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19-10-10 10:42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張建光 范永光

 

傳奇式英雄“陳牯老”


張建光  范永光


 

晚年陳貴芳依然神采奕奕。.jpg

晚年陳貴芳依然神采奕奕

 

“閩北有個陳牯老,敵賞三千買他腦。坎坷一生仍自若,革命精神永不倒。”這是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對閩浙贛邊區著名游擊隊領導人陳貴芳的贊譽。“陳牯老”在政和乃至閩北老區人民的心目中,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有膽有識

疾風暴雨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孕育了以政和縣東平鎮風池村(現稱鳳頭村)為中心的建松政革命根據地,也造就了成千上萬的革命者,陳牯老是其中之一。

1918年6月,陳牯老出生于東平鎮高山村風池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原名陳貴芳,牯老是乳名,意為強勁、堅韌。父親陳機水192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3個叔叔都是1933年以前的老黨員,祖母和母親也都參加黨的地下聯絡工作。在革命家庭的熏陶下,陳牯老從小養成耿直豪放、堅忍不拔的性格。1933年,年僅15歲的陳牯老在楊則仕介紹下參加青年團組織,走上了革命道路。1934年8月,中央紅軍第58團挺進政和東平,成立建(甌)松(溪)政(和)蘇維埃政府,陳牯老任東平區少先隊隊長和兒童團團長;10月,任中央紅軍58團團長黃立貴的通信員,后任警衛班班長。

陳牯老又矮又瘦,滿口方言,還有點口吃。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貌不驚人的“政和佬”,卻以他的膽識與戰功書寫著傳奇。

1936年1月,陳牯老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后歷任共青團東平區委書記、中共東平區委書記、中共政和中心區委書記,并參加建松政中心縣委工作。在三年游擊戰爭的艱苦歲月里,陳牯老堅持依靠群眾,開展隱蔽斗爭,依靠山地,堅持打擊敵人,同時,保存和壯大革命力量。

1937年“七七”事變后,陳牯老受閩東北特委之托,作為中共建松政中心縣委的代表,到東平鎮與國民黨代表談判,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建松政地區的形成。1938年2月,建松政地區370名紅軍游擊隊編入新四軍三支隊第5團,奔赴皖南抗日前線,陳牯老留在原地堅持斗爭。紅軍游擊隊主力北上后,國民黨頑固派置民族利益于不顧,襲擊建松政地區中共機關駐地,槍殺中共干部和群眾。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挑釁,陳牯老遵循省委“獨立自主靠山扎”的方針以及“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發動群眾開展合法斗爭,并相機建立抗日反頑自衛武裝。當時,政和縣黨員發展到350多人,游擊隊擴大到50多人。1938年4月,政和中心區委升格為縣委,陳牯老擔任中共政和縣委書記。1939年5月,中共建松政特委首次黨代會,陳牯老被選為出席福建省第一次黨代會代表。同年8月,在省委擴大會上,政和縣被評為“模范縣”,陳牯老被授予銀質五星獎章。

陳牯老擔任建松政特委書記后,因形勢緊張,建松政特委與省委失去了聯系。在嚴酷的形勢下,他領導建松政軍民開展艱苦的反頑斗爭達3年之久。其表現被稱贊為“無產階級的頑強性和靈活性”。

 

有勇有謀

陳牯老沒有進過學校,革命是他的課堂,同志是他的老師。正像他自述,“如果說,楊則仕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帶路人,那么黃立貴和陳一就是培育我成長的革命良師”。這幾位革命領導既教會了陳牯老的革命道理,又幫他識文斷字,特別是軍事知識。在擔任黃立貴的通信員兼警衛班班長期間,他跟隨這位威震閩贛的紅軍虎將,學會了看地圖,分析敵情;擬方案,指揮處置。經過實戰磨練,他的軍事造詣有了很大提高。

1941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對福建省委駐地和建松政地區發動第一次軍事大圍攻。建松政特委作出“埋槍分散隱蔽”的錯誤決定,致使自衛武裝解散,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特委班子瀕于解體。5月,省委派陳牯老回建松政擔任特委代理書記,負責恢復這一地區工作。他堅決執行省委指示,千方百計找到分散隱蔽的同志,取出埋存的槍支,從鎮壓最反動的極惡分子入手,發動群眾,恢復整頓黨組織,扭轉了建松政地區局勢。在此基礎上,他率游擊隊攻打水吉、章墩、杭頭等地,在外屯消滅敵人一個排,在浦城殲敵一個中隊,打擊了頑固派的氣焰,建松政根據地工作很快得以恢復。

1942年初,國民黨頑固派對閩北地區發動第二次軍事圍攻。陳牯老奉命牽制敵人,戰斗中與省委機關失去聯系,后轉戰崇安、鉛山、廣豐等縣,與當地游擊隊配合,堅持隱蔽活動,并積極營救“赤石暴動”出來的46位新四軍同志,使他們重返皖南抗日前線。同年10月,陳牯老任建松政特委書記。第二年3月,陳牯老率建松政游擊隊在龍浦路擊斃國民黨二十五集團軍參謀長陳達。國民黨當局張貼賞榜:“活抓陳牯老,獎賞黃金三千兩。”

1943年4月,國民黨頑固派調集20個團的兵力向省委駐地和建松政地區發動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第三次軍事大圍攻。與省委失去聯系的陳牯老,帶領建松政游擊隊堅持戰斗。

