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9-26 23:49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張曉平



 

張曉平

 

 

 

聽聞政和這個縣名,當地人常以“政通人和”解之。其實能做到“政和”的,往往更多依靠“人通”,即人才的重用。印象中概括政和書院的文辭,有“云根星溪,雒誦書聲,文風蔚起, 邑人百代”云云,可以看出書院培育俊才的“人通”氣象。

宋徽宗嗜茶懂茶,曾撰寫專著《大觀茶論》。茶學家林馥泉關于武夷茶的名言“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就脫胎自《大觀茶論》中“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之句。皇帝喜愛政和茶,可見政和茶了得!宋政和五年(1115),宋徽宗品飲產自關隸縣的貢茶白毫銀針后,為之叫絕,本當愛屋及烏,但卻不滿關隸縣名“關隸乃關押奴役之地, 不配白茶之高雅”,于是賜自己的年號為政和縣名。

宋徽宗同時代一位人物,名字十分響亮。他就是朱松,朱熹的父親。朱松在政和創建了兩座書院——云根書院和星溪書院。“賢哲傳薪,八百歲月添雅韻;志士繼統,萬千俊彥競風流”“躬耕書院盛,哺育賢達多。重教興學業,三朱樹楷模”。這些鐫刻在云根書院立柱上的楹聯、詩詞, 傳誦著朱松創辦書院的意義和繼往開來的儒學精神。宋徽宗賜名政和是一種祝福,而朱松致力于讓政和名副其實,致力于為美好之名注入更多實質性的內容。

 

 

云根書院古色古香,占地面積8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70 平方來。得益于重建者的精心謀劃和布局,天光云影樓、先賢祠、朱子閣、朱氏入閩展館、朱子孝道館等雄姿挺立、格調高雅,裝點著紅墻彩廊、雕梁畫棟。門樓正面四個大字“云根書院”醒人眼目,背面四個大字“繼往開來”寓意深長。緩步踏上臺階,我被門樓立柱一幅書法楹聯吸引:“任中兩院開教育先河山城留典范;身后三祠念韋齋政績百姓樹豐碑”。

楹聯說的正是朱松(號韋齋)。宋政和八年(1118)三月, 朱松進士及第,被授迪功郎,任政知縣尉,帶領一家老小從徽州婺源遷入政和。父親朱森將祖田百畝質押給老家鄉紳,隨朱松入閩,選擇居住在政和護國寺邊上青山綠水的鳳林村。作為一縣管理治安和抓捕盜賊的官員,縣尉類似于今天公安局局長職務(宋代縣尉還兼地方武裝長官)。朱松任職政和三年,“興利除弊, 制治有方”,楹聯中“政績樹豐碑”即這個意思。

 圖片.png31.png

云根書院(余明傳  攝,下同)

然而,朱松興建書院之舉,以今天人們的眼光來看,似乎頗有令人費解之處:一則一個縣的教育自有主簿管轄,怎么輪得到他這個縣尉來鳩占鵲巢?二則他夏季才來到政和,何以秋天即行動,風風火火籌辦起教育?仰望先賢祠懸掛的“大儒世澤”牌匾,凝視朱森、朱松、朱熹祖孫三代人銅像,遙想理學文脈一代代的薪火傳續,我若有所悟,似乎明白歷史文獻為什么忽略朱松縣尉主業,而更多地記載他與書院之事,因為理學世家、儒士風范的淵源和影響無處不在。

朱松撰寫的《先君行狀》在墻上展開。我找到朱松回憶父親的文字:“舉訓戒飭諸子,諄諄以忠孝和友為本”。朱森踏入政和地界時告誡兒子:“政邑地域僻隘,教學荒疏,爾等要涵濡教澤, 以開化邑人子弟,使之成為名賢誕酼之鄉。”

朱松自當聞風而動,伺機而為。在呈縣令陳正敏動議、與主簿盧點商討后,他開展籌辦工作。書院踞熊山建起,他邀請良師授課,自己和父親也參與講學督學。一時山城氣象一新,邑人子弟云集,讀書聲響起,文風蔚然。

此后的事情,朱氏入閩展館里都有記載。明、清兩代書院之風日盛,至光緒末,政和境內共有書院、義學、學舍等29 所,其中以書院冠名的有16所。從宋宣和元年(1119)至咸淳七年(1271)的百余年間,政和出了9名進士、23名舉人和65 名貢生。

