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學術研究”專題·
一身進退關社稷
馬星輝
一
李綱文武雙全,英氣雄杰;詩詞文章,沉雄勁健。南宋之初,他位列百官之首,身負重任,憂國憂民,忠烈耿直,無私無畏。有聯贊他曰:“一身進退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
李綱誓言:“為官無益于國家,無益于百姓,不如不仕。”
宋朝是一個繁華而墮落的朝代,那些醉生夢死的人是高興快樂的。然而,像李綱、岳飛、宗澤、韓世忠等憂國憂民、有血性的人是痛苦的。李綱謂為南渡第一名臣,他身上閃爍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傳統文化?!?/span>宋史·李綱傳》評論說:如果宋欽宗不罷李綱,宋徽宗、宋欽宗二帝不至于被金兵俘虜,北宋不會滅亡,宋高宗如果不罷李綱宰相,讓他施展政治、軍事才干, 宋軍毫無疑問能打過黃河,直搗金人老巢黃龍府,收復宋朝的失地。
青燈黃卷,有史可證。李綱一生風雨雷電、可歌可泣。留下了諸如風雨欲來上奏章、深夜刺臂奏血書、冒死闖宮留圣駕、孤身獨苦海南島、東京軍民保衛戰、功高遭妒貶長沙、精心治理潭州府、洪州府掛印辭官、不辭羸病臥殘陽等一系列驚天地、泣鬼神之青史。其中最典型的應是“刺臂奏血書”與“冒死留圣駕”這兩件事。其耿耿忠心,日月可昭。
二
一是刺臂奏血書:宋朝與金國聯合破遼后,金國轉眼毀盟背約,大舉南下,進犯中原,京城危在旦夕。在此之前,李綱早已預見金國野心,曾上書《制虜策》指出聯金伐遼之舉,無異與狼結盟,后患無窮。但宋徽宗覺得聯金伐遼是一舉兩得,一者可改變向太后及朝中大臣們對自己無所作為的看法;二者如果聯金伐遼取得成功,自己可完成歷代君王想實現而未能完成的大業,流芳后世。于是李綱的《制虜策》自然不合圣意,朝廷免去了李綱督察御史之職,將其貶為國史編修的閑官。
李綱不屈不撓又上書《再論制虜策》,阻止“聯金伐遼”這個危險的決 策。縱觀歷朝歷代官場中,不乏庸庸碌碌、見識平平,只知道貪圖享受,不為國為民為社稷的官吏。平日里這些人精明能干、口若懸河,儼然是社會精英、國之棟梁。但每遇到國家危難之時,都怕惹是生非,裝聾作啞,不敢擔責。聯金伐遼之策的風險,其實并非只有李綱一人洞見到,但眾人都推托躲避,不敢向皇上吐露真言。唯李綱不懼,只要于國家有益,他寧可獨自承責。他明知上諫有險,但敢作敢當,開人不敢開之口,發人不能發之聲,強烈反對聯金伐遼。
宋徽宗如若能聽得進李綱反對“聯金伐遼”的聲音,那么宋朝的歷史定當另寫。
宣和七年(1125)秋,金人與宋朝伐遼之后,果然毀盟。20萬金兵大舉入侵宋朝,其勢銳不可當。短短一個多月,金軍連奪十余座城池。宋朝兵少將寡,危如累卵,宋徽宗恐慌失措,群臣們束手無策。
萬般無奈的宋徽宗回天乏力,只得解下身上的排方玉帶,任命太子趙桓為開封牧,自己匆忙逃跑。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宋朝廷與宋徽宗早已失去了軍心和民心。太子趙桓算是諸王之中有膽識之人。但僅靠一個開封牧名號,難以召集天下英雄豪杰共同抗擊金人,保大宋天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宋徽宗禪讓皇位與太子,方能收拾人心、重振國威。但未有一膽識之人敢上奏朝廷,禪讓君位,重拾民心。在這國家存亡之際,唯有李綱挻身而出,刺臂血書,勸皇上宋徽宗退位。
然而,但凡上言讓皇帝禪位者,其下場輕者人頭落地,重者株連九族。 如若宋徽宗不愿退位禪讓,無法理解李綱的良苦用心,或蔡京、童貫等趁機興師問罪,那等待李綱的命運必將是斬首、抄家、誅滅九族。
但為大宋江山慮,為黎民百姓慮,李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將所有一切都置之度外。當天深夜,李綱拿起一把雪亮的匕首刺入自己的左臂,鮮血汩汩而出。他沾血揮筆在白綾上寫道:“罪臣李綱泣血上奏吾大宋天子陛下:皇太子監國,是禮節之常理,今大敵入境,安危存之于呼吸之間,猶守常禮可乎?
