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源尾的振興
李晟旻
正是煙葉生長的季節,煙田一路綿延,明晃晃地占據了視野的大部分。我沿著煙田穿過一座廊橋,走過一段平坦小路,直到那座石碑。石碑高不過一米,卻在甲墻村口佇立了30多年,紀念的是70多年前的那場交鋒。閩北深山,戰火尚未來得及波及,卻也貢獻了另一番戰場,悄無聲息的爭鋒,你來我往的拉鋸,硝煙隱藏在字句之后,博弈透過文字彌漫,日月輪換,在子夜時分總算達成共識,國共合作,團結抗戰。
從村口進去的第一個斜坡邊就是那座民宅,土磚,黑瓦,木板墻,從清朝末年便立在那兒。當年的那場交鋒在正廳進行,兩張四方桌,兩張長條凳,一盞煤油燈,見證了那場艱難的談判,也見證了抗戰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因盧溝橋事變而起的日本侵華戰爭,讓中華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抵御外敵,國共合作是當務之急,也是有力手段。可國難當前,國民黨當局仍舊堅持反動方針,而中國共產黨則以民族大義為重,排除萬難,積極促成國共合作。根據中共中
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中共閩東特委書記王助以閩東北分區抗日軍政委員會主席兼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的名義去函國民黨松溪縣政府,宣傳抗日救國主張,表達合作抗日的誠意,并要求就停止內戰團結抗日進行談判。復雜曲折的談判從早上持續到子夜,再到第二天雙方代表在協議上簽字生效,甲墻談判宣告成功,也有力促進了建松政地區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
甲墻村是松溪縣源尾村下轄的八個自然村之一,作為革命根據地的甲墻,群眾基礎穩固,加之背靠大山這一地理優勢,遇到敵情便于撤離,因此被選為談判地點。作為談判舊址的這座民宅,如今已被作為“甲墻國共談判舊址紀念館”供人參觀,可似乎它并沒有一座“紀念館”該有的模樣,房屋是矮小破舊的,桌椅、墻板和樓梯吱呀作響,煤油燈銹跡斑斑,墻上掛著蓑衣,屋后堆滿木頭和廢棄的農具,甚至還有一個半倒塌的灶臺,三開間的屋子。除了正廳外,其他兩個房間的墻上掛著甲墻談判的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找不出什么嶄新的東西,一切都是簡易、陳舊灰蒙蒙的。說這是一座紀念館,好像確實與我們認知里的紀念館大相徑庭,但它對歷史的紀念卻也是切切實實的,當我們走進真實的歷史現場,觸摸見證歷史的老物件,哪怕布滿塵埃和敗落的痕跡,都是歷史留下的珍貴足跡,這難道不是對歷史最真切的紀念和感受嗎?
時光流轉,歲月交替,70多年前,祖輩們在這里英勇地闖出一片天地。70多年后的今天,作為后人的我們回到這里,回顧他們的艱苦卓絕和無畏頑強,空間不曾改變,而在同一空間里將不同時間的我們相聯結的,是代代相傳的歷史,是祖輩為我們留下的這片土地江山,也是我們對他們的緬懷和追思。
源尾村(朱建斌 攝)
從老屋出來,再看看屹立村口的那座石碑,歷史似乎有了更加真實的意味。再一次穿過那片煙田,不過三五分鐘車程,便拐進源尾村。同為源尾行政村下轄的八個自然村之一,源尾自然村與甲墻大不相同,“不同”從村口開始就展露無遺。一座“草根文苑”沿著村口的斜坡道向上延伸,綠色的門框窗框映襯著白墻灰磚,讓這座嶄新的建筑透出樸實無華,建筑外圍用干凈平整的石條和鵝卵石做裝飾,有無名野花從石縫中探出花苞,一幅清新自然的農村景象。不難發現,如果甲墻村展現的是歷史,是土墻黑瓦的古樸原
貌,那么源尾所展現的是現代,是振興,是舊貌換作的新顏。最直觀的是3D墻繪,大手筆地占據著整面的房屋外墻,畫不盡看不完似的,讓人永遠猜不到下一個拐角或斜坡處會出現怎樣的畫面。畫的都是最生活化的場景,小賣部門前的孩子、農村書屋里閱讀的學生、裁縫鋪里挑選衣服的顧客、郵局門口的郵筒和郵政單車,甚至甲墻談判時國共雙方代表握手達成共識的畫面也被栩栩如生地展現;還有源尾車站,一列綠皮火車正穿出隧道, 好像要駛出墻面,駛向房前駐足的人們。
都是農村最常見的民房,木門,卷簾門,不銹鋼防盜窗, 油漆脫落的墻面,再舊一點的甚至連油漆都沒有,完完全全的水泥澆灌,灰撲撲地立在那兒,了無生機。本是最普通不過的一幅農村景象,誰也不曾想,用繪畫將破舊空蕩的墻面填滿,村莊竟變成了另外一種模樣,色彩斑斕的墻繪與農村的原始景觀相映成趣,也讓樸素古老的村莊煥發出新的生機。歪打正著,并不以旅游為主要產業的源尾村也因此吸引不少游客前來,墻繪竟也讓這里成了網紅打卡地。
