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成底事 報國是何人
林思翔
南宋連江籍愛國詩人鄭思肖于德祐二年(1276)作歲旦二首,其中第二首云:“有懷長不釋,一語一酸辛。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恥見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德祐二年三月,元軍攻下臨安,帝顯和金、謝二太后被俘。這年元旦(即歲旦),鄭思肖在元軍占領下的蘇州,一方面已經(jīng)預感到山雨欲來的形勢,一方面又不甘心大好河山的斷送,于是滿懷郁憤,寫成了這首詩,抒發(fā)了國土淪陷后心中的痛楚、悲酸和未能為國盡責的慚恨,表現(xiàn)了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和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jié)。
詩人說,蘇州城被敵人侵占了,南宋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國破之痛,這心事怎能放得下。胡人雖然暫時占領此地,我到死還是宋朝臣民。讀書半世,有甚功名成就。世亂如此,報國竟無一人!看到荒城梅花已經(jīng)開放,使我慚愧自己又過了一春。
國土淪陷是詩人心中永遠的痛,一介文弱書生,何以報國?全詩反映了詩人對國家戰(zhàn)亂和動蕩的憂慮,對無人能夠承擔起報效國家重任的失望和無奈,表達了詩人在國家危難之際的憂慮和對讀書報國的追求。
鄭思肖是一個每根毛孔都浸染愛國元素的人。“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這從他肺腑間流出的話語,成了那個時代強有力的吶喊。他認為讀書人就應該明道達理,精忠報國,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興衰緊緊連在一起。就在元兵已南下,南宋王朝瀕臨絕境之際,他還以極大的義憤,叩閽上書太后、幼主(恭宗),激昂慷慨。宋亡后,他“朝朝向南拜,愿睹漢旌旗”“淚盡眼中血,心狂夢裹身”,欲與友人離世高蹈,決不向新朝俯首,表現(xiàn)出高尚的氣節(jié)。
鄭思肖才華橫溢,工詩善畫。宋亡后,他“凡有求皆不作,絕交游,絕著作,絕倡和,漸絕諸絕以了殘妄”。他在宋亡后這種“漸絕諸絕”的忠肝義膽,和伯牙在子期死后毀琴絕弦的高尚情操一脈相通。“一雙閑手無聊賴,滿地斜陽是此心”,正是他借伯牙以喻自己宋亡后畫蘭不畫土的耿耿之心。
鄭思肖最敬仰同時代的丞相文天祥,認為他是讀書報國的典范,是天下讀書人的榜樣,并作詩文頌之。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就有《和文丞相六歌》《文丞相敘》《文丞相贊并序》《祭大宋忠臣文》等篇章,贊美文天祥的高風亮節(jié)。當獲悉文天祥抗元被執(zhí)后,他哭喊道:“嗚呼一歌兮哀以傷,白日無光天荒荒”“我所思兮文丞相,英風凜凜照窮壤”“文山先生,大宋之忠臣孝子也,……盡于忠,盡于孝,為天下開君臣父子之天,立萬世人道之極。卓乎哉斯人也!”……得知文天祥被害時他悲痛至極,在《祭大宋忠臣文》中,鄭思肖虔誠地寫道:“……唯我數(shù)公,秉心不回。寧受極痛,不敢犯義。大勇無死,與天吐氣。神照八極,福被萬世。凜乎英風,浩浩無窮。如水在地,如日行空……”盛贊文天祥精忠報國的高尚人格。
知書達理,報效祖國,這是讀書人的社會責任,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高尚志趣“出乎日月之上”;岳飛精忠報國拳拳之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愛國情懷躍然紙上;錢學森“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開創(chuàng)我國航天事業(yè)的赤子之心,都永遠為人民所銘記,這些都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深植于人民心中的文化基因。
如今,鄭思肖生活的年代已過去700多年了,他的愛國節(jié)操永遠為人們所稱道,他那“用血淚悲歌表現(xiàn)了民族的尊嚴,從而為宋代文學畫上了光輝的句號”的愛國詩篇(北大袁行霈教授語),依然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本文原載于《福州晚報》2024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