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纓縛長龍
楊 瑜
引 子
上街閩江南港那片平坦、富饒的土地,秀山有勢,靈水含韻,裊裊的茉莉花香縈繞鄉間小路。背靠翠旗,依紅偎綠;面朝閩江,春暖花開,就是這里的美感、靈感和幸福感。
侯官村是唐初福州郡治下的侯官縣駐地,如今繁華散去,只存留城隍廟、鎮國寶塔等古跡。城隍廟是為保一方平安而建,矗立在閩江邊的鎮國寶塔,是專門為鎮水患而建。
相傳南朝后梁,閩王王審知入閩后,恩準閩都統使林碩德在“花嶼”的嶼頭山興建府第,落成后賜匾,名曰“上溪”。后因方言“溪”與“街”諧音,故“上溪”成了“上街”,上街以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上街地靈人杰。閩商先賢張睦壽終上街村;金履豐棄襲歸田新洲村;都巡村走出“八閩第一狀元”許將;青洲村走出聞名世界的“侯氏制堿法”發明者侯德榜;馬排村走出“太極皇后”高佳敏……這里的“大本厝”和“崇品舊居”兩處古民居頗有名氣。據《侯官志》載,“大本厝”為張睦后代張大本“設館授業”之所。另據《蕭氏族譜》記載,主人蕭崇品授“五品軍功”銜,是西漢蕭何后人。這兩處古民居分別建于清乾隆與清道光年間,是上街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兩處古民居均用重達10多噸的大石板鋪砌天井,如何搬運呢?普遍認為洪荒之力來自溪源之水。
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龍潭山旁有屋數楹,祀張真人,俗稱溪源宮。”溪源宮前面的溪由此得名,溪流26千米,流域面積208平方千米。傳說潭里有蛟龍出沒,興風作浪,殘害蒼生。其實就是溪源溪造就了這片平坦廣闊的肥土,故曰“福在水,利在水,其禍其弊亦在水”。溪源之水恰似邱陽溪畔蕭氏族人的祖先,“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許,冥冥之中的偶合,已泄漏的天機,提醒人們莫輕水患。
2001年,福州大學新區落戶上街,經過幾年的努力,一個占地18000多畝,擁有9個校區、20萬學生的大學城崛起,而潛藏在“龍潭”里的“龍王”也開始蠢蠢欲動,向不設防的上街撲來……
孽龍肆虐,閭里變龍宮
2005年10月2日,一條痛心的電文,驚動了省委,驚動了中央軍委,驚動了黨中央!
新華社10月2日20時35分電,武警福州指揮學校閩侯上街訓練基地突然遭受山洪襲擊,部隊駐用的兩幢民房被沖毀,165名學員被山洪沖走。
聞訊后,時任省委書記盧展工、時任省長黃小晶等省領導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研究配合武警部隊全面開展施救的措施。
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對災情高度重視,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自打電話到抗洪第一線詢問救災情況,要求全力搜救失蹤人員。中央軍委等領導同志對人員搜救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災難降臨上街!狂風暴雨、電閃雷鳴,藍光籠罩的上街就像電影里喧染的鬼域。此時,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過程雨量,山洪引發的泥石流猶如猛獸撲向昔日的魚米之鄉,溪源、莊南、榕橋、聯心、美岐、青洲、中美、岐安、岐頭、蔗洲、馬保等11個行政村和9所大學頓時成為水鄉澤國,閭里變龍宮,到處險象環生。縣、鎮防汛指揮部值班電話鈴聲接連不斷: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3名學生被困樹上,急待救援!
捷陽高爾夫球場20多名職工被困在鉆探機臺上,急待救援!
數十村民被困在的幾處小山包上,急待救援!
洪水咆哮著吞噬了良田、村莊,圍困著來不及撤離的村民和學生……
溪源、莊南、榕橋告急!閩江學院告急!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告急!
形勢越來越嚴重,防訊抗洪前沿指揮部沉著應對,有條不紊地發出一道道指令。要求沿溪的莊南、榕橋、美岐、中美、岐安、岐頭、蔗洲等村的搶險隊,連夜冒雨沿溪搜尋失蹤人員,全力營救親人子弟兵!全力營救受困群眾和學生!
榕橋村超市老板余孟秋正在商場轉移商品,突然妻子尖叫起來:“不要再搬了,那邊有人喊救命!”他們立即提著應急燈循聲找去,發現洪水中有人掙扎求救。于是,他們迅速展開救援行動,先后共救起了4名武警學員,而自己超市的商品卻被洪水淹沒,損失20多萬元。事后,余老板仍然自豪地說:“20多萬財產換4條年輕的生命,值!”
