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朱子文化土壤 弘揚民族教育精神
——尤溪縣中小學教育改革側記
李密密
迎春花盛開的時節,我來到了朱子誕生地尤溪。有了一次近距離感受蘊蘊“文公”氣息的尤溪中小學校園風貌的機會。
2013年,尤溪縣實驗小學“生命研究”課題,被福建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列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啟動這個研究課題的動因來自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寫的《學生生命安全讀本》。學校通過小冊子教育學生保護自身生命安全的同時,萌發了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深層次的生命教育的實踐活動,教育學生從保護自身生命上升到提高生命質量上來。學校成立了生命教育課題研究組,抓住小學生“養成教育”這條主線,以愛護生命為出發點,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發展要求,引導同學使自己的“生命”全面充分、富有個性地發展。
吳章文校長對我說:“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在引導學生學習各門類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認識生命成長意義,讓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實驗小學在落實生命教育理念中大膽嘗試,采取了一系列陽光教學方式,如把以往的小課間活動,改革為“大課間活動”。活動時間安排為30分鐘,項目有做廣播操、繞場慢跑等,從而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發展。學校還要求老師必須與學生一起參加活動。
朱熹4歲時其父朱松指天對他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聽了大驚,以為兒子長成后必成大器。從朱松父子對話中我們可以得知,即便僅為4歲的兒童,就已經有了探知大自然奧秘的愿望。實驗小學為了開闊學生視野,設置了“校外綜合實驗活動”課程,其目的是把孩子們引出校門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自我解答“天上有何物”的疑問。
2012年,實驗小學被福建省教育廳普教室列為福建省首批省級綜合實踐基地校。在我采訪實驗小學之時,同學們剛剛完成上半學期校外綜合實踐活動,活動的主題為“大自然——放飛生命的綠洲”。全校2600多名企業單位和公共場所,學生分組赴社區、廠礦、敬老院、商場等,開展參觀訪問、調查觀察、扶助老人、義務勞動等活動。校外活動結束后,各活動小組要展示活動成果,編寫《活動成果手冊》。在吳章文校長辦公室里,我翻閱了厚厚一大疊各年段各小組編寫的《活動成果手冊》。該手冊制作美輪美奐,內容有:小組活動方案、活動過程記述、彩色照片、日記、感言、小論文等。我覺得,制作小冊子的過程,就是一堂很好的動腦動手相結合的實踐課。這種通過具體活動,以“體驗”為方式,幫助學生認識世界,進而逐漸形成科學生命價值觀的教學方式,不由地讓人贊嘆不已。
尤溪職業中專學校是尤溪“感恩教育”的示范學校。從2003年開始,學校以“成才先成人”的基本育人觀為指導,在師生中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將感恩教育融入學校的整體辦學目標與育人目標中,明確“一年成型,二年成人,三年成才”的育人思路。也就是一年級抓好“守規范、學專業”的成型教育;二年級抓好“講誠信、謀職業”的成人教育;三年級抓好“懂感恩、創事業”的成才教育。這條思路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從規范做人開始,直至養成感恩意識與創業精神,然后回報社會。
尤溪職專根據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認知規律,設立由低到高5個層次的感恩教育內容,分別為: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回報國家、熱愛大自然。這5個層次的教育內容,賦予傳統美德以時代新內涵,從傳統的單純對人的感恩發展到對國家、社會的感恩,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感恩,實現了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
有專家說,感恩教育有如生命的存在一樣,必須具有“陽光,空氣,水分”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分別為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相互依從,缺一不可。
尤溪職專不僅把感恩教育作為老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首先要求老師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例如,上、下課主動問候學生,對為老師教學提供服務的學生(如收交作業、擦黑板)表示謝意,已成為老師的行為習慣。在校園里,激勵優秀學生、“偏愛”問題學生、解囊幫助特困學生、噓寒問暖寄宿學生、關心問候生病學生已成為風氣。每年的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家長、老師、老人都會收到同學們真誠的祝福以及充滿感激的問候。
尤溪一中的校訓是:做有責任感的人。
朱子曰:“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朱熹《性理精義》卷七)。朱熹認為學者首先要立志,樹立明確高尚的志向,然后才有可能進步。尤溪一中經過幾代教育人的共同努力,將朱子的“志”落實為“做有責任感的人”,并把責任教育做為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化教學方式堅持下來。學校的“責任教育”分為6個層次,且層層相扣、缺一不可。它要求老師和學生,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國家、對生存環境負責。同時要求從我做起,從老師做起。“言傳身教”在這里有它的特別意義——你必須是一個有責任感的老師,才有可能正身育人,才有可能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學生。一中校長吳思廉說:“人們常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我們老師就是要愛別人的孩子,做好這個‘神’。我們辦學理念十分明確,那就是:‘育人為本,愛生為魂’。”
當下教育界,提倡教師應具備的四種素養為:師德、師能、師風、師魂。師魂是教書育人的最高境界,這個最高境界體現在愛學生之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尤溪一中針對初中學生,在改教方面,探索出了“五學”教學模式。最早提出這個教學模式的是該校數學老師劉秀妹,她曾經參加福建省有關部門組織的《主導自主學習》課改課題組,然后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出了這一教學模式,先在一中試行,然后逐漸在尤溪縣、三明市中小學推廣開來。
“五學”模式的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和易以思”。“和易以思”出自我國古代教育典籍《學記》“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思是說,營造平易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自主思考,它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尤溪一中在“和易以思”的基礎上,提出“和易以學”理念,也就是“五學”模式。五個環節分別為:
