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 爛 古 田
邱樹添
“到寧德之后,經過調查研究,我對這里的群眾肅然起敬……古田溪水電站,全省最早的一個中型水電站,電是調到全省用的,供應中心城市用。可見,這邊的群眾是很有奉獻精神的,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摘自習近平專著《擺脫貧困》(1992年版)
一個初冬的午夜,我隨車拐過一個彎道,駛進古田縣城,眼前豁然開朗。剎那間被燦爛的燈火亮得眩目。
這是經過拓寬且“白改黑”后的街道,路邊整齊成排的風格化路燈,明亮耀眼!一盞盞向著天空把黑暗頂向四方,一片光明便在人們心中甜美綻放。
一座地處閩東的山城今非昔比,魅力四射。這份榮耀來之不易!
一
由南往北,從東到西……新中國建設者們的目光來來回回,在祖國雄雞狀的版圖上仔細搜尋著理想的水電站地址——
電力是以電能作為動力的能源。自從19世紀70年代一經發明和應用,便掀起了第二次工業化高潮,成為人類歷史進入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從此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20世紀出現的大規模電力系統是人類工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由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等環節組成的電力生產與消費系統。它將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過發電動力裝置轉化成電力,再經輸電、變電和配電將電力供應到各用戶。
電力無疑是人類的光明使者和工業起跑器。
新生的共和國百業待興,發展工業迫在眉睫。發展電力更迫在眉睫!
新中國的首座水電站建在哪里好呢?古田!一個閩東山區小縣,進入了共和國決策者的視線——
清清古田溪發源于臨縣屏南西南武山脈峽谷地帶,分東溪、北溪兩條支流,一路躍溪澗穿叢林,流經古田、閩清(桔林鄉),最后由水口匯入閩江,全長90公里,流域面積1799平方公里。這條溪水量充足,而且河床陡峭,僅從縣城至水口這一段落差就達300米,其中尤以龍亭瀑布最出名,具有開發水電的諸多優越條件。
因此,早在1928年4月,當地就有人提出開發古田溪電能,在支流河段筑壩攔水,利用天然落差引水發電的設想。隨后當局多次派員踏勘,并選擇在支流曹洋溪口建設一座約60米高的大壩,引龍亭瀑布上游的水至下游發電廠,啟動一臺1.2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發電。但因故終究紙上談兵。
18年后,美國商人與中國官僚資本家聯手,在福州馬尾港開辦一家造紙廠,缺乏電力,便向當局求援。有關方面有意興建古田溪電站,便派勘測隊前來重新勘測,之后提出“分段設廠、分期開發、三級發電”的總體構想,擬分三級開發,先行建造一級電站。
可是,此方案一出便屢屢碰壁,首先是電機設備無從解決。那時,國內連一臺裝機容量200千瓦的小型水輪發電機組都無力制造,需要依賴美國進口,更何況古田溪一級電站所需一萬千瓦以上的機組了!
后來,南京資源委員會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接手此項工程,先后兩次派員前來視察,同行者中竟然還有美國水工工程師戈登和國內知名水利專家張光斗!最終敲定了開發計劃。1947年古田溪一級電站工程終于動工。可是,工程開工后機械設備卻遲遲未能進場,施工力量不足,近兩年時間過去了,依然不見什么進展,僅修建了十幾公里進場公路,兩幢職工宿舍和半座辦公樓,主體工程絲毫未動。
古田溪水電開發的曙光真正出現在新中國誕生之后——中央在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將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列為全國“101”重點建設工程。
從此,地處偏僻山區的古田縣名揚全國,成為舉國矚目的水電大縣。
藍圖鋪展。福建省人民政府重新組織力量,在支流曹洋溪開始建造一座小型水電站,安裝了從國外購進的兩臺單機容量2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于1950年“五一”節竣工送電,解決了一級電站工程施工用電,為古田溪電站建設奠定基礎。與此同時,一級電站所需的第一、二臺單機容量0.6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也由哈爾濱電機廠試制成功,確保按時供貨。
然而,事情仍然一波三折,據有關史料記載:正當工程施工局面打開,卻又遭遇資金嚴重缺口,工程停下來了,瀕臨流產。“省里再窮,就是賣袴子,也要把古田溪工程搞起來。”緊急關頭,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張鼎丞站了出來,為電站工程建設撐起一片天。1960年國家經濟困難時期,電站工程建設資金無法保證,靠厲行節約搞施工,自力更生過日子,電站工程又面臨一次嚴峻的考驗。此事竟然驚動了中南海,中央領導十分重視。這才有了朱德、謝覺哉、徐特立和鄧子恢、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古田之行。期間也浸透著水電部歷任領導劉瀾波、錢正英和福建省領導葉飛、賈久民、梁靈光等心血。他們一次又一次親赴工地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北有豐滿,南有古田”,這是中國水電史上的一句流行語。其中所說的豐滿水電站位于東北松花江上。1943年開始發電,是中國水電史上誕生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而新中國第一個流域水電梯級綜合開發的樣板工程則由古田溪水電站獨立自主地打造。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引水隧洞長1920米,洞徑4.4米。其一級地下廠房長59.6米,寬12.5米,高29.5米,一期主體工程于1951年3月開工,設計安裝2臺6000千瓦、4臺1.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它后來居上,創新了水電開發理念,拓展了可持續發展思路,也許更具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一南一北,兩座水電基地猶如兩座水電豐碑在祖國大地上聳立著,這是多大的殊榮呀!從而也讓古田溪水電站光彩奪目!
