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島海上交通今昔
陳有芳
古城
環島公路
平潭,舊稱海壇,簡稱嵐,又號海山。陸域面積371.91平方公里, 海域面積6064平方公里。有大小島嶼126個,其中有人定居的9個,季節性居住的10個,人口45萬。主島是福建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
平潭位于海上交通要沖,扼東南沿海往來航道,又處福建沿海中心突出部,面對臺灣。平潭船只往東通臺灣基隆、新竹、淡水、高雄等港口,往北通福州、溫州、上海等港口,往南通興化、泉州、廈門、汕頭等港口。省內外海上交通頻繁。
由于沿途多暗礁淺灘,又兼臺風迷霧,千百年來,究竟有多少人沉尸海底,葬身魚腹,誰也說不清。僅據1949至1995年的不完全統計,平潭海難事故就達485起。
平潭海上交通管理,走過漫長曲折的道路。潭城港曾有三個古埠頭。明末即有人經營潭城和蘇澳至海口的客運。咸豐年間,觀音澳成為對臺貿易港口。1949年4月,國民黨73軍潰逃平潭,實行軍事管制,海上交通一度停頓;此后,海峽兩岸軍事對峙,平潭對臺海上交通長期隔絕。解放后,人民政府和全縣人民做出巨大努力,投入大量資金和勞力,全島公路貫通,海上交通也出現新局面,安全性和運速逐步提高。先后建有各類碼頭35座,不斷更新船只,擴大噸位。僅據1958至1995年統計,海上客貨運量從3.8萬人3萬噸,增加到244萬人97萬噸。隨后,由木帆船到機帆船,再由輪渡到汽車渡輪;由擺渡到直接登輪,由長時間航行到短時間過渡,減少了隱患,運量和安全系數空前提高。
平潭對大陸的海上客運,多從潭城和蘇澳兩渡口出島,至福清海口、長樂松下和福州等港渡口。由于航線長,航時久,易遭風浪襲擊,發生意外。1959年竹嶼口圍墾后,改走娘宮至福清北坑(小山東)航線,僅距3.5公里,航程縮短,安全系數顯著提高。1973年10月,修建娘宮輪渡碼頭,1976年投用,設娘宮輪渡所,先后購進4艘登陸艇,開始渡運汽車進出島;至1991年11月7日,兩艘524噸級的雙向穿膛式輪渡又開始啟用,一次可運載8部載重汽車。1991年12月,金井5000噸級散雜貨碼頭竣工。1987年10月20日19時30分,復建的牛山燈塔重新發光,射程44.5公里,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導航燈塔,對臺海北段交通安全起了重大作用。80年代初,隨著兩岸關系的逐漸解凍,平潭與臺灣恢復經貿往來, 海上交通也呈增多趨勢,直至兩岸實現“三通”。
與此同時,小島之間交通狀況也有很大改觀。1978至1980年間,上述嶼頭等6個小島,均修了公路,總長40公里。機動船、汽輪逐漸替代木帆船客運。芬尾至塘嶼、草嶼客渡,于1965年首次用上機動客船。1974年5月,大練島至蘇沃、松下客運,也啟用了機動船。嶼頭島還購置鋼質客輪。1991年7月,東庠島交通碼頭工程動工,投資459萬元。小島渡口普遍建了碼頭,海上交通通得到全面提升。由“海峽號”和“麗娜號”兩艘客滾輪組成的海上交通航線,定期與臺對開,臺灣商品可由此轉運大陸和歐洲各國,方便了兩岸民眾的往來,促進了雙方的經貿發展。
2007年11月30日,長3.5公里、連接娘宮與福清小山東的平潭海峽大橋動工興建。這座橫跨海峽的大橋,總投資11.39億元,設計使用年限達一百年。2010年11月30日,平潭首座海峽大橋建成通車。不久,又建起復橋。兩橋間距40米,進出島車輛各用一橋,人流物流,十分便捷通暢,有力地促進平潭的大開發。
2013年11月,連結蘇沃與長樂松下的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動工。這座長16.34公里的公鐵兩用海上大橋,下層設計為時速200公里的雙線1級鐵路,上層設計為時速100公里的高速公路。工程浩大,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目前,正在緊張鋪軌中,竣工指日可待。
有了大橋聯通,平潭這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離島,其聲名開始遠播。大量國內外游客涌入平潭,各個景點游人如織,旅游部門應接不暇,民宿快速發展。兩岸和各類國際賽事,也頻頻在平潭舉辦。2015年游客230萬人次,旅游收入6.55億元;2017年為387.22萬人次29.04億元;2018年達480萬人次超40億元,呈大幅上升趨勢,國際旅游島前景可期,且潛力巨大。
交通的改善,促進了平潭的快速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平潭全區人口由1949年的2萬余戶9.96萬人,增至2018年的12.51萬戶45萬人,人口擴增4 倍多;同期,全區國民生產總值由0.1506億元升至230.83億元,這是島民生活改善的具體象征。相信不用多久,平潭島實現立體交通,昔日孤懸海上、荒僻落后的面貌,將一去不復返。
今日平潭
沿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