一位被水浸泡得奄奄一息的武警學員被救起后,說了句“我腿傷了”便昏了過去。如果沒有被及時救起,再挺幾秒鐘,他可能就堅持不住了。搶險隊立即將他送往??蔗t院搶救。就這樣,村民和搶險隊共同努力,從洪水中救出10多名武警學員。
時間就是生命!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十幾支搶險隊奔赴險區險段,從2日晚到3日凌晨,經過36小時的奮力搶險救援,各支搶險隊陸續傳來好消息:
高爾夫球場20多名被困職工安全轉移!
閩江學院被困樹上3名學生被舟橋部隊的沖鋒舟救下!
……
送到各醫院的21名武警學員全部安全脫險!
這一夜,搶險隊從“龍王”血盆大口中救出受困群眾、武警學員、學生近100人。
3日,解放軍四總部工作組趕到福州,現場指導搜救和善后工作。經7000多名官兵、公安干警和當地干部群眾連續50多個小時的搜救,至5日10時,共救出生還人員79人,找到遇難者遺體62具,尚有24人下落不明。血的教訓告訴人們,孽龍一日不縛,水患一日不除,地處暴雨中心的上街就無法安寧!
人們對“龍王”洪災驚魂甫定,2007年夏,“圣帕”臺風又來逞兇。“龍王”曾以每小時175.4毫米的強降雨破閩侯歷史記錄,被稱為“百年不遇”。而臺風“圣帕”帶來的降雨更加肆虐,閩江學院再度淪為澤國。校內最深水位達2米,道路阻斷,路上行船;500多名師生陷入斷水斷電斷糧的困境!
時任省委書記盧展工深夜乘沖鋒舟慰問受困學生;緊接著視察水情的市委、市政府領導也乘沖鋒舟來到學院。次日,省委有關領導同省教育廳、水利廳、福州市政府、閩侯縣政府的領導,也乘著沖鋒舟來了。
同學們抗洪救災的視頻上傳到互聯網,中央再次驚動!于是,中央下定決心,要徹底根治福州大學新區水患!次日,中央領導關于整治“福州大學新區”水患的批示迅速傳到省里,并逐級傳達到市、縣,治理上街水患的決心就這樣下定了!
長纓縛龍,鐵下心治水
在兩年時間里,中央領導做出兩次重要批示,可見中央對上街“福州大學新區”水患問題何等重視。第二道批示傳達到治水指揮部,正在施工的同志稱這是第二道“圣旨”。他們以此表達對中央決策的敬畏之情,也表達了他們對這個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堅定決心!
從氣象部門了解到,上街大學新區地勢平坦,三面環江,西面傍山,是我省暴雨中心區,由于防洪排澇設施落后,幾乎年年汛期這里都受淹。要徹底解決洪澇災害的困擾,治水必須從“堵”、“疏”結合轉變為“治”、“用”結合。
興建大學新區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列入2006年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為高校的水安全如此“大動干戈、興師動眾”,在我省尚屬首例,在全國也極為罕見。福州大學新區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包括“一庫一堤、二洞三站、三河四閘”,總投資14.9億元,為大學新區提供水安全保障。
“一庫”就是能攔蓄洪水,庫容量2428萬立方米的溪源水庫;
“一堤”就是長14.476千米的閩江下游南港上街防洪堤,防護閩江洪水;
“二洞”即溪源泄洪洞和大清坑引洪洞,排泄超量的內江洪水;
“三站”即侯官排澇站、厚庭排澇站和葛岐排澇站,盡快排泄積滯的洪水;
“三河”即邱陽河、溪源江和輪船港,疏通匯流排水通道;
“四閘”是侯官水閘、榕橋節制閘、厚庭水閘和葛岐水閘,防止內外江交流。
溪源水庫為防洪排澇工程體系的骨干工程,壩高68.8米,壩頂長237米,主汛期可攔蓄洪水的庫容1323萬立方米。采用泄洪洞加上壩體溢洪道的組合方式泄洪,防洪設計標準為100年一遇,投資1.26億元。由省水利廳直接負責建設管理。2005年底必須動工,2009年底必須投入運行,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下的決心,也是黨中央下的決心。
當時,已是2005年11月中旬,進入深秋初冬季節,天氣漸冷,上街卻熱火朝天,一波接一波的領導前來調研,一波接一波的工作人員進駐。
“龍王”臺風襲來的第二天,縣里就取消了國慶長假,根據中央、省市指示的精神,抽調各相關部門的領導和主辦人員組成上街“防洪排澇工程指揮部”,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當任指揮部主任。
“資金由中央財政和省財政下撥,涉及到征地拆遷任務由福州市、閩侯縣負責解決,項目所在場地的上街鎮就成為決戰的前沿。”時任上街鎮鎮長張世添說。
“中央財政先是下撥5000萬,2007年‘圣帕’超強臺風來襲,上街再度受災,中央財政又下撥3000萬,余下的錢由省財政承擔。”時任縣水利局局長、指揮部副總指揮鄒光輝介紹道。
時任福州市市長鄭松巖每一周都會抽半天時間,帶領有關部門領導到上街現場辦工,督促工程前期工作。時任福州市副市長、閩侯縣委書記杜源生,時任閩侯縣縣長高明每周都在市長辦公會上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并不定期到現場指揮,研究解決工程征地拆遷的棘手問題,馬上就辦,當場拍板。
當時,省里給閩侯下了一道“死命令”:必須在2006年春節前,完成拆遷任務;必須在拆遷期內完成工程項目設計,并進行公開招投標;必須在2006年元旦前開工!
