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10-12 09:27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徐莉敏 卓茹茵



一馬當先正奮蹄

——訪第六屆“考亭文脈獎”獲得者馬照南

 

徐俐敏  卓茹茵

 

 

微信圖片_20241012203246.jpg

1985年,閩北閩學研究會成立,創辦《閩學通訊》,開啟朱子文化研究新征程,他是主編;

1988年,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他擔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1990年,規模空前的“紀念朱子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在福州、武夷山召開,他是主辦方主要聯絡人。

……

閩北傳承朱子文化在學術領域展開的早期幾個重要節點,他都是重要的參與者、見證者、奉獻者。他就是中國朱子故里第六屆“考亭文脈獎”獲得者馬照南。

四十載彈指一揮間。如今,馬照南仍在傳承發展朱子文化大道上奮力前行。前不久,我們專訪了馬照南先生。

 

自覺于“勝日尋芳”

 

馬照南退休后即投身到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他在研究會會議室會見了記者。

會議室最顯眼的便是一側書柜上整齊排列的朱子文化叢書。馬照南介紹,這些書都是炎黃文化研究會組織編撰出版的。翻開《勝日尋芳——走進朱子故里文學征文選》,我們看到開篇即是馬照南執筆的序——《景仰朱子 摯意“尋芳”》。

由“尋芳”之路談起,馬照南先生回顧過往,敞開了其致力朱子文化研究、傳承的記憶之門。

序文緣于一次采風活動。2015年,福建省政協確定將朱子文化建設列入福建省第一文化品牌的重點提案。在各級各部門持續開展行動、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勝日”里,福建省百花文藝研究會、南平市文聯、閩北日報社等聯合發起踏訪朱子故里,探尋朱子遺跡,感受朱子傳承發展的采風活動。馬照南飽含深情地在序言里寫道:作家們“在基層、在生活中,找到了‘源頭活水’,認識到了真實的、依然活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朱子,體驗到不僅作為思想家的朱子,也體驗到作為詩人的朱子”。

勝日“尋芳”。這一次的采風活動亦逢勝日,作家們“拾貝”朱子文化,如獲至寶。值得銘記的是,在此之前的近30年里,在朱子故里,那些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的朱子文化傳承先行者。馬照南說:“我很幸運自己與改革開放后首批‘傳薪人’同行。”

馬照南自稱“大山的兒子”。他自幼隨父母來到閩北,曾在南平一個畬族山村插隊。淳樸熱情的畬族農民待他如親人,給予真摯的關懷和愛護。在插隊期間,他研讀了朱子《四書集注》。“雖然那只是一個殘本,卻為我開啟了理學之境。”馬照南就是由著這本書開始“認識”朱子。

誰曾想,在后來的工作中,馬照南竟與朱子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1985年冬,朱子故里南平成立“閩北閩學研究會”,創辦了《閩學通訊》(后改為《朱子文化》),開始了朱子和朱子學的正本清源、理論研究、實踐傳播。彼時,馬照南是南平地委宣傳部理論科負責人。他以清醒的文化自覺積極投身到了朱子文化的研究和傳播中,作為《閩學通訊》主編,一馬當先馳騁在學術理論研究的前沿陣地。當時人手不足,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獨自負責約稿、編輯、校對等工作。“編輯的過程也是難得的學習過程。”一邊是宣傳部理論科的擔子,一邊是刊物主編的工作,顧著兩頭可謂辛苦,馬照南反覺有味。

自1986年春開始,馬照南以閩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身份參加朱子文化研究活動。1988年,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馬照南擔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他少時開啟的理學之境,自此徐徐展開了寬廣的世界。身在其中,他在學術研究上也多有所長:《從“吾道南矣”至“道南理窟”——福建區域文化的承接與創新》,發表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朱熹在長樂》,發表在《福建文學》2024年第5期;《朱子道統觀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在首屆考亭論壇作主旨演講。據不完全統計,馬照南有關朱子文化論文100多篇。

在“尋芳”朱子的路上,馬照南如饑似渴。他希望能做到著名學者錢穆說的那樣,“讓社會各界逐漸認識‘歷史上真實的朱子’。”為此,1988年,他支持、協調南平電視臺拍攝了第一部朱子文化紀錄片《朱熹在閩北》。他與拍攝團隊走遍閩北十縣(市、區),遍尋朱子遺存,與電視臺的同志共同撰寫講解詞,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朱子在閩北的歷史。

如今鬢染微霜,他還經常深入到機關、企業、學校、農村宣講朱子文化。2015年10月,馬照南在福州三坊七巷“八閩書院”作朱子文化專題講座。任省社科聯副主席、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期間,他主持多項全省社會科學研究課題,作輔導報告百余場次,場場座無虛席。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朱子文化上,馬照南是個“追光者”;在傳薪播火朱子文化的道路上,馬照南是個“燃薪人”。

在馬照南回望中,我們看到,從初識到走進,從學習到傳播,由一人到“一起”……他自覺于“尋芳”朱子,四十年腳步鏗鏘。

 

自在看“無邊光景”

 

致力朱子文化傳承發展,馬照南情有獨鐘。我們循著馬照南的工作軌跡回溯:

1995年,馬照南調離閩北,先后在省社科聯、福建省委宣傳部、省委文明辦、省政協工作。2017年,馬照南退休,任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為福州大學、閩江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朱子學會、福建閩學會顧問……他“退而不休”,始終如一致力推動朱子文化傳承發展,恰似朱子詩中寫的那般“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子文化繁榮的背后,是各級的高度重視,亦有著眾多領導、專家傾注心血。”專訪中,馬照南給我們講述了幾件事。

2014年,時任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明確提出要認真保護傳承朱子文化,確定了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保護區、五項工程、一項機制”總體思路。

