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光明而行
黃文山
1196年的冬天來得格外冷,天上彤云密布,北風一陣緊似一陣,一場大雪即將降臨。麻陽溪畔學人薈萃的竹林精舍,也早早地失去了往日朗朗的讀書聲,陷入一片沉寂。
幾天來,朱熹的門生正從四面八方趕來。然而他們這次來,不是來赴老師的經學盛筵。他們當然知道,朱熹被當今天子從湖南征召到朝廷任經筵侍講,也就是給皇帝開講座。這是朱子理學最輝煌的時光。但許多人并不知道,老師已經被皇帝炒了魷魚,而且一場“籍偽學”的大迫害正緊隨而來。朱熹邀集他們來,正是要告訴他們事態的嚴重,同時為他的門生兼摯友蔡元定送行。
朱熹是當朝宰相趙汝愚推薦給26歲的寧宗皇帝的。一開始,朱熹確是信心滿滿,想把自己的平生學問全部教授于這位新皇帝,讓他成為天下圣君,以造福桑梓黎民。但漸漸地他看到朝廷的風氣正一天天壞下去。而寧宗皇帝卻偏聽偏信,任由韓侂胄一幫佞臣拉幫結派、排除異己。
于是,他以老師的身份多次當面責問寧宗,矛頭直指韓侂胄。寧宗表面諾諾,心中卻老大不快。而韓侂胄一班寧宗的近侍大臣更是又驚又怒,思謀著如何把朱熹驅逐出庭,清除帝側的道學清議,最終打掉趙汝愚的勢力。這正中寧宗的下懷。他實在不愿再被朱熹用“經”“紀綱”和“天理”來束縛自己的手腳了。他下了一道手詔給朱熹,內云:“朕憫卿耆艾,方此隆冬,恐難立講,已除卿宮觀,可知悉?!苯杼炖洌阎祆涑呆滛~了。
寧宗此舉,引起朝中許多大臣的不滿,他們紛紛上書,要求寧宗召回朱熹。并發起一個聲勢浩大的援救朱熹行動。這批大臣,被韓侂胄定性為“道學派”,他找出各種借口,將他們一個接一個攆出朝廷。
最后,舉薦朱熹入朝的趙汝愚也被寧宗罷去右宰相,改授觀文殿學士,出知福州。朱熹得知這個消息,十分憤怒,寫了一份數萬字的奏章,想要彈劾韓侂胄。這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朋友們紛紛勸阻,但盛怒之下的朱熹根本聽不進。如何讓朱熹接受,門生蔡元定想了個辦法,他占了一個兇卦——遯,“遯”即是“遁”,預示要退避。這讓朱熹清醒了下來,不僅燒了奏章,還決定率眾弟子撤出京城,退隱山林。為此,他特地改名號為“遯翁”。
作為朱熹的大弟子,蔡元定其實只比朱熹小五歲,朱熹也這樣說過:“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钡淘▍s認定自己學生的身份,始終跟隨在朱熹左右。朱熹也最信任蔡元定,凡事都要先問過他。雖然蔡元定及時地勸阻朱熹燒毀奏章,保住了老師性命,但自己卻逃脫不了厄運,被誣為“佐熹為妖”之罪,編管湖南道州,也就是放逐到偏遠地方管制。
這險惡的一招,讓朱熹心如刀割。朱熹執著蔡元定的手和眾弟子一路向西,走到20里外的馬伏村,在此作別。朱熹手捧一杯米酒,為他餞行,想到老友一去,從此相隔天涯,不禁淚眼婆娑。蔡元定卻神色淡定,當場吟誦了一首詩:“天道故冥漠,世路尤險巇。平生本自浮,與物多瑕疵。此去知何事,死生不可期。執手笑相別,無為兒女悲。輕醇壯行色,扶搖動征衣。斷不負所學,此心天地知。”
此時的蔡元定已年過花甲。陪同蔡元定一同前往湖南道州的有他的三子蔡沉、門生邱崇和劉砥。
走不多遠,一匹快馬趕來,送來朱熹的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話:“至舂陵,煩為問學中濂溪書院無恙否?”如同一盞燈,一下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道州雖然偏遠,然而,這里也是理學創導者周敦頤的故鄉。周敦頤自號濂溪,他的的千古名篇《愛蓮說》,據說就是啟發于故鄉遍植的蓮花。三千里地的流放,其實,是奔著道學的源頭而去。這讓蔡元定腳下生風,恨不得早日走到道州,去探訪濂溪書院的風采,感受理學源頭的氣息。
這是一個一生為追尋光明而行的人。25歲那年,蔡元定遇見朱熹,他們在學問人品志趣上惺惺相惜,亦師亦友,從此,結下了40年的深厚情誼。
