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2-08-30 09:48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馬照南


羽翼斯文看建州

 

馬照南

 

 

初春建州,春風撲面,清爽怡人。和煦的春風踏著輕盈的步子,吹綠了山,吹綠了水,吹得古城萬象更新、姹紫嫣紅、一派生機。我們入城,映入眼簾的是許多“千年建州、理學名城”的鮮紅標識,各個街道也懸掛著嵌著這樣標識的大紅燈籠,彌漫著濃郁的文化古城氣息。

福建省名的“建”來自建州,而且這里還有與孔子齊名的朱熹(朱子)。朱子與建州有著深厚淵源。朱家入閩,首選建州, 入籍建州,定居建州。作為閩北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建州幅員遼闊,隸屬有建安、甌寧、建陽、崇安(今武夷山)、浦城、政和、松溪等縣。建州“獨得天地之英華”,物產豐饒。北苑貢茶名聞天下。宋代歐陽修就有“萬木寒癡睡不醒,唯有此樹先萌芽”“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的詩句。建州文化教育發達,讀書風氣很濃,史稱“家有詩書,戶藏法律”,歷史上產生1158名進士、6名狀元、10名宰輔大臣,是中國出過“千名進士的名縣”之一。

美麗富饒、文化昌隆的建州,吸引了“世代業儒”的“婺源著姓”朱家。朱家遠祖是孟子同鄉,在婺源已繁衍生活八代。朱松中了進士,赴任政和縣尉之際,朱森朱松毅然將家中百余畝田產抵押,舉家遷至建州政和。朱松“喜建州山水佳勝,遂筑精舍于環沙之上,遷居焉”。朱子以建州建陽籍考中進士,他晚年在《婺源茶院朱氏世譜后序》寫道:“先吏部朱松於茶院為八世孫,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朱森于其邑,遂為建人。于今六十年,而熹抱孫焉,則居閩五世矣。”《福建日報》曾以 “居閩五世,遂為建人”發表文章。新版《辭海》這樣表述,“朱子,祖居婺源,出生福建尤溪,定居福建建陽。”這與朱松朱子父子自稱“建人”(就是福建人、建州人)是符合的。

朱子幼承父教,得家學之傳。朱松很早發現朱子與一般小孩不同。當他指著天,說這是天。4歲的小朱子居然問他道: “天之上為何物?”感到震驚的他一時竟不知如何作答。朱子5 歲讀《孝經》,就用細稚的聲音給父親誦讀“黃香溫席”的故事,還在書中題寫“不若是,非人也”。朱松喜不自禁,高興地寫詩記錄:

黃香臥講肆,日蕪五畝園。

兒誦聲尤雛,未厭咽耳喧。

山如黛,雙溪合流,平闊的江面詩意般繞城而過,溪水閃爍著金光,奔流遠去。記載中,環溪精舍是朱家在建州的住房,也是少年朱子的讀書處。精舍環溪臨江,江邊有沙灘。800多年過去,已找不到昔日的環溪精舍、畫卦洲蹤影。

朱松一生清貧,遷閩近二十載,多是寄居官邸或朋友家。因他主張抗金,受到秦檜迫害。“無須志四方,教子求寡過。”無意仕途的他,就是想全心教育朱子。

微信圖片_20220901111101.jpg

朱子雕塑

人們常常感嘆朱子思想博大精深。除了他的天賦,與其父的教育有直接關系。朱子曾說過他少時讀《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讀得很辛苦。在父親督導下,他以“圣人與我同類”的堅定志向,刻苦讀書思考,“十年寂寞抱遺經”,苦讀《四書》,甚至接觸更多更深的學術經典。尤溪和建州都留下了朱子“沙洲畫卦”的美麗傳說,讓人聯想到少年朱子或許就已接觸了解了《周易》。一代哲學大師朱子的《周易本義》《四書章句集注》,他的“太極無極”“理氣論” “致知論”,構筑起令人驚嘆的“致廣大盡精微”的哲學架構,就是在建州鋪墊了最早的基礎。

朱松還帶著朱子四處游學,到州學拜訪理學名士,赴松溪的湛盧山、福州、閩清、永泰、沙縣、連江等地廣泛接觸自己的同學,拜訪學者,討論時事和學術問題。朱子隨父同行,認真聽講,增長見識,拓展了視野和心胸。這些“無字之書”,對朱子的成長很有裨益。

