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2-09-01 11:41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黃文山


依舊青山綠樹多

 

黃文山

 

 

慶元二年(1196年),寧宗朝權臣韓侂胄發起一場對理學的大圍剿,擬出趙汝愚、朱子等一干道學賢臣及學者的多條罪狀, 由國子監上奏禁毀理學之書,朱子的《四書集注》與《語錄》等著作被指為“偽學”,盡在毀禁之列。韓侂胄還列出一份黑名單,將一批道學清流名士共59人定為“逆黨”,清除出朝,永不敘用。朱子是當時公認的道學派的領袖,位列前5名。這就是席卷全國的“慶元黨禁”。這年朱子67歲,已從京城回到閩北。面對一場又一場撲面而來的狂風惡浪,年已垂暮的朱子沒有屈服, 他潛心投入道家學說和《楚辭》的研究,幾年間先后寫出《韓文考異》《楚辭集注》等一批重要著作,與蔡元定合作完成《周易參同契考異》的初稿。他還應學生們的邀請,名為避禍,實則外出講學。當他在門人林用中的陪同下,乘舟赴古田,夜泊水口時,恰遇風雨大作,一時波搖浪撼,小舟在江流中起伏顛簸。至晨雨止,朱子掀簾一看,兩岸青山如洗,綠意蔥蘢,不禁觸景生情,脫口吟出一首七絕:“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意如何?今朝試揭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舟過水口》)

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子離世。臨終前,朱子給遠在福州的女婿黃榦寫信,留下傳道遺囑。同時他要求長房子孫須有一脈在府城建安(建甌)落籍。府城建安給少年時的朱子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好記憶,他于11至14歲在建安環溪精舍生活和學習。環溪精舍是朱松為朱子精心挑選和營建的住所,也是一處讀書佳境,精舍臨溪,滿目青山。朱子一直認為,府城濃厚的文化氛圍,是他日后打下學問基礎的地方,他的三子朱在遵父命,輔佐其長孫朱鑒與家人來到建安居住。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作“否極泰來”。朱老夫子或許想不到, 在他去世后僅僅幾年,朝廷的風向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場政治文化大迫害因趙汝愚、朱子等人的離世得以快速剎車,嘉泰三年(1203年),朝廷就正式下文解除“黨禁”,并為趙汝愚等人平反昭雪,凡“偽學逆黨”健在者全部復官。嘉定二年(1209年),朝廷昭賜朱子謚號為“文”。自此之后,朱子被世人尊為“朱文公”。嘉定五年(1212年),在時任國子監司業、朱子門生劉爚的大力推動下,朱子的《四書集注》成了官學的欽定教科書。

寶慶元年(1225年),趙昀即帝位,是為宋理宗。理學家真德秀成為理宗十分器重的經筵侍講。真德秀是朱子弟子詹體仁的高足,他利用經筵講讀的機會,向皇帝講解了朱子理學的大義。理宗受真德秀影響至深,他調來《四書集注》仔細閱讀后下詔稱贊朱子對《四書》的注解是:“發揮圣賢之蘊,羽翼斯文,有補治道。”特地追贈朱子為太師。新朝大興理學之風很快就刮到建安。備受鼓舞的朱子的三子朱在和長孫朱鑒聯名向知府申請在府城紫霞洲北修建朱文公祠,得到了朝廷的批準。嘉熙元年 1237年  宗到太學視察后頒發詔令,要求改祀理學五賢:周敦頤、程頤、程顥、朱子和張載。建寧知府王埜聽到這一消息,十分興奮,立即上書理宗皇帝,報告說朱子后人現居住建寧府,建安城內并建有朱子祠。第二年,理宗詔書下達:“游(酢)、胡(安國)、朱(熹)、真(德秀)流風未泯,表宅里,以善其民。”要求在這些理學先賢的故鄉建寧府地宣揚、表彰他們的事跡,以引導百姓向上從善。

