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9-03 10:40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馬照南



朱 熹 在 晉 安

 

馬照南

 

 

朱熹一生與福州、與晉安結下不解之緣。朱熹自幼隨父親朱松來福州避難,少年隨父來福州會見文士詩友,24歲任同安主簿時專程來福州籌集近千卷書籍,供辦學之用。后來更多的是專程來問學講學,有時撰寫修訂文稿,有時應主政官員邀請商討治閩政策,有時來訪親探友,有人統計達15次以上。有時一住一兩個月。

朱熹對福州文化貢獻良多。我們通常稱福州福建為“海濱鄒魯”,據說就是朱熹大筆書寫后,懸掛在福州西關譙樓上。朱熹在鼓山于山手書的“福”“壽”字成為最大的石刻。朱熹培養大批學生,他撰寫的《福州州學經史閣記》等,極大地推動福州教育文化的發展。

 

故人契闊情何厚

 

宋時福州,包括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從現時晉安轄區看,在鼓山,在城區依稀可見朱熹留下的許多文化遺址和傳說。

朱熹與趙汝愚既是師生又是好友。趙汝愚為官清廉,“所得廩食常分與人,而自奉甚薄。”“布衣蔬食,鄉人盛贊其清正賢能”。朱熹與趙汝愚兩人都力主抗金、弘揚理學,勤政為民。趙汝愚任宰相之后,舉薦朱熹為待皇帝老師。兩人在朝廷上的聲氣相通、精誠合作,以及在“慶元黨禁”之中的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1182年5月,趙汝愚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做了不少造福當地百姓的事,受到百姓稱頌。當年的西湖,“溉民田數萬畝,后為豪猾淹塞為田,遇旱則西北一帶高田無從得水,遇澇則東南一帶低田淪為巨浸。”這年冬天,趙汝愚開浚西湖,使閩縣、侯官縣、懷安縣一萬四千余畝土地受利。第二年,福州連續下雨兩個多月,三縣民田幸賴西湖而不受澇。趙汝愚在湖上建“登瀾閣”,并品題“西湖八景”,至今成為福州的名勝。朱熹受趙汝愚之邀來福州商討治閩方略,二人一起登烏山唱和。朱熹見西湖治理成效顯著,風景更加秀美,對趙汝愚的舉措滿心歡喜并極為贊賞。便吟了《游西湖》:“越王城下水溶溶,此樂從今與眾同。滿眼芰荷方永日,轉頭禾黍便西風。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來時海氣通。酬唱不夸風物好,一心憂國愿年豐。”如今,“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來時海氣通”作為盡顯福州的地理氣勢的絕佳對聯,鐫刻在鎮海樓正樓之上。

趙汝愚大力度推進社會治理。如他以發給糧米勸諭民戶前來附籍的辦法,此舉一方面可擴大在籍人戶,使之安居,另一方面又以糧米賑濟窮人,使之安居樂業,達到促進農業發展目的。史書載:“趙汝愚在福州,百廢俱舉”。

朱熹告別趙汝愚后一直在福州無緣相會,僅靠晉安鼓山題刻來交流友情,這也是古代文壇書壇史上一樁韻事。

1187年,因受謗而隱晦多年的朱熹,辭掉江西提刑的任命,匆匆來到福州拜訪知州趙汝愚。不料,早此一年趙汝愚已調往四川任制置使去了。于是,朱熹率領學生王子合、陳膚仲、潘謙之、黃子方四人,登鼓山拜謁趙汝愚禮請來山主持的元嗣方丈。朱熹在水云亭墻上看到趙汝愚離任前的題刻:“靈源有幽趣,臨滄擅佳名。我來坐久之,猶懷不盡情。褰裳步翠麓,危絕不可登。豁然天地寬,頓覺心目明。洋洋三江匯,迢迢眾山橫。清寒草木瘦,翠蓋亦前陳。山僧好心事,為我開此亭。重游見翼然,險道悉以平。會方有行役,邛蜀萬里程。徘徊更瞻眺,斜日下云屏。”朱熹睹物思人,十分感慨。于是,留下了一方一氣呵成、瀟灑飄逸、表達強烈的思友之情的行書題刻:“淳熙丁未,晦翁來謁鼓山嗣公,游靈原,遂登水云亭,有懷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陳膚仲、潘謙之、黃子方,僧端友。”“晦翁”是朱熹的字號,“嗣公”是涌泉寺住持元嗣,“子直侍郎”便是趙汝愚。

