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廟到五經博士府
張建光
公元前479年,孔子歿;公元后1200年,朱子卒。孔廟和五經博士府,因他們而建。
由朱子離去上溯孔子辭世,時間為1679年,兩者空間相隔又豈止萬里。
可能沒有一處像建甌這樣。從孔子到朱子,從孔廟到五經博士府,直線距離僅僅300米。古時建州,兩處動靜可聞,相視能見。
古建州首先是個城的概念。閩北文化人吳傳劍、吳章中著的《大象建州》《建安紀事》對建州城的創建、嬗變做了全景式淋漓盡致的描述。這一方水土擁有1800多年置縣歷史。它做過縣、市、郡、府、道、路,甚至國都,雖然那是歷史的笑話——下轄五縣,歷時不過三年。但是人們更鐘情于唐代所稱的“建州”, 曾多次聽到建甌文人竊竊私語:“我本建州。”
建州城別號為“芝”。有人說,是建州名士謝宮錦因一株靈芝作《瑞芝賦》而名;有人言,是儒釋道皆喜靈芝所況;還有人 道,全是這座城像“芝”字而稱。“艸”寓意草木萌發,如城邊四繞的青山;“之”象形雙溪與城的造型。我們傾向因為城中有山名芝所致。古人有云:“芝山秀麗,為一郡之最。”此刻我們人在芝山倉長路163號,舊稱“學府后”,現在的建甌孔廟。“斯文在茲”,芝色彌漫,“香氣芬烈”,好一個“芝蘭之室”。天下孔廟規制大體一致:欞星門、泮池、朝門、大成殿、明倫堂、東西兩廡,等等。但建甌孔廟略有不同,廟內柱子皆是粗大的楠木,卻歪斜有致,不知是否應了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說。、孔府以山東曲阜為本廟。它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所立。公元前195年,劉邦經此親自祭祀,開創了皇帝祭孔之先河。唐玄宗賜孔廟為“文宣王廟”,因此天下孔廟又稱“文廟”。自唐以后,文廟與學宮合二而一。建州亦是如此, 1038年立學,后來宮廟一處。值得一書的是一城有三處廟學,即建寧府文廟、建安縣文廟和甌寧縣文廟。
我們很在意學宮的情況,一直打聽府學所在。為我們引導的傳劍先生告知,一墻之外便是,遺憾的是20世紀50年代悉數被拆、被占,大家只能望墻興嘆。我耳旁仍舊聽到建州學子們的瑯瑯書聲,看到青年才俊步出文廟,走上廟旁的青云路。兩宋之時,建安與甌寧出了進士1067人,約占全國的2.5%,占福建省的15%。換言之,宋代中國每百名進士里有2.5個建人,福建每百名進士中就有15個建人。建州是全國18個“千名進士縣”之一。
文廟既是為了紀念孔子,也是為了傳承儒家道統。廟內不僅有“萬世師表”的孔子畫像,還有圣、哲、賢、儒眾多牌位。建州大成殿陪伴孔子有“四配”“十二哲”,東西兩廡有156位賢儒。我們在“十二哲”中看見了朱子。圣賢諸儒中,只有朱子的位置發生的變化最大。朱子從祀孔子是他去世后41年,即1241 年。初始列在東廡,后來逐次提升,到了康熙帝時,將其上升到大成殿配享。所有圣哲中幾乎都是孔子的門生或他孫子的學生, 只有朱子是文廟設立以來,在漢代以后唯一進入孔廟十哲行列的大儒。建甌大成殿內有兩座朱子碑,其中一座是朱子十六世孫擇墨頁巖石刻的朱子自畫像,另一碑座有文字說明,但字里行間全無朱子在建州的描述。
要了解朱子與建州的淵源還必須從北宋談起。傳劍先生將我們帶到鐵井欄之西的都御坪2號。這里是二程夫子祠,主祀程顥、程頤。該祠是程氏后裔程仕任建寧知府所重建。程氏四代孫程深很早就已入閩,在建州城定居,為建郡程氏之始祖。巧合的是周敦頤的孫子周總,因童貫弄權而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入閩,其四位孫子均在建州安家。須知“二程”是周敦頤的弟子,試想他們的后代風云聚會于建州,把盞問道之際,那是何種景象?
