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2-12-22 14:5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陳其發 鄭其明



治學高風擦亮家國情懷

 

陳其發  鄭其明

 

 

去年金秋時節,我們計劃作一次廈門大學之旅,專程采訪鄉賢陳支平教授,打了個電話,被婉言謝絕。后來,泉州市泉港區政府主要領導邀請他前來籌劃第三屆泉港區政府文化顧問團相關工作,他踏上回鄉的路。在文化中心會客室,我們再次近距離感受陳教授豁達的胸懷、儒雅的風度、敏捷的思維!他縱談海峽兩岸淵源,探討泉港“海國文明”,審視閩臺“三同文化”……條理清晰,言辭謙遜,讓我們再一次領略這位文化鄉賢的精深造詣與家國情懷。

 

微信圖片_20221222122152.jpg


智者陳支平:俯首耕耘國學,領軍史學研究

 

陳支平教授1952年11月出生于泉州市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65年隨父母移居南平市武夷山。他自小聰穎好學,志存高遠,考上崇安僅有一所中學,之后在部隊服役,退役后繼續學業,就讀高中1977年,他進入廈門大學歷史系深造,由于學業優異,表現突出,留校任教;1987年獲得廈大歷史學博士學位,1991年晉升教授,成為當時全省最年輕的教授。

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職務,1994年始歷任廈門大學歷史學主任、人文學院院長、人類博物館館長;現任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國學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中國朱子學會常務副會長……被國內外十多所高等院校聘請為客座教授或研究基地主任委員等,當前還擔任《(新編)中國通史》編委兼《中國經濟史》卷主編。

陳支平教授的國學研究是以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為主要方向,跨越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歷經30多年的縱深研究和區域考察,他繼承了已故中國社會經濟史創始人博衣凌教授的學術衣缽,成為全國中國史學界、中國經濟史學界、民族學與人類學界的主要領軍學者。此外,他秉持跨學科多視野的研究理念,還在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史、文獻學、區域社會文化等學科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其中《歷史學的困惑》一書,成為歷史學學術著作中的暢銷書。胡錦濤總書記訪問美國時,曾將其主編的《臺灣文獻匯刊》作為國禮贈給耶魯大學。

陳教授是位智者,他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孜孜不倦地博覽群書,敏于思考,悉心研究,多學科探究、多領域涉獵,碩果累累。

在古代史領域,他著有《清代御役制度演變新探》《明史新編》《福建宗教史》《福建族譜》《明清時代福建的土堡》《中國通史教程》(第三卷元明清)等。

在中國經濟史領域,他著有《透視中國東南——文化與經濟的整合研究》《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民間文書與臺灣社會經濟史》《民間文書與明清東南族商研究》《福建商幫》《中國經濟史研究叢書》《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叢書》等。

在民族學與人類學領域,他倡導打破以往民族學研究局限于少數民族的學術領域,主張把漢族研究納入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的整體格局中去,同時身體力行出版了系列編著,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其中《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客家源流新論》《福建六大民系》《誰是客家人》《福建宗教史》等著述,填補了過去學術研究成果上的空白。

陳支平教授在學術上有著重大的建樹,成果卓越,10多部書籍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教育成果獎、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圖書獎、福建省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他1990年被國務院和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1999年入選國家教委52位“跨世紀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培養工程”,2001年榮膺“福建省優秀專家”,2006年被福建省委教育授予“優秀共產黨員”。

尢其在閩臺區域社會文化史研究上,支平教授作出杰出貢獻,主編出版了大型文獻圖書《臺灣文獻匯刊》《閩臺族譜匯編》《臺灣歷史文化研究叢書》《臺灣研究叢書》和《臺灣通史》等近40種學術專著,對于促進海峽兩岸統一和民族文化認同產生深刻的社會影響。在兩岸學術界頗具影響的他,也成為了臺灣學者前來大陸攻讀碩士和博士的“紅娘”和“擺渡人”。

4月6日,廈門大學舉行2022年“南強杰出貢獻獎”頒獎典禮,陳支平教授等4位教授同獲此殊榮。廈門大學賦予的頒獎詞如下:

陳支平教授,我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治社會經濟史,由市場而賦役,由東南而西北,經濟而社會,社會而經濟,傅學一脈,綿延不絕;治古代史,由國家體系至于家族人物,上極理論思辨,沉潛考索之功;治民族學,將漢族研究納入中國民族學而別開生面;治朱子陽明學,由歷史而觀儒學,由古代而視今日,著述外譯英文,流傳歐美;編臺灣文獻匯刊,百冊國禮,致贈耶魯;輯海上絲綢之路文獻,華風濡染,無遠弗屆。21世紀中國史學工程,新修清史、新編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無不與列。他貫通自如,豁達明亮,敬賢友朋,獎掖后學,堪稱史學大家、杏壇人師。