這個“死命令”幾乎無法完成,因為啟動這么浩大的工程籌備工作至少也要一年半載時間,擱在再有能力的基層領導手上都是難題。有個從事組織工作的老同志說:“難就是考驗干部魄力、檢驗干部能力的試金石?!?/span>
幾年后,參加這次征地拆遷工作的人員大都成長為縣里的中層領導干部,他們在聊起這個話題時,不無感慨。
有的說:“當時報名參加這個‘敢死隊’就是想拼一拼,從人才濟濟隊伍中脫穎而出,對困難根本沒有思想準備,現在回想起來確實羞愧,沒那陣子歷練,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有的說:“阿杜真是‘賊頭膽’,難比登天的事都敢接,跟隨這樣的好領導,我們才會成長。”“阿杜”是閩侯人私下對杜源生的昵稱,這里的“賊頭膽”不是貶意,而是對有氣魄、有膽識領導“最民間”的褒獎,因為他領導確實接地氣。
設計中標單位是福建省水利勘探設計院,指揮部要求在一個月半內完成設計、預算、送財政審核,確保兩個月內完成工程項目招投標。這對設計單位來講,任務之重之急也是空前的。據說省水利勘探設計院調動了全院最精干的力量投入設計,工程師們夜以繼日,日夜兼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兩個月時間很快過去了,兩個月艱巨的任務在人們半信半疑中全部完成,這標志著一切準備就緒,工程開工已上“起跑線”。他們用行動證明了決心與智慧,他們在緊張的工作中挖掘出連自己都未發現的潛能。
于是,中央的決心,省、市的決心和基層的決心,以及建設者們的決心已擰成結實的長纓,縛住孽龍指日可待!
直搗黃龍,跨越式前行
項目建設最難的是征地拆遷。處理不妥往往會引發群體性信訪上訪。然而,如此浩大的工程,從動遷到開工只有不足兩個月時間,擺在指揮部面前的困難可想而知。
“接到任務后,我們馬上群策群力想辦法。經過討論,大家認識到:只有多替群眾考慮,多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用情工作,鍥而不舍,才能得到群眾理解和支持!”鄒光輝說。
任務明確后,指揮部工作隊聯合征遷涉及村的兩委成員進村入戶,宣傳政策,了解民意,做好征地拆遷的“前哨”工作。
如何贏得老百姓對征地拆遷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是擺在指揮部面前的首要任務。做思想工作要講究技巧,懂得把握“有利、有理、有節”原則,這一點很重要。正面宣傳是必要的常規動作,主要宣傳這個公益項目和開發項目不同。它建成后村民也受益,許多村民對政策是理解的,對賠償是認同的,只要及時兌現賠償、補償費,拆遷就能水到渠成。
第一批簽定拆遷合同并領回賠償、補償款、拆遷獎的村民,約占征地拆遷戶數的六成左右,占征地總面積的八成多,首戰告捷!這為縣委決策的“邊拆遷、邊設計、邊審批、邊施工”超常規、跨越式工作思路打通至關重要的第一關。
遇到正面宣傳收效不佳時,指揮部就改變策略,耐心說道理、細心算經濟賬。
“假如到了洪水泛濫季節,房屋、道路和生活設施三天兩頭被洪水沖刷、浸泡,房屋基礎必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環,久而久之就會埋下安全隱患,與其年年花錢費工加固、維修、清理水損水毀設施,不如趁早搬遷,徹底改變生產生活環境?!?/span>
“現在趕上政府投資防洪排澇工程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自己不掏腰包,政府集中安置,環境都市配置,還能收獲一筆可觀的拆遷賠償、補償、獎勵,細心算算賬,這一進一出,何樂不為呢?”。