三年后,趙汝愚再次入閩任職。次年他又登上鼓山,看見朱熹留下的題刻,極為感動,想到遠方的朱熹和已逝世的元嗣禪師,思緒萬千。于是,在朱熹題刻側留下自己題刻:“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堪嘆人生祗如此,危欄獨倚更婓回。”趙汝愚題刻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惆悵心情和對師友朱熹、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懷。詩中的“故人”指的是朱熹,“禪客”則是已圓寂的元嗣禪師。然不到一個月,趙汝愚又調離福州。

后來,朱熹攜黃榦再次登臨鼓山。看到自己題刻旁邊趙汝愚的詩作,心潮如海,就從“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的詩句中,節選“天風海濤”四字,鐫刻在鼓山絕頂峰的山崖上,題款特別注明:“晦翁為子直書”。朱熹“天風海濤”題詞,被認為是描繪石鼓名山最有氣勢的佳句,趙汝愚的詩也為歷代文人墨客贊賞。

朱熹和趙汝愚這有趣的詩文酬答的場景,跨越時空的題刻,如同當代人的“手機短信”,傳達出堪比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的真摯友情,讓人感動。

 

“閩學干城”出晉安

 

朱熹快婿黃榦是晉安浦上村人,這使他與晉安的關系更深了一層。黃榦作為朱熹的學生和主要學術助手,為傳播朱子學作出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后人譽之與蔡元定、蔡沈、陳淳同為“朱熹四大弟子之一”,更評價他為“閩學干城”。

黃幹自幼聰穎好學。早先拜朱熹弟子劉清之為師求學。劉清之認為黃榦天資穎惠、才華出眾,應該接受更好教育,讓他往崇安從朱子授業。黃幹冒著大雪到達五夫,正好遇朱熹外出,他一等數月,通宵達旦,讀書不止。朱熹十分感動,收之為徒。之后黃幹就在崇安五夫里隨朱熹苦讀。黃幹與朱熹高徒蔡元定、朱熹學友呂祖謙論學,常常提出自己獨特觀點。朱熹認為“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后朱熹以仲女朱兌許配黃榦。

黃榦長期陪伴在朱熹左右,接受教誨,幫助整理文稿。朱熹編《禮書》,其中喪、祭二篇由黃榦編成,朱熹十分滿意。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黃榦也在附近結廬居住。朱熹對他的學術水平十分肯定、極為賞識。有些課程交代“他時便可請直卿(黃榦字),代即講席”。1196,朱熹被朝廷斥為“偽學”,黃榦堅守師道,堅持講道著書。朱熹病重,將所著書和手稿托付給黃榦。

黃榦入仕任職,很有作為。他擔任江西臨川縣令、安豐軍通判、漢陽知軍、大理丞等職,勤政廉政,致力于社會改革,整頓吏治,賑荒濟民,筑城備戰,“壯國勢而消外侮”。各地民眾深感其德。

在繼承和傳播朱子學方面,黃榦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對確立朱子學說做出重要貢獻。他撰寫《朱子行狀》,以“紹道統、立人極,為萬世宗師”評價了一代理學大師朱熹的德行。他論定朱熹的道統地位,認為“道出于天”,表現為天地萬物和人事的變化,故有道統。他把“傳承道統”看成是朱熹的最大成就,實際上論證孔子朱熹的繼承關系,厘清了中華文脈傳承。經過黃榦的提倡和闡發,朱子學成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黃榦在浙江、江西、武漢為官時,都通過講學授徒廣泛傳播朱子學,促使朱子學在各地迅速傳播。

作為一代大儒,黃榦一生致力于講學和著述。他的專著有《五經講義》,《四書紀聞》,《周易系辭傳解》《讀儀禮經傳通解》《論語注語問答通釋》《晦庵先生語續錄》《勉齋先生講義》《勉齋詩鈔》《黃勉齋先生文集》《勉齋集》等。