微信圖片_20221222122218.jpg

廈門大學2022年“南強杰出貢獻獎”頒獎典禮,陳支平(左二)獲獎

 

仁者陳支平:集結兩岸賢達,弄潮家鄉文化


陳支平教授與泉港文化的緊密交結,要從三個方面說起。一是2012年泉州市泉港區政府籌建文化顧問團,我們特地到廈門請他“出山”,壓陣擔任名譽團長;二是他為泉港文化界朋友的著述寫過不少序言,字里行間滿腔熱情,實事求是點評剖析,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泉港區舉辦的多次全國性或海峽兩岸的學術研討會,都由他舉旗召集。他在文化活動中勤勉務實,無私奉獻,碩果累累,令人景仰敬佩。

幾番接觸,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愛鄉至深的鄉賢,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學者,是一位獨具魅力的國學院院長。如今,盡管臉上已爬滿歲月紋理,但支平教授情系家鄉的熱度逾增。他多次專程返鄉與泉港區政府領導商談,為泉港的文化建設吹響集結號。

泉港區2000年建區,位居海絲古城泉州市北端,與莆田市仙游縣毗鄰,東面海域與莆田市秀嶼區盈盈相連。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泉港成為歷史上北方災禍士民南遷入閩的“中轉站”和遷徙地。區域的人文環境,孕育著閩南語、莆仙語與頭北話多種方言,也決定了泉港傳統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與獨特性。閩南文化、莆仙文化、海絲文化、媽祖文化、海港文化、福船文化、海鹽文化、蒙古文化在這里匯集融合,各呈精彩。泉港區因而被命名為中國海港文化之鄉、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中國海鹽文化之鄉。

有陳教授這樣的文化界大鄉賢,泉港區自然致力于“借助外力,激活內功,借船出海,揚帆世界”,在海國文明、“三同”文化、鄉村文化振興等方面,作了諸多的深入研究,在海內外取得良好影響,擴大了泉港對外的美譽度。在這些方面,陳教授功不可沒。 

 “我們不能忘了回家的路,這是為人之根本!”陳教授如是說,也是如是做。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仁者,他永遠走在助力泉港文化更加美好的路上。

2014年9月,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泉港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海國文明”學術研討會。陳教授牽頭組織,來自全國高等院校教授和海峽兩岸專家學者近百人參與,深入探究泉港“海國文明”的歷史溯源、學術價值、時代意義和社會作用。通過陳教授的召集研討,本次活動進一步增強海峽兩岸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架起了家國情懷的連心橋。2017年7月,廈大國學研究院和泉港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閩臺“三同”文化高層次人才學術研討會,邀請閩臺兩岸專家學者近百人參加研討,并匯編論文集。2019年2月,陳教授邀請省內外專家學者50多人在全國文明村界山鎮東張村舉辦“泉港區家風與鄉村文化振興研討會”,為全區的鄉村文化振興推波助瀾。

此外,陳教授還主編出版《海上絲綢之路與泉港海國文明》《海絲之路祖先的足跡與文明和鳴》《玉湖忠孝家風與“海絲路上南洋樓”》等相關泉港文化圖書。在多年對家鄉歷史文化的發掘、調研、探究過程中,陳教授提出了傳承創新泉港歷史文化的三條路徑:一是以學術探究為抓手,二是以民俗風情為載體,三是以鍛造品牌為核心。三條傳承創新路徑在泉港文化界形成廣泛共識,為區委區政府的文化規劃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在家鄉泉港,無論是區委、區政府,還是相關部門單位,只要是工作上需要襄助的,他都竭誠盡心而為,令人感動。

泉港區社科聯2017年4月邀請陳教授前來,在泉港文化中心作“學習強國”專題講座,按規定要付給3000元講課費,卻被他婉言謝絕。他說:“我14歲離開家鄉,年逾花甲為老家做一點小事,怎么能收費呢!”不久之后,泉港區孔子學會邀請他作孔子文化與泉港人文的專題講座,他專程趕來,講課費也執意謝絕。一次,家鄉的國學愛好團體到廈門大學研學,邀請陳教授為大家授課。看到家鄉這么多年輕的一輩熱愛傳統文化,陳教授從心里感到欣慰。講座完了之后,領隊要給陳教授講課費,陳教授說:“這就更不能收了!”