經指揮部工作人員入情入理的一番說服,絕大部分村民動心了,達到“土地未征,思想先通”的目的。從而,為開展征地拆遷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宏盛酒業是拆遷對象企業,由于企業效益尚可,不少人對拆遷存在抵觸情緒,拆遷工作遇到了阻力。對此,指揮部一邊耐心疏導,一邊向縣里匯報。獲悉情況后,縣委立即派出林建善副縣長帶領有關科局深入工廠調研,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企業的訴求,充分考慮企業的合理要求,并提出酒廠征地拆遷的意見,企業負責人和員工代表當場表示接受。于是,縣政府很快做出會議紀要:一次性補償企業300萬,幫助企業搬到縣城邊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去。這樣,雙方皆大歡喜。
到2006年初,為期兩個月的征地拆遷工作順利結束。同時,設計院方面也傳來好消息,工程設計完成,并交付招投標。
2006年元旦,進入“決戰”階段的工地不放假。從溪源水庫到葛岐水閘,偌大的工地車水馬龍,熱火朝天!那恢弘的場面,那磅礴的氣勢,那直搗黃龍的堅定決心和跨越前行的雄壯步伐,構成了一幅驚天動地、撼人心魄、可歌可泣的壯麗畫軸……
2009年,大學新區上游溪源水庫投用,對山洪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同年,榕橋節制閘完工,給山洪裝上了“閥門”;2010年,邱陽河整治工程完工,開辟了另一泄洪通道;2011年3月,葛岐排澇站外移工程與上街防洪堤提前合龍,并建成投入使用;除了溪源泄洪洞和大清坑引洪洞還在施工外,其他工程都建成投用,大學新區防洪排澇體系基本建成。這個防洪排澇體系能夠防御閩江百年一遇的洪水,防御溪源溪50年一遇的山洪。
而今,無論是沿上街防洪大堤徜徉,還是順溪源溪畔拾級而上;無論是登水閘壩頂暢迎江風,還是在二十四門橋上懷古念舊,無論是夜賞輪船港澄澈的月光,還是小憩邱陽河邊垂柳樹下……人們都會感受到那山、那水、那風、那村的嫵媚、水靈和清新,惹人心醉、令人神往!
降龍伏波,河晏水清
大壩巍然屹立,水庫碧波蕩漾。站在壩頂,看高峽平湖,青山倒影,遠眺防洪排澇體系每個單元的工程壯觀景象,目睹短短幾年間崛起的現代化水利工程,誰都會被眼前這借力自然而創造的壯麗美景所震撼!
“亂云渡,疾風狂,蛟龍騰,滂沱驟雨傾江,奈何我無恙?!边@是詩社一位老人填詞中的幾句,他說:“自從防洪體系建成,洪水再也奈何不了我們了?!?/span>
上街防洪體系只是閩侯縣水利建設大戲的一個經典縮影,在不久的將來,閩侯將陸續建一大批水利項目。
現在,納入閩江下游防洪體系建設的竹岐、南通、青口等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在“萬里安全生態體系”建設項目中,青口片區河道改造投入2億元資金;荊溪片區河道改造投入5000萬元;洋里溪改造投入3000萬元。此外,投資3000多萬元的甘蔗青岐排澇站基本建成。
省重點水利項目“一閘三線,北水南調”閩侯段的工程(包括竹岐取水至永泰莒口水庫,莒口水庫水供水青口)、福州江北城區山洪防治及生態補水工程等,都相繼建成。除了重大水利工程項目投資外,縣里每年都以巨資投入水庫冬春修和除險加固。
今天,閩侯水利建設方興未艾。人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一個個水利工程項目的相繼竣工,一條條縛住蒼龍的長纓也就越絞越緊,閩侯的水患將成為一段塵封的歷史。從此,河晏水清,美麗如水將成為贊美閩侯的詩句。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侯》,本文稍有刪節;圖片來源于“遇見閩侯”微信公眾號,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