大家知道,儒學由孔子創立于東周,發展到隋唐已經式微, 佛學中國化,道家上層化,禪風道雨愈演愈烈,以至于韓愈大聲疾呼:“道斷。”一方面這與社會動蕩和外來文化入侵有關,另一方面也因舊儒學理論化造詣不足所致。歷史和時代呼喚新儒學,于是宋代理學應運而生。北宋“五子”學說就是代表。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邵雍的“象數之學”和程顥、程頤的“洛學”,按李澤厚先生所說,它們共同的特征就是“將倫理提高為本體,以重建人的哲學”,彰顯了道德的永恒、文化的量和生命的意蘊,很好地回答了時代之問,實現了中華文化的華麗轉身。同行的文友此時提出了個問題:理學始于北方,成于南方,起于北宋,顯于南宋,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時空距離?北宋“五子”皆為北方人士,而理學最后為什么是朱子在閩北集大成?說到底理學與建州究竟有何關系?
本來古建州很容易作答,假如二程夫子祠還在,那照墻上傳說“二程”之一的手書“吾道南矣”,會告訴大家道學南傳的過程; 假如明倫堂之右的宋游御史祠還在,會告訴大家游酢和楊時如何問道“二程”;假如建寧府衙署李信甫建安主簿的故居還在,會告訴大家父親李侗寓建之時怎樣教導朱子。雖然這些建筑今日已不復存在,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檢索文廟中從祀的閩北賢儒的名字,將它們組成一組熠熠發光的密碼,從中破譯問題的答案。
理學南傳與最后建立賴于兩個因素。一是中原人口南遷, “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從后晉就已開始,但北方人口大規模向南遷徙,則發生在后唐。當時南方相對安定,而“安莫安于福建”,海運未啟時,中原入閩通道大都在閩北。仙霞關、風水關、杉關盡為建郡所轄。建州又是福建當時兩大“府級”城市, 于是成了中原圣賢大儒入閩首站聚居地。根據清董天工《武夷山志》統計,宋元明清四朝在武夷山景區隱居的文人高士有19人, 結廬講學讀書的名儒有43人,優游尋勝的學者名臣387人,其中著名理學家47人。他們大多在建州寄寓、逗留過,有關的文物、文化遺址,諸如故居、書院、讀書處、祀祠、墓葬、摩崖石刻, 至今仍然蹤跡可循,這為理學的最后建立提供了人才和理論的基礎。二是北方文化南移,“程門立雪”的主角楊時、游酢都是閩北人,他們拜程頤為師時,先生正冥思座想,兩人在簾前虔誠站立,不知不覺屋外大雪盈尺。他們也拜程顥為師,先生對著他們離去的背影說:“吾道南矣。”言下之意,他的理學往南方走了。儒家的道統就這樣走到建州內外,一傳傳給羅從彥,二傳傳給李侗,三傳傳給朱子,形成了完整的道南一脈。
“功勛光北宋,道學啟南閩。”這是位于紫芝街6號的劉氏五宗祠的門聯。該祠所祀的是名儒名臣忠閩顯公劉韐其子忠定公劉子羽、其孫忠肅公劉珙等五位忠烈。建造者為劉子羽弟弟第十二世孫劉澤,左鄰則是其先祖劉子翚之祠,亦稱“屏山書院”。這一帶還有宋胡文定公祠、黃勉齋公祠等等。
一切都與朱子有關。劉子羽——朱松臨終時,當面托孤, 要朱子認其為義父,將身后之事與朱子一并交給志同道合的朋友。劉珙——與朱子自小同窗共讀,有著非同一般的手足之情。劉子翚——乃朱子之父所托“五夫三先生”之一,為朱子取字“元晦”,臨終前將平生絕學以“不遠復”三字符授之。胡文定公,乃大理學家胡安國,其侄胡憲——亦朱子之父所托“五夫三先生”之一。朱子“從君游,而籍溪(胡憲字)為久”。朱子《論語》“湖湘學派”的研究很大程度得益于胡憲。黃勉齋,即黃榦——是門生,又是朱子的女婿,朱子生前最好的助手,朱子去后,他又是朱子學傳播和推廣的第一人。看到上述遺存,讓人感慨萬分,朱子能夠成為大家,離不開眾多儒學同道,甚至有些不諳此道又古道熱腸的人們支持。真如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鄰。”