環溪精舍,書聲瑯瑯,燈火不熄。聰明穎悟、領悟力極強的朱子,學業大進。詩詞文章,已透顯出非凡的功力。學者們稱贊他“少喜作詩” “筆力杠鼎”。名儒范如圭講授《禮記·大學》,為其超強的理解力感到驚訝不已。朱松也禁不住夸兒子。朱子12歲生日那天,朱松高興地買了北苑茶“龍團鳳餅”,提筆作詩:“骎骎驚子筆生風,開卷猶須一尺窮。”

朱子在建州時,發生了影響他一生的大事。1143年,朱松憂憤成疾,不久人世之際,他謝絕了弟妹和舅子的再三邀請,而是把自己妻子兒女托付給好友劉子羽和“學有淵源”的劉子翚、胡憲、劉勉之,讓朱子到崇安五夫,跟著他們繼續學習。4年后,朱子又回到熟悉的建州參加科舉考試,當年建州貢院的主考官蔡茲評閱這位青年學子試卷,愛不釋手,贊嘆曰: “他日必非常人!”

次年, 朱子中進士,雖然有赴同安等地任職,但更多時間是講學、做學問,也常常回到建安,會見李侗老師和他的兒子李信浦、學者官員陳俊卿、汪應辰、韓元吉,還有少時的朋友袁樞等。朱子和他們志同道合,詩文唱和,保持著終生友誼。朱子對建州十分眷戀,他和他的父親一樣,認定建州是朱家的福地,更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福地。晚年他十分強烈地希望回建州定居,特別是臨終遺囑:回歸建州。朱子去世后,三子朱在攜朱子長孫朱鑒遷回了建州。由此,建州成為朱子長房、三房裔孫最主要的居住地和聚集地,并由此散枝開葉。朱子后裔在建州, 世代繁衍生息,人才輩出。

朱子去世9年,“慶元黨禁”冤案平反。朝廷肯定朱子思想為正學,尊朱子為“朱文公”,《四書集注》被列為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教材。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詔令天下孔廟升先賢朱子為“哲”,進入大成殿“十二哲”之列。春秋之后2000多年,進入孔廟大成殿的,唯有朱子。華夏文化,朱子孔子,深受世人景仰。

建州作為朱子故里和裔孫主要居住地,獨特地位,受到朝廷高度關注。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朝廷下詔在建州興建朱文公祠。明景泰六年(1455年),仿山東曲阜,建立五經博士府。朱子長房裔孫被授予世襲博士官,春秋每年兩次的盛大祭祀典禮,綿延不息。

建州,還建成宋代以來文化學術精英的宗祠、紀念程顥、程頤的二程夫子祠、程門立雪游酢的游御史祠、劉韐與劉子羽等的劉氏五忠祠、朱子父親的朱韋齋先生祠、胡安國的胡文定公祠、劉屏山先生祠,還有黃勉齋先生祠、蔡西山先生祠等。建州還有府學、孔廟、貢院、建安縣學、甌寧縣學、練夫人祠等等。建州,不僅成為紀念朱子的主要場所,也成為紀念朱子理學家建筑物最為集中、開展祭祀活動最集中最頻繁的地方。著有《建安記事》《斯文在茲》的文史學者吳章中認為,宋代以來,紀念朱子和眾多相關的理學家建筑如此之多,如此密集地出現在同一座城市的現象,在全國是唯一的。

建州還是朱子文獻中心。朱子遭遇“慶元黨禁”,著述遭毀。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建安書院成立,師生廣泛動員、四處收集散落民間的朱子撰寫的詩文,包括詩詞、賦、封事、奏狀、書信、銘文、碑記、序跋等,加以整理校對成冊;收集刻印行世的《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周易本義》《楚辭集注》《資治通鑒綱目》《近思錄》等20多部朱子學術著作,最終編成并印刷《朱文公文集》100卷、《續集》11卷、《別集》10卷;還有朱在編的《朱子文集》88卷、黃榦《朱先生行狀》等編撰的文集。經過20 多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搶救朱子遺書的艱巨任務,厥功至偉。明代,建州人輔政大臣楊榮,受命編成《四書五經大全》頒行天下。有了建州,就有遍行天下、家喻戶曉的朱子之書。

建州,文化圣地、理學名城。數百年來,聲名遠播,天下學子、八方百姓朝圣般涌來,明理崇德、羽翼斯文。

這是千年建州,對華夏文化的最大貢獻。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建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