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深情紅袍父
唐浩茫
陳德華,業內人稱“大紅袍之父”,他與大紅袍的緣分,真可謂天意之合。陳德華是福州長樂人,他和遙遠的閩北山區武夷山大紅袍怎么結上緣呢?人們常說“有緣千里來相會”,陳德華與大紅袍也有一條相系的紅線:他在家鄉長樂一中上學時,美術老師陳禮調曾在學校禮堂舉辦了一次武夷山寫生畫展,繪畫不但展現了奇秀甲東南的武夷美景,還展現了武夷山中九龍窠半崖崖壁上生長著的幾棵大紅袍茶樹。時年17歲的少年陳德華在大紅袍面前久久地凝視,把傳說中神奇的大紅袍深深地植入心間。
1959年,陳德華在長樂一中面臨畢業,在填報升學志愿時,他按照自己心中的呼喚毅然報考福安農校茶葉專業。在福安農校,他念了一年中專和三年大專,畢業后,他再次按照自己心靈的呼喚,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莽莽群山中的崇安縣,即現在的武夷山市。到縣里報到后,就被分配到縣茶葉科學研究所任技術員。
大紅袍之父陳德華
1969年,我在武夷山天游峰的茶園里初次見到他,他正帶著兩個職工在育茶苗。一畦一畦的茶苗,整齊規范,青翠欲滴。他依畦介紹道:“這是肉桂,這是佛手,這是水仙……”如數家珍。為了推動茶葉生產機械化,他首先幫武夷山上的茶農拉電亮燈,從而告別了用松明、油燈照明的時代,接著用上了電動機械制茶,替代了繁重的體力勞動。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武夷山旅游業的興起及人民生活品味的提高,“大紅袍”品名不脛而走。但大紅袍母樹產量低,每年僅一斤左右。陳德華為了應對市場需要,就研制拼配盒裝大紅袍,茶香巖韻與母樹大紅袍幾近,盒子由福建師大美術系教授設計,每盒十五克,便于銷售。茶界大佬張天福品后,連聲說好,青睞有加。著名茶葉專家陳椽品審后更是贊譽連連,特為外包裝題寫“大紅袍,八三茶人陳椽題”。產品一向市場推出,風行一時,供不應求。我建議他趕緊去申請專利,他回復說:“我做的這些事,縣委、縣政府都知道,成果應該歸政府。”他的公心與襟懷令人敬佩。
在武夷山,陳德華心心念念著九龍窠半崖上的大紅袍如何實現擴種增產。要實現這個愿望,就要動大紅袍母樹,而他的權限不夠!1964年,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專家來武夷山剪枝扦插大紅袍枝條,陳德華作為本地專家一路陪同、協助。在省里專家剪枝時,陳德華提出要幾枝枝條在本地扦插,被婉拒。陳德華很無奈,他只能耐心地等待機會。直到1985年,陳德華應邀參加福建省茶科所50周年所慶活動時,他找了省茶科所培育室主任黃修巖,向他匯報了長久以來發展擴種大紅袍的耿耿心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說:“大紅袍是武夷茶的極品,居然長期束之半崖高壁,讓人可望而不可即,多可惜啊!好茶要讓更多的人喝到才好。我想種大紅袍不知有多少年了,這次您無論如何也要讓我如愿以償。”他的一腔深情感動了省茶科所,給了他五株正本大紅袍茶苗,但要求他不可聲張,隱秘栽培。陳德華夙愿得償,其快何如。但是,大紅袍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極為嚴苛,培育地點選擇也至關重要。大紅袍母樹生長在武夷山天心九龍窠,這樣的地理位置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滴流。陳德華反復考察和比較后,決定于1985年11月7日在御茶園下苗培育。經過幾年精心隱秘的栽培,1991年就產出新育種的大紅袍茶,命名為純種大紅袍。經推廣,如今在武夷山上已有上萬畝純種大紅袍茶園。央視四套曾對此作過專題報道。2012年陳德華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在業界被尊稱為“大紅袍之父”。
大紅袍母樹
武夷茶園
陳德華非常重視大紅袍和武夷巖茶的研究和傳承。他把自己六十余年對大紅袍的研究和實踐,寫成二十多篇(本)論文與專著。他親身參與了武夷山巖茶當家品種肉桂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領銜對武夷山茶樹種質資源的大規模調查,開辟了茶樹種質資源圃,移植了武夷名叢、單叢等優良品種160余種,從中選擇出十大名叢進行推廣;特別是總結了武夷山正巖茶區大紅袍母樹無性繁殖五株茶苗的經驗,并推廣了萬余畝,成為武夷巖茶的正宗品牌。
陳德華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為了長期科研和實驗的方便,他還很有遠見地創辦了武夷山北斗巖茶研究所和愛德華實驗茶場。他后來與兒子共同研制了與大紅袍同根、同源、同味又別具一格的“暗香”茶茗,其為色、香、味、韻俱絕佳的仙品,品飲者無不拍案叫絕。一茶友賦詩贊曰:“一泡驚天下,四海留暗香。”“暗香”典出王安石《梅花》詩:“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陳德華一生喜梅、愛梅,欣賞梅花凌寒傲雪、俏也不爭春的品格。現在,愛德華實驗茶場和北斗茶研所已由陳德華的兩個兒子陳起、陳拯賡續。他們現已都是武夷山茶業界著名的企業家、茶專家。陳德華一執念成終身,一生只做武夷巖茶(大紅袍)一件事,真無愧為“大紅袍之父”也!
(本文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4年第6期,作者為福州市史志專家庫專家,福州市資深法官、檢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