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的春天
馬照南
又是一個春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春天。
三年前,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踏著武夷春色,健步來到朱熹園,來到朱熹生活、著書、講學長達近五十年的地方,深入考察了解朱熹生平事跡及理學研究等情況。
朱熹園(邱汝泉 攝)
習近平總書記長期在福建工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朱子理學十分熟悉。他深情地說:“我到山東考察時專門去看了孔府孔廟,到武夷山也專門來看一看朱熹。”習總書記特意提到“兩個專門”,言簡意賅,寓意深長,充分肯定了這位福建學者、曠世大儒“繼絕學,紹道統”,堅定傳承發展孔子思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偉大貢獻。
孔子創立儒家思想,系統總結炎黃以來文化發展,編纂“五經”,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從東漢開始,儒學的主流地位不斷受到挑戰,佛學道學日益興盛,儒學由盛轉衰,并被邊緣化。面對交織混亂的南宋社會意識形態,朱熹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堅持中華文明主體思想,吸納消化佛教、道教思想,“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建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被稱為“孔朱學”“朱子理學”。朱熹一生完成2000萬字各類著作,其主要著作《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繼孔子“五經”之后中華文化新經典,也作為宋代以來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康熙這樣稱頌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朱子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還影響到東亞,并演化為東亞社會的精神支柱,為西方文藝復興提供了新的思想資源。可以說,朱子學說奠定了南宋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治國理政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朱子理學研究宣傳。在福建工作期間,多次到閩北、到武夷山指導朱子文化保護研究和文化旅游工作。在他的推動下,1999年12月,朱熹園所在的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002年初,決定在武夷山設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宋明理學研究中心;2002年秋,他考察并推動考亭書院修復和朱子宣傳研究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戰略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局高度,以其深邃思考,高瞻遠矚、意味深長地提出“兩個反問句”——“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首創性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講話富含哲理,涵意深刻,力重千鈞。有學者說,這是“第二個結合”的“福建表達”。
領袖定方向,福建緊跟上。
三年來,福建牢記領袖囑托,領會講話重大意義,體悟深刻內涵,擺脫過去影響朱子文化研究、交流、宣傳的種種羈絆,全力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朱子文化的生命力,寫好在“兩個結合”中推動朱子文化傳承發展的“福建答卷”。
朱熹園(邱汝泉 攝)
博大精深的朱子思想是中華文化主脈中脈正脈,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省里召開“福建省朱子文化品牌建設聯席會議”,健全完善朱子文化品牌建設聯席會議機制,建立工作專班,研究制定《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福建省朱子文化旅游發展規劃》《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施方案》等,推動形成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區域聯動、整體推進、全面提升的工作態勢,加強統籌協調、督促落實。按照規劃,全方位高質量實施“保護、研究、教化、交流、傳播”五大工程。各地還著眼于汲取朱熹思想的價值精華,注重把朱熹的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心性修養、廉政思想、家風家教等融入新時代文化教育體系,轉化為文化強省建設的強大助力。
深刻領悟講話精神 高層次規劃傳承發展
博大精深的朱子思想是中華文化主脈中脈正脈,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省里召開“福建省朱子文化品牌建設聯席會議”,健全完善朱子文化品牌建設聯席會議機制,建立工作專班,研究制定《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福建省朱子文化旅游發展規劃》《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施方案》等,推動形成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區域聯動、整體推進、全面提升的工作態勢,加強統籌協調、督促落實。按照規劃,全方位高質量實施“保護、研究、教化、交流、傳播”五大工程。各地還著眼于汲取朱熹思想的價值精華,注重把朱熹的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心性修養、廉政思想、家風家教等融入新時代文化教育體系,轉化為文化強省建設的強大助力。
打造學術品牌高地 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
為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福建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中國朱子學會等合作,連續舉辦兩屆高層次“考亭論壇”,圍繞“新時代朱子學與人類文明新形態”“融通朱子文化,夯實文明根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新銳主題,多維闡發朱子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當代意義。陳來、孫正聿、朱杰人、張志強、楊立華、吳震、肖永明、趙金剛、許家星等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聚焦朱子文化學術前沿,聚焦“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縱論新時代朱子文化傳承發展。福建學者立足學術前沿,深入研究,許多課題入選全國社科規劃,撰寫了大量闡發“兩個結合”與朱子文化具有鮮明時代價值的學術論文,近年來出版《福建理學史》《朱熹與五夫》《朱子理學與家國情懷》《考亭論壇專輯》等著作。同時把朱子研究與中華福文化的創新、海洋文化的推廣、侯官文化的弘揚、“閩人智慧”的傳播結合起來,推動八閩學術研究更加繁榮興盛。
朱熹園(邱汝泉 攝)
活化利用語言旅融合 樹立新時代文化標桿
構建朱子文化保護發展帶,加強對朱子文物古跡的修繕與保護。南平重點保護朱子文化遺跡遺存160處,非遺項目103項。同時以考古、科研推進朱子文化基因解碼,推動文旅融合活化利用,高質量建設尤溪朱子文化園、建陽考亭書院、武夷夢華錄、紫陽樓、文公廟、五夫鎮朱子文化園、政和朱子書院、真德秀紀念館、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文旅新亮點。推進延平書院、寒泉精舍、建甌五經博士府等項目復建。組織“朱子緣·武夷福”朱子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打造卡通朱子“福”文化數字IP館、朱子文創“鄉村振興館”、朱子閣“茶竹空間”,開發一系列“朱子文化+茶、盞、竹、水”等文創產品,助推文旅產業的轉化提升。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和省作協共同組織作家走近朱子,創作一大批有感情、有溫度、有筋骨,體現出歷史厚重感,文辭淳美、文采斐然的精美散文,編輯出版《山水襟懷》。由他們創作的《大紅袍天下》衍生的實景劇《印象大紅袍》持續走紅市場,今年春節期間,吸引了無數熱愛之人奔赴這一場夜晚的盛會。剛推出的眾多環武夷山國家公園朱子文化旅游新景區,也“熱辣滾燙”、迅速升溫。
春風化雨融入日常 推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
舉辦“中國(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海峽兩岸朱子之路研習營”等活動,多措并舉活化朱子文化資源。加強線下產品供給,豐富傳播手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探索更多宣傳表達方式,借助報刊、電視、網絡平臺、公共場所的顯示屏等,打造多元、立體化的宣傳矩陣,實現社會廣泛覆蓋和有效覆蓋;堅持大眾導向,編印《朱子故事》《朱子讀本》等普及讀物,舉辦朱子書畫展、讀書會等文化活動,編排朱子小品和戲劇表演。其中“卡通朱子”等文化形象已成為城市一道亮麗景觀,從文旅產品到動畫作品、公益宣傳、線上社交,“卡通朱子”正走進市民生活,讓人們看到朱子、認識朱子、喜愛朱子,推動朱子文化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各地重點拓展對臺文化交流,持續組織兩岸青年重走“朱子之路”,舉辦“宋韻流芳 非遺雅集”“情系福建·茗香兩岸”等主題活動,推出以《朱子之歌》為代表的一批藝術精品。邀請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等組織,舉辦紀念朱子誕辰系列活動。積極舉辦“海峽論壇書院論壇”,密切學術文化交流,吸引眾多臺灣學者參加;武夷山·阿里山文旅融合發展交流活動密集開展,推動兩岸人員往來,深化兩岸習俗與文化根脈體驗,強化共同文化印記認知,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各地立足朱子文化深厚底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高質量推進朱子文化研究宣傳,增強朱子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使之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春之勃發”。
(本文原載于《海峽通訊》2024年第04、05,即2月下、3月上合刊,稍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