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漫筆
許懷中
在春意盎然的時節,我們來到理學宗師朱熹誕生地尤溪采風,感受別樣的歷史韻味。
我們下榻于閩中大酒店,晚上拉開窗簾,一幅美輪美奐的夜景呈現眼前:樓下,彩光倒映水上,把靜靜地尤溪染得紅紅綠綠,長橋臥波恰似一條秀美的玉帶;清印溪與尤溪平行,兩溪積淀出一塊土地,朱子公園、紫陽公園等幾個濃郁的文化景觀相連。再往遠處看,遠山、塔影、舊城門依稀可見……
然而,翻開《尤溪縣志》,藝文部分開頭便是唐代韓偓《尤溪道中》詩:“水自潺湲日自斜,盡無雞犬有鳴鴉。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不難看出,當時的尤溪是很荒涼的。可喜的是,從這里卻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閩學派代表人物——朱熹。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農歷九月十五日,朱熹在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今南溪書院)呱呱墜地,出生時眼角長有7顆黑痣,猶如北斗。他自幼受教于父,聰明過人。4歲時,其父指日示曰:“此日也。”他問:“日何所附?”朱松答曰:“附于天。”又追問:“天何所附?”問得其父驚訝不已;5歲時,朱熹已能讀懂《孝經》,在書額題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在《朱子家訓》里寫道:“子之所貴者,孝也。”這些朱熹在尤溪童年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朱子文化在孩童時代便在這塊土地上生根。
朱熹被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的弘揚儒學大師,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他創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體系,對南宋之后的中國與東南亞社會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
在尤溪,無論你走到城市或鄉村,廣場或街道,學校或里弄,園林或文化館站,無不受到朱子文化的感染。
尤溪朱子文化園
先看朱熹公園。公園依托朱熹文化誕生地這一文化名片,挖掘朱子文化遺址并加以整理、恢復,主要建有博物館、朱子文化苑、韋齋祠、朱子廣場等。通過景觀軸線建設,連接朱子祖殿和南溪書院等景點,使整個公園成為一個聯通山水、融匯今古文化特色的朱子理學文化旅游景區。
記得幾年前的一個冬天,我到尤溪參觀了朱熹誕生地右側的開山書院,它與南溪書院毗連,已是縣博物館。得知南溪書院的“文公祠”來歷,原來朱熹誕生地面對“文山”,背靠“公山”,故稱“文公”。我又參觀了附近的“半畝方塘”,就在沈郎樟公園內,兩株高大蒼翠挺拔的古樟迎面而立,據說是朱熹幼年時所植。“半畝方塘”在“觀書第”小亭之側,朱熹后回尤溪寫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被傳唱千古。我在散文《半畝方塘的聯想》留下當年的觀感——幾百年來,半畝方塘成為文人驛客、莘莘學子尋找朱子文化底蘊、追慕先賢的圣地。如今半畝方塘和文公祠、觀書第、開山書院、沈郎別苑、源頭活水亭、溯源處等組成閩中腹地的一處別具一格的朱子文化觀賞圣地。
紫陽公園位于老城區與水東新城交接處,是創建中的理學文化城朱子誕生地5A級景區五大板塊之一。這公園環島水面廣闊,有八園十景九龍柱,十里長廊十里香,形成朱子文化“一環兩線”的展示景區。在長廊上的欄桿、雕塑、大型浮雕、詩情融入朱子文化,形成閩中十里朱子文化長廊。長廊邊上,多種桂花樹,散發十里桂花香的美妙景象。毗連的大理公園,園內朱子語錄、詩文處處。我讀到朱熹的《春日》詩:“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正當春天來此,沐浴在朱熹故里的春意中。
尤溪火車站站前廣場,營造的朱子文化獨領風騷。廣場上矗立著18根文化柱,意指九九歸一,體現了朱熹理學中萬物一理的核心思想。文化柱上鐫刻朱子手跡,廣場兩邊設置文化墻,采用線雕畫形式,展示26幅朱熹生平,30首朱熹詩配畫,這在全國也是空前的。
尤溪有許多民間的書畫社、詩社,可說是朱子文化的流韻。如中仙詩社、紫陽詩社、朱子書畫院等,其社長、主要成員都和我會面,著實讓人感動。最值得一提的是中仙詩社和朱子書畫院。
中仙詩社成立于1932年,已經81周年了。社長池珠華老先生等從幾十里外的鄉莊來到縣城和我謀面,送上《竹鄉情韻—紀念中仙詩社成立八十周年專輯》。他們都是有文化的農民,在農村堅持辦詩社,起了活躍農民詩詞活動,難能可貴。“如今,中仙詩社已為中仙本土特色文化平臺,是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池珠華:《中仙詩社發展概述》)這里歷史人文積淀深厚,歷代出了不少進士等人才,這和朱子文化的熏陶分不開。
朱子書畫院成立于2009年,開辟了尤溪書畫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新局面。院長朱盛柏先生贈我《無邊光景—福建省紀念朱熹誕辰883周年書法展作品集》,尤溪朱子書畫院作為協辦單位,熱情幫助收集全國著名書法家作品。近年來,尤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朱子文化的研究與開發,多層面、多角度宣傳推介“朱熹誕生地”這一品牌,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朱子書畫院立足挖掘、培養書畫藝術人才,聘請國內外知名書畫家擔任顧問、畫師,征集名家字畫進行國際交流,不斷提升尤溪書畫藝術水平;舉辦過多次與朱子文化有關系的活動,如“十里朱子文化長廊”書畫筆會,朱子畫院春季書法培訓班學員作品展、朱子書畫院學員寫春聯活動;配合尤溪縣“朱子文化周”活動,舉辦朱子故里創福建省書畫名家作品展等。
朱熹在尤溪留下諸多故事傳說,是朱子文化活動的內核。朱熹6歲那年,春天的一個清晨,朱松深被窗前的滿園挑花所吸引,囑朱熹抄寫唐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朱熹一時粗心,將“桃”寫成“挑”字,受父嚴肅批評,并當場向朱熹講明詩的大意。朱熹深受感動,請求重寫一千個“桃”字,這時窗外雷聲大作,風雨交加,把滿園桃花打落在地。朱熹不受外界干擾,待寫好一千個“桃”字之后,滿園桃花又重新盛開。這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尤溪縣分卷》有記載。
傳承千年的朱子文化在尤溪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崇禎尤溪縣志》:“尤溪,萬山之中,重岡復嶺,重林茂樹,嵐風陰翳,舊稱山洞。土瘠收薄,洞民多負氣剽悍。后,晦翁生于其地,以化誨之,士遂知學。……向之剽悍者遂守分耕樵,而風俗日變矣。” 晦翁即朱熹別稱。尤溪潛移默化地傳承朱子學的傳統,影響著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風俗習俗,如重農務本的經濟思想、興文重教的文化思想、清廉造福的文化思想、循禮守禮的民俗傳承等。朱熹在尤溪留下了大量遺址遺跡、墨寶銘文、手跡楹聯和詩詞歌賦。尤溪的仁人志士,正在為“朱子文化城”建設而不懈努力,奮然前行。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尤溪》;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