目標導學。明確教學目標。一堂課的效率取決你教什么,你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自主探學。鼓勵學生“先學后教”。(“先學后教”是江蘇泰興洋思中學創新的教學模式,它是對傳統的“先教后學、課后作業”顛覆性的改革。)
合作研學。自主探學之后,把學習當中產生的問題,放到桌面上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合作精神來釋疑解難。
展示賞學。學生把學習成果展示出來。每個同學的思維與學習方式不盡相同,通過展示,激勵同學多思考,培養有思維能力的人。
檢測評學。學習不能離開考試,考試可以反饋出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還沒掌握。老師也可知道,學生學的最好的方面是什么,難點在哪里,還需要老師進一步輔導的是什么,以便做到教與學堂堂清、日日清。
“五學”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大課堂排排坐的格式,學生每6人編成一個小組,好、中、差相穿插,以便相互幫助,提高學習效率。
“五學”教學模式將最前沿的“先學后教”教學理念,嫁接到了飽含朱子文化元素的閩中之地,這種“接地氣”的學習模式,對提高初中生學習興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并且使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互適應度得到提高。
“五學”教學模式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要始終明確教學目標;二要起到引導作用;三是在“展示賞學”環節中除了要有較高的教學水平,還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論水平,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常常說,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所謂的能力主要就是思維能力,也就是他的“學習力”,未來的成功教育,就是體現在“思維”二字上,老師就是要為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教。所以說,“五學”模式對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是一個巨大的突破與挑戰,它促使老師去理論學習、實踐學習,以適應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的需要。
吳思廉校長說:“針對高中學生,我們所有的努力就是盡可能做到‘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不教”與“無為而治”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一個體現在師生教學上,一個體現在國家治理上,它們應該是各自范疇里的最高境界。
政府重教、老師樂教、社會尊教是尤溪教育發展的動力。教育是尤溪人民的驕傲,是一張無形的名片。在新形勢下,尤溪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把建設教育強縣作為實現“大縣做成強縣”的重中之重。縣財政在確保教育投入“三個增長”和法定經費支出的基礎上,增加3個3000萬(2013——2015年,每年投入3000萬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
縣政府對教育事業的強力支撐,激發了民間助學的熱忱。尤溪民間助學風氣由來已久,自古以來,各村鎮都設有“公田”,其收獲是村落、宗族的共同財產,主要用于修橋鋪路、興辦義學等方面的開支。到了上世紀90年代,尤溪洋中籍的一位臺胞蔡龍豪老先生回鄉謁祖訪親期間,捐資80余萬元人民幣,以其少年求學時的恩師名義,在祖籍地建了一所小學。蔡老先生在臺灣是退休公職人員,他用多年的積蓄和退休金捐助修建學校實屬不易,這個消息在尤溪引起轟動,捐資助學之風在改革開放之后的尤溪大地上再一次蓬勃興起。縣政府為了鼓勵民間人士踴躍捐資興學,決定每所學校接受民間捐資后,縣財政再配套50%的資金,專項用于改善辦學條件。
尤溪中仙鄉商會在助學助教方面成績斐然,我請縣社科聯主席鄭再梨帶我去采訪中仙商會。在路上,鄭再梨主席一再對我說:“你想要反映尤溪教育事業所取得的成績,就一定不能忽視蘊藏在43萬尤溪人民群眾中的思想文化涵養與尊師重教的民風民俗。”我感覺鄭再梨說得有理,從朱子文化、朱子教育理念,一直到當下的素質教育,800多年來,尤溪人民就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綜合教育,才讓閩中大地上樸素的民風民俗與優良的道德傳統,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中仙商會成立于2011年11月11日,至2013年底,有會員165名。中仙商人秉承“崇學、勤奮、誠信”之教義;履行“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之古訓。他們事業小成之后,就熱忱回報社會。名譽會長池英黨,捐資120萬元在他的母校中仙中學建立了一座圖書館。在圖書館落成典禮上,副會長盧學枝當場捐資20萬元建設中仙中學塑膠跑道。2013年3月,商會會長張煒煜捐資80萬元,興建中仙中學校門。短短的3年時間,中仙中學得到家鄉人的捐助就達300多萬元(含縣財政配套資金與社會小額捐助)。
社會熱心人士捐資助學助教是一件大好事,只不過這是一種零散的捐助形式,恐怕難以一以貫之,而且還有可能留下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的遺憾。于是,中仙商會秘書長張義心萌發了商會下設“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想法。商會關工委成立后,可以為會員搭建一個獻愛心的平臺,把動員捐助變為主動捐助。商會關工委可以代管會員的捐助款,捐助款的本金都還記在每個捐助人的帳上,每年適時把捐助款生成出來的利息用來助學助教、獎學獎教。這一設想得到商會領導層和廣大會員的認可與支持,2012年11月,中仙商會“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立,成立之時,關工委下設的助學助教、獎學獎教基金就達200萬元。商會成立關工委并設立助學助教基金的做法為全市首例,得到省、市、縣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認可和贊許。
在尤溪采風期間,這里的教育改革與尊師重教的訊息如溫煦的春風一陣陣撲面而來。
2014年3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引用了朱熹《春日》中的一句詩:“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是習近平主席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理想狀態的描述。如果我們讓這句詩回到朱熹誕生地尤溪,形容這里欣欣向榮的教育事業,并以此激發尤溪人民通過“格物致知”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讓萬紫千紅之美與道德文章之善交相輝映,在閩中大地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我想,朱熹老先生聞此會相當欣慰吧。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尤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