點”。合《靖康傳信錄》《建炎進退志》《建炎時政記》為一書,各一卷,共三卷。其余二大臣的著作為北宋韓琦《君臣相遇傳》、南宋文天祥《紀年錄》《指南錄》等。有明崇禎元年(1628)大觀堂刻本。
叢書本另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清李調元輯刊《函海叢書》本;清 徐榦輯刻《邵武徐氏叢書》初刻本、清潘仕成輯《海山仙館叢書》本(僅收《靖康傳信錄》)、《叢書集成初編》本等。
(二)專書
1.《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佚)
此書南宋時無刻本。陳振孫在任興化軍通判時,過錄此書,是借當地的藏書家鄭寅傳抄本。《直齋書錄解題》卷一:“《梁溪易傳》九卷、《外篇》十卷。丞相昭武李綱伯紀撰。 ……蓋罷相遷謫時所作。其書未行于世,館閣亦無之。莆田鄭寅子敬從忠定之曾孫得其家藏本,頃倅莆田日,借鄭本傳錄。今考《梁溪集》,紹興十三年所編,其《訓辭》二序已云有錄無書,則雖其家亦亡逸久矣。豈有其序而書實未成耶?其書于辭、變、象、占無不該貫,可謂博矣。”((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 頁)宋俞琰《讀易舉要》卷四亦著錄,內容與此大致相同。
據《年譜》,此書撰于建炎二年戊申(1128),李綱時年四十六。“在鄂州。十月, 以謫降官,不許同在一州。移澧州。會有上書訟公之冤者,言者復有論列。十一月,責授單州團練副使,移萬安軍安置。公兩被遷責,皆次子宗之從行。時著《論語詳說》十卷、《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宋)李綱:《梁溪集》附錄《年譜》,清刻本,葉19A)
李綱有《寓郁林著易傳有感》七律二首,其一云:
誦來海嬌遠兵戈,精義微言得切碳。
地入郁林懷陸績,將浮滄海學東坡。
圣經廣大隨人取,眾說紛給奈若何。
從此梁溪作詩少,用心已向六龍多。
((宋)李綱:《梁溪集》卷二十四,清刻本,葉5B)
對此書的學術價值,李綱本人也頗為滿意。其《與蕭建功書》云:“海上逾年, 了得《易傳》內外篇及《論語詳說》,頗有所發明,甚恨未得晤語,謾錄去一冊,可以見其梗概。”((宋)李綱:《梁溪集》卷一百十四《與蕭建功書》,清刻本,葉8B)但李綱處于貶謫之際,不可能將此書刊印。 其后人在整理李綱遺作時,重點在文集的編刻,而忽略了專著的刊印。流傳至今,只在《梁溪集》卷一三四中留下《易傳》內、外兩篇序而已。
2.《論語詳說》十卷(佚)
此書與《易傳》內外篇幾乎同時成書,未能流傳于后世的命運也幾乎相似。從宋代的《直齋書錄解題》,到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均無著錄。惟《宋史·李綱傳》稱其著有“《論語詳說》十卷”。《李綱行狀》則稱:“著《論語詳說》十卷,所以發明圣賢之意甚備。”((宋)李綱:《李綱全集》附錄二《行狀下》,王瑞明點校,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1752頁)
《梁溪集》中有《論語詳說序》:“余謫官多暇,與次子宗之講說,頗是正之,因筆其言而成書,目之曰《論語詳說》。夫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推明圣人之旨,說之不患乎詳,而反說約者在乎自得之而已。顧學識蕪淺,不足以窺圣言難知之奧, 豈敢傳諸學者?姑以訓道子侄,開其童蒙可也。 舊以兩字命篇,如《學而》《述而》之類。體制不雅,輒取篇之首句易之, 效《老子》名章之義,厘為二十卷。書始于武昌郡,以建炎戊申(1128)之仲冬;成于玉林郡, 以建炎已酉( 1129 )之仲夏; 改定于長樂郡, 以紹興甲寅( 1134)之初秋云。具位李某序。”((宋)李綱:《梁溪集》卷一百三十八《論語詳說序》,清刻本,葉8A)
作者簡介:福州理工學院朱子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