源尾振興發展的觸角還未向旅游業伸展,但在生態資源的發展上,源尾已經開始枝繁葉茂。一路相伴而行的煙葉田便是其中之一,煙葉田里,長勢喜人的烤煙似層層綠浪,隨風輕擺搖曳。每到六七月煙葉采烤期,煙農們穿梭在煙臺和烤煙房之間,采摘、捆扎、搬運、烘烤,煙葉從翠綠色變為金黃色,煙農們也收獲了屬于他們的金山銀山。
地處山區的源尾紅色土壤分布廣泛,這為野生苦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在源尾村的山林里,成片的苦竹林順著山勢
蔓延,蔓延成源尾村最拿得出手的一張金字招牌。苦竹林產出的苦筍徑大肉厚,口感鮮脆,微苦中帶著鮮甜,在各個種類的竹筍中是獨一份兒的。它們不僅被擺上餐桌,烹飪出獨具當地特色的農家美食,也被加工成筍制品,苦筍從竹林走進車間,又從車間走向貨架柜臺,走向更加廣闊的外面的世界。
對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讓源尾村被冠上“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省級文明村鎮”“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等稱號。而源尾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快速地振興發展,與“黨建”脫不開關系, 源尾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一套“源尾經驗”,讓這座曾經隱藏深山無人問津的村莊嶄露頭角,無論是村容村貌,還是鄉風民俗, 抑或是為村民謀福利,源尾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獨屬自己的道路上。
說到黨組織建設,源尾的歷史淵源頗為久遠,本來就是革命老區,還有載入黨史的甲墻國共談判舊址,一直以來源尾都重視黨員隊伍的建設。正是以甲墻國共談判的時間1973年11月28日為歷史坐標點,源尾村將每個月的28日確定為村支部主題黨日,一個名為“相約二八,引領新風”的黨建工作機制一經推出,整個村莊都開始朝著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起來。
道路兩旁的樹木該修剪了,村口需要一個候車亭,東家的毛竹被人砍了,西家門口的垃圾臭氣熏天……大到村里的環境整治、產業發展,小到村民的個人需求,都可以是主題黨日這天的議題。干部群眾圍坐一堂,幾杯熱茶,幾把凳子,群眾暢所欲言,黨員干部虛心聽取。群眾的困難要解決,群眾的好建議要采納,黨員活動實實在在地服務人民、關照人民。
為人民服務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要想讓群眾信服,黨員首先得自己動起來。“門前三包”,村民不掃黨員掃,隨時隨地撿垃圾,村民不撿黨員撿;違規建筑,村民不拆黨員的先拆。在黨員的帶領下,村民也自發地行動起來,原先臭氣沖天的豬圈、旱廁和雜物間不見了,雜亂無章阻礙通行的遮雨棚拆除了,村道從坑坑洼洼到開闊平坦,村容村貌開始了蛻變和新生。
松溪國共合作談判紀念碑
甲墻的紅色歷史,源尾的振興發展,兩個緊密相連的村落好似前世與今生,黨的艱苦卓絕、沖鋒在前和一切為人民群眾為中心的信念延續到今天,仍然在基層黨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黨支部的引領下,在黨員們的以身作則下,村莊整潔美觀了起
來,村民收入增加了起來,大家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被激發了起來。
鄉村振興了,生活富裕了,但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根本并沒有被遺忘,在由村里黨員免費提供的“草根文苑”里,展示的滿是舊時代的農具廚具、生活用品和生活場景,真實的器物和懷舊的空間讓人結結實實體驗了一把農耕文化和客家文化,感受了先民祖輩的生活智慧和處世哲學,這也在提醒著后世的我們,根不能忘,本不能丟。
煙葉田一路蔓延,碩大的煙葉隨風飄搖,等待著即將帶來的收割季,從江西引進的馬家柚已經在此生根多年,成熟的季節還未到來,柚子樹正在為年末的豐收做著準備。無論是甲墻村口年久滄桑的“甲墻國共合作談判舊址”紀念碑,還是源尾村口整潔如新的“草根文苑”,歷史與今天,動蕩與和平,我們都應該了解,我們都不能忘卻。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