經過5年艱辛建設,第一臺6000千瓦機組于1956年3月投入運行。但各梯級電站12臺機組全部投產卻已是十七年后的事了。
至此,四座結構迥異的水力發電站宛如四顆璀璨明珠,鑲嵌在九曲十八彎的古田溪畔……
二
彼時,有關古田溪水電站的新聞占據了各大報紙版頭。古田人跟著揚眉吐氣得很呢。
一座古田溪水電站讓古田人很自豪,一座古田溪水電站也讓古田人很糾結。濃濃淡淡,古田人揮之不去的舊城情結懸浮在山野,在心頭!
建設古田溪水電站,就要修水庫,設計壩址高71米,這可要水淹縣城呀!怎么辦?除了移民別無他法。省里和古田方面經過論證,選擇在離縣城9公里的羅華建新城——千年古邑舊城開始拆遷,黯然退場。
1958年,古田溪一級水電站,筑起長412米、高71米的大壩蓄水,縣城及附近11個鄉69個自然村4.3萬余人搬遷,浩浩蕩蕩,成為福建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庫區移民。之后,古田還因為兩次同樣原因而移民,分別是國家“七五”計劃建設的華東最大的水口水庫及21世紀初建設的雙口渡水庫。移民總人數62863人。轄區內建設三座大中型水庫,前前后后移民人口約12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8.5%。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古田人民服從大局,一次次做出貢獻。這是后話。
高峽出平湖。溪水淹沒了逾千年歷史的古田舊縣城,形成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積達37.1平方公里,湖面竟大于杭州西湖兩倍多,庫容量6.41億立方米。因湖背靠翠屏山,遂名“翠屏湖”。
一個新湖浮現了,一座古城卻從此長眠于水底!
為了燦爛的明天,古田人民離家別舍,做出難以言說的犧牲!
不過,在取與舍之間,古田人民選擇了離別選擇了大義,讓閩東人民甘于奉獻的犧牲精神在新時期得到了極致表現和全新詮釋!感天動地。
是呀!以古田溪水電站建設為分水嶺,當地人民的命運與情感陡然發生變化。奉獻精神與懷鄉悲愴相交織,滲透在山城的血脈里。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古田人民的“鄉愁”仍然無法消解,時不時有人坐在翠屏湖邊悵然。
然而,古田人民沒有就此消沉,而是振作精神,擦拭傷情的淚水,奮力前行。時間一晃到了21世紀第十個年頭,古田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順應民意,在湖上大做文章,一個“湖城一體”的戰略構想脫穎而出。這顯然是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藍圖,讓久居山區的古田“華麗轉身”,展示新風貌。
路寬了,304省道寧古路升級改造后像一條玉帶在茫茫群山中穿越。2012年元旦前夕,這條古田人民盼望已久的路的拓寬、開通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與中心城市車程從三個多小時縮短為一個半小時。大甲離市區最近僅28公里。于是,古田決策者在謀劃新一輪發展時,把目光投向山外,再次審時度勢,喊出了“融入環三核心區、打造省會后花園”的響亮口號。新戰略讓古田華麗轉身,邁向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時代,燦爛多姿。尤其是,當有“西伯利亞”之稱的山區小鄉大甲頓成縣城通往寧德市區的“東大門”時,竟然推出了占地三千畝的工業園區,億元企業紛至沓來,成為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曾一度發展落伍的古田正迎頭趕超,一路高歌奮進……
三
古田溪水電廠是一個一廠四站集中管理的國有中型發電企業——全廠由4個梯級電站(12臺機組)組成,總裝機容量280兆瓦,設計年平均發電量8.41億千瓦時。
走進廠區,幽靜蔥蘢,卻不見機器轟鳴聲,空氣中飄浮著桂花香。那是路中央那棵年代久遠的桂樹散發的。這里反倒有點像座度假山莊。經有關人員介紹,始知水電站廠房建在地下。之所以鉆入地下,那是為防止“空襲”,乃特定年代的烙印!