晉安民間還有這么一個傳說。一天,朱熹來到浦上村女婿黃榦家中,適逢黃榦外出。女兒朱兌看到父親來,又高興又內疚。因家貧,她只能煮一碗蔥湯麥飯來招待父親,十分過意不去。朱熹看到女兒心里難過,就當場寫了至今廣為流傳的《詩慰女兒貧》來安慰她:

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

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

天下總是苦人多,前村還有未炊時。朱熹和黃榦一生清正廉潔、心憂天下。確實,我們聽過朱熹運用自己的影響力辦了很多書院,但沒聽說過他為自己置辦了多少資產。朱熹的子女、女婿也沒有因為有個為官的父親、岳父而沾什么光。聽這故事,讀這詩作,我們深深體驗到朱熹和黃榦的安貧樂道、清廉自守,體現到他們翁婿二人畢生致力學術、心憂黎民的博大胸懷。

 

紫陽講學育新風

 

朱熹來福州,每每開堂講學。他的講學是引起轟動的大事。當年朱熹到湖南岳麓書院講學,數百名兩湖學子不遠千里趕來聆聽,以至把岳麓書院的水都喝光了。朱熹在福州講學,十里八鄉的學子們也都來聽課,盛況空前。

八百多年后,我來晉安采訪,在紫陽社區見到了林書記和陳主任。這個社區活動場所張貼滿滿的都是朱熹的介紹和朱熹詩歌。當問及關于朱熹當年在這里講學的情況時,林書記說:“‘朱紫陽’是朱熹別號。紫陽這個地名很早就有,是紀念朱熹辦學定下的。歷史上曾是紫陽村大橋自然村。文物局也來調查過講堂情況,但是沒有找到相關史料。”沒有原始文字記載,但居民們一直口口相傳,引以為榮。

紫陽社區保留著講堂古建筑,稱“講堂勝境”,就是老福州相傳的地名“講堂前”。紫陽講堂朱漆黑瓦,形制古樸,一幅金字對聯:“紫氣東來勝境,陽光普照講堂”懸掛在堂前。大堂的柱子上也都是稱贊朱熹的對聯。講堂負責人老黃介紹說,這里是2003年以后新蓋的,只有這個“紫陽勝境”是最正宗的。許多名人過去都會來此祭拜朱熹,薩鎮冰就來祭拜過。村子被開發了,講堂規模僅有原來十分之一。但平時經常舉辦文化講座等活動。每逢節日,講堂依然香火繚繞。

他還說,這里有三個地方都稱為是朱熹講學的舊址,稱講堂正境、東境,但是這個才是正宗的。俊偉村口和街道對面也打著講堂的旗號擴大文化影響。

朱熹開堂講學、廣納門生。他在福州講學帶動了福州書院建設和學習風氣的形成。福州這一帶宋代有書院11所。除了紫陽講堂,還有竹林書院、賢場書院、高峰書院、濂江書院、龍津書院、龍峰書院、文公書院、吟翠書院、丹陽書院、梅溪書院,多與朱熹及其弟子有關。比如賢場書院在晉安區北峰嶺頭鄉的前洋村。據“前洋”便是“賢場”的諧音而來的。朱熹在北峰有詩《題蓮花峰》兩首:“群峰相接連,斷處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繞空山,絕壁上蒼翠。應有采芝人,相期煙雨外。”福州高峰書院在晉安區北峰嶺頭鄉石牌村,為黃榦創辦,近年在遺址重建,發現發現許多宋代的遺物。

宋朝也是福州歷史上的黃金時期,產生狀元14名,進士2247名,還出現“一科三鼎甲”的千古絕唱。

紫陽社區現有2200戶,6800位居民。社區各項工作欣欣向榮。我們離開前,林書記說,紫陽社區計劃建立朱熹文化長廊,更好宣傳朱熹思想。她還表示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朱熹的思想、朱熹的好學精神,建立書香社區、和諧社區。

紫陽社區之外,紫陽公交站和紫陽立交橋公交站牌赫然屹立。我們走進采風活動集中地是紫陽大酒店。我想,以朱熹作為地名的地方并不多,古代晉安人民以這種方式表達對朱熹這位文化偉人的敬意。紫陽地名的延續,也是朱熹思想的延續。朱熹思想的精華已經融匯到地名之中,融匯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血脈之中,成為文化基因,代代延續。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