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19-10-10 10:5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李 玲

 

沖上神山的英雄旗手

——解放軍某部“尖刀班”班長邵元林


李 玲



邵元林14.jpg

邵元林

邵元林7.jpg

部分獎章

 

“誰第一個把五星紅旗插上廈門島?”前不久,網上有人發帖詢問、尋找。其時,筆者隨同1962年“戰備”期間入伍的上海籍老兵重返福建晉江圍頭“探親”,翻閱部隊長贈送的軍史畫冊《永不停息的戰斗號角》,發現在“揮師福建,血戰金門”一節中,對“插旗英雄”邵元林的事跡,有較翔實的記敘。

全國解放前夕,蔣介石退守東南諸島,與我軍對峙,伺機反撲。其嫡系湯恩伯率3萬重兵把守廈門島,吹噓“守住三五年沒問題”。

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遵照中央的戰略部署,遣軍布陣,對廈門島形成“月牙形”包圍。

1949年夏秋,我軍利用夜間,強化射擊、游泳、掌舵、涉灘、攀登等渡海作戰訓練課目。擔負北面登陸進攻任務的85師255團指戰員,高唱師文工團編寫的《夜練船歌》,士氣高昂。

10月初,部隊舉行誓師大會。先鋒營7連“尖刀班”班長邵元林代表指戰員宣誓:“請黨中央、毛主席放心,等待我們勝利的消息!”

10月15日20點30分,葉飛下達戰斗號令,各參戰部隊向廈門島發起全面進攻。先鋒營打頭陣,邵元林率“尖刀班”快速跳上機動船,趁夜色,駕風馭浪,直撲北岸高崎。北岸有一片1米多深淤泥灘涂,縱深達800多米,給登陸帶來極大困難。先鋒營進入泥灘約200米時被守敵發覺,遭猛烈射擊,營長和政治教導員先后犧牲。為避免被動挨打,邵元林指揮“尖刀班”戰士搭人梯,爬峭壁,從敵薄弱點登陸。接著,過鹿砦,破鐵網,越塹壕,奪碉堡,為后續登陸分隊突擊、控制灘頭陣地掃清障礙。沖鋒中,旗手張林國中彈倒下。邵元林緊跟其后,擎起戰旗疾跑。他用沙啞的嗓門高聲喊道:“解放廈門的時刻到了,同志們沖啊!”他也受了傷,但他不顧傷痛,咬緊牙關,揮動血染的五星紅旗,沖向制高點。22時,邵元林第一個把五星紅旗插上廈門神山高地。這時,沖鋒號角響徹云天,泥灘中的戰友如潮水般向神山涌來。

邵元林4.jpg

解放廈門島 (資料照片)

 

天亮時分,海灘一片殷紅。我軍乘勝追擊,相繼占領園山,奪取高崎機場,攻下鼓浪嶼,對廈門島形成合圍態勢。后又經30多個小時激戰,17日11時許,廈門全島解放,殲敵2.7萬余人,其中俘虜2.5萬人。

勝利的喜訊回蕩海空,也飛速傳到北京。為緬懷在解放廈門的戰斗中犧牲的將士,陳毅元帥為廈門解放紀念碑題詞:“先烈雄風永鎮海疆”。“插旗英雄”邵元林的功績被載入戰斗史冊。1953年,邵元林參加首都“五一”觀禮,在天安門城樓見到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這是我終身難忘的日子!我的戰功是無數戰友用鮮血換來的……”他喜極而泣。

我認識這位戰斗英雄,是在與金門島一水之隔的圍頭前沿陣地。1962年,“戰備”很緊張,他是守備88團四營副營長,正在給戰士們講“當兵為了啥?”的戰備動員課。個子不高,濃眉大眼,膚色黝黑,一杠四星分外耀眼。我到現場時,他正操著江浙口音開講:“同志們,我們團前身是紅軍營。你們來自五湖四海,有‘一大’的上海,南湖的浙江,韶山的湖南,南昌、井岡山的江西,還有我們古田的福建。為了守海疆保江山,你們當兵光榮啊!”聽課的是剛擴充來到前沿陣地的兵員,是來自城市的學生兵。課堂在天穹下,他站在一棵被風沙吹打卻依然挺立的木麻黃前,用樹枝指著掛在樹桿上的六十年代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高聲問道:“你們誰知道,中國地圖形狀像什么?”學生兵們異口同聲地答道:“像一只大公雞!”接著,他為新戰士講述“雞”被“狼”咬的凌辱史,講中華民族的抗爭史,講“臺灣島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激發大家的愛國熱情。