王埜接到詔書大喜過望, 說:天子之所以命者,敢不謹遵?于是星夜書寫朝牒,請求皇帝恩準營建書院,用以主祭朱文公并祀真文忠(真德秀)。王埜選址在府治北、朱文公祠旁的紫霞洲建造建安書院。為了彰顯理學道統,他還在書院里建了一座燕居堂,用以奉祀孔孟等先圣。

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是獨立于官學之外的教育機構,一般為民辦,也有的是民辦官助,純由官辦的并不多。因此建安書院在南宋以降的600多年間,一直是閩北一所重要的學府。在宋代,中國南方書院發展尤為興盛,著名的有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東林書院、鵝湖書院、武夷書院等等。各地書院的出現既彌補了官學教育的種種不足,也為喜歡學術自由的眾多學者們提供了著述和講學之所。一所優質的書院一般有奉祀、講學、藏書等功能,朱子生前尤熱衷書院學術開放的教育模式。

建寧府興建的建安書院,也成了國內奉祀朱子和傳播朱子理學的第一所書院。書院的最高管理者叫“山長”,也稱“長席”。建安書院聘請知名學者鄭師尹出任山長,又一說首任山長為理學家蔡模。蔡模是建陽人,他的祖父蔡元定、父親蔡沈,都曾是朱子的學生。實際上,蔡模、鄭師尹到書院開始的主要任務是整理、校對朱子、真德秀的著作。隨后,建安書院開館納學, 由蔡模和鄭師尹擔任主講。書院的教學,以天理人心之正、修己正人之方和致知學問思辨的濃厚色彩,成為學子們景仰之所。建溪江畔、紫霞洲上,書聲瑯瑯,遠近少年才俊云集,盛極一時。此后書院的山長均由官府聘請各地著名學者擔任,如林翼龍、徐幾、黃鏞、黃君復等等。

微信圖片_20220903000142.jpg

古廊橋——值慶橋

明代,建安書院遷址,后廢。清初,府學遭兵燹盡毀。時甌寧知縣鄧其文深感先儒之學不可無存,于是籌款重建書院,改成“建溪書院”,建中堂祀朱子及門下四先生并建州諸先儒。后院建文昌閣,右側設講堂,左側創義學。他并上書康熙皇帝請求賜匾,康熙皇帝準其奏,親筆御書“建溪書院”匾額。1906年,朝廷廢書院制,改其為建郡中學堂,民國更名為“福建省立第五中”,依然是閩北最重要的學府。歷史上,建安書院長期由官府承辦,但它與同是官辦的各縣學、鄉學不同。建安書院可以擇優錄取建屬七縣(建安、甌寧、建陽、崇安、浦城、政和、松溪)的學生。明清兩代,采取逐級遴選生員制,考中秀才者必須進入官學或大書院繼續學習,建安書院也成為七縣秀才繼續深造之所。循著瑯瑯書聲,我們來到位于城東北的一條千年古街—— 磨房前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郡守韓元吉修渠導引城北橄欖坑之水入紫霞洲之玉仙池,并在周圍植樹建亭,供人們游覽休憩。當時這里被叫作“紫霞洲街”,商貿繁榮。后來有人利用渠水在附近建造了一座大磨房,久而久之,老百姓都習慣稱其為“磨房前”。建安書院和朱子祠的遺址就在磨房前。昔日的建安書院院址毗鄰建甌第一小學。步入學校大門,映入眼簾的就是朱子園,花木掩映中,一道古意濃濃的長廊上,鐫刻著朱子的生平介紹,還有朱子自畫像和詩詞、語錄等等。71米長的廊道象征著朱子71歲的人生,建甌第一小學的學子們總喜歡從長廊上走過,似在與少年時的先賢同行。

校園里還有一個“金水杉”教育宣傳欄,校長告訴我們,金水杉教育理念源自傳統文化的啟發。所謂周公得禾,以名其書; 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建甌第一小學校園里的水杉,是1981年老校長組織栽種的,迄今已41年。如今,校園里的水杉已成為一代代師生們心靈棲息的綠蔭,水杉的高直綠正,也是學子們的人生標桿。從建安書院到建甌第一小學,一脈書香,延續不斷。朱子地下有知,寧不欣慰?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建甌》;圖片來源于建甌新聞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