一次,敵人發現建甌地界的游擊隊,即出動上千人馬壓了過來。陳牯老指揮同志們晝伏夜行,迂回規避,時而隱蔽休整,時而虛張聲勢,與敵周旋。敵人草木皆兵,竟然數次自相殘殺。國民黨頑固派三次軍事圍攻失利后,變換策略,妄圖潛入內部搞垮游擊隊。建松政3縣特務頭子陳學達親自出馬,偽裝同情革命,派人與游擊隊聯系。陳牯老將計就計,將特務組織一網打盡,又一次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卻在建松政地區進行新的“清剿”。陳牯老率領建松政人民,開展爭取和平、民主的自衛斗爭,打通了浙西南交通線。1946年11月,陳牯老任閩浙贛區黨委(后改省委)常委兼閩浙邊地委書記。翌年1月,與地委副書記張翼率18位骨干挺進閩浙邊界,先后開辟出以慶元崔上為中心的閩浙邊游擊區和以政和寶巖為中心的閩浙邊游擊根據地。1949年1月,陳牯老任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5月率部配合南下解放大軍解放閩北全境。

 

忠鑒日月

陳牯老一家忠烈滿門,祖孫三代都投身中國革命,他和父親、4個叔叔先后都加入中國共產黨,祖母、父親、妹妹和4個叔叔先后為革命壯烈犧牲。母親葉彩菊義無反顧地支持兒子的革命事業,被國民黨3次投入牢獄。解放時,整個家族15口人,僅他和母親幸存。

1949年5月底,閩北解放,陳牯老任建陽地委書記兼軍分區司令員,這時他恢復了大名陳貴芳。建國初期,陳貴芳在主持閩北工作期間,無論是剿匪反霸斗爭,還是土地改革運動,各項工作搞得十分出色,受到廣大干群的高度贊頌。1951年9月,陳貴芳選調中央馬列學院學習。正當他滿懷信心地準備學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之際,1955年因曾鏡冰冤案的牽連被隔離審查。在以后歷次政治運動中,由于“左”的錯誤路線影響,陳貴芳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他以革命利益為重,處逆境不悲觀失望,遭挫折仍樂觀豁達,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1957年,陳貴芳下放到建甌任縣委書記。他保持革命傳統,走遍城鎮、工礦,搞調查研究,制定改變建甌經濟面貌的規劃,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58年,陳貴芳調任新籌建的潘洛鐵礦黨委書記。他常年泡在籌建工地上,與工人同出一身汗、同滾一身泥、同吃一鍋飯,加速了建設的進程。1961年,陳貴芳任福州市副市長,殫精竭慮地緊抓糧食生產和蔬菜供應,與全市人民共渡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他還通過組織全市性植樹綠化運動,大面積綠化了市郊山頭和市區主干路,凈化美化榕城,造福子孫后代。在調離省城前往寧德任職時,他口占律詩一首:“榕城十載勝半生,未立新功羞煞人。老馬何能堪重負,小車不倒靠扶行。機關長坐作為少,河梁分水懷念深。從今奔向閩東日,誓舉紅旗到終身。”對黨和事業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十年動亂”中,陳貴芳在寧德地區任革委會副主任、地委常委期間,又遭到不應有的錯誤處理,直至被冤判入獄。但他經受了歷史的嚴峻考驗和磨難,始終以一個革命者的襟懷泰然處之,從未對黨和組織有過任何怨言。

 

義重如山

陳貴芳讓同事回想起來的,多是俠義肝膽,古道熱腸。他總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同志們,尤其在那隨時都可能出現意外的殘酷環境里。他的戰友高振洋、楊蘭珍夫婦在回憶錄《五府崗遇險》中記敘:“回憶1941年初這段難忘的經歷,陳貴芳同志的英勇氣概,舍身掩護我倆脫險的情景歷歷在目。他在危難時刻舍身救人的高尚品質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1942年6月,被囚禁在上饒集中營的新四軍將士在押解轉移閩北途中,舉行了赤石暴動,陳貴芳得悉后,不顧自己正遇圍困又與省委失去聯系的艱難境遇,主動率部前往接應,并千方百計保護突圍的新四軍同志,使他們得以勝利回到革命隊伍。40年后,當年暴動出來的同志與陳貴芳在故地重逢時,個個熱淚盈眶,難以忘懷。

更難能可貴的是,陳貴芳深陷囹圄,保外就醫時,就福建地下黨干部建國后所遭遇的冤案,毅然上訴中央。上訴信通過在京的范式人等老同志輾轉傳遞,正式呈送黨中央。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在“來信摘要”上作了批示:“福建地下黨問題,要很好抓一下。要公公正正地解決,先從福建抓起。”此時,全國的“撥亂反正”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胡耀邦同志的批示對福建、廣東等省的地下黨落實政策問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大批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地下黨員得到平反昭雪,相繼重新走上工作崗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共福建省委十分關心陳貴芳政策落實問題,洗刷了強加在他身上的不實之詞,對他作出公正的評價。1982年6月,陳貴芳恢復工作,先后擔任省老區辦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顧問和省政協常委。他不顧年邁體弱,仍帶領干部跋山涉水,深入到老區基點村,傾聽老區人民的呼聲,鼓勵老區群眾發揚革命傳統,弘揚蘇區精神,走自力更生道路,改變老區經濟落后面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還覺得自己“對老區人民虧欠太多”。不管什么時候,不管是否認識,他總是愿意幫助困難群眾。他對老區人民親如家人,他們也從不叫他職務,也很少叫他真名,而是親切的喊他“陳牯老”。

1986年1月5日,戰斗一生的陳貴芳同志與世長辭了。“閩北有個陳牯老。”他所建樹的殊勛偉績,他那威震敵膽的傳奇人生,永載革命史冊。閩北人民不會忘記他,歷史不會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