名分不正而無大權,如何號召天下,寄希望于萬一 … … ”
李綱血書上奏皇帝讓位,是迫不得已的事,他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如若失敗,至少以他的熱血,或許能讓宋徽宗和那些大臣們的頭腦清醒一下。
大勢所趨,宋徽宗不得不禪讓皇位。國勢有所扭轉。
三
第二件事是闖宮留駕。靖康元年(1126)秋,宋欽宗掌權不到一年,金軍三十萬大軍分兩路再次向中原進發,全力攻打宋朝京都。當時汴京城中可用 兵力不過六萬。為此大臣們力勸宋欽宗暫避鋒芒,盡快離開汴京,待金兵銳氣退去,再回京都。
宋欽宗聽了大臣們的眾口一詞,起了與金人談和之意。只是自己繼位時抗金誓詞猶如在耳,不好自食其言,失信于天下。宋欽宗正拿不定主意之時,李綱闖殿而來。按照大宋慣例,皇上與執宰 們的會議乃是最高級別的會議,執宰們不退朝,其他官員是不得上殿的。李綱聽說執宰們要勸皇上出逃襄樊,便不顧一切闖宮入殿,阻撓宋欽宗出逃。
太宰首輔白時中當即發難,指責李綱非朝中執宰,大膽闖宮犯禁,有違 大宋律法。其他太宰也都紛紛反對李綱:“京城缺馬少甲,且西北一帶多處坍塌,無險可恃,硬要固守,無異是以卵擊石。”
李綱與眾多的主和派、逃離派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辯論,他扯住龍袍,跪地泣勸宋欽宗道:“天下城池當推京城最為堅固,所坍塌之處, 臣會同開封府調動民工趕修,如今已修復加固完好。至于兵力方面,前些天已派岳飛前往河北義軍馬擴處求援,今日有消息回報,岳飛收編義軍近十萬人,只等朝廷下旨起程勤王。”
李綱的拼死之舉感動與警醒了宋欽宗,他反復思慮后決定留城,對抗金兵,后來才有了著名的“東京保衛戰”。在抗擊金國的斗爭中,李綱指揮的汴京保衛戰,挽狂瀾于將傾,大獲全勝,戰功卓著,功業壯哉。
李綱為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百姓利益敢講真話、敢于擔當,其耿耿忠心,后世代代傳頌。李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古今為仕者的楷模。
自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從此一生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由于他的剛正不阿、直言不諱,為朝廷所不喜不容,先后六次被朝廷降職貶斥,從京城貶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海南。直至從百官之首,降到一個縣城的小稅官。
李綱屢遭朝廷貶謫,但為官之道初心不改,忠誠之心絲毫不減。他不以朝廷用還是不用為取舍,慮的是國家社稷安危。他不為遭貶排斥而生怨,其忠誠義氣,凜然不屈。他侍大宋,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磨難,置個人榮辱生死于度外。在大是大非面前,李綱態度鮮明地言道:“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他一次次被逼到命運的絕境處。但面對撲面而來的急風暴雨,他在最低的人生境遇中,活出最高的境界。為此,康熙皇帝贊道:李綱之忠悃 篤摯,誠有大過人者;朱熹盛贊李綱是孤忠偉節的一世偉人;文天祥動情地寫下《忠定公贊》,林則徐盛贊李綱: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
四
李綱之所以千百年來被后人所敬仰,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在他的身上閃爍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傳統文化,尤其是他的為官之德:忠心耿耿、誠實信直,這也是他一生的精神所在。
李綱提倡的“以宗社為心,以生靈為意?!奔慈缃裎覀兯v的以國家為中心,心中常記蒼生百姓與大眾萬民。他一生所奉行的宗旨是:服務國家、愛護百姓。這正是我們為仕者要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優秀品德。