蔡元定出生于建陽麻沙鎮的水南村。建陽蔡氏為閩中望族。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公元897年鳳翔節度使蔡爐率所部五十三姓南下建陽,擇麻沙而居,蔡氏就此繁衍生息。迄今,麻沙水南的蔡氏大宗祠內還立有九賢堂,供奉著蔡家九儒蔡發、蔡元定、蔡淵、蔡沆、蔡沉、蔡格、蔡模、蔡杭、蔡權的神像。祖孫四代九人,終身安于儒學,潛心探究著述授徒,成就兩百多部理學著作,形成博大的學術體系。蔡氏大宗祠門上刻著一副對聯:“五經三注第,四世九賢堂”,彰顯一個家族的學術輝煌。
九儒中以蔡元定的學術成就最大。蔡元定,人稱西山先生,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朱熹理學的重要講論者、著述者和修訂者。蔡元定自幼受教于父親蔡發,沉耽于孔孟之學。父親病逝時,他18歲,遵循父親教誨,他一生不求仕途遠離官場,只是孜孜于學問,窮究天道地理。“伐木南山巔,結廬北山頭。耕田東溪岸,濯足兩溪流?!边@是蔡元定詠西山耕讀的詩句。正是在風景秀美的西山獨居苦讀,上究天理,下考人事,讓蔡元定的人生學問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對這一段苦修經歷的總結,也成為蔡元定留給后世子孫的祖訓:“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生動詮釋了儒家“慎獨”的思想。
但在學問上,蔡元定并不是一個保守的獨行者。追尋真理之光,從來是他一生的目標和方向。25歲那年,正在西山埋頭讀書的蔡元定,無意間聽同窗好友談起在崇安五夫鄉間讀書授徒的夫子朱熹,引起他的好奇。于是他獨自來到五夫的紫陽書院拜謁朱熹。兩人一見如故,徹夜對榻講論,互相吸引,竟不忍分別。于是,蔡元定邀請朱熹到建陽西山,到自己營建的書院講學。建陽號稱“圖書之府”,著名的麻沙版善本書籍,自來是天下讀書人的所求。
朱熹應約來到建陽西山,深為這里的山川形勝所吸引。他決定將他的理學教育重心由崇安五夫移到建陽。他請蔡元定為他在西山附近選址。蔡元定以堪輿家的眼光,鎖定與西山遙相呼應的云谷山。西山海拔633米,云谷山海拔999米,兩山間相距八里,有山路相通。朱熹相信蔡元定的眼力,對云谷山的環境很滿意,于是他在云谷修建了草堂。為了便于與西山的蔡元定聯絡,他們想了一個好辦法,互相在西山和云谷兩山山頭建臺懸燈,夜夜相望。朱蔡約定,雙方燈明表示學習正常,若一方燈滅,則表示學習中遇上難題,急需探討解決。每當這個時候,第二天,天剛剛放亮,山路上篤定出現一個匆匆行走的身影,那是蔡元定,要趕赴老師的約會。而朱熹已經端坐堂中,虛席等待他的到來。
這個時候,也是云谷山頭最熱鬧的光景。眾弟子將草堂圍了個水泄不通,聽兩位大儒一問一答,引經據典,解難釋疑。
西山和云谷,也成了學人們探尋學問和真理的圣地,縈紆的山道上,經??梢钥匆?,仆仆于途的負笈學子,他們不遠千里慕名前來,只為了得到理學真諦。
靜謐的山間夜晚,人們仰頭,就可以看到兩座山頭上的兩盞明燈,像是一雙智慧的眼睛在閃閃發亮,照亮了南宋理學的天空。
那年,受朱熹之托,蔡元定攜門生經湖北進入四川,到青城山搜購陰陽合抱的《太極圖》以及湮藏于民間的珍版古籍圖書。蔡元定深知他肩負的重任,不辭辛勞,登山涉水,遍訪民間高人隱士,搜集到大量孤本古籍。他還一路訪友、講學,宣揚朱子理學。到常德時,他刊刻了朱熹手書的《易經系辭》,立于常德學府。到武昌時,他應邀在問津書院講學,湖湘學子紛沓而至,爭相一睹閩學大師的風采。數月之后,當他將一捆捆古籍孤本打開展現在朱熹面前,有從民間搜得的《河圖》《洛書》,還有只是耳聞卻從未見識過的《太極三圖》……朱熹捧書竟大喜而泣。這張珍貴的太極圖,不久便用在了朱熹的《易經本義》和《太極圖說解》的篇首?!疤珮O八卦”由此規范了下來。完成了老師囑托的蔡元定也如釋重負,一頭栽在床上,昏睡了幾天幾夜才蘇醒過來。
這是蔡元定人生中一次難忘的經歷,每當遇到困難時,他的眼前都會亮起一盞燈,那是他懸掛在西山的燈,和云谷山上的燈遙遙相望。西山的燈,就是他的理想之光,也是他畢生為之追尋的真理之光。
而今,西山那盞燈還在他心中亮著。想到這里,蔡元定不覺加快了步伐。道州,已遙遙在望。
(本文原載于《走進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