1928年3月29日,邵元林出生于上海南匯一個貧苦長工家庭,1944年6月參加新四軍,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蘇皖、浙閩邊區游擊戰中,先后榮立戰功19次。新中國成立前夕,他跟隨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南下,進軍福建,參加解放福州、福清、莆田、泉州、漳州諸戰斗。在解放廈門的戰斗中,軍功卓著。1951年11月,他出席華東軍區首屆英雄模范代表大會,被授予“特等功臣”“海島乙級戰斗英雄”光榮稱號。1953年5月,參加首都“五一”觀禮活動。1975年5月,復員回上海,1995年8月被授予“上海市勞動模范”光榮稱號。2009年6月1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81歲。

2019年元旦前夕,筆者由閩赴滬,邀約數位老戰友,帶上鮮花和伴手禮品,拜訪邵元林的夫人、著名越劇藝術家鄭采君。90歲高齡的她,雖腿腳不便,仍起身沏茶,并對我們談起“老邵”的許多往事。她翻閱我們帶來的《軍史畫冊》,朗聲說,有關老邵戰斗故事的書報,她讀過不少。老邵有許多軍功章、榮譽章,在世時都由他自己收藏保管,不讓我和孩子們拿出去張揚。老邵常對兒女說,他只是革命軍隊中小小的一員。功勞應歸功于黨,功勞應記在英烈們的軍功簿上。后來,他的遺物兒女們保管。她則留存著老照片。說著,她從腰間掏出鑰匙,挪步梳妝臺前,打開抽屜,從相冊中取出一張照片,照片中的邵元林,身著老解放裝,胸別“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徽標和多枚軍功章,神采奕奕。她用吳語深情地說,這張照片保存了53年,可算是邵元林給的定情物。

邵元林6.jpg

本文作者走訪邵元林夫人鄭采君。

 

那是1954年春,上海越劇團參加全國慰問團赴福建前沿陣地慰問三軍。鄭采君在《拾玉鐲》中飾丑角劉媒婆。也許是“天作之合”,晚上,邵元林與鄭采君同桌就餐。席間,她為他掛慰問章,他回贈她“軍功照”。席后,他倆互留了聯絡方式。

這年秋天,邵元林被保送到漢口高級步兵學校學習。放寒假,他急匆匆前往上海越劇院“探親”。劇院領導為他倆安排“包廂”,一起觀賞由“越劇十姐妹”中的三姐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聯袂主演的《西廂記》,為這對兵民戀“火上加油”。

有情人終成眷屬。經組織批準,1956年建軍節,他倆在毛澤東、朱德畫像前舉行“革命化婚禮”:劇團領導證婚,雙方親人代表出席。席間,有個親友說邵元林個矮臉黑,又是孤兒,言外之意“不很般配”。鄭采君聽到后不樂意了。她說:“我就戀他旗舉得高,打仗勇敢,忠誠可靠,為人厚道,這些優點比什么都強!”

婚后,他們分居兩地,天各一方。鄭采君深知軍人的職責,從不拖后腿。結婚4年后,他們才要了孩子。給孩子起什么名字?他們商量,如果是兒子,就叫永勝、永平,再有女兒,就叫永紅,意為:革命永勝,世界永平,江山永紅。果真如愿以償,老天賜予他倆三個兒女。如今,老大當軍醫,老二搞藝術,老三從事保險事業,各有所成。

1975年,5月,邵元林“解甲歸田”,回到“織女”身邊。他雖是“戰功卓著”的英雄,但被分配到上海泰康食品廠當工人也毫無怨言。按政策規定,榮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軍人可享受自選工作的待遇,可他“見紅旗就扛,見名利就讓”,把食品廠當成“家”,一干就是13年,直到離休。

他是真愛泰康食品廠的。他說,這個工廠是1914年創辦的,品牌“萬年青”也很好。在工作中,他很注意維護食品安全和品牌聲譽。他說:“食品這‘玩藝’,生來很‘驕氣’,衛生講第一、裝卸要注意。”搬運、裝卸的活他也干,為確保食品“色相”不變,他雖渾身是勁,但仍輕手輕腳,不讓有些許損傷與污染。當了三年工人后,邵元林被提為廠保衛科副科長。深感責任重大的他,更不敢有半點懈怠。有一年國慶節,他放棄與朋友的聚會,到10多公里外的倉庫帶崗,腰別警械,徹夜巡視。果然,他們擒獲了一個盜竊團伙,制止了一起重大破壞案件的發生。

在烽火連天的戰斗歲月中奉獻青春,建立殊勛;在平凡的崗位上忘我工作,無怨無悔。邵元林給后人留下的是英雄風采,是奉獻精神。

邵元林11.jpg

雕塑:紅旗插上廈門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