2015年,福建省政協將朱子文化建設列入重點提案。作為省政協委員,馬照南與其他朱子文化研究者先后到南平、福州、三明、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調研朱子文化,開展朱子遺存遺跡調查等工作。

他說:“我們把了解情況、總結經驗、解決問題結合起來,與各地各部門不斷討論取得共識,共同推進朱子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省文旅廳在他們調研的基礎上,組織專家論證,積極推動設立省級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省文旅廳、文物局組織開展朱子文化遺存的文物、書院、建筑物等普查,普查到福建省內與朱子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022項、不可移動文物116處、可移動文物15件、朱子及師友門人后學舉辦的300所書院。省文物局撥付文化遺產維修保護經費,開展修繕工作。省住建廳將與朱子有關的鎮村列為重點扶持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規劃、建設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文化如水,至柔至剛,潤物無聲,澤被四方。朱子“琴書五十載”的武夷山市五夫鎮,組織全面規劃和保護修復工程。南平市積極重建考亭書院、武夷精舍、建安書院、云根書院、星溪書院、延平書院等一批朱子文化項目。

越來越多的人‘走近’朱子。”馬照南告訴我們,近年來,閩臺青年朱子文化研學營、“朱子之路”研習營、“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等活動接續開展,五夫鎮游人如織。

2024年4月28日,“弘揚朱子文化 賡續歷史文脈”活動在建甌市舉行,建甌市理學片區保護與活化項目暨五經博士府、朱文公祠正式開戶。當天,馬照南到了現場。回憶當時的場景,他仍顯激情澎湃。

南平實施朱子文化‘保護、學術、傳播、教化、交流’五項工程,在提質發展中打造‘朱子故里·理學圣地’文化品牌,持續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如源頭活水,生生不息。”馬照南欣喜各地傳承發展朱子文化的繁榮景象,贊嘆“風景這邊獨好。”

專訪中,馬照南言語間洋溢著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執著與擔當。他說:“在傳承發展朱子文化上,我領略到無邊光景”。

 

自信迎“萬紫千紅”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武夷山朱熹園時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我們的文化自信新時代全面開啟。談及文化繁榮的特征表現,馬照南認為:文化的繁榮主要看兩個層面,一個是學術層面,一個是社會層面。

馬照南激動地說:“欣逢盛世,朱子文化學術研究和活動蓬勃開展,全社會崇尚朱子文化蔚然成風,似春日盛景‘萬紫千紅’。”

1990年10月,紀念朱子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召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260余位參加會議。此后,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閩北閩學研究會幾乎每年都組織召開朱子學術會議。作為活動組織者,馬照南對每次會議如數家珍。1995年召開海峽兩岸紀念朱子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學術會議,這是海峽兩岸首次關于朱子學的學術會議,來自海峽兩岸80多位學界人士歡聚一堂,共同研討朱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和朱子思想的現代性,如何弘揚朱子之學說。會上,馬照南宣讀了聯合國儒學研究委員會、世界孔子學會以及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等單位和個人給大會的賀電、賀詞和賀信。

馬照南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天生的自覺追求,對朱子文化尤為執著。他在閩北工作期間,每每閩北組織朱子文化活動,總是一一聯絡組織專家學者參與到活動中來。“我國思想文化史學家、哲學家、學術泰斗蔡尚思教授,曾多次參加閩北組織的朱子研究活動。”馬照南清楚地記得,1988年6月,蔡尚思以83歲高齡參加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欣然擔任名譽顧問。蔡老神思敏捷,為慶賀中心成立,欣然題詩“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這首詩成為膾炙人口、廣泛流傳、生動表達、集中反映孔子朱子兩座歷史文化高峰的經典之作。

密集的學術會議、持續的學術活動、眾多的學術著作、顯著的學術成果,都說明朱子學已成為‘正學’‘顯學’,成為中華文化閃亮的文化名片。”馬照南這樣概括朱子文化傳承發展在學術領域的繁榮景象。他翻開厚厚的第7版《辭海》,指著“朱熹”詞條說,朱子是“建州建陽人”。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朱子在各版《辭海》中的籍貫表述都是“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辭海》關于朱子籍貫的更正,馬照南曾見證并推動。廈門大學高令印教授多方考證,發表文章《居閩五世,遂為建人》,受到國內外朱子學界、朱子后裔、社會各界的一致肯定。他與高令印教授多方聯系了《辭海》編纂單位上海辭書出版社,促使這一成果被采納。

講好朱子故事,讓朱子文化走進百姓、走進生活。馬照南參與了《福建家訓》的組織編寫工作。“《朱子家訓》被列為第一篇。”他應邀參與省紀委拍攝《朱子家訓》《朱子的為官之道》等紀錄片,紀錄片在中紀委網站播出。“朱子文化的復興,不僅要重視學術研究,還要重視普及。”馬照南如是說。為此,他力主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有關單位,舉辦紀念朱熹誕辰885周年知識競答。馬照南將多年研究朱子的成果進行梳理,集納知識點,并從中篩選、設計了兩套題目,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刊登;光明網、中國網、東南網、鳳凰網等近百家新聞網站、知名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廣泛傳播,通過網絡推送8.39億人次,點擊7.12億人次,126.5萬人參加答題,參與者遍及世界五大洲。馬照南印象深刻的競答滿分者有好幾個。

朱子文化扎根在更多人心中,這些在馬照南眼里就是“萬紫千紅”景象。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馬照南在傳承朱子文化之道上走過40載,40載于朱子文化光耀800多年的歲月長河來說卻何其短暫,但于人生歲月而言已是夠長。馬照南熾愛朱子文化,也深知久久為功之要,在這條路上他仍將奮力前行。

(本文原載于《閩北日報》2024年10月10日)