李綱為官最為突出的就是一個“忠”字,但這個忠不是愚忠,他和朝廷不是“貓與鼠”的關系,不是無原則的阿諛奉承,無原則的服從“盡忠”。 他忠于的是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李綱從小受中華傳統文化之教育,飽讀四書五經, 以忠、孝、義、廉為做人處世與為官入仕之首要,更受閩北純樸忠厚鄉風之熏陶,厭奸惡詐,恨虛遠假;李綱既懂得君臣之分,懂得立朝之位,當愛君如愛父,不敢欺君藐君。然而更懂得愛國如愛家,愛民如愛子,懂得大是大非之時,凡涉到國家安危與百姓利益之時,要“與其進而負于君,不若退而合于道”。他的為官之道, 以不欺君不枉法,不害民為原則。他提倡:“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為本。正直則朝廷無過失,忠厚則天下無嗟怒,二者不可偏也。 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則漸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則流于懦。”
李綱一針見血地指出:“世上沒有好做的官,哪怕是抱關之吏,也須夜行早起,為國為民,方為稱職。如若說做官好,便不是做好官的人。”究李綱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朝廷對他用或不用,他始終都把國家利益、百姓利益和民族社稷安??吹酶哂谝磺小9识謩t徐題寫的“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高度概括了李綱在南北宋之間的作用和其事跡對后人的重大影響。
五
李綱的為官之道令人起敬。一個國家或民族一次次歷史性的進步,是建立在執政者科學決策的基礎上,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性的災難,也往往歸因于不科學和不民主的決策。李綱的為官之道精髓在于他的“安宗社,保生靈”。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為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百姓利益要敢講真話、敢講實話,使當政者能作出利國利民的決策。
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踐行新時代好干部標準時提出:“不做政治麻木、 辦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官,不做推諉扯皮、不思進取的庸官,不做以權謀私、蛻化變質的貪官。”習總書記言:“為官有四要, 一是為官之本。為官一場,造福一方,造福于人民;二是為官之理。共產黨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講奉獻,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三是為官之德,為官一場最起碼應留個清名;四是為官之義。為官之義在于明法。”習總書記談到這第四點時特別指出:“這里講的義,不是指江湖義氣,而是指維護公正, 申張道義。現在有些領導干部事事老好人主義。老好人主義從本質上說,就是沒有為官之義。沒有為官之義,使法度變得模糊不清,紀綱變得松懈無力。沒有為官之義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竅。因此,只有為官者‘寸心 不昧’,方能使‘萬法皆明’。法度明,紀綱正,大治之勢必成。事實證明,哪里的領導秉公辦事,不畏權貴,執法嚴明,那里的正氣就上升,事情就好辦。”
新時代什么樣的官才是好官?簡單而言就是像李綱這樣德才兼備,忠誠、干凈、有擔當的官。國家的強盛與繁榮,總要有一批心憂天下、勇于擔當的好官人;要有一批從容淡定、冷靜思考的官;更要有一批剛直不阿、敢于直言的官。為官者凡做一事如李綱、凡發一言如李綱,則可無愧于蕓蕓眾生。
作者簡介:中國作協會員,福建省文藝教育促進會副會長,南平市作協副主席。曾出版長篇歷史小說《李綱傳奇》與長篇傳記《李綱傳》,并改編為電視連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