多年來,他唯恐辜負鄉情,為泉港各部門單位和十多名文化人著書作序,從來不計報酬。時而回到家鄉,有關部門和文友感恩送來茶葉,他均轉送給泉港相關文化團體作為辦公用茶。此外,泉港圖書館、方志館、同心館,收藏了陳教授捐贈的圖書3000多冊。其中不少圖書,還是他親自開車送來的。一腔鄉愁,高風亮節,贏得了泉港人的衷心贊譽,許多文化人士把支平教授當作楷模。

 

行者陳支平:孜孜不倦探究,高產高效治學

 

走近陳支平教授,我們看到了他樸實勤奮的生活、高深淵博的學問、穩健謙遜的性情。45年前的那個農歷除夕,25歲的他收到了末班郵遞員送來的廈門大學錄取通知書。他搓了搓滿手的繭子,南下來到廈門大學歷史系,從此走進一片廣闊的學術天地。

這位“新手”初次去見導師——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科開創者傅衣凌先生,導師見他對農村比較熟悉,因材施教指導他去尋找深藏在民間為一般圖書館所不經見的文獻資料。“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還真是我的強項,廣闊天地也確實是做學問的好去處,十年下來,搜集的資料為日后科研打下了扎實的地基。”支平教授憶起當年,仍難掩內心激動之情。他從歷史學角度下鄉考察,成為了學界“田野調查”先行者之一。

他做學問之高產高效,也是讓人驚奇。主要秘訣,就是擅長“背書”。他有個幾乎過目不忘的天賦,能夠把教材背誦下來,還能精準地說出在圖書館某排書架某個位置某本書某個章節里有他要找的資料。

支平教授做學問還有一個秘訣,就是永葆一顆孜孜不倦的探究之心。他是我國中國古代史學界、中國經濟史學界、民族學與人類學界主要領軍學者。但除了這三個領域之外,他同時還對歷史理論、文獻學、區域社會文化等學科領域有引人矚目的成績,比如,他主編出版《臺灣文獻匯刊》,在海峽兩岸引起極大反響;他發揮人文社會科學的社會功能,將學術與服務地方、國家需求相融合,主持編寫《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通史》21卷本;他還組織編寫《閩南文化百科全書》,推動朱子文化建設…… 

一個學者,如果退休后就停止了學術研究,那是把時光都白白浪費了,把學術智慧都埋汰了。

《(新編)中國通史》是黨中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歷史時期決定啟動的國家級重大學術工程,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是中國歷史學研究的一件大事,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陳教授以其令人信服的學術修養和學術聲望,被聘為15位編委之一,并兼任《中國經濟史》卷主編,成為中國南方唯一入選該編委會的史學專家。

2021年底,與《(新編)中國通史》一起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項目的《中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編纂工作,是一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心聚力工程,支平教授同樣被聘任為編委。他深感責任重大,正在奮力工作,爭取早日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這兩項重大而又光榮的任務。

福建省民間文學交流中心數字博物館于2014年落戶泉港,其創建的“閩臺民間文學信息總庫”分為圖書館、信息庫和手機網三大載體,具有鮮明的現代化、系統化,共有圖書資料2500多種,約占閩臺兩地總量的90%,還有全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重本)2353卷,成為繼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之外,全國第二大民間文學信息平臺,吸引全國各地和閩臺兩岸專家學者前來交流研討。作為福建省民間文學交流中心顧問,陳支平教授不但多次親臨指教,還先后委托廈大、華大、閩南師大多名教授前來調研指導,促使“閩臺民間文學信息總庫”的學術水平得以全方位提升。

目前,支平教授把主要精心投入到《(新編)中國通史》之《中國經濟史》卷以及《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相關編纂工作中,逐把畢生跋山涉水收集的用于研究的4000多部族譜捐贈給泉州市東南藝術院。該院加上已有的1000多部,正在泉港中心城區的錦繡湖畔創建“閩臺譜牒文化館”。

山野走來,軍營磨礪,貫通自如,豁達明亮,敬賢友朋,獎掖后學,著作等身,斯文傳世。永葆赤子之心的陳教授,長年以來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搶救和創新發展作出突出貢獻。古稀之年,他依然勤耕不輟,伏案編著。作為一名智者、仁者、行者,他可書寫的事跡很多很多,這些閃閃亮光匯聚在一起,真真切切顯現了一名共產黨人學者的家國情懷。

本文原載于“文化泉港”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