終于來到紫霞州磨房前的五經博士府的舊址,傳劍先生卻先介紹府旁業已不在的朱文公祠。據說朱子臨終前囑咐,后世子孫務必遷居建地。三子朱在于是在建地“筑室承先志,卜宅本貽謀”,在宋寶慶三年(亦有稱寶慶二年,即1227年)輔助長兄朱塾之子朱鑒建起了朱文公祠。當時全國朱子祠不少,但家祠卻為數不多。1930年,全國朱子后裔代表蒞臨朱文公祠,舉行盛大的拜謁朱子800年誕辰活動。與朱文公祠比肩而立的是五經博士府,只不過后者比前者遲了200多年。如果說前者是“私廟”的話,那么后者就是“公器”。1455年,朱子嫡長九世孫朱梃奉旨入京,被授予世襲翰林五經博士。既得欽授,必然造府。按明朝重臣,建州鄉賢楊榮所記:“偉然舊觀。”門前有木牌坊,中間高懸“赦封翰林院五經博士府”牌匾。東邊有“景星慶元”,西邊有“泰山喬岳”紅底黑字的橫額。大門兩邊的對聯為“徽國衣冠世胄,考亭理學名家”。走進大廳,四壁掛有綴朱子詩而成的四副條幅:“春報南橋川迭翠,香飛翰苑野圖新。月窟中空疑有神,雪堂養浩凝正氣。”堂中設有公案,案上置硯簽筒,兩旁有“肅靜”“回避”牌和出行儀仗。主體建筑有兩座。左側有附屬用房,供朱子后裔居住,府上還配有良田,以供祭祀和維修費用。“民國”時博士致稱奉祀官,前后承襲博士的嫡長有七位。至今還住在遺址的朱子后人朱銳敏先生告訴我們,朱子的現代后生大都從事教育事業,廈門大學原校長朱崇實就是從博士府走出來的朱子塾公派下的二十七代孫。
五經博士府前有井,名為“艮泉”。前人有《朱祠甘泉》詩:“文公理學始新傳,孔孟淵源一脈延。祠外紫霞州古跡,太羹有味酌甘泉。”無獨有偶,康熙大帝給朱子另一座祀御書為“大儒世澤”。朱子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人們常用一句話概括,即集理學之大成,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構筑了“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理學體系;其二,確立并完善了儒家學說傳授的道統;其三,將“四書”取代了“五經”的權威地位。朱子回答了他那個時代的價值理想、外來文化和理論轉型的挑戰,重塑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格局,為中華民族構建了精神和信仰的世界。在首屆考亭論壇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姜輝先生說道:“在孔子之后,朱子開辟了中華文化的新時代。正是以朱子學為標志,中華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千年發展期。”
建州于朱子可謂因緣溱泊、情感所系。明天順年間建寧知府劉鉞說:“蓋建安古郡,名總各邑,而通諸道,先生往來始終寓于斯,后嗣嫡長累世居于斯,前朝頒封制命載于斯,我朝錄萌后人褒崇明配實在于斯……”本來,歷史上建州所轄閩北大部,朱子在閩北文化遺存大抵可歸建州所屬。何況,朱子少年求學于建,青年考學于建,壯年講學于建,臨終囑托子孫居于建。朱子自幼喪父大悲在建州,金榜題名大喜在建州,身后哀榮大顯在建州。此邑當是朱子學的發祥地和發揚地,千年建州無愧為理學名城。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建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