這是由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安裝的水電工程,其一級水庫是福建省第一座大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325平方公里,總庫容6.42億立方米,一級大壩為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型,壩頂高程384.5米,壩長412米,最大壩高71米,具有不完全多年調節特性,在電力生產蓄能調峰和閩江下游防汛防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古田溪電站工程建設處在國家工業尚不發達、經濟落后的新中國建立之初的特殊時期。機械設備簡陋且奇缺,施工技術落后,技工力量薄弱,搞工程建設好比在一張白紙上勾勒藍圖。但廣大建設者們以“艱苦奮斗,競爭創新”的精神,勇攀高峰,以特殊方式為電站工程創立多項全國第一:第一條河流實行流域水電梯級開發的;第一座獨立自主進行勘測、設計、施工與機組制造安裝的水電工程;第一座最大最新型地下式廠房;第一個被國家列入“一五”計劃的水電建設項目;第一次進行多種壩型的設計與施工,成功解決了一系列水工技術難題,譜寫水電建設新篇章。
這諸多“第一”足以讓古田溪水電站光芒四射,也向全世界表明,新中國已經完全有能力建造中型以上水電站,中國人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與驕傲!
古田溪水電站開發建設前后歷經2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建設工期最長的水電站。它不僅為我國建設梯級水電站積累了豐富的電力安全生產和流域梯級電站管理的經驗,而且50多年來造就了上萬名水電建設能工巧匠,為國內和越南及非洲一些國家培養和輸送了3000多名水電工程技術人員、生產骨干和管理人才,成為催生水電事業繁榮的孵化器。“新中國水電人才的搖籃”的美譽當之無愧,為福建乃至全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電力的騰飛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爭創一流企業”目標,近年來古田溪水電廠大力實施“科教興廠”戰略,致力于企業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企業內部改革,全面提高企業綜合素質。繼在全省電力系統中率先躋身于“國家二級企業”后,1997年獲得部頒“電力安全文明生產雙達標企業”稱號等等。
古田溪水電廠原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經近幾年來對機組的增容改造,現已達到27.6萬千瓦,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7.41億千瓦時,在福建電網中擔負著調峰、調頻、調壓和事故備用任務。
如今,該廠一級電站引水及發電系統改擴建工程項目,正在按照計劃如火如荼地建設;屆時,一級電站的裝機容量將由62兆瓦增至110兆瓦,地下廠房將作為該廠發展歷史的見證者永久地保存……
老廠換新顏,沉淀半個多世紀的文化內涵顯示新的魅力。站在新的起點上,古田溪水電廠大力推行企業現代化管理,發揚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不斷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以環境保護和降本增效為主題的“綠色檢修”工程,已成為一種獨特的企業文化現象和管理理念,迅速滲透和融合到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領域,不僅解決了環保問題,而且“修舊利廢,變廢為寶”,企業生產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系統內外產生強烈反響。“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體育工作先進企業”和福建省“文明單位”、“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及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文明單位”、“四星”級發電企業、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一頂頂桂冠落到頭上。
諸多榮譽代表輝煌的過去。
“發揚優良傳統,爭取更大光榮。”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總經理視察該廠時的題詞。回首滄桑歲月,古田溪水電廠始終在社會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還在多個領域為共和國哺育了一批杰出人才——全國僑聯主席莊炎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譚靖夷,全國勞動模范薛聚高、李忠旺……一代又一代的古電人從這里走出,為了共和國的美好明天,進行艱苦不懈的奮斗!他們的精神在中國水電建設等諸多領域中得到傳承……
四
風和日麗,一葉小舟往湖中劃去。
“山里行舟自古無,沿灣繞島路回迂。水中城市蛟龍困,地下樓臺星月徐。級級能源增不已,重重巨壩鎖無余。建溪明歲成新海,上武夷峰看打魚。”謝覺哉一首《泛舟古田水庫》隨即成詩。
一同乘舟游湖的朱德委員長也觸景生情,吟詠出浪漫詩句《和謝老泛舟古田水庫原韻》:“湖水清平波浪無,樓船并進路航迂。島中風景明如畫,池上鷗飛甚款徐。四級梯形多發電,層堤水利用無余。古田巨壩完成好,灌溉運輸又養魚。”
1961年2月8日,國家領導人朱德和謝覺哉等革命元老視察古田溪水電站及新縣城。一座與京城遠隔2000多公里的水電站,何以驚動委員長和革命元老?恐怕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古田溪水電站太重要了!
的確,不論是從古田溪水電站創造的眾多“第一”,還是從展廳里的一道道身影、一幅幅題詞均可得到詮釋:
“沒有古田溪水電站,就沒有福建的工業!”
不可否認,一個沒有任何交通、區位優勢的山區縣,因為一座水電站而璀璨奪目。
古田溪水電站讓古田燦爛起來。
城以電亮,古田率先沐浴現代文明之光。古田的燦爛往事還有很多。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古田》;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