驅車前往星溪書院,這是朱松在政和創辦的第二所書院。朱松建好云根書院,兩年后又開始籌建星溪書院。

走進七星溪畔的石圳灣景區內,重建的星溪書院氣勢恢宏,牌樓、山門、韋齋祠、明倫堂、仰山樓等建筑形成對稱,據說是順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而主體建筑依山勢而建,逐遞升級, 據說寓意中正平和,步步登高。

圖片.png32.png

穿過星溪書院牌樓、門樓進入韋齋祠,當地文化學者如數家珍,介紹朱松《題星溪書院》《送程復亨序》《諭民戎弱女文》等詩文,講述朱松在政和安葬百年后的父母,朱氏三代人與政和 千絲萬縷的關系。墻上有一首朱松詩歌,題目就叫《將還政和》: 歸去來兮歲欲窮,此身天地一賓鴻。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東復東。

我陷入沉思,深為先賢的情意感動。政和是朱松的首仕之地,是朱氏家族入閩第一站。不論他如何苦心孤詣,不論他如何志存高遠,不論他身在天涯,不論他一去難返,政和永遠都是他的家鄉。

 

 

宋紹興四年(1134),朱松母親程夫人逝世,次年他回政和為母丁憂,此時身邊多了個6歲的小朱熹。

朱熹早慧聰穎,日后成長為孔子之后最有影響的大儒,以至于朱松揚名,有人說完全是沾了朱熹的光。此言差矣!因為父子榮耀一體豈能剝離。而且話說回來,即便拋開其他不談,僅憑一個父親為兒子所做之事,朱松就足以青史留名。這位父親的安排,影響了兒子偉大的一生。

之后在政和近三年時間,朱松親自當老師,朱熹誦讀詩書于云根和星溪兩所書院之間。懷先賢、閱典籍、學經文、交良友……耳濡目染,啟蒙受教,朱熹小小年紀烙下書院不可磨滅的印記。此后60多年,他創建或修復了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滄州書院、白鹿洞書院等10多所書院,先后講學或關聯的書院達67 所,關聯的學生豈止成千上萬。政和這兩所書院,可以說開啟了朱熹書院情結的先河。紹興十三年(1143),朱松病重,彌留之際將年僅14歲的朱熹托付武夷山五夫里好友劉子羽,并去信請胡憲、劉勉之、劉子翚教育朱熹。朱松不忘告誡朱熹:“此三先生學有淵源,你往父事之。”誰想一語成讖,五夫劉子羽、劉勉之、劉子翚日后成為“朱熹三父”——義父、岳父和師父。有這一眾良師或長輩呵護,少年朱熹就有了致學、行穩的成長環境。朱松托孤堪比“孟母三遷”佳話,皆是培養、教育后代的大智慧杰作,成就了中國古代兩位圣人——孟子和朱熹。

朱松去世后,他的精神沒有消亡,在朱熹身上一脈相傳。父親最主要的特征皆被兒子發揚光大:第一,儒家情懷。朱松“得中原文獻之傳,聞河洛之學,推明圣賢遺意,日誦《大學》《中庸》,以用力于致知誠意也”(黃榦語)。朱熹從小接受儒學, 但一度沉迷佛釋,19歲赴臨安會考帶著一本《大慧語錄》,借禪釋題考中進士。因為父親朱松與羅從彥、李侗的淵源關系,朱熹拜訪延平李侗,受到李侗批評和指點,“逃禪歸儒”,重回正確道路。這是重要的一步,從此朱熹能取佛老之長為儒所用,終于“集理學之大成”,成為新儒學一代宗師。第二,主戰血脈。親歷北宋滅亡之痛,朱松是堅定的抗金主戰派,漠視秦檜黨羽,上書朝廷反對議和。有其父必有其子,朱熹雖為一介文人,卻是徹底的主戰派,面奏孝宗皇帝抗金大義:君父之仇不與共戴天,今日之所當為者,非戰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第三,詩歌精神。父子同為杰出詩人,也算文壇佳話。朱松詩“不事雕飾,超然有出塵之趣。遠近傳誦,至聞京師。”他一生寫了幾百首詩,其中寫政和的就有60多首。朱熹從就能寫詩,詩名傳回祖籍地婺spacer.gif源,前輩董穎感慨:“共嘆韋齊老,有子筆扛鼎”。詩人朱熹與思想家朱熹互補,但朱熹詩詞非朱熹儒學的翻版。他詩作豐富, 有1400多首詩和20首詞。

朱氏父子的理學春水,就這樣流出政和云根和星溪書院的先河,